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農業部郭文軍解讀《中央一號文件中對新農人的重大利好》
尊敬的各位農業從業者的各位同仁,非常高興能夠今天通過這個機會跟大家分享一個2017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的一些內容。我是郭文軍,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發展與投資研究所,因為長期在一線,算是對農業有一定的了解,我們在座的農業從業者的家鄉大部分我都去過也比較了解。
農業,說實在話做起來是很辛苦的,我們所有做農業的人我自己很清楚,農業風險大,投資也大,周期也長,利潤也低,設想不到的事情也多。所以說每年都期待著我們中央我們政府能夠給一個很好的一個指導,一個很好的一個政策。那么從04到17年。每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注農業的,我們每次都非常的期待,帶來什么樣的利好能,夠促進我們農業的發展,今天我就給大家把2017年和近幾年的一號文件相比較給大家分析一下,我們在其中能抓住哪些機遇,利用好國家的政策,規避哪些風險和陷阱?
首先來講,2017年一號文件的名字叫《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其實根據這個題目我們就會發現今年的一號文件內容非常實,主要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還有一個就是激活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動能。
14、15、16年,三年的一號文件都是關于加快農業現代化,關于如何加快能夠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其實到現在來講農業現代化到底是什么?我相信我們從事了十幾年幾十年農業的人,我們都不知道,所以今年對于我們這些農業從業者來講,我們要在其中發現和我們相關的利好的條件,利用好這些政策,把我們的產業做完整做好。
其實當前這個矛盾就是農產品的需求升級,有效供給跟不上,什么叫需求升級?也就是說原來我們吃飽,原來就是糧食不夠吃,大家需要吃飽,連續十二年是以增產為目標,現在呢,產量好像有時候多了,但是我們的需求是升級了,不再是為了吃飽,由原來的吃飽到吃好,等我們真正吃好了,發現吃的太好還不行,吃出了很多問題,吃出了三高吃出了亞健康,到現在吃健康,我們新的農業從業者一定要跟得上在這個潮流,我們生產出來的產品是市場真真正正所需要的。
我們農業從業者往往是自己生產的東西,然后去想象,拿到去市場上去賣,設想出的高端人群,設想住我那沒做的東西有多么好大家肯定認可,這是我們很大的一個誤區。另外一個誤區就是覺得包了更多的地,圈了更大的園區,但是如果我們的模式,跟農民還是一樣的,無非是比農民這么大多了一點啊,農民的地不要錢我們要錢了,農民地小我們地大,但是同樣我們種出來的東西沒有比原來更好,我們拿出來以后跟散戶一樣,拿出來東西去市場上賣,這樣我們成本很高,利潤很低,這樣做我們的風險就非常大。
農業供給側改革主要就是說我們要了解市場到底是需要什么?我們的客戶群真真正正的在哪里?相不相信我們?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再去完善我們的產品,根據市場需求是生產我們的產品。這樣我們的利潤率才能保障,我們的產品的銷售才能保障。實際現在種不是很大的問題,賣是很大的問題,很多地方會種不會賣,種的好不一定賣的好,甚至出現賣不了,收割之后爛在了地里,有些甚至不收割,收割的成本會更高,這就是因為我們生產的東西不是市場所真正需要的。
我們經常聽到一些例子,別人生產的東西不夠賣,訂單來了之后就趕緊組織生產都不夠,一再的在擴大。為什么我們大多數人生產東西不是這樣子?說明我們沒有把握好這一塊。另外一個,就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能力達到了極限,綠色生產跟不上,也就說我們的化肥和農藥比以前用的太多了。在一定的時間內,我們的化肥和農藥是促進了這個產業的發展也促進了產量的提升,也給我們解決的人民的溫飽問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隨著后來慢慢的發展,發現我們的化肥和農藥用的越多,我們的產量反正不上升了,我們的地反而糟蹋壞了,發現大家不需要這個樣子的農產品,比較反感,怕對身體有害。所以說我們的生產一定要跟上這個需求,我們要可持續發展,我們的土地租過來幾十年,我們如何能保證后面的三年、五年、十年以后還能長出茁壯的作物,一定要從現在著手。
還有一個就是國外低價的農產品進來了,國內的產品競爭力跟不上。反映在玉米、肉蛋奶等等,很多很多的東西,包括當然這個小麥和稻米是我們國家的保護的,那么玉米逐漸的放開了,現在逐年在調減。其實這就是國外低價的玉米進來非常非常便宜,我們的玉米都堆在倉庫里,大家在東北地區的糧倉里滿滿的,地里還在不停的長,但是市場銷納不了,所以說我們的國際競爭力不行,必須要調改。
我們作為新農人來講,現在農民增收,傳統的動力減弱了。農民原來種地能夠過上比較不錯的日子,現在農民光靠種地不行啦!所以地荒在那里去打工,到現在打工的條件不好之后想回去種地就出現了很大的問題。現在農民增收的傳統動力減弱了,新的動力跟不上導致了很多農民無所適從。所以說在我們新農人做農業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到傳統農民的利益,不能說我們把地拿過,發展我們自己不管其他了,這是國家不提倡的。
推進農業供給側的目標就是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的目標,主攻方向就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根本途徑就是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什么叫體制改革?體制改革就是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管理權限劃分等等在體系制度方面這個體制,它要強化管理。那么機制呢,主要是利用我們的各生產要素之間的組合提高效率,增強競爭力,在各種運營機制方面進行創新活動。說白了,就是我們要想農業新的改變必須要改變原來傳統的模式,也就是改方式,到底怎么改?以破壞環境和資源透支為代價,滿足量的需求,也就原來是不管你出何代價,我就要多少連增,我就要滿足這個人們的吃飯問題,但是土地透支了,我們的這個肥力下降,黑土層薄了等等,那么以這種破壞性和資源透支性為代價的這種務量的需求,向綠色生產可持續發展,注重質的需求,向這方面去轉變。
我們新農人有時候尤其是前兩年,我們確確實實是用了很大的心思,我們少用化肥,不用農藥,用生物肥生產的東西,但是市場不去認可。有時我們就懷疑我們是不是做錯了?實際我們做的方向是對的,只是那時候還沒有到,所以說我們國家包括我們消費者的這個意識是往這方面發展的。做這一塊的時候我們有機結合起來,也不要走極端,要根據市場的需求,適當的調整自己的步伐,不能過于超前,我過于領先也是不對的,我跟著別人走也是不是很提倡的,我們要適度的提前,這樣的話農業的生產有一個很長的周期。
我們的三條底線是什么?
第一,就是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這句話的主要就說我們劃定了基本農田,那么我們就是要種糧食的,我們要滿足我們的自己的吃飯問題,飯碗端在自己手里;
第二,農民的增收勢頭不宜轉,我們農業在發展過程中一定不要拋棄這個傳統的農民;
第三,農村的穩定,不出問題,也就說在我們去流轉土地等等等一系列解決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不要引發矛盾。這些都是我們政府所不提倡的。
農技農業的供給側改革的六大投資主題,我在這里簡單的說一下:
第一,畜禽養殖;
第二,土地流轉;
第三,現代種業;
第四,農田水利的基本建設;
第五,化肥農藥的控制化使用;
第六,綠色環保產品的生產以及新型農機具的應用。
做這幾塊的從業者來講,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專家簡介:郭文軍,農學谷商學院金牌導師;農業部規劃設計研究院農業發展與投資研究所主任;著名農業規劃專家;華南農業大學農業博士;中國生態農業學會副會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學谷(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