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稱,中國的農業圖景可以簡單概括如下:耕地太少,又被分割得太細碎,耕種的農民太多,其中大多數人年紀又太大。而土壤有很大一部分都被污染了。
據彭博新聞社網站5月24日報道,中國大量耕地都被分割成了一塊塊不到3.3公頃的土地,其中大部分甚至更小——還不到一個足球場大。這些小塊耕地主要用來種植水稻、小麥等作物,農民們大量使用化學制劑來提高產量。
這為一群新的農業企業家帶來了一個機會,他們租用土地或者在城市里尋找小塊的空間,來追逐對未受污染和多樣化產品的需求增長所帶來的商機。
“很多人越來越富有,他們想要安全的農產品。”42歲的李小軍(音)說,他從浙江大學電信相關專業畢業,由于擔心從外面購買的肉類的質量,他決定自己養雞。
十年前,他租了7公頃的土地來養雞,供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們享用。不過他養的雞很快變得非常受歡迎,于是他開始擴大飼養規模,現在他擁有666公頃土地來散養雞,連100公里外的杭州市都有人來買雞。他養的雞價格是市場價格的4倍。
報道稱,對大多數中國農業企業家來說,食品安全是一個推動力。根據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中國地表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農業而不是工業。
十年來,中國消費者深受食品安全丑聞的困擾,許多較富裕的家庭開始轉向國外品牌或者小型的本地和有機農場。他們還想要更多進口食品,并且希望整年都能吃到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這就給陳建明(音)帶來了機會。49歲的陳建明以前是陜西省一家汽車廠的工人,他和妻子租了半公頃土地,用來在大棚里種草莓。他們使用進口肥料,并且在8月份播種,這樣就能在冬天收獲。
“我們不用殺蟲劑,人們喜歡我們的草莓。”陳建明說。他的草莓在2月份的春節期間賣到了每公斤10美元(1美元約合6.9元人民幣——本網注),人們都是自己來采摘。
報道稱,這些個人的努力正在幫助糾正中國的食品貿易不平衡問題,可能也會減緩進口產品增長的速度。但對大多數農作物和牲畜來說,中國需要更大的農場,從而最大化地利用其有限的耕種空間。
這并不容易。即便不用擔心農村的失業問題,中國的耕地仍然存在極其多樣化的問題——從廣西和云南山區的小塊梯田,到東北黑土地的產糧帶。在北方的大部分地區,水資源都很缺乏,而且還常常受到煤礦等工業的污染。而三十年來的城市化則吞噬了大片沿海的肥沃沖積平原。
報道稱,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通過大規模的筑壩和運河工程實現了南水北調。同時嚴格控制耕地城市化。政府也在為那些嘗試新的農作物種植和牲畜養殖技術、體系的大規模示范農場提供資金幫助。
一項研究發現,中國農村主要勞動力的平均年齡偏大。假如企業家們不來接管農業生產,中國可能會因無人耕種而失去更多的耕地。
“許多農民離開了村莊到城市工作,留下無力進行耕作的老人和小孩,”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胡冰川說,“一些村莊已經空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參考消息報5月25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