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技術零散化、碎片化問題突出,污染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水專項建立了以源頭控制與過程阻斷為理念的種植、養殖、加工等產業鏈一體化控制成套技術,突破一批基于種、養及農村生活污染治理的關鍵技術等,示范區農業污染大幅減少,新增效益十幾億元。”24日,中國農科院農業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朱昌雄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專訪時說。
據《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顯示,農業源排放的化學需氧量、總氮和總磷,分別占全國排放總量的43.7%、57.2%和67.3%。農業污染控制與治理尤為重要。
朱昌雄說,農業面源污染特征決定了治理的難度。如污染在什么時間、地點排放不像工業點源那樣清楚,有隨機性;分田到戶,每戶沒有統一的規范化管理,排污有不確定性;太湖流域等地區一年兩季糧食,產量較高,施肥量相應較大,華北平原是旱地,施肥量也較大等,污染區域化等。
據介紹,針對農田面源污染的水污染治理難點,朱昌雄領銜的課題組,創建了以集約化設施農業種植區為基礎的氮磷減排的“源頭減量—過程阻斷—養分循環利用—生態修復”技術體系,延長氮磷等在陸域停留時間,最大化地減少進入水體污染量。目前,該技術體系已在太湖、巢湖、滇池、洱海和三峽庫區等各大流域的農田面源污染嚴重區域進行推廣應用。累計應用面積5322萬畝,減少化肥中氮磷施用量7.63萬噸。
針對畜禽養殖業面源污染問題,課題組形成了以微生物發酵技術為核心的微生物發酵床生態養殖、飼料微生物添加和養殖廢棄物高值轉化等技術,在福建、山東、北京和浙江等省市推廣應用,大幅減輕水體污染負荷,減少化肥、純氮、純磷用量,新增產值7.6億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科技日報12月24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