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農業生產所面臨的資源與環境、數量與質量雙重約束日益嚴重。如何實現農業綠色轉型發展,確保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數量與質量的有效供給,成了新常態下必須解決的現實問題。生態農業既遵循生態經濟規律,又與我國農業現實緊密相聯。因此,切實發展生態農業,實現農村三產融合,成為推動我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途徑和重要舉措。
發展成效顯著:我國生態農業經過30多年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范圍不斷擴大:從起初的生態農業建設示范縣逐漸擴大到生態農業建設示范市,再到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試點省建設,生態農業發展示范的范圍不斷擴大。
模式與技術不斷提升:從最初單一模式與技術的示范,逐漸發展到多種技術的集成,再進展到多種新技術、新成果的綜合應用,以及多種模式與技術的系統化示范。
政策不斷完善:隨著生態農業的發展,新模式、新技術、新組織、新管理方式不斷出現,原有政策中的相關內容可能不再適應新形勢下生態農業的發展。因此,近幾年出臺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2015-2030)》、《農業資源與生態環境保護工程規劃(2016-2020)》等相關政策。
四大環節助升級
1.在宏觀決策方面,切實重視生態農業發展。加強科學規劃與頂層設計,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路線圖,確定生態農業發展的重點領域、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并配以切實可行的生產標準、有效機制與政策設計。
2.在空間布局方面,著重生態農業功能發揮。要基于不同區域的生態資源條件,以及《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所明確的農產品主產區“七區二十三帶”生產的要求,優化發揮各個地域的生產、生態、生活、文化等多功能性;明確不同區域內生態農業發展的核心問題、重點目標及鄉村產業適宜發展的模式、規模。
3.在保障質量方面,確保各類產品質量安全。水土資源及其環境是農業生產的根基,應采取有效措施強化生態資源保護。加大水土資源的保護與污染治理的力度;降低化肥、殺蟲劑、除草劑等化學投入品的施用強度,減少對水土資源的污染;建立農藥包裝物、塑料薄膜的回收機制,降低其對水土資源的二次污染;建立種植業、養殖業協調發展的產業體系,提高規模化養殖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效率。
4.在有效引領方面,完善生態農業技術體系。對傳統農業技術精華與現代農業先進技術進行復合集成,力求完成從單一技術向綜合技術的轉變,進而有效發揮集成技術的綜合優勢;著力提升現代生態農業基地建設水平,將產地安全—過程安全—產品安全統籌考慮并進行全程監管,并選擇最優經營主體,因地制宜開展新技術試驗示范、成果轉化,建設一批現代高效生態農業技術示范與生產基地。
典型案例解析
以2010年中農富通規劃的安徽利辛現代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為例。2012年,被安徽省政府批準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13年,位于產業園核心區的諸王村被評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村,解集村被評為安徽省美麗宜居村莊。
利辛縣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亳州市轄境的南部,全縣面積2005平方公里。縣區自然資源和物產豐富,盛產多種農副產品。
園區規劃遵循“因地制宜、生態優先,循環利用、節能減排,產業優化、科技提升,項目帶動、滾動開發”八項原則,依據生態農業的發展理念,提升糧油產業,引進設施園藝產業,重點發展生態養殖業、加工物流業,構建種養加循環發展、一二三產聯動互促的產業鏈條。園區重點項目的生態循環設計如下:
產業園區農業循環經濟的主要模式
產業園區規劃糧食近11000畝,秸稈產生量為11000噸;蔬菜規劃近20000畝,秸稈產生量為8000噸。通過與園區禽畜養殖業及加工物流業結合,發展以清潔能源沼氣為紐帶的綜合利用生態型模式。此模式以土地為基礎,以沼氣應用為紐帶,結合種植業與畜牧業,形成以農帶畜、以畜促沼、以沼促農、種養結合的配套發展和生產的良性循環。
養殖業禽畜糞便生態利用模式
(1)豬糞的綜合利用模式
核心區存欄生豬10萬頭,每天產生豬糞300噸。豬糞可用于沼氣生產,所生產沼氣用于居民生活用氣,沼氣工程所產生的沼渣與沼液可加工為生物有機肥。
(2)牛糞的綜合利用模式
核心區擁有黃牛萬頭,每天產生牛糞200噸,牛糞可用于居民生活用氣及蚯蚓養殖與雙孢菇種植,鮮蚯蚓可部分供應核心區內黃鱔養殖。
污水處理循環利用
建立污水處理池,污水進入處理池,經格柵、沉砂池、氧化塘、二次沉砂池等處理凈化循環后,排入回用池的處理水,符合CODcr、BOD5、SS和pH值標準,可用于:(1)果樹生產加工場所的清洗;(2)種苗引繁中心育苗生產用水及新品種示范區的灌溉;(3)廠區綠化植物的澆灌;(4)洗手間的沖洗等。對于回收池中多余的處理水還可通過渠道排放,用于農田灌溉。
注:本文部分內容來源于《福建日報》,原標題《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舉措》,作者翁伯琦,由中農富通整合編輯。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中農富通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