昨天《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發布,“三農”工作繼續作為國家發展的重點,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三農”工作的主線,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主要目標。
我國農業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在進入了新的階段,由之前的糧食缺乏變成了部分糧食產能過剩,部分糧食供給不足的情況。就拿供應過剩的玉米來說,據報導目前國內庫存玉米2.6億噸,因為前幾年玉米收儲政策讓國內玉米種植面積擴大,總量提高但是玉米的生產力并未提高多少,單位生產成本遠比國外高。
而玉米出口大國美國得益于機械化程度高和政府對農民的“高額”補貼,產能不斷上漲,導致整個國際玉米價格在不斷下跌,相比之下國內玉米競爭力不足。據人民日報報道:去年我國糧食的總產量12324億斤,進口糧食2500億斤。
很多人會有疑問為何國內糧食供應過剩,還要這么大規模的進口了?國家要發展,要與國際社會接軌,歷史早就證明閉關鎖國只會導致落后,只有通過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才能有未來。
糧食作為國家民生問題的基礎,可以說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人類,目前國內糧食問題出在糧食的種類和產量上,部分糧食產能過剩但是生產成本比國外高,部分糧食供應不足需要進口,所以為了提高國內糧食的生產力,與國際糧食價格接軌,改革勢在必行,讓市場決定農產品價格。
今年的“一號文件”提出了對于農業的改革要把“農民增收”放在首位,農業改革不僅僅是調整供給體系和提高生產效率,還要讓農民有事做有錢賺,讓農民富起來;既然是改革就必定會帶來陣痛,必定會有部分群體被淘汰,值得欣慰的是國家關注到了這個問題,堅持改革的三條底線: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相比于國家的政策調整和長遠規劃來說,農民朋友更加關注的問題是開春之后種什么。糧食改革,對于農民來說余下的時間不多,需要在開春之前安排好這一年的計劃,清楚具體的政策之后才能決定是否種植,還需要對農地進行重新規劃,建立配套設施,引進農機,像種子、化肥、農藥、農業保險、農業貸款、糧食銷路等都需要時間去準備;做到心里有數,袋里有錢才能安心投入農業生產中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頭條(頭條號/第三類養豬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