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出現亂作為和狂熱冒進的領域是農村土地改革。”近日,人民大學國發院發布研究報告《中央一號文件推行過程中需警惕不作為和亂作為》,提醒當前農村改革中應該防范的亂象。
“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落實多項農村土地改革舉措,比如,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辦法;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探索農村集體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等等。
報告稱,措施都是好措施,如果在實施過程中這些措施沒有服務于實體經濟和產業,而是做出各種多樣的“土地工程”,就與文件精神背道而馳。
提高農村地區生產效率,土地改革和推進規模化經營基本已成共識。但是,報告也提醒,坐地生金、擁地生金、圈地生金是土地改革中時常伴隨的亂象。而對于這種現象,農民們無奈地稱之為“實施改革,土地先行”。
報告作者、人民大學國發院研究員羅來軍曾到農村多地考察,“接待人員在講解當地的做法時,對中央精神的落實講得非常精彩,強調其高度替農民著想,并大力發展規模經營提高生產效率,為農民增收增效。但是,對實際的考察發現,無論是土地流轉還是規模經營,都存在著侵害農民權益、謀取私利的問題和嫌疑。這些現象是農村進一步改革需要重視的,防止對中央政策的虛假落實。”
報告歸納,亂作為還存在于政府治理、農村金融建設、三區三園建設、旅游產業和特色村鎮建設等多個方面。“亂作為比不作為的危害更甚。”
比如,政府治理方面,個別地方政府或者人員越過政府界限,甚至替代市場,由此獲得非市場性利益。報告列舉了常見的現象,通過壟斷重要農產品的收購與銷售獲取大量價差收益;通過建設不應該建設的農業工程獲取收益;通過品種、農藥、機械等指定渠道的銷售獲取利潤;對自然資源和能源進行過度開發引進污染項目等。個別地方政府還打著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等旗號亂作為。
在農村金融領域,報告表示,很容易出現的各種套取資金的做法,不但沒有給農村實體經濟輸入資金,反而可能形成金融泡沫和資金陷阱。“在農業產業還很薄弱的情況下,如果不能有效控制金融工具的開發強度,很可能會出現短期的‘金融性繁榮’景象,催生出大量金融型資產和工具。”
報告還總結了較容易出現不作為的領域,包括科技創新研發投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農民合法權益保障、農村教育醫療提升、政府維護市場等。
報告分析,地方政府之所以對科技創新研發投入不積極,主要是因為科技創新研發投入的特性與地方官員期待不一致。地方政府官員因為任期期限、政績考核等因素,偏好于周期短、見效快的投資項目,希望項目一上馬,一兩年、兩三年內就可以拿出“看得見”的工程和業績。而科技創新研發投入往往投資大、風險大、周期長、回收慢。因此,一些政府部門對科研創新投入風聲大雨點稀,虛張聲勢者多踏實支持者少。
假冒偽劣、囤積居奇、壟斷霸市、誘惑行騙等行為在農村亦較為常見,為什么沒有被制止?報告分析,與地方政府的不作為不無關系。“如果個別政府人員與上述行為進行合謀,則能夠獲得大量的非市場性利益。反過來,如果政府人員為了維護市場機制,打擊上述行為,則不但非市場性利益得不到,而且還將付出更大的辛勞,甚至得罪權貴。于是,在市場機制的維護上就容易出現不作為的現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新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