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重要“貢獻”來自農業,這是很多地方面臨的嚴峻問題。近年來,湖南省努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興農和新農村建設,“清潔農業”供給側“量、質”齊升,農業面源污染開始得到遏制。
近年來,在國內外有影響力的農業博覽會上,一度淡出的“湘米”“湘魚”“湘肉”強勢回歸:喝山泉水、施有機肥、“蜂蛙燈”治蟲產出的有機米,每公斤40元依然十分搶手;水稻落花與浮游生物喂養的“稻花魚”,價錢雖高但一上市就被搶購一空;江永香柚、菌灰樹菇、生態野菜、寧鄉花豬、炎陵黃桃等,無論線上線下都是市場的寵兒。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湖南依賴“高肥、重藥、大水”的“石化農業”,不僅成本增加、效益降低,更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網箱養魚投肥、投藥造成水體富營養化;水稻夏季“雙搶”和秋收季節焚燒秸稈,導致PM2.5“爆表”;養豬大村,地下水變得又渾又臭;偏施氮肥使植物硝酸鹽含量增加、土壤物理性質惡化,而濫用劣質磷肥則帶來砷、鎘、氟、汞、鉛、三氯乙醛等污染......
近年來,承擔國家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建設改革實踐任務的湖南省,以推進農業產業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為己任。
湖南省農委主任劉宗林介紹,湖南省委、省政府著力實施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興農、新農村建設三大工程。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機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高標準基本農田示范片、現代農業產業園“落地”后,湖南農業生產方式開始發生深刻變化。
統計數據顯示,湖南省近年在糧食總產保持歷史最好水平、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超過1萬億元的同時,優質米占比由2010年的不足10%提高到50%,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耕地重金屬污染修復治理試點成效初顯,農藥、化肥零增長行動順利實施,湘江流域禁養區規模養殖退出工程全面完成,畜禽養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中科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所長吳金水說,堅持打“生態特色牌”讓“湘字號農產品”產業鏈延伸、品牌影響力擴大,生產效益和環境效應日益可觀。
據了解,未來5年湖南“高效、安全、綠色”農業將從3方面發力:
發展清潔生產。實施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以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為載體,杜絕高毒高殘留農藥施用,主要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40%以上,推廣抗旱節水品種和噴灌滴灌、水肥一體化、循環水養殖等節水技術。
發展標準化生產。創建標準化的果園、菜園、茶園,創建標準化畜禽養殖場、水產健康養殖場;重點支持2個市(州)、20個縣(市區)開展標準化綜合示范創建;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和有機農產品,培育安全優質知名的農產品品牌。啟動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和信用體系建設,實現“質量可追溯、責任可追究”。
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到2020年,力爭農產品初加工率達到50%,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達到3:1。以糧食、畜禽、果蔬、油料、茶葉、水產、生物制藥加工為主攻方向,湖南將擁有糧食、畜禽、果蔬三大千億元產業,“魚米之鄉”農業可持續發展將迸發出更蓬勃的生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華社2016年12月28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