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糧食局副局長徐鳴7日在京透露,中國糧食形勢已從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糧食高庫存、供需結構不匹配對糧食改革提出了五方面嚴峻挑戰。
——從生產看,中國糧食生產連獲豐收但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徐鳴介紹說,從2003年到2016年,中國糧食產量由8613億斤增加到12325億斤。但在產量大幅增長的同時,玉米、稻谷階段性過剩特征明顯,小麥優質品種供給不足,大豆產需缺口巨大。
此外,糧食生產日益向東北等水熱條件并不占優的北方核心產區集中,13個糧食主產區占全國糧食產量的75%以上,糧食跨區域流通和平衡的壓力越來越大。
——從流通看,中國糧食面臨沉重的“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壓力。
徐鳴介紹說,當前中國糧食庫存處于歷史高位,且庫存大部分集中在政府手中,財政負擔重、資源浪費大。
在庫存高企的同時,大豆和玉米替代品進口卻大幅增加。此外中國糧食流通成本偏高,比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要高一倍多。
——從消費看,民眾糧食消費需求加快升級,但綠色優質糧油供給不足。
徐鳴指出,隨著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于綠色優質糧油產品的消費需求日趨旺盛,但當前這方面的缺口很大。
他指出,中國糧食產品低端“大路貨”多、高端精品少;從田間到餐桌的糧食質量安全體系還很不健全,重金屬超標、農藥殘留、霉爛變質等糧食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如何實現從解決“吃得飽”到滿足“吃得好”的“華麗轉身”,這是糧食部門的新使命。
——從改革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進展與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要求相比依然任重道遠。
徐鳴表示,在水土資源、生態環境雙重約束趨緊的背景下,中國糧食穩產增產的難度不斷加大。
他坦言,中國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市場化改革剛剛起步,與之相適應的調控體系和監管體系尚不健全,去庫存、降成本也需要通過改革的辦法來實施。
——從開放看,國內外市場加速融合有利于中國利用國際資源,但外部壓力和挑戰也越來越大。
徐鳴指出,由于價格倒掛等因素,國外的糧食會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國內市場,進口壓力很大,勢必要沖擊國內的糧食生產和流通。
他表示,目前,中國大豆對外依存度高達80%以上,容易受制于人。面對外部壓力和挑戰,中國必須加快糧食流通改革,推進糧食流通現代化,不斷提高競爭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新社2017年1月7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