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如何變“深度”?
——來自2017中國新型城鎮化高峰論壇的聲音
新型城鎮化怎么“化”?這是關乎國家現代化建設全局性的重大議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這個“化”并非簡單的城市人口增加和規模擴張,而是需要產業、人口、土地、社會、農村等同步協調推進。甚至有人評價認為:能否處理好三農問題,關乎城鎮化的成敗。
在這樣一個歷史與現實的交叉路口,到底如何從“速度城鎮化”轉變為“深度城鎮化”?日前,在浙江大學舉行的2017中國新型城鎮化高峰論壇暨“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成立儀式上,來自全國的400多位領導、專家、學者就此展開深入研討,聚焦熱話題背后的“冷思考”。
城鎮化正走向深度化
數據顯示,到去年底,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57%,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則達到41.2%。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胡祖才指出,城鎮化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但當前,我國城鎮空間分布和結構不合理,中小城市集聚產業和人口不足,20萬以下的小城市人口數量占比不足18%,且發展質量普遍不高;而另一方面,部分超大和特大城市卻深陷“城市病”,與資源環境承載之間的矛盾,正在日益加劇。
胡祖才認為,優化城鎮規模和結構,合理引導城市群內大中小城市的布局,顯得迫在眉睫。怎么辦?在加快發展中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鎮的同時,更需強化大城市與中小城市的互聯互通,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營造優美宜居環境,為農業轉移人口提供就業、教育等優質公共服務和良好居住環境,共享美好城市生活。
浙江是最早提出“特色小鎮”培育的省份。兩年多來,一個個各具特色的小鎮成為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載體,也成了“產城人文”一體的復合載體。
浙江省發改委副主任翁建榮強調,特色小鎮“非鎮非區”,不是行政區劃單元上的一個鎮,也不是產業園區的一個區,而是按照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聚焦浙江信息經濟、環保、健康、旅游、時尚、金融、高端裝備等七大新興產業,融合產業、文化、旅游、社區功能的創新創業發展平臺。
“城市是問題的根源,也是解決問題的鑰匙,而‘深度城鎮化’則正是‘速度城鎮化’的解藥,其要求把城市治理策略擴大到城鎮群及城鄉關系的大范圍,方能奏效。這種轉化至少能產生30萬億的有效投資需求。”國務院參事、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原副部長仇保興判斷。
論壇上,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宣告成立。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介紹,未來,研究院將重點圍繞我國新型城鎮化成功實踐,尤其是基于長三角地區城鎮化發展及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鎮建設,通過構建多學科匯聚的平臺,凝聚廣泛的社會力量參與新型城鎮化的探索創新,為國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探索新模式。
城市如何更智慧?
論壇中,“智慧城市”成為許多嘉賓演講中的重點詞匯。實際上,早在2012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提出新型城鎮化的“八字方針”:集約、綠色、智能、低碳。李克強總理也多次強調要發展“智慧城市”,保護和傳承歷史、地域文化。
“如果說從建筑到基礎設施,是進行城市硬件的改善,那么智慧城市作為軟件,就是調治城市病的必由之路。”在仇保興看來,當利用這一“綜合療法”后,將實現精細化管理,而同時建立起具有強大包容性的信息公共平臺,則可消除“信息孤島”。此外,自下而上的各類便民、利民智慧平臺,還將對原有的壟斷機構產生沖擊和推動變革。
阿里巴巴集團技術委員會主席王堅有個特殊身份:云棲小鎮的“名譽鎮長”。這個地處錢塘江畔的特色小鎮,以云生態為主導,所聚焦的正是云計算大數據和智能硬件產業。王堅認為,城市發展到了一定階段,信息化建設、互聯網的興起使得人類活動產生的數據,成了城市不可或缺的資源要素。
“正是有了這些數據資源的獲取,我們可以慢慢理解一座城市的運作規律,這是真正智慧的開始,也是城市資源的再造。
中電海康集團是浙江信息產業的大腕,該集團董事長陳宗年提出,安全是現階段人類普遍關心的需求問題,目前,全世界普遍構建了一個比較完整的平安城市信息化體系架構;而選擇小鎮作為示范單位,緣于其規模較小、機構簡單,利于打通,成效也較快。
關鍵是“人的城鎮化”
城鎮化只是簡單造樓修路嗎?論壇上,許多專家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人的城鎮化”。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建國認為,新型城鎮化并非單一模式,必須多元化、差異化地推進,除了產業升級以外,更需要體現以人為本的品質轉型。
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名譽院長、浙江省發改委原副主任劉亭長期指導特色小鎮建設,在他看來,特色小鎮的未來就是在于以人的城市化為核心,推動小鎮向宜業、宜居、宜游、宜文和可持續的命運共同體轉型發展。
對此,翁建榮在談到浙江建設特色小鎮的經驗時,也專門講到,當前小鎮概念滿天飛,各地來浙江取經的不少,但也出現了不少“偽小鎮”。實際上,在浙江,每個小鎮都必須挖掘產業特色、人文底蘊和生態稟賦,以產業為核心,融入文化、旅游和一定的社區功能。與傳統的產業園區相比,特色小鎮的產業應以獨特創新的內涵為特征,努力探索未來經濟發展的形態和模式。
“特色小城鎮,理念在于‘新’,核心在于‘特’,根本還在于要‘改’,必須以人為本、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有序推進,除了產業的培植,還有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供給,以及社區治理等,不能搞一窩蜂的運動。”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司長徐林認為,如何防止再現“空城、睡城”?必須在產業、功能、形態上下功夫,“物”的城鎮化只是手段,而“人”的城鎮化才是目的。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