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牛鳳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應大力推進

[ 作者:牛鳳瑞?武鳳珠?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5-15 錄入:吳玲香 ]

日前,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邱小平透露,2017年農民工工作將以有序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為目標。據了解,截至2016年底,我國農民工總量已達2.82億。2.82億農民已離開家鄉、走進城市,獲得城市戶籍、享受市民同等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者卻僅為少數,我國也因此而延展出了常住人口和戶籍人口兩種城市化率統計指標。就此現象,中國網特別采訪了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副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前所長牛鳳瑞。

農民工市民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環節

中國網:據2016年末的城市化率統計數據,我國城市常住人口已占總人口的57.36%,戶籍人口卻僅為總人口的41.2%。您如何理解二者之間的數值差?該數值差隱含著我國社會的哪些需要改進之處?

牛鳳瑞:其實,過去我國的城市化率都是按照戶籍人口來統計的;只是最近十多年來,因為大量的非戶籍人口——2億多農民工進入城市,他們中的很多人因為沒有戶口而不能享受城市平等的公共服務,由此形成了一種半城市化現象,為了提升城市化質量,我們才再次提出戶籍人口的城市化率統計指標,將其與常住人口的城市化率統計指標區分開來,這其實是一種回歸。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在城市工作、生活、納稅,成為城市建設的一員,為城市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如今,農民工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主體,但是我們長期不給他們正式、公平的市民身份,這不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違反了社會公平的原則,所以我們現在強調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

中國網:所以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既是一個戶籍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平等問題?

牛鳳瑞:戶籍只是政府管理的一種方式,更重要的還是農民工享受到平等的養老、醫療、教育、住房等有含金量的公共服務,這才是根本。戶籍管理背后是很大的含金量,我們更注重含金量,而不是戶籍本身。

中國網:您覺得在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過程中,怎樣才能使農業轉移人口享受到與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和社會福利?

牛鳳瑞:這需要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設置。現在,中央已經出臺了轉移支付與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數量掛鉤、建設用地與轉移數量掛鉤等政策,但我覺得,僅僅做到這一步還不夠,這些舉措還要進一步細化,其中的關鍵在于地方政府的意愿、能力——特別是公共財政的支撐能力,以及具體操作。地方政府過去長期享受外來務工人員帶來的好處,又不負責他們的公共服務,因為這樣可以減輕地方的公共財政負擔;現在推進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地方公共財政要提供的服務數量增加了,壓力必然變大。如果這些農業轉移人口是當地政府轄區的,問題相對容易解決,政府可以通過地方財政轉移支付來自我消化;如果農業轉移人口是跨區域的,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就會減弱很多,中央就要在頂層設計上解決區域之間的利益再平衡問題。

中國網:推進農民工市民化的舉措下是否隱藏著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就是我國目前土地的城市化速度要快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

牛鳳瑞:“土地的城市化速度快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意思是城市建設用地的增長速度高于人口的城市化速度,這是最近十幾年的情況,也是城市化加速時期一個階段性的必然現象,因為土地的城市化過程是政府以小區、新城區、新園區為單元進行規劃、征地、建設的過程,只要這些工作完成,土地的城市化就完成了;而人口的城市化是以自然人為單位來統計的,相比土地的城市化,人口進入、填滿一個區域的過程肯定要滯后。但是到城市化后期,土地的城市化已結束或趨近于零時,人口的城市化仍將繼續,這就是現在很多城市中心區人口密度一直在增加的原因。

中國網:您認為,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對于中國社會發展的最大意義是什么?

牛鳳瑞:如果不解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問題,我們將給未來中國的城市治理、社會和諧留下極大的隱患。我國改革開放已近40年,現在第二代農民工都已走進城市、每年約有幾百萬農村學生在城市畢業——每年是幾百萬人、十年就是幾千萬人,這是不容忽視的。相比他們的父輩,這些人更有文化、更有思想、信息更充分,融入城市的心情更迫切、更強烈,如果他們無法享受到平等的市民待遇,那么其對社會的離心傾向、對政府的不滿傾向、矛盾激化程度都是他們的父輩不可比擬的。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農民工進入城市后雖然沒能及時地享受到平等的福利待遇,但農民工進城本身已是社會的進步,在這一過程中產生的問題也都是發展中的問題,我們要通過發展來解決,而不能否定農民工進城。因此,我認為,農民工市民化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環節,從宏觀的國家治理層面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應該是一個戰略性、基礎性的舉措,我們應該加大力度去推進。

哪些農民可以就地、就近市民化?

中國網:有觀點認為,如果把廣大的農村地區發展起來,使農民在本地就可以享受與城市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務,農民在自己的家鄉就地、就近市民化是有可能的。對此您怎么看?

牛鳳瑞:就近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種方式,但不是主流,少數人(如近郊農民)可以實現就近城市化,多數人(如遠郊農民)還是要異地城市化,離開原來的居所、進城就意味著異地。以縣域為例,一個縣域面積為幾百到幾千平方公里,縣城原住民可以實現就地城市化,而其他人本質上還是異地城市化,只是城市化的距離比較近而已。所以,就地、就近城市化只對一小部分農村人口有實際意義,比如近郊農民,比如通過外來人口集聚發展起來的小城鎮原住民。鄉村地帶如果沒有外來人口的集聚,它本身城市化的幾率很小,我們對此要給予正確的界定,不能夸大就地、就近城市化的作用,更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政策。

中國網:您提到異地城市化為多數、就近城市化偏向于城市近郊,這是否意味著越偏遠地方的農民越難以就近、就地市民化呢?

牛鳳瑞:有些偏遠地區本身可能就不適合人類居住,所以現在有一個異地移民扶貧問題,這些貧困人口變為市民的過程就更多地表現為異地城市化,因為當地沒有條件發展為城鎮。而位于交通節點、旅游景區的農村有可能變成旅游城市、商貿城市、交通樞紐城市等,但這種情況只是少數,不會是大量的。

中國網:您剛才提到了縣域的問題,現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已經人滿為患、農村又受條件制約難以發展,所以發展縣城是否是推進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的一個有效途徑呢?

牛鳳瑞:這話有道理,但是不完整,這樣說的前提是我們要發展縣城鎮、把大部分縣城鎮建設成中小城市。事實上,中國現在至少有100—200個縣城鎮已經是有10多萬—20多萬人口的中小城市了,只是沒有城市的名號而已,這是一個行政審批的問題。我個人認為,中國現在可能還有1000多個縣城鎮有條件成長為中小城市;一個縣域有幾十萬乃至上百萬人口,其中出現一個20—30萬或40—50萬人口的中小城市,這是正常現象。現在我國的很多大城市就是過去的中小城市成長起來的,小城鎮成長為中小城市、有條件的中小城市成長為大城市、大城市成長為特大城市,這恐怕是今后20—30年內中國的基本現象。但是,這1000多個可能成長為中小城市的縣城鎮不會成為中國城市化的龍頭,中國城市化的龍頭還是在中心城市,比如具備成長為特大城市的條件和可能、正處于極化階段的省會城市,這些區域性、全國性的中心城市將引領中國未來的經濟社會發展,這一點不可動搖也不會動搖。以上是事情的兩個方面,我們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而否定另一個方面。

中國網:現在國家大力扶持的工商資本下鄉,是否也能促使農村向城鎮轉變,推動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呢?

牛鳳瑞:對于資本下鄉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資本是逐利的,它客觀上會對農村發展產生很大影響,可能是正面影響,也有些是負面影響,應該實事求是地看。如果政府在其中牽線搭橋,這對農村現代化是一個很大的幫助,技術下鄉、資本下鄉至少能夠起到示范的作用,但我們不能保證每一項都成功,一旦風險出現,資本的理性選擇是及時撤出、轉嫁負擔,這樣一來,風險就被轉嫁給了信息、資金等方面不對稱的分散農戶,這也是我們應該防范的。

中國網:對于中國農村的未來、農民的未來,您有怎樣的預期呢?

牛鳳瑞:農村是和城市對應的一個人口聚集的社會形態,城市化的本質是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向城市聚集,農村人口減少必然造成農村居民點的大量消失和撤并,但是農村不會完全消亡,還會保留一些,只是數量減少。其中有兩個必然趨勢:第一,農村人口大量減少,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口也大量減少,而這個過程首先是青壯年勞動力、高素質勞動力的大量減少;第二,農村居民點和務農人口的減少與農村現代化是同步推進的、與農業現代化的進程是相輔相成的。隨著農業的現代化裝備水平越來越高、過去的重體力勞動被機械化代替,留守農村的剩余人口就可以滿足農業生產的需求;而伴隨農業社會化服務的大發展,農業商品化、農業專業化等也都將成為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

農村與城市的區別在于地域分工

中國網:如您所說,農村與城市是兩種不同的社會形態,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和探索農民就地、就近城市化道路的過程,也是進一步調整城鄉關系的過程,那么我們應該如何理解現行城鄉二元分化的社會結構呢?

牛鳳瑞:“城鄉二元結構”這個概念并不準確,應該叫“城鄉二元體制”,“結構”是指產業結構、就業結構,城鄉之間的地域分工決定了城鄉的二元結構是永遠解決不了的。我們現在的很多概念都不十分準確,比如“農村城市化”、“農村工業化”,大規模的工業化要依賴于工業企業、產業的空間聚集,而這種集聚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最終形成的就是城市,農產品加工只是工業化一個小的組成部分,所以“城市化”、“農村現代化”才是正確的表述;此外,城市化為農產品提供市場、為農業剩余勞動力提供就業空間,工業化為農業現代化裝備提供物質基礎和技術支撐,所以我們說,“工業化是城市化的動力”,“城市化為工業化提供依托”,“城市化是農業現代化、農村現代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城市化是我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三者應當是這樣的互動關系。

中國網:農村人口大量減少,意味著城市人口將大量增加,這不僅會影響城市規模,也會影響城市的發展方式和發展方向。您認為,這一過程對我國城市的未來發展將產生怎樣的影響?

牛鳳瑞:相比農村,城市有更高的要素配置效率,在一定的范圍內,城市規模越大,資源配置效率越高、生產率越高,但城市環境壓力也越大,我們要做的是把握合理的度。我國有十幾個都市密集區,它們的人口規模、產業規模都要繼續提升,這是一個大趨勢,而在規模擴張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質量提升。在思考城市的發展時,我們要清除幾個誤區:第一,我國的城市按人口規模分為大、中、小不同的等級,不應只以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為例來思考問題,我國像北京、上海這樣市區人口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寥寥無幾,市區人口超過500萬的也只有數個;第二,中國的城市統計是有城市、沒有城市統計,現在的統計數據都是按照行政區劃來統計的,比如重慶的統計人口有3000多萬,但這是整個行政區劃8萬平方公里的3000多萬人口,而不是城市中心區幾百平方公里的統計數據,對于我們研究城市并沒有實際意義。

中國網:您剛才提到了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并重的問題,那么“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是否釋放出了城市發展應從更注重速度向更注重質量轉變的信號?

牛鳳瑞:“要速度還是要質量”是一種單向、機械性的思維,速度和質量應該是統一的,不應是對立關系。城市發展本質上是一個自然、歷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的某個時期中,因為內外部的各種因素,發展速度更快一些,而在另一個時期,質量提升的權重可能更大一些,這都是正常現象,不能把“速度”與“質量”割裂開來。城市發展進程應遵循其自身規律,比如,當特大城市的規模效應顯現出來后、當城市擴張的邊際效應為零時,它就從極化階段進入到了外溢階段,這就是城市自身的發展規律。因此,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正常的城市化推進過程中,我們要重視城市化質量的提高。(武鳳珠)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高清在线第1页 | 亚洲中文字字字幕犯侵 | 日韩中文无线码免费观看 | 亚洲综合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 日本激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最新精品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