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加快實施和推進階段,土地對資金的渴求從未如此迫切而強烈。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聚焦農業領域,其中對農村金融一如既往地秉持鼓勵的政策態度,更著重強調了金融創新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談及金融創新,在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大勢之下,新型金融機構對農村市場的深耕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支力量。從螞蟻金服、京東金融這一類電商起家的綜合金融平臺,再到新希望這類根植于農業拓展金融業務的產業金融項目,還包括以農金圈為代表的專注農村金融服務的垂直細分平臺,越來越多的金融新勢力正在廣袤的農村大地謀劃金融新版圖。
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這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更多地依靠信息化手段、圍繞產業鏈模式,為“三農”產業提供更便捷、靈活和及時的資金支持。
當然,農戶缺少抵押、征信記錄缺失、農業風險較大等問題并未因互聯網金融的介入而消失。為此,農金圈旗下專注三農貸款的服務平臺農發貸,以定位現代化農場主、依靠供應鏈融資以及拓展更多生產場景的業務模式似乎提供了一個相對良好的解決方案。
改寫農村金融舊貌
新時期的農業現代化已被提升至國家戰略高度。“三農”產業亟待新變化,而圍繞“三農”產業形成的農村金融業態也逐漸形成“冰火兩重天”。
一方面,農業新模式發展中的資金需求缺口巨大,傳統農村金融體系還未適應農業生產新模式對資金的需求;另一方面,農業互聯網金融平臺瞄準了農業現代化這個萬億級蛋糕,在農村的局部地區和行業釋放了新金融的活力。
農業銀行、郵儲銀行等近年來相繼成立了三農金融事業部,農信社作為農村金融的主力也處在不斷改制的進程中。但是,從本刊記者調研的情況來看,傳統金融機構“三農”貸款重抵押、重擔保、放款慢、服務差等問題依然嚴重。而農民的征信體制不完善、農業生產投入周期長、受自然災害等不確定性因素影響大等多重原因,共同導致了農村金融發展緩慢。
有問題就有市場。于是,新型金融機構開始將農村金融視作藍海,將觸角不斷深入農村地區。
作為在農業金融垂直細分領域迅速崛起的新型金融機構,兩年時間,農金圈通過農發貸這一金融服務平臺實現了農業授信突破45億元,服務已覆蓋全國27個省(區、市)中的7000多個規模農場;通過資金募集平臺累積實現成交額80億元。如此成績,足見農村金融的需求和市場之大。
農金圈聯合創始人楊世華認為,如今的農村金融市場很像當初城市金融市場從服務不足到激烈競爭的過渡階段,有很多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新金融機構只要堅持不懈地投入,就會獲得更大的發展前景。
眼下,互聯網金融的崛起為農村金融帶來多大的變革作用尚難下定論。但是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新金融機構的服務理念和業務模式正在改寫著農村金融原本“一潭死水”的舊貌。
信息化與風控的新探索
破局的關鍵,是利用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破解長期制約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的難題,這也正是新金融機構嶄露頭角的優勢所在。
與傳統金融機構不同,新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的業務多以供應鏈金融模式為主,沿著產業鏈上下游獲取客戶,實現授信。整個過程對信息化工具的運用至關重要。
楊世華介紹,農發貸主要依靠與農業龍頭企業合作,沿著產業鏈獲取上游供應商和下游經銷商的數據,從而實現為全國范圍內的農戶、農資經銷商、農機服務商及農產品經紀人,提供土地租賃、農資采購、規模擴張、農產品貿易等所需資金的借貸服務。
其中,作為農金圈的參股方,諾普信是國內農化制劑市場份額第一的上市公司,布局國內三大農產業,成為農發貸最早切入農村市場的重要抓手,其全國3000多家合作經銷商和8000多家零售店的經銷網絡,也間接成為農發貸深入農村的觸角。在整個借貸過程中,前期信息采集、整理、評估都依賴信息化工具來實現,整個資金的還款、結算網絡也覆蓋全國,實現互聯網化。
電商巨頭阿里、京東布局農村金融采取了同樣的思路——與大型農企合作,通過更多數據整合進行授信、風控,并通過當地經銷商把控風險。
不同的是,電商巨頭對農村市場的野心更大,往往在金融產品之外還有相關電商業務的合作需求。而農金圈這類專注農業金融垂直細分領域的“專而美”公司,通過不斷拓展業務深度,更注重農村金融數據的整合和價值再挖掘;通過開拓越來越多的生產經營場景,確保了整個生產鏈條、銷售鏈條和服務鏈條中金融服務的順暢。
當然,這樣的業務布局也突顯了新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業務上的風控意識。農發貸從全國數千家優質農資經銷商中精選合作伙伴構建大數據監控網絡,由來自大型商業銀行高管組成的資深團隊專業風控和管理,并輔助農戶配套購買自然災害險等農業保險,又將借貸服務嵌入農戶種植場景,最終實現資金受托支付,全程封閉管理。這也是區別于傳統農村金融的典型“互聯網+產業”打法。
合作開放的生態
基于互聯網化的行業特點,開放共贏的理念也正逐漸被新型金融機構運用到農村市場的業務當中。其中主要體現在:一是資金層面的合作,二是產業鏈上的共贏。
2016年引入國資背景創投機構“深創投”完成A輪融資后,農金圈對整體布局進行戰略升級,旗下“理財農場”與“農發貸”二者共同形成投融資線上線下閉環,“資金端+資產端”全面發力。
由于農發貸的客戶定位于規模化經營的農場主,因此面對大額資金需求,傳統金融機構成為重要的合作伙伴。通過采取聯合放貸的形式,母公司農金圈充當信息中介角色,將大額借貸需求的客戶推薦給銀行等合作金融機構,如上海銀行、南粵銀行等,由金融機構提供資金。
這樣的商業模式真正實現了通過互聯網解決方案,將城市的閑散資金與農村的融資需求進行有效匹配,聯通城市與農村、投資者與農戶、金融機構與農業產業鏈,打造先進的互聯網“三農”金融服務平臺。
楊世華透露,今年年初以來,各大銀行對這一合作模式越來越認可,未來設立有三農金融事業部的銀行也將參與到合作中來,合力將蛋糕做大,共同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
此外,由于這種基于產業鏈的農村金融模式更加注重與生產商和經銷商的合作,在緩解農戶資金借貸難題的同時,也改善了生產商和經銷商的現金流和資金占用問題,因而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銷售、租賃環節的廠商主動參與到合作當中。
除了股東諾普信,目前農發貸已與金正大、史丹利、中化化肥、大疆創新等80余家知名農資、農機企業達成深度戰略合作,使其業務布局更為開放,力求覆蓋全國。
足以看出,新金融機構打造的新農村金融生態,正在提高整個農業產業的效率和市場價值。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財經國家周刊》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