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論劍

湖南鄉村振興藍皮書|隆回縣2022年鄉村振興研究報告

[ 作者:汪義力?李珊珊??陳文勝?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2-08-25 錄入:王惠敏 ]

摘要:隆回縣堅持“四個不摘”要求,賡續脫貧攻堅精神,真抓實干,立足實際,探索精準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脫貧底線,建立縣鄉村文明實踐網絡,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因地制宜施策,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特色產業規模檔次同提升,各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但也面臨縣鄉村空間規劃有待全面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城鄉一體、特色優勢農產品有待進一步品牌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待跨界融合、村與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亟需破解等方面的挑戰。因此,隆回縣推進鄉村振興還需要在優化城鄉國土空間布局、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培育壯大本土品牌、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推進鄉村協調發展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關鍵詞:鄉村振興 集體經濟 產業融合 隆回縣

隆回縣位于湘中偏西南,總面積2868平方公里,總人口129.2萬人。縣轄25個鄉鎮(街道),572個村(社區),是“中國金銀花之鄉”“中國龍牙百合之鄉”,近代思想家、“睜眼看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鄉。2014年,全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2萬余人,貧困發生率19.4%;2020年,全縣192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脫貧,隆回縣脫貧摘帽,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縣。在“十四五”開局之年,隆回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按照中央、省、市、縣決策部署,全面落實縣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堅持“四個不摘”要求,賡續脫貧攻堅精神,真抓實干,立足實際,力求進步,全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一、真抓實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隆回縣牢牢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兩條底線,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取得明顯成效。隆回縣繼續保持“全國生豬調出大縣”地位,獲評“湖南茶業鄉村振興十大重點縣”、獲批“湖南省水稻制種十大重點縣”,縣農業農村局獲評“全國糧食生產先進集體”,七江鎮獲批“2021年省級農業產業強鎮”,巖口鎮向家村獲評第二批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高平鎮楊橋村獲評為全省鄉村治理示范村。

(一)探索精準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堅決守住脫貧底線

隆回縣以“兩不愁三保障”為靶向,全力推進基礎設施配套和公共服務保障工程,以產業就業為抓手,負重攻堅,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推動脫貧地區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著力譜寫“脫貧之后”的好文章。

1.聚焦“責任落實”,突出政治引領,強化責任擔當

縣委縣政府堅持“摘帽不松勁、脫貧再加油”的指導思想,按照“四個不摘”要求,高位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工作。落實縣鄉村三級工作責任,成立了以縣委書記、縣長牽頭負責的戰略領導小組和指揮部。協調配合縣駐村辦,配強配齊鄉村工作班子和干部力量,下派了563支工作隊、563名第一書記、1835名工作隊員,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在時間上無縫銜接、工作上壓茬推進,形成上下貫通、配合有力、一抓到底的工作格局。

2.聚焦“政策落實”,強化底線思維,促進平穩過渡

(1)堅決守住“兩不愁三保障”工作底線。緊盯“兩不愁三保障”標準,多措并舉,下足“繡花”功夫,落準落實落細幫扶政策。在教育方面,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常態長效,全縣義務教育階段“五類”學生零輟學。發放雨露計劃職業教育補助資金1801.8萬元,資助學生11323人次 。在醫療方面,有效防范因病返貧致貧風險,落實分類資助參保政策,脫貧人口、監測對象醫保參保率100%。建成標準化村衛生室572個。 在住房保障方面,堅守“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底線,加強農村脫貧人口及監測對象住房安全動態監測和危房改造力度,完成危房改造256戶,超額完成省下達的96戶任務。積極推進農村“空心房”整治,全縣拆除空心房1269座19.68萬平方米。 在安全飲水方面,加強農村安全飲水保障,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投資3.4億元,新建農村飲水工程347處,讓14.7萬農村人口喝上了自來水。 在兜底保障方面,全面落實低保和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政策,“應保盡保、應兜盡兜”。農村低保標準穩步提高到4080元/年。發放農村低保資金37034.2萬元,保障低保對象161049人次,其中兜底保障資金12213.15萬元,保障兜底對象51842人次;發放特困供養資金10391.48萬元,保障特困供養對象25671人次。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分別提高到65元/月,累計為建檔立卡貧困殘疾人發放生活補貼822.69萬元、護理補貼977.74萬元。

(2)加快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全面打響“三清一改”村莊清潔秋冬戰役,持續深入開展“三清三化”示范創建活動,進一步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短板。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23座,村級生活垃圾實現集中收集轉運。成功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個,獲評全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先進縣。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縣城周邊30公里以內主干道公交線路全覆蓋。“四網”建設更密更牢。連續5年開展“項目建設年”活動,實施重點項目612個,完成投資470億元。能源方面,中心村和貧困村電網升級改造全面完成。投資1.3億元,建成村級光伏電站191個,裝機容量1.9萬千瓦。“氣化邵陽”隆回支線加快推進,完成六都寨等7個鄉鎮燃氣管網建設。通信方面。建成5G基站280個,行政村4G移動信號和光纖寬帶通達率100%。交通方面,投資5億元,完成國省干線公路大中修77.5公里,丁洞公路、大花至善緣亭公路即將通車,虎形山至溆浦公路、周旺至灘頭擴改工程順利完工;完成農村公路“窄改寬”830公里,實現所有建制村通硬化路。“四好農村路”創建經驗在全省推廣,虎形山至草原公路入圍全國“最美農村路”。“村村響”廣播工程全面完工,獲評全省廣播電視公共服務工作先進縣。

3.聚焦“工作落實”,主動擔當作為,抓細重點任務

(1)守住底線,全面落實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守住防止規模性返貧致貧底線,是最首要的政治任務。秉承“政策認同、事實認同、情感認同”相統一原則,通過“望、聞、問、切”“四診”方式,全面深入開展監測幫扶。其中,“望”是通過國家和省級防返貧監測,遠程掌握“兩不愁三保障”疑似問題數據,及時監測研判;“聞”是村“兩委”聽取農戶主動申報,及時核實預警;“問”是開展入戶走訪,詢問農戶家庭現況,及時介入幫扶;“切”是行業部門加強數據比對,常態化做好潛在風險排查、研判和處置。積極探索建立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一是壓實服務領導責任。建立“2+2+2”責任追究體系,明確鄉鎮黨政正職、副書記和鄉村振興辦主任、村支部書記以及駐村工作隊長分別為領導責任人、直接責任人、具體責任人。二是落實服務處置制度。建立防返貧監測問題和線索限期核實、交辦、督辦、辦結管理制度,實現全過程、點對點、閉環式跟蹤處置。三是充實服務工作隊伍。抽調15名精干力量,專職負責縣級防返貧動態監測網絡平臺管理,對25個鄉鎮(街道)實行網格化管理,全程把好監測對象納入關、幫扶措施落實關、返(致)貧風險消除關。截至2021年12月24日,全縣建檔立卡脫貧戶共55559戶191916人,監測對象2555戶6454人(其中邊緣易致貧戶426戶1124人,脫貧不穩定戶1300戶3136人,突發嚴重困難戶829戶2194人),做到了動態排查、精準識別、有效幫扶。

(2)對照要求,全面加強銜接資金項目管理。加強專項項目資產管理和監督,確保項目資產不閑置、不流失、不浪費,持續發揮效益。按照“能整盡整、應整盡整”的原則,持續推進涉農資金整合,優化資源配置,強化財政投入保障,統籌整合資金44124.7955萬元(其中:中央銜接資金10928萬元、省級銜接資金7749萬元、市級銜接資金440萬元、縣級銜接資金50萬元,四級銜接資金共計19167萬元,整合資金24957.7955萬元),實施整合資金項目1280個。落實提高土地出讓收益用于支持農業農村比例的政策,縣級層面安排土地出讓收入資金9776.5萬元用于農業農村,高于全縣2021年土地出讓收入的4%。繼續推行“一項目一檔案”制度,2021年入庫項目1342個,做到項目庫建設與項目推進同步進行,實時完善項目庫臺賬、入庫申報審核審定資料、縣鄉村公示公告資料。

(3)真抓實干,協調推進“三大幫扶行動”。一是持續推進就業幫扶。繼續支持脫貧勞動力轉移就業,對1301名脫貧對象和監測對象發放轉移就業交通補貼45.94萬元。鞏固就業幫扶車間123家,吸納就業7412人,其中脫貧人口2073人,月平均工資達2577元,比2020年的2104元高出473元,實現就業幫扶車間開辦總量、就業總量、務工收入穩中有升。 二是持續推進產業幫扶。2021年全縣落實省重點產業扶貧項目25個,全縣共發放小額信貸1737筆8547.2萬元。投入3.33億元,發展糧食、烤煙、油茶、生豬、金銀花、龍牙百合、辣椒等特色產業。 支持242家涉農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與37389戶163176名有勞動能力的脫貧人口繼續保持緊密的直接幫扶機制,全縣有產業發展能力和發展意愿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扶持和利益聯結實現全覆蓋,幫助其發展產業。對616戶1651名重點監測人員實施直接獎補,對無勞動能力的6277戶17286名易返貧致貧人口實施重點產業幫扶,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是持續推進消費幫扶。加強與“明我隆回家鄉專館”“隆平e家”等國內知名電商平臺的合作,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努力打造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

(二)建立縣鄉村文明實踐網絡,引領鄉風文明新風尚

隆回把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明確縣鄉村三級書記抓,建立縣實踐中心、鄉鎮(街道)實踐所、村(社區)實踐站的三級網絡。以“一村一風貌、一村一鄉愁、一村一故事、一村一課堂、一村一公益、一村一經驗”為特色的“六個一工程”梯次推開,依托向家村、小沙江、九牛坳和魏源故居打造的“四個自信”示范基地逐漸成型,逐步為隆回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勾畫了一條清晰的、可復制、可推廣的工作思路和有效路徑,以點促面帶全局,不斷延展新時代文明實踐的“輻射半徑”,惠及更多民眾。

1.夯基礎,完善創建要素

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總要求之一。隆回縣注重特色引領,梯次發展,不搞“齊步走”,從資金、人才、基礎設施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分類別進行重點扶持。縣財政每年撥付300萬元,作為基本工作經費,探索設立多渠道投入的文明實踐基金,用于文明實踐所、站提檔升級,項目扶持和志愿者禮遇等。先后投入5億元,完成全縣572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覆蓋率達100%。 并投入4.2億元,新建村(社區)服務中心490個、改造42個,村級辦公條件全面改善,實現基層“一門式”公共服務全覆蓋, 較好地解決了“有錢干”的問題。為全縣513個村(居、社區)各配備2名專兼職聯絡員,并將這支聯絡員隊伍納入村級后備干部管理,新增扶貧扶智、禁毒除害等6支專業隊伍,其他縣直部門和鄉鎮(街道)根據各自實際組織若干志愿隊伍,形成了以行政力量、社會力量、農村黨員力量和群眾互助力量為主體的四類志愿服務隊伍,全縣共發展志愿隊伍743支,注冊志愿者17萬人,活動達10000余場,較好地解決了“誰來干”的問題。在縣中心、鄉鎮(街道)所、村(居、社區)站三級構架基礎上,延伸創建一批如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場館、非遺傳習傳承、農業技能培訓等示范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點),打造起“3+1”組織構架,較好地解決了“在哪干”的問題。 著力推進文化服務信息化,加強數字化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成縣文旅云平臺及數字化文化館圖書館,包括一個縣級平臺、兩館平臺、25個鄉鎮平臺、572個村級平臺,縣、鄉、村三級公共文旅服務實現數字化全覆蓋。實現新時代文明實踐云平臺線上管理、督查考核,實現管理信息化、供需精準化、群眾便捷化、服務規范化,較好地解決了“抓得實”的問題。

2.植厚土,實施文化惠民

以踐行“四個自信”內容為主題,重點打造向家村鄉村道路、魏源故居鄉村文化、白水洞花瑤風情體驗、九牛坳村鄉村制度、歸與書院鄉村理論等5個示范基地,落實開展各具特色的文明實踐活動。做好精品文藝作品創作。先行試點建設了一批文體社區,引導一大批村加入了“村晚”舉辦隊伍,全縣文藝團體達到1200支,其中辦證開展營業性演出的業余劇團53支。全面實施“三百”工程(百姓書屋、百姓舞臺、百姓劇場)和“送戲下鄉”活動,下鄉演出220場,全縣有50多個村舉行春晚,六都寨鎮明德村連續舉辦21屆春晚,張家鋪村舉辦的春晚登上了央視和浙江衛視,打造了隆回“村晚”文化品牌。大力扶持鼓勵文藝創作,發動專業音樂人士,把九牛坳村移風易俗的舉措編排成百姓喜聞樂見的廣場舞曲,在隆回迅速推廣。本土作家創作的大戲《兒大女大》由市花鼓戲傳承保護中心演出3000多場,本土音樂愛好者創作了30多首本土歌曲,如《花瑤山寨》《花瑤嗚哇情》《請到隆回看花開》等在省市獲獎。向家村先后承辦新時代文明實踐助力鄉村振興高端論壇、“魏源經世致用視野下的鄉村振興”主題讀書會,“追夢中華·幸福湖南”2021海外華文媒體湖南采訪行等活動,廣大專家學者和30多家來自美國、法國、俄羅斯、阿根廷等國的媒體先后實地了解該村從貧困村到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精彩蛻變。

3.引新風,推進移風易俗

依法按程序建立健全“一約四會一隊”群眾自治組織及其章程,即村規民約(居民公約)、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居)民議事會、禁賭禁毒協會和移風易俗勸導隊,明確操辦細化標準、工作要求、獎懲措施,并公開公示、人手一冊、監督落實,發揮群眾自治組織的治陋習作用,培育文明新風,涌現出九牛坳村等一批移風易俗先進村、向家村等一批新農村建設示范村。通過發揮先進典型的引領作用,引導群眾積極投身到治陋習、樹新風的實踐中來。著重打造了荷香橋鎮九牛坳村移風易俗示范點,投資55萬元在村內建起移風易俗生活館,專門承擔全村紅白喜事宴席服務,同時規定有嚴格的服務標準,使全村紅白喜事在享受主動服務的同時,自覺實行陽光操辦,接收群眾和社會監督。全縣評選了一、二屆20名“道德模范”和20名“最美隆回人”;鄉鎮(街道)和村(居、社區)層面,結合實際紛紛開展了“星級文明戶”“身邊好人”等評選表彰活動,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典型。如:劉光耀(羊古坳鎮老黨員)臨終遺囑節儉辦后事捐款助公益,橫板橋鎮周懷廷、王道財、廖國廷三名老戰友志愿捐獻遺體,荷香橋鎮九牛坳村賣鞭炮老板陳代兵帶頭禁燃禁放,橫板橋鎮退休教師廖玉斗堅持13年志愿宣傳移風易俗,高平鎮小坳村周岳求捐3萬元壽酒錢建電排,七江鎮建華村打造了家風家訓一條街及32對新人“花瑤婚俗”扶貧脫單集體婚禮等。

4.樹典型,推廣示范成效

按照“黨建引領、村民自主、社會參與”三位一體的運行機制,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鄉風文明,全域開展文明村鎮、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創建活動,最大限度地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聚合省內相關優質資源共同發力。一是美麗鄉村建設有序推進,荷香橋鎮九牛坳村創建省級特色精品鄉村,羊古坳鎮雷峰村等4個村創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花門街道合井村等6個村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均有望成功創建。縣本級完成美麗鄉村示范村創建30個。二是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走在省市前列,被列為全省首批、全國第二批試點縣。金石橋鎮、巖口鎮向家村獲評全國文明村鎮。花門街道排頭村彭艮鳳獲評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接見。2021年,向家村被中央文明委和農業農村部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榮譽稱號。虎形山瑤族鄉被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三)因地制宜施策,多途徑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

為了發展農村集體經濟,隆回縣在湖南率先成立村級建筑勞務服務有限責任公司,采取“一二三四”措施,即全縣每個村(社區)成立一個建筑勞務公司,明確公司兩大股東,把握規范管理、合理分配、防范風險三個關鍵,主營建筑施工、勞務輸出、服務創收和其他經營四大板塊。目前,全縣已成立572家村級建筑勞務公司。村集體經濟收入快速增加,全縣572個村(居)有423個村(居)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比2020年增加68個)、21個村超10萬元、1個村超100萬元,其中有140個脫貧村集體經濟收入超5萬元,比2020年增加28個。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快速增加,達14251元,較2020年增加1662元,增長12%(預計數,下同),增長率連續多年居邵陽市前列。 村級建筑勞務服務有限責任公司的具體做法如下:

1.構建“兩個股東”的新型集體經濟管理模式

村級建筑勞務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為50萬元。工商登記出資人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和隆回縣隆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其中,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持股90%,隆利公司持股10%。隆利公司是村公司股東之一,參與公司的監督和管理,而不是隸屬或管轄關系。村公司由各村(社區)委會主任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村(社區)紀檢委員擔任監事,村(社區)其他固補干部擔任副總經理。隆利公司安排1名專人擔任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可同時在多個村公司兼職。實行“政府主管、村委會直管、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營管理模式,按公司章程規定各司其職,民主管理、誠信經營。規范項目管理。除中央對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有明確規定的支農項目外,單個項目投資額在200萬元以下的農村生產生活等公共基礎和公共服務類設施項目,在同等條件下,按程序優先安排具備施工條件的村公司負責組織實施。隆利公司負責施工項目的技術指導、主要原材料和用工指導價格的發布,協助做好資金管理、工程質量管理、安全監督。各鄉鎮負責項目日常監管、指導。縣紀委監委、縣審計局等職能部門根據需要,對工程體量大、資金量大的項目實行提級監督。嚴格財務管理。村公司在鄉鎮和縣農經站的指導下從事財務行為,安排專人負責財務工作,也可以委托第三方公司有償服務,并接受相關部門的定期檢查。

2.構建共享共富的集體收益分配機制

首先,確保實現10%以上利潤。政府財政資金足額安排的工程項目,原則上凈利潤不低于總造價的10%,實際利潤按照股權比例進行分配。其次,建立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長獎勵機制。村公司管理人員不領取工資,但可以拿出年度經營性收入凈利潤不超過20%的部分,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獎勵方案,經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會議集體討論、縣鄉黨委政府把關后,對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出突出貢獻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在職員工(含兼職的村“兩委”成員)進行獎勵。再次,合理安排集體收入的使用。通過“四議兩公開”的方式,用于村級公益事業、民生項目或再投入創收。比如,用于村級保潔和助學、助醫、助老、助困等臨時救助。

3.創立科學合理的風險防控協同機制

防范法律政策風險。村公司按照“上級給政策、公司謀發展”的原則,在法律政策允許范圍內民主管理、誠信經營。防范質量安全風險。建立安全、質量監督機制,加強各工種技能培訓與安全教育,嚴把原材料的數量、質量、價格等關口,自覺接受監管,杜絕質量、安全事故發生。防范不廉不公群眾矛盾風險。加強廉政風險防范,所有收支情況均定期公開;鄉鎮安排專人負責財務監督管理;縣農經、審計部門負責財務管理的督促、指導和重點審計,杜絕不廉潔行為的發生,確保不發生群工矛盾。

4.拓展多元開放的集體經濟服務范圍

一是建筑施工。在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行動中,財政性資金到村的項目,包括農村土地整理、農田水利設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修復、文化教育設施、村組道路建設、河道維修、農村住宅修建等,在同等條件下按程序優先由本村公司承攬實施。同時,引導各村公司參與村民建房,積極拓展業務,不斷做大做強。在建筑工程領域,村公司必須堅守“四個直接,兩不允許”原則,只承接本村工程項目,直接用工用勞、直接采購材料、直接租用機械、直接組織實施,不允許分包轉包,不允許擅自到其他村攬接項目,但在其他村公司不能勝任其所在村級范圍內的工程項目時,經村委會書面邀請,與隆利公司共同協商后方可承接。二是勞務輸出。主動服務縣內規模工業企業。與縣內規模工業企業和就業幫扶車間開展勞務協作,縣人社局建立穩崗就業信息管理平臺,收集統計務工人員情況,一天一申報、一月一匯總,每月務工累計達到22天的,縣財政從規模工業企業穩崗就業獎補資金中,按50元/月·人的標準給予補助。加強對外勞務協作。針對外出就業勞動力主要流向,加大與長株潭、東莞、義烏等地勞務合作力度。向望城等地輸送勞動力,可獲300元/月·人的補助。通過勞務合作解決農民工就業、企業用工難題,實現雙贏。三是服務創收。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前提下,流轉農民的承包地。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在“吃、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增加服務供給。承辦村級文化體育娛樂活動。參與農村紅白喜事,適當收取服務成本,同時倡導喜事新辦、喪事簡辦,杜絕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促進鄉風文明。四是其他經營。通過內部挖潛、外部借力,挖掘資源、利用資產、引進資本,搞好經營創收。依法合理利用集體土地出租承包,利用山塘水庫山林開發增收項目,建設農產品種養基地,發展林下經濟。加強村級光伏電站和水電風電經營管理,確保持續長期發揮效益。充分挖掘資源稟賦優勢,服務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四)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特色產業規模檔次同提升

隆回縣是典型的農業大縣,南北地形地貌差異較大,且全域富硒,土壤硒元素平均含量1.774ppm,是全國平均值的7.4倍。近年來,隆回縣確定優質稻、生豬、烤煙、金銀花為4大主導產業,百合、油茶、“三辣”(生姜、辣椒、大蒜)、果蔬茶藥糖為4大特色產業。

1.精準布局謀求發展

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隆回縣積極推進產業發展“鏈長制”,明確以金銀花和龍牙百合為主的中藥材、以辣椒為主的富硒農產品加工、輕工智能制造、醫養康養、生態文化旅游和新能源等6大重點產業鏈,由縣委書記、縣長帶頭擔任“鏈長”,實行“一條產業鏈、一名鏈長、一個產業規劃、一個年度計劃、一套支持政策”的“五個一”工作機制,進一步提升價值鏈、融通供應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圍繞特色產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推行“重點產業鏈鏈長制”,促進金融機構加大對特色產業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支持力度,打造全國金銀花和龍牙百合產業鏈重點地區、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重點園區。引導金融機構推出“惠農擔-糧食貸”“惠農擔-油茶貸”等新型信貸產品。2021年,全縣金融機構共發放特色產業貸款3億多元。

2.加力推進結構調整

立足資源稟賦、產業現狀和市場空間,規劃切實可行的農業產業結構,“四主四特”產業格局基本形成,獲評湖南茶葉鄉村振興十大重點縣、省煙葉工作先進縣。在產業定位上,重點打造兩個主導產業(油茶、金銀花),兩大基礎產業(糧食、畜禽),四項特色產業(三辣、百合、烤煙、特色果蔬茶),加上生態休閑旅游業,形成了“8+1”產業體系。這些產業中,既有見效快、周期短的產業,如三辣、養殖等,也有能夠長久受益的產業,如油茶、茶葉、金銀花等產業,適用于不同的貧困群體,確保了產業發展的多樣性、實用性。在產業布局上,根據地域特色和發展潛能,因地制宜在北面高寒山區重點種植金銀花、獼猴桃、高山蘿卜等農作物,在南面發展油茶、烤煙、辣椒、百合、優質稻等農產品,形成了“一片區一產業、一產業一中心”的富硒農業產業發展新格局。以金銀花、龍牙百合為主的中藥材產業鏈和以辣椒為主的富硒農產品產業鏈快速發展,全縣金銀花種植面積長期穩定在22萬畝左右,年產干花約1.2萬噸,穩占全國金銀花產量的60%以上,產值超過20億元,全縣各類農產品生產基地達120多萬畝。 目前,農業產業鏈產值超100億元。

3.積極打造特色品牌

品牌創建卓有成效,新獲得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產品7個,新增9家企業21個產品納入“邵陽紅”農產品公用品牌名錄,到目前為止,全縣現有“邵陽紅”區域公共品牌39個、湖南省著名商標5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個、“兩品一標”認證52個、三品認證48個、中國弛名商標1個、中國地理標志產品2個。金銀花入選全省“一縣一特”品牌,“隆回龍牙百合”獲評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與金銀花共同入選“湘九味”。湖南省寶慶農產品進出口有限公司生產的“金雞”牌龍牙百合遠銷十多個國家,隆回縣瑞源農業有限公司“隆瑤興”牌龍牙百合干產銷兩旺。

4.大力培育龍頭企業

注重壯大新型經營主體,認真做好“扶”“引”兩篇文章,積極培育行業領軍企業。扶,就是按照“一個產業,1-2家龍頭企業”的思路,強化政策扶持和引導,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產業化項目。如:為提高農產品加工水平,隆回縣積極爭取了湖南省特色縣域經濟重點縣政策,連續三年共投入資金9000萬元,支持省市級龍頭企業發展加工、打造品牌、拓展市場;縣財政出資1億元,建立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放大10倍貸款效應,著力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鴻利藥業從只有一條生產線的作坊式企業,發展成為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不斷夯實“中國金銀花之鄉”產業基礎,輻射帶動金銀花種植21萬畝,占全國總產量的50%以上,年產值超10億元。引,就是招大引強。哪個產業沒有龍頭企業,就圍繞這個產業開展招商引資。針對辣椒產業沒有龍頭加工企業的情況,把在東莞發展的隆回籍老鄉招引回鄉,創立了軍杰食品公司,獲評國家級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全縣種植辣椒1.2萬畝,涉及18個種植專業合作社,產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最終,龍頭企業培育成效斐然,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隊伍迅速壯大,新增市級龍頭企業13家,全縣現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42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106家,其中國家級農民示范合作社3家,省級農民示范合作社17家;家庭農場402家,其中省級示范家庭農場12家,產業發展帶動能力顯著增強。農產品加工業快速發展,新增規模以上涉農企業6家,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達34家,全縣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78家,農產品加工產值達160多億元,加工產值與一產產值比為2.6:1,農產品轉化率達70%以上。

二、立足實際,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新挑戰

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021年,隆回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發展階段,按照中央、省委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部署,立足縣情、農情,毫不松懈,接續奮斗,推出一系列重要舉措,脫貧攻堅成果鞏固、鄉村振興工作取得了許多新成效。但是,實事求是地分析,隆回縣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依然面臨諸如縣鄉村空間規劃有待全面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城鄉一體、特色優勢農產品有待進一步品牌化、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待跨界融合、村與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亟需破解等方面的挑戰。

(一)縣鄉村空間規劃有待全面統籌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城鄉國土空間規劃是重要內容。隆回縣高度重視國土空間規劃編制工作,充分意識到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艱巨性。著眼于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管控、土地開發利用、城鄉建設、鄉村振興等方面,致力于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但從調研情況來看,隆回縣在國土空間規劃方面,缺乏全局意識,尤其是在統籌縣鄉村規劃方面還存在盲區。一是缺乏統一管控的意識與機制。規劃涉及部門多,各個部門的規劃在內容結構和涉及深度上均有很大不同,各類規劃建設任務多頭下發,存在重復、交叉。二是編制與實施主體不一。橫向上,多部門按不同規范要求獨立編制,部門之間協調不足,銜接不暢;縱向上,上面的規劃與下面的需求存在矛盾,與地方的實際情況存在不相適應的情況。

(二)基礎設施建設有待城鄉一體

近年來,隆回縣加大對農村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等實施使得農村基礎設施有了較大的改觀,保障水平大幅度提升。但由于歷史欠賬較多,城鄉資源配置不均衡、發展不平衡等問題,還很難達到與城市相提并論的水平,農村的路、橋、電、燃氣、公交、污水處理、垃圾集中處理、安全飲水、網絡等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比如:農村公路總量不足、結構不優,大部分通村公路路面寬3.5m,技術標準低,管養維護困難大,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車輛通行需求。農村客運市場逐漸萎縮,客運班次少,很多客運班車入不敷出,有些甚至已經停運。農村客運班車主要是在縣鄉主道上運營,離縣鄉主道較遠的村民需步行較長距離才能到達候車點,且候車時間久,出行不便。各地在發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時,存在只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重視短期達到上級要求,忽視了可持續發展,忽視了存量基礎設施的維護、維修。農村公共服務內部供需結構存在著基礎薄弱,物流業發展緩慢,整體水平有待提升,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發展綜合規劃和網絡信息系統服務等“軟”服務供給不足。

(三)特色優勢農產品有待進一步品牌化

目前,隆回縣圍繞金銀花、龍牙百合、隆回三辣、高山臘制品、有機茶葉、山界紅糖等農產品,打造了“寶慶牌”龍牙百合、“桃花牌”辣醬、“昊之源”南瓜粉、“毅鵬牌”和“銀仙牌”金銀花茶、“峰都牌”翠螺茶、“老庚牌”臘制品等農產品品牌,現有“兩品一標”認證52個、湖南省著名商標5個、“邵陽紅”區域公共品牌39個、省級區域公用品牌1個。總的來看,隆回的農業品牌建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品牌化發展水平不高,品牌知名度不高。雖然品牌多,但存在小、散、亂、雜等問題,品牌運營、宣傳、推廣的整合營銷專業度不夠,缺少計劃,品牌標識辨識度低。雖有品牌意識,但品牌定位不明確,沒有讓品牌的功能最大化,產品特點、核心優勢等方面沒有很好地與精準目標消費者匹配。特色農產品資源豐富,但品牌地位卻未與之匹配,產品品質好,但品牌知名度未與之匹配。

(四)農業產業融合發展有待跨界融合

隆回縣農產品產業鏈發展迅速,“一縣一特”、“一鄉一業”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78家,農產品轉化率達70%以上,現有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龍頭企業10家,市級龍頭企業42家,農民合作社發展到1106家,產業發展帶動能力較強,產業融合發展取得積極成效。但在產業融合方面還有待進一步解放思想,產業跨界融合還需深入探索,對一些新業態新模式還不敢大膽嘗試。比如,在產業融合發展方面,目前最多的是集旅游觀光、休閑度假和農事體驗于一體的“農旅融合”生態農業模式,致力于打造農旅高地、網紅打卡地。而在“農旅”基礎上的突破與升級還不夠,“農旅”可以融合現代農業、度假養生、生態養老、文化民俗等產業,將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甚至是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與新型城鎮化的融合。此外,“互聯網+”作為提高農業品牌化發展的新模式,可以推動農業產業線上線下同步發展,隆回在農業產業與“互聯網+”的跨界融合,沒有深度探索,以及利用信息化、數字化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等方面還需提高認識和深入探索。

(五)村與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亟需破解

脫貧攻堅以來,隆回縣村級集體經濟收入結構和質量得到明顯改善,村級組織的自我發展能力明顯增強,所有村(社區)實現集體收入破零。但是對標中央、省市工作要求和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要求,隆回縣村級集體經濟總體水平還不高,村與村之間的發展不平衡問題突出。有的村基礎薄弱,除村活動場所、閑置學校等公益性資產外,能用于經營獲得收入的只有少量集體土地,集體“存款”很少。特別是地理位置偏遠、可供開發利用資源少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就更加艱難。有的村受地理位置、人口素質等影響,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上級黨委政府的項目資金以及幫扶單位的扶持資金,且長期以傳統的種養殖業為主,高耗資低受益,產業發展方式難以轉變,未形成優勢產業鏈,未形成規模化、現代化產業發展格局,村集體經濟自我“造血”功能嚴重不足。而縣城和鄉鎮所在地周邊、旅游景區周邊、產業集聚區周邊的村,發展渠道相對較寬,集體收入相對較高。原貧困村因整體推進光伏發電項目,集體收入普遍高于非貧困村。同時,有外出經過商、辦過企業、包過工程的村干部,有一定的經營能力,能夠想辦法搞活村集體經濟。村與村之間懸殊過大,收入多的村達60萬元,少的只有幾千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不高,制約了村級組織穩健運行和發展。

三、實現跨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新突破

隆回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理念,毫不松懈,接續奮斗,凝心聚力把鄉村振興這件大事辦好辦實,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越往前走,任務越艱巨。無論是階段性成果,還是面臨的挑戰,都將為下一步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提供決策參考。我們要從成效中總結經驗,從挑戰中找尋差距,立足實際,把握實情,盡快謀劃,扎扎實實推進鄉村振興。

(一)優化城鄉國土空間布局,提高資源配置質效

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統籌要素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是助力鄉村振興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內生動力。好的規劃是科學決策的基礎,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隆回縣既要不斷增強規劃意識,也要科學做好規劃,確保城鄉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繪到底,以科學規劃為龍頭和基礎,推進城鄉一體化。

1.科學編制國土空間規劃

堅持從全局謀劃一域、以一域服務全局,按照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劃定落實三條控制線的指導意見》,立足區位、生態、產業實際,以“雙評價” 為基礎,開展生態保護紅線與自然保護地優化評估、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紅線優化調整和儲備區劃定,合理劃定城鎮開發邊界,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要求,全面把握隆回縣未來15年的生態環境保護、“三線”管控、土地開發利用、城鄉項目建設、鄉村振興戰略、一二三產業發展等事關國土空間布局的大事,加快編制完善《隆回縣國土空間規劃(2020—2035)》,以及隆回縣縣轄23個鄉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做到不交叉不重疊不沖突。

2.堅持做好重大專項規劃

圍繞“三宜三融三區”戰略目標,深化“一心”(縣城)、“三軸”(G320國道沿線城鎮為發展軸、S312省道沿線城鎮發展軸、S219省道沿線發展軸)、“三城鎮群”(南部城鎮群、中部城鎮群、北部城鎮群)為主體的城鎮規劃體系,制定主城區“兩帶兩軸六區”統籌規劃、歷史文化保護傳承規劃和實施方案,推進科學城概念規劃、綜合交通體系、軌道交通線網、基礎設施等重大專題研究及專項規劃編制。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一體化同步推進鎮村規劃編制,做好核心鎮、中心鎮、一般鎮規劃修編工作,優化城鄉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

3.持續推進“多規合一”

按“規劃一張圖”要求,實現工程項目“一張藍圖”上生成、“一個平臺”上審批,細化落實省、市國土空間規劃的要求,對接省、市級專項規劃,結合隆回實際,合理確定國土空間發展戰略、目標和主要任務,確定保護、開發、利用、修復、治理總體格局和隆回縣中心城區總體布局,明確對專項規劃、詳細規劃的剛性傳導要求;統籌安排各類用地布局,合理劃定土地用途區,科學安排農村土地整治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處理好遠期發展與近期建設的關系,制定實施規劃的措施,增強規劃穿透性、執行力。

(二)由城至村延伸,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然要求城鄉基礎設施實現互聯互通。隆回縣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推動城鄉基礎設施銜接、互補、融合,以基礎設施建設為載體助力隆回城鄉融合發展。

1.加快完善縣域以及中心城區交通網絡

積極對接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加快建設互聯互通、便捷順暢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形成以滬昆高速、呼北高速、懷邵衡鐵路、滬昆高速鐵路等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鐵路網。進一步完善縣城內交通網絡、基礎設施,全面提質升級國省干道、縣(鄉)際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實現縣內縣外互聯互通、縣域路網四通八達、重點集鎮通暢通達、農村通組道路全覆蓋。

2.加快推進城鄉客運公交一體化

完善縣域主城區公交網絡,開通主城區至主要鄉鎮及主要居民點的公交線路,鼓勵各鄉鎮開通至主要村莊的公交線路,形成連接主要居民點、工業園區、生態農業旅游區、客運車站等的快捷公交網絡。將建設好的農村招呼站真正投入使用。

3.加快推進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農村飲水工程規范化管理,抓好鄉鎮供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提升全部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質量。結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積極推進農村垃圾就地分類減量和資源化利用,統籌農村垃圾處理設施布局,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統籌完善縣鄉村三級供水、供電、供氣、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三)培育壯大本土品牌,引領優勢產業做大做強

培育壯大本土農業品牌,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然選擇,是推進農業質量變革的有效途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離不開打造本土農業品牌。隆回縣可以利用當地優質資源和優勢產業,大力實施品牌強農建設,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壯大優勢農產品基地,走出一條“品牌富農”之路。

1.抓好品牌培育,提升產業競爭力

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基本思路,充分挖掘農業資源優勢,加強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打造,以金銀花、烤煙、優質稻、生豬四大主導產業和油茶、辣椒、百合、特色果蔬四大特色產業為依托,打好“綠色牌”“生態牌”“文化牌”,著力培育一批無公害、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認證產品。對重點企業和品牌產品給予重點培育、重點扶持,以培育本土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抓手,做強一批市場占有率高、有品牌影響力的農業龍頭企業、上市企業,提升農產品核心競爭力。

2.抓好品牌推介,提升產品知名度

做好農業品牌營銷,加大農業品牌展銷推介力度,組織舉辦和參展農交會、農博會、國際餐飲博覽會等大型展會,舉辦形式多樣的專題推介會、品鑒會,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給予政策支持和鼓勵經營主體參加縣級、市級、省級、國家級乃至國際特色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鼓勵農業企業利用傳統媒體和網絡、電商、自媒體等各類新媒介開展各類農產品營銷,讓隆回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在全國乃至國際上成為人人知曉、人人喜愛的品牌。

3.抓好品牌認證,提升品牌美譽度

支持農業品牌認定,扎實做好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申報認證工作,支持開展農產品國家氣候標志認證。強化農產品品牌監管,規范標志使用,提升品牌含金量。嚴厲打擊獲得農產品地理標志注冊、中國知名農產品等富有地方特色的農產品的侵權事件。

(四)促進產業融合,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做強農業,必須數量質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競爭力、注重農業科技創新、注重可持續的集約發展,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隆回作為傳統農業大縣,要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為契機,依據自身特點,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整合優勢資源,推進農業現代化。

1.進一步優化種養品種結構

要對產業品種進行再比較再優化,突出重點、聚焦優勢,加快擴大規模、提質增效。一方面,要立足氣候、土壤、地形等資源特征進行產業布局,根據縣域南、北地區的地理和環境條件,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北面高寒山區種植金銀花、獼猴桃、高山蘿卜等特色產業,南面地區發展油茶、烤煙、辣椒、百合、優質稻等產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市場預判,以銷定產,精準優化品種。在選擇品種時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生產和銷售同步謀劃,摸透市場行情,產品上市才會銷路暢通。

2.充分開發農業多種功能

堅持“農頭工尾、接二連三”的發展思路,加強生產、加工、流通、銷售等農業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的銜接,全面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優化生態鏈。加快產業融合發展,敢于跳出農業發展農業,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教育、體育、衛健等深度融合,積極探索諸如“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互聯網+”、“農業+藝術”等新模式新思路,建設一批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和農業產業強鎮,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3.提高精細化發展水平

加強耕地質量提升,推進農田變良田,高質量實施好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智能化水平,加快補齊水稻機插、機烘等短板,不斷提高水稻油菜生產機械化水平;推進蔬菜、小水果等經濟作物設施大棚建設,提升“菜籃子”供應保障能力;以畜禽、水產養殖為重點,大力推廣智能化養殖設施設備,加快推進畜禽標準化生態環保養殖場建設,打造一批高標準的智能化養殖基地;加速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產地分揀包裝、冷藏等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一批數字農業農村創新中心和數字農業應用示范推廣基地,實施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

(五)推行強村帶弱村幫扶模式,實現鄉村協調發展

針對村與村之間發展不平衡的突出問題,特別是部分村存在基礎條件較弱、發展后勁不足、村級集體經濟薄弱、信息閉塞等問題,隆回縣可探索推進“強村帶弱村”幫扶模式,通過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好、產業發展好、治理有效的強村與部分弱村結成幫扶對子,以強帶弱、以富帶窮、抱團發展,著力破解弱村基礎條件差、發展思路少、產業實施難等問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壯大。一是資金幫扶。針對村級集體經濟薄弱、基礎條件差、無錢辦事等實際問題,結合實際情況,由村級集體經濟相對充實的強村對薄弱村進行結對幫扶,重點在幫助爭取項目、改善基礎條件、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方面給予幫扶,實現互通有無、雙贏共建。二是產業幫扶。主要是解決薄弱村特色產業發展單一、增收渠道單一的問題,從“聯”上入手,從“合”上落腳,打破村莊發展壁壘,聚攏各村莊的資源,通過實施土地入社、資金入股、資源共享等形式,開展合作化經營、聯合式發展,開啟“連片帶動、整體推進”的區域化發展之路。三是智力幫扶。舉辦黨建交流會、產業推進會等,相互學習對方先進的治理經驗和治村方略,推動各村智力資源的雙向流動,并定期組織兩村干部互動學習、參加文體活動;鼓勵以“全脫產”的方式,強村與弱村干部雙向互派、掛職鍛煉,汲取經驗,相互促進。

參考文獻:

習近平:《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求是》2021年第20期。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 人民日報 》2021年2月22日01版。

張慶偉:《以實干實績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湘評論》2022年第5期。

毛偉明:《以產業項目的大建設支撐“三高四新”戰略大落實》,新湘評論》2021年第10期。

陳文勝:《大國村莊的進路》,湖南師大出版社,2020年。

陳文勝:《論中國鄉村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求是》2017年第3期。

陳文勝:《為鄉村振興提供內在動力》,《人民日報》2019年5月13日。

陳文勝、李珊珊:《論新發展階段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貴州社會科學》2022年第1期。

陸福興:《全面鄉村振興如何開好局》,《中國鄉村發現》2021年第4期。

陸福興:《做好鄉村振興這篇大文章——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新湘評論》2021年第2期。

 

(作者簡介:汪義力,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鄉村治理。李珊珊,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鄉村振興戰略。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城鄉關系、鄉村治理;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永久在线免费视频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 | 日本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久久 | 午夜性爱大全在线视频播放 | 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