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文化是鄉村的魂,振興鄉村文化事關鄉村振興的成敗。荒蕪的鄉村可以慢慢建設,沒有文化的鄉村即使表面繁華,最終將是一片荒漠。
一、鄉村文化是根植于鄉村的智慧之花
《易經》曰: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即用人文對天下萬物教化的結果。因此,文化是天下萬物的靈魂。鄉村文化是鄉民在生產生活中經人文教化而成的道德情感、社會心理、風俗習慣、是非標準、行為方式、理想追求等,是鄉民的處事原則、人生理想以及對社會的認知模式,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
鄉村文化是與城市文化相對而存在的。相對于城市文化的繁華狂躁、復雜多變,鄉村文化則是簡樸與溫情,它承載著鄉音、鄉土、鄉情以及古樸的生活、恒久的價值和傳統。鄉村文化是鄉村特定人群認同的東西,必然與特定鄉村的歷史產生關聯,必然在鄉村的土壤里生長。鄉村文化是傳統農耕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地方特色氣息的結合,與借鑒與移植的現代城市文化具有完全不同的淵源,是“土生土長”的本土文化。鄉村文化有“三味”:
鄉土味。鄉村文化的生存土壤是鄉村,鄉土味就是“土氣”,是鄉村文化的主要特征,也是鄉村文化的生命所在。中國是世界農業大國,具有世界先進性的鄉村農耕文明孕育的鄉村文化,其“鄉土味”濃郁而芬芳。“農”離不開“土”,“土”生萬物也長文化。數千年來的農耕文明生長了中國鄉村文化的“鄉土味”,成為中國現代文明的元元素,也是鄉村文化的活力所在。
地方味。我國鄉村地域廣闊,是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形成的,每個村落都有他們地方的歷史、自然景觀和人文特色,每個村落的風俗習慣都不完全相同,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滋潤著一個個鄉村生存和發展,鄉村文化形成的地方風俗習慣和民族特點,造就了鄉村文化“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豐富多彩的地方性。鄉村文化的地方味不僅彰顯了特色,也造就了鄉愁。如地方土菜、地方土酒,都是鄉村文化的載體,是制造鄉愁的佐料。
傳統味。鄉村是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發祥地,鄉村文化是鄉村歷史文化傳統又與時俱進的創新體。因此,鄉村文化與現代城市文化不同,鄉村文化必須有點復古和戀舊,鄉村文化發展與創新必然是新時代的精神與我國傳統農耕文化的有機結合,是對鄉村傳統文化進行繼承和創新的產物,具有自成一體的歷史淵源和農耕文化傳統。沒有傳統,就不是鄉村文化。
二、鄉村萬事萬物的背后都是文化
我國鄉村文化歷史悠久、內涵豐富,表現形式也多姿多彩,它牢牢附在鄉村的各種器物和村民活動之中,鄉村的萬事萬物皆文化。
1.鄉村自然風貌的文化。鄉村文化首先表現在鄉村的自然風物上,如鄉村山、水的形成、名字以及各種傳說故事;鄉村古樹、老屋、風雨橋、茶亭、祠堂、廟宇的歷史故事等等,都是鄉村文化的承載者。
2.鄉村人物的文化。鄉村人物是鄉村文化的直接承載者。如有關鄉村村民祖先的傳說故事;有關鄉村先賢的故事;有關本族人來源的傳說等。特別是鄉村有影響的人物的傳記,更是鄉村文化的寄托。
3.鄉村器物的文化。鄉村器物是村民日常生產生活的對象,但都寄托著鄉村文化的意義。如鄉村村民喂養的豬、牛、羊、雞、鴨、鵝;種植的稻谷、紅薯、玉米等;使用的風車、水車、蓑衣、斗笠、犁、耙、鋤頭等工具;以及使用的竹器、木器等家具,都具有鄉村獨有的文化特征和內涵。
4.鄉村信仰和娛樂的文化。不同鄉村有不同的禁忌,他們信仰不同的神,開展不同的民間文娛活動,這些都是鄉村文化的凝結。如鄉村的禁忌、迷信、信仰的菩薩、祭拜的土地神等;如鄉村方言、山歌、號子、民歌、雜耍等文娛活動等。其背后有著深厚的鄉村文化內涵。
5.鄉村禮儀規矩的文化。鄉村約定俗成的一些內部禮儀和規矩,都有鄉村文化的淵源。如鄉村的鄉規民約、鄉村人情往來的禮節、鄉村耕作制度、鄉村婚嫁喪葬的禮儀等。
6.鄉村民間活動的文化。鄉村的某些民間活動,是濃郁的鄉村文化的凝結。如春節廟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傳統活動;以及打醮求雨、寺廟開光、死人做法事等宗教活動,都蘊含著鄉村深厚的文化因素,展現了鄉土文化獨特的意義。
7.鄉村道德倫理的文化。鄉村道德倫理凝聚在村民的日常道德意識和行為中,也是鄉村文化的一種表現。如重農揚農、尊祖尚禮、鄰里和睦、勤儉持家、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等。
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新時代的鄉村文化
鄉村文化不僅起到“孕育者”的作用,還能夠發揮“守護者”的作用。因此,鄉村文化是鄉村振興的力量“凝聚樞”和發展“風向標”,無疑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要素。在中國特色新時代,推進鄉村振興戰略需要怎樣的鄉村文化呢?
首先,需要具有現代性的鄉村文化。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背景下,鄉村文化必須具有現代精神,融合現代科學技術,形成現代農業農村發展的源源動力。因此,必須通過發展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文化自覺意識,在文化創新中凸顯鄉村文化個性。鄉村文化的現代化性,不是簡單機械的城市化。它既要借鑒現代工業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先進性,又要維護鄉村文化獨立的價值,維護、傳承和創新鄉村文化使之與現代農業相匹配,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相適應。
其次,需要有獨特性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特色,鄉村文化的價值所在也是其特色。因此,支撐鄉村振興的鄉村文化,一定要結合鄉村的傳統稟賦、資源特點,結合鄉村的山水人文,建設具有各自特色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要有特色,就需要有點小“土”,讓農民喜歡,使市民稀罕。如一些近距離、參與式的鄉村歌舞,盡管場地小甚至音不準、曲不全,但這些“土樂”“土舞”,來源于村民的生活,參與感強,能夠引起村民共鳴,引發市民的稀奇。
再次,需要有正能量的鄉村文化。鄉村文化不全是精華,是精華與糟粕并存的文化。有些鄉村文化催人振奮,有些也讓人消沉。我們要保留好的鄉村文化,摒棄壞的鄉村文化。因此,當前我們需要對鄉村振興有正能量的鄉村文化。有正能量的鄉村文化符合時代潮流與社會發展需要,是尊重鄉村的實際與本土資源、結合時代需求和遵循農民主體性的鄉村文化。有正能量,鄉村文化才能成為鄉村振興的精神動力。
最后,需要能夠承載鄉愁的鄉村文化。鄉愁是凝聚人心形成合力的凝固劑。人們對鄉村某一個人的懷念,對鄉村一山一水的記憶,對一段童年喜怒哀樂的圖畫,都可以勾起濃郁的鄉愁。因此,鄉愁是一句地方土話,鄉愁是一位老鄉;鄉愁也是一點小傷感,是一絲小牽掛,是一縷小回憶;鄉愁還是一道土菜,是一杯土酒……傳統鄉愁是本鄉人的愁,現代鄉愁是城鄉居民共同的愁,因而我們需要加大鄉村文化的開放性,拓展鄉村文化的多功能,建設能夠牽動城鄉居民鄉愁的鄉村文化。
四、新時代鄉村文化振興要做到四個結合
鄉村文化與鄉村物質不一定同步,但鄉村文化需要物質基礎,鄉村物質必須要鄉村文化支撐。鄉村文化振興不是簡單的文化設施建設,也不是城市文化的移植與復制,而是鄉村本土文化的創新與發展。實現鄉村文化振興,要做到如下四個結合:
1.文化創新與本土特色發展緊密結合。鄉村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因此,鄉村文化振興一定要結合本土資源、切合農民的主體需求,發揚鄉村文化的“鄉氣”,突出鄉村文化的“土氣”,凸顯鄉村文化的地方味,堅守鄉村文化的本土特色去發展和創新,不管鄉村文化如何發展,本土的根不能丟。鄉村文化不一定要高大上,但是鄉村文化必須有本土情懷。
2.文化借鑒與繼承傳統緊密結合。鄉村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重要“原料”,鄉村文化振興要借鑒現代文化的優良品質,但必須與農耕文明和鄉村自身的歷史文化結合起來。面對強勢的“現代”城市文化,要珍惜祖輩傳下來的傳統農耕文化,找回往日的自信和自尊,堅守鄉村文化的精神家園。鄉村文化要成為安頓農民靈魂、安放有五千年農耕文明傳統的中華民族靈魂的精神家園,就不能抹殺農耕傳統文化,不能丟了“鄉愁”。
3.文化保護與開發開放緊密結合。鄉村文化不僅要保護,而且要發展要開發開放,要讓鄉村文化在大開發中閃光,在開放交流中釋放其巨大的價值。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了“鄉村文化熱”,鄉村文化成為一種時尚文化。鄉村旅游大發展,傳統村落成為人們爭先前往的旅游地,鄉村文化釋放了價值。但是,有些鄉村文化保護與開發沒有緊密結合,有的經過開發,把鄉村文化破壞了;有的保護了鄉村文化,但沒有讓鄉村文化活起來。如當前的鄉村文化旅游,有的引進一些同質的項目,把鄉村獨特的傳統文化都破壞了,這就得不償失。
4.文化內涵建設與設施建設緊密結合。文化建設需要文化設施配套,但文化設施不能代替文化內涵建設。當前,有些地方在鄉村文化建設中,大搞形式主義,只重視文化設施建設,搞一些看得見的形象工程,不注重文化內容建設。如某些農家書屋,只有書屋沒有書,或擺的書不是老百姓喜歡的書,因而得不到老百姓的喜愛。要把文化設施建設與文化內容建設貫通起來,充分汲取鄉土文化營養,既做好文化設施建設,又不斷創新鄉村文化內容,豐富鄉村文化內涵,最大限度縮短鄉村文化與農民心靈的距離,充分激發鄉村文化發展的內生動力,筑牢鄉村文化的振興之基。
作者系湖南省社科院研究員
原載《團結》2019年1期 此為原文,刊發時有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