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陽市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立足丘陵山區資源優勢,打造特色農業引領區;突破慣性思維,不拘一格使用發展鄉村人才;敬畏鄉愁,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激發農民自主行動,建設美好家園;以標準化治理,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創新。但也面臨區域分工不清晰,產業特色不明顯;區域優勢發揮不充分;農產品加工水平較低,產業融合不理想;思想觀念與鄉村振興要求不相適應等問題。衡陽市要進一步高質量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應當全面優化農產品區域結構,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建立湘南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充分發揮衡陽區位優勢;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村產業集群發展;突出實用性人才選拔使用,構建鄉村振興人才梯隊;以規劃引領美麗鄉村建設,加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以農業農村改革盤活資源,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 特色產業 城鄉治理標準化 屋場懇談 衡陽市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近年來,衡陽市緊密結合市情農情,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始終保持政治定力,不斷增強使命擔當意識,延續抓脫貧攻堅工作的高度、精度和力度來抓好鄉村振興工作。2021年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第一年,衡陽市推動農業農村工作重心由全面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轉變,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持續增收,奮力譜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衡陽篇章”。
一、衡陽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與探索
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引領我國鄉村地區的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的目標和路徑。衡陽市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笨傄?,科學有序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全面推進五大振興。
(一)立足丘陵山區資源優勢,打造特色農業引領區
根據本地產業優勢和資源特點,衡陽市圍繞培育壯大具有區域特色的農業主導產品、支柱產業和特色品牌,出臺特色產業扶持政策,深入實施農業“百千萬工程”、“8135”戰略、“六大強農行動”。突出農業發展質量提升,創建高效精細優質農產品示范基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主導產業,推進“一縣一特一品牌”行動,重點打造“三黃兩茶”(油茶、茶葉、黃花菜、湘黃雞、黃貢椒)及優質稻、生豬、中藥材、特色蔬菜等優勢特色千億產業,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推進農業品牌提升行動,強化產業品牌發展示范引領,全面實行農產品“身份證”和“合格證”管理制度,規模以上農業企業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管理,“兩品一標”農產品達251個。形成以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大宗農產品品牌、特色農產品品牌為核心的衡陽農業品牌格局,加快實現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變。
1.大宗農產品品牌提質增效
衡陽市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思路,發展壯大“糧、豬、油、菜”四大基礎產業,培育土品牌,為產業發展“造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大市場,提品質、樹品牌、強營銷,推動衡陽優質農產品“走出去”。
一是優化糧食品種結構,持續加強高檔優質稻推廣。衡陽市切實扛起糧食生產大市政治責任,狠抓糧食生產。建立糧食產業協同創新聯盟,在全市主推26個優質高產抗性強的水稻品種,推動水稻“一村一品”訂單生產,發展代耕、代種等“十代”社會化服務,凝聚全社會力量協同發展糧食生產。全市糧食播種面積729.74萬畝,其中:早稻233.97萬畝(超任務面積2.97萬畝),中稻及一季晚稻158.69萬畝,晚稻258.47萬畝,旱糧78.61萬畝。由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在衡南縣雙季測產達到1603.9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紀錄。狠抓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耕地拋荒整治,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進一步夯實糧食基礎。2021年57.74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任務按照時序進度順利推進,同比增長62.4%。常寧市在羅橋鎮、三角塘鎮、西嶺鎮等3個鄉鎮實施1.6萬畝的優質稻米產業化試點項目,重點打造三角塘鎮千家洞至廟前鎮中田村公路沿線的1.2萬畝雙季稻省級綜合示范片。衡陽縣完成糧食種植面積135.57萬畝(其中水稻120.47萬畝、旱糧15.1萬畝),糧食總產達60.16萬噸,初步建成100萬畝優質稻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優質稻產業園成功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成立優質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圍繞3000余畝高檔優質稻規模化生產,建設“人不下田、谷不落地”的現代化、機械化稻作公園。衡南縣已建成高檔優質稻生產基地30萬畝,2021年14萬畝水稻基地被認定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水稻)基地。
二是實施優質湘豬工程,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通過完善良種繁育體系、打造優質湘豬工程、加速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等多種舉措抓實生豬穩產保供工作,使生豬產業逐步恢復、產能逐步提升,2020年榮獲湖南省政府真抓實干生豬穩產保供工作先進市州。從2019年6月到2021年10月底,全市新建投產456家生豬規模養殖場,2021年生豬出欄675.06萬頭,增長28.2%,生豬存欄468.18萬頭,增長11.5%。實施優質湘豬工程,簽約的8家生豬養殖龍頭企業項目順利落地,推動生豬產業全產業鏈發展。衡東縣通過加大生豬穩產保供工作力度,2021年湖南鑫安畜牧有限公司(年出欄仔豬12萬頭)、衡東天逸農牧有限公司(年出欄仔豬15萬頭)等三個大型生豬養殖企業投產。蒸湘區建立完善生豬生產扶持政策體系,落實生豬保險政策,支持億湘農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云芳養豬場創建“豬—沼—蔬菜的種養結合”新模式。
三是促進油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中國油茶第一強市”。近年來,衡陽市委、市政府將油茶產業建設作為農業發展頭等大事來抓,出臺了《關于加快油茶產業發展的決定》和《關于做大做強油茶產業的九條意見》等一系列文件,成立專班抓油茶產業發展。2020年,市本級財政預算安排2.3億元油茶專項資金,7個油茶重點縣市均予以了配套,重點扶持了基地建設、科技創新、品牌宣傳等工作。金融機構也給予了大力支持,近年來全市落實金融資金16.59億元,農業銀行、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發放貸款8.45億元。2021年,全市油茶林總面積447.21萬畝,年產油茶籽49.48萬噸,比上年增加20.52萬噸,增長70.9%。從行業地位看,全市油茶林面積、茶油產量和油茶年產值連續多年居全國地州市之首。2021年全省評審20個茶油大縣,衡陽市有5個縣(市)入圍,占四分之一。衡陽油茶品牌影響力、產品市場占有率不斷提高,“大三湘茶油”“神農國油”被評為“中國茶油十大知名品牌”。致力于“衡陽市百里油茶產業示范帶”建設,形成了“耒陽—常寧—祁東”“衡東—衡山”“衡陽—衡南”三大油茶產業集群。全市培育國家級農林業重點龍頭企業3家、省級林業龍頭企業23家,聯結輻射基地達100余萬畝,提供就業崗位10萬多個。大三湘、神農國油、中聯天地三家企業入選“中國油茶百強企業”。建成衡東、衡陽、耒陽、常寧4個油茶良種采穗圃和12處定點育苗基地??茖W布局11家茶油年加工能力500噸以上的企業產能,有序推進國省市油茶小作坊改造。建設油茶倉儲中心、交易中心等項目,創建全省唯一油茶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常寧市西嶺鎮作為油茶小鎮成功入選湖南首批十大特色農業小鎮;成功授牌中國(耒陽)油茶博覽園;油茶林下種養、生態旅游、研學體驗等產業新業態不斷涌現。
四是大力發展特色綠色蔬菜,打造衡陽蔬菜品牌。精選蔬菜品種,重點種植生產黃花菜、白菜、辣椒、豇豆、蘿卜、黃瓜、茄子等品種,推動蔬菜質量同步提升。蔬菜產量方面,2020年全市蔬菜播種面積95.84萬畝,收獲面積97.2萬畝,總產量215.98萬噸,總產值120.25億元。其中設施蔬菜播種面積6.03萬畝,比上年增加15.54%,產量17.51萬噸,比上年14.14增加23.85%。蔬菜銷售與加工方面,全市擁有城鎮農貿市場255個、攤位10595個,蔬菜批發市場18個、年交易48.9萬噸;加工企業58個,年加工鮮菜13萬噸,年產值達8.5億元。合作組織和種苗繁育方面,現有規模蔬菜生產合作組織和企業234個、面積15.62萬畝。發證的蔬菜制種基地2個,蔬菜集約化育苗企業和合作組織14家,育苗及其相關設施占地面積623畝,年育苗總量29516.9萬株。品牌創建方面,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8家、市級35家、縣級49家。依托農產品保供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成功打造了一批設施蔬菜基地,全市創建湖南省著名商標4個,“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授牌企業共22家,全市供粵港澳蔬菜生產基地現有28家,其中入選供粵港澳“菜籃子”生產認定基地名單18家,帶動衡陽市大宗農產品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國際市場。2021年綠色食品新增23個,續展3個,有機食品續展1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新增1個,全市“兩品一標”有效認證數達251個。
2.特色農產品向高端邁進
衡陽市將產業振興作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富民強村的“牛鼻子”工程,立足本地農業資源稟賦和特色農產品,深入推進“六大強農行動”,打造“百千萬”工程升級版,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為突破,積極推進優勢特色產業發展,推動特色農產品高端化。一是突出高品質基地建設。衡山縣培育壯大小水果特色產業發展。重點培育了衡山紅脆桃生產基地、沃柑產業扶貧基地、箐香桃示范基地、紅柚示范基地、獼猴桃示范基地。2021年,全縣小水果種植面積逾6.2萬畝,產量達7.53萬噸,產值達4.3億元。常寧市新發展高標準有機茶園7.5萬畝,改造老茶園1.5萬畝,成品茶年產量達到1200余噸,涉茶產業綜合產值過億元;面積、產量穩居衡陽第一,成功躋身湖南茶葉十強生態產茶縣、全國重點產茶縣。二是突出標準化生產經營。常寧市與湖南省林業科學院、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湖南農業大學深化產學研合作,制訂油茶生產和茶油產品質量兩大標準。按照森林經營認證(CFCC)要求,制訂《常寧市油茶林經營方案》,當年按森林認證標準生產的油茶鮮果比市場價高出1.4元/公斤。2018年5月,常寧市發布全省首個油茶地方標準,從原料、生產加工到產品包裝、銷售對常寧茶油進行了全過程規范。始終堅持生態有機標準,嚴控化肥農藥使用,推廣有機肥料、人工除草及物理滅蟲,把“高山、生態、有機”確定為常寧市茶葉品牌建設的主題。目前,常寧市通過有機認證的企業達到9家,通過有機認證的基地面積3.5萬畝,8家生產企業通過SC認證和有機產品認證。三是突出公用品牌打造。以傳統優勢產業為突破口,整合提升當前自有品牌,積極打造區域公用品牌。著力延伸產業鏈條,成功開發了高檔產品,提高產品附加值。常寧市為提升茶油的影響力和競爭力,對各企業原有茶油品牌進行統籌整合,樹立“常寧茶油”公用品牌,籌建“常寧茶油”產品質量溯源平臺,讓消費者放心消費。堅持探索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思路,舉辦了四屆油茶旅游文化節,建設高標準平安油茶小鎮、5000畝油茶風情園等。整合常寧茶業品牌,打造常寧茶葉公共品牌——常寧塔山茶,并申請地理保護商標,統一形象宣傳。舉辦“品茗懷祖”“登天堂山、賞杜鵑花、品塔山茶”“春茶采茶節”等活動,宣傳推介常寧市茶葉。目前,常寧市茶葉品牌已榮獲湖南省優質茶、湖南省農博會金獎、湖南省茶博會金獎、“瀟湘杯”名優茶評比特等獎、中茶杯名優茶大賽一等獎、亞太茶茗大賽金獎、澳大利亞國際茶博會金獎等51個省級、國家級和國際權威賽事獎項,吸引中央電視臺“鄉土”專欄專門報道。
3.產業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全面振興
衡陽市依托鄉村特色優勢資源,圍繞“產業興旺”目標,大力發展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豐富拓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全域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面提升“衡”字號農業品牌影響力、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通過聚焦主導產業、優化產業布局,有效提升農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
一是優化產業鏈建設,著力打造分工明確的鄉村產業體系。以“一村一品”鄉村產業為基礎,突出果蔬、油料、茶葉、畜禽、竹木等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加強引導,合理分工,構建產業體系,不斷提升鄉村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新型經營主體綜合實力。推進行業橫向資源整合,強化產業縱向協同。由龍頭企業負責產業前端的秧苗繁育、標準建立、技術服務和產業后端的品牌打造、收購加工、物流運輸、市場銷售等,當地新型經營主體負責標準化規模種植,同時協助公司引導和指導貧困戶和非貧困戶開展適度規模種植,做好產業分工,發揮各自的優勢實現產業協作。蒸湘區通過設施農業項目建設,從溫室大棚、水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智能化等方面有效提高農業生產設施率,夯實農業質量和效益。同時,建成兩個集標準智能化生產、初加工、分揀包裝、倉儲和冷鏈物流于一體的專業化冷鮮蔬菜配送中心。2021年新申報了3個儲保鮮冷鏈設施建設項目,以配套蔬菜基地現代化產業,通過多種措施切實解決鮮活農產品保鮮、儲存、運輸難題,打通從采收、加工、物流到銷售的全產業鏈條。
二是依托互聯網平臺快速建立鄉村農產品銷售渠道。強化農產品產銷無縫對接,通過龍頭企業訂銷、市場超市直銷、電子商務營銷、舉辦節會展銷等舉措,促進農產品銷售和群眾致富。如常寧市平安村積極利用“互聯網+”銷售模式,搭建京東、淘寶等互聯網銷售平臺,線上銷售黃金茶油、茶山飛雞、紅薯干、大豆、豆腐乳、干筍等農副產品,日均銷售額約2萬元,產品遠銷全國30多個省市,全年電商銷售總額達1800萬元。耒陽打造農產品線上展銷、物流跟蹤、在線支付、數據統計、監測評價等“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大力開展云直播帶貨,根據農特產品分布地域,引導各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化身農特產品的“代言人”“促銷員”。目前,電商直播帶貨已成為當地消費幫扶常態化營銷方式,全年累計直播帶貨1000余次。同時,耒陽今年共組織十余家主要農特產品加工企業參加首屆中國國際消費博覽會、中部地區農產品博覽會和數商興農專場展銷會等,通過線下展示和線上引流等方式推動農產品網上交易額快速增加。
三是以園區和特色小鎮為載體促進農業“跨界融合”發展。常寧市農產品加工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到756家,獲評衡陽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4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9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達100余家,獲評省級以上星級農莊28家,其中國家五星級農莊1家。常寧市被評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塔山瑤族鄉成為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產業強鄉。蒸湘區2021年圍繞推進“六大強農”行動促進鄉村產業興旺的目標,申報了“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標桿龍頭企業打造”三個2021年省級農業產業融合發展項目。石鼓區注重把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與生產、生活和生態相結合,充分利用鄉村旅游環線,把水系、農田、山林、民宿等鄉村資源串聯起來,促進一二三產業相融合,打造了香樟苑、瀟湘和創、山水蓮花、云飛科技、兆祥農業等一批現代都市農業企業。
4.以共同富裕為取向,完善利益聯結機制
衡陽市大力構建“政府得生態、企業得效益、鄉村得振興”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自主經營、村社合一、返承包”等多種產業模式,推動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引導新型主體向產業鏈集聚,形成種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實現戶戶都有增收項目、人人都有小康門路。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一是“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村民”。圍繞提高村集體經濟的自我發展能力,推行“支部+產業”、“支部+合作社”的組織模式,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增進新型經營主體與村集體利益聯結。通過黨建+集體經濟創辦,突破村級經濟發展瓶頸。如衡陽縣清花灣片區實現村社合一,共開辦12個村級合作社,村集體經濟收入由零收入到年均達4萬元。村民以土林草水資源經營權、自有設施設備、扶貧小額信貸資金等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紅”,年收益3000元以上。珠暉區茶山坳鎮堰頭村采取黨支部協辦助辦農村產業發展合作社等方式,建立“合作社+基地+村集體+農戶”合作機制,著力破除農村發展“空殼化”瓶頸,推動村集體和群眾“雙致富”。新建的月季園,村集體占股10%,村集體享受每年利潤10%的分紅。2020年村集體分紅20萬元,2021年分紅50萬元。梨園收入一年10萬元左右,研學10~16萬元,萱草園加辦公室出租約6萬元,2021年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78萬元。
二是“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民”。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讓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多措并舉增加農民收入。如常寧市構建“政府得生態、企業得效益、鄉村得振興”的利益聯結機制,創新“自主經營、村社合一、返承包”等多種產業模式,引導村民積極參與油茶產業建設,推進基地建設與產業振興深度融合。中聯公司的“共享農場”、大三湘的“油茶莊園”等鄉村振興模式效果顯著。引導油茶經營戶從油茶基地建設到油茶基地提質轉變,讓廣大村民從被動參與轉變為主動參與油茶產業建設,讓油茶產業帶動鄉村經濟。衡東縣湖南聚味堂食品有限公司為發展壯大衡東黃貢椒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發揮“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優勢,在三樟鎮和平村流轉土地1300畝,其中100畝用于黃貢椒種苗的提純復壯,200畝用于育苗基地,1000畝建設示范大棚基地,計劃在全縣推廣種植10萬畝,保底價收購10萬噸,實現年產值10億元,解決3萬人就業。
(二)突破慣性思維,不拘一格壯大鄉村人才隊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動鄉村人才振興,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衡陽市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引進力度,健全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保障機制,大力培養一批能帶富、善治理的村級組織帶頭人,積極培育高素質農民,吸引專業技術人員、高校畢業生和各類能人到農村干事創業,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實現新的發展。
1.任賢用能,多層面造就鄉村本土人才隊伍
大力推進人才振興工程,精心組織開展“引家鄉人、建家鄉”活動,吸引衡陽籍企業家返鄉創業、服務鄉梓,扎實推行村(涉農社區)黨組織書記兼任村(居)委會主任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制度,推進村“兩委”班子成員交叉任職,努力造就扎根鄉村的本土人才隊伍。
一是選能人帶村。鄉村發展好不好,村支書這只“領頭雁”是關鍵。衡陽縣清花灣片區組建鄉村振興工作隊,開展駐點幫扶,吸引5名青年人才回流,進入村支“兩委”,促進村內外人才大循環。片區內22名村干部,平均年齡35歲,其中,開辦實體企業9人,占比41%;本科學歷3人,占比14%;3名帶頭創業的貧困戶被吸收為村民小組長。為選準配強領路人,2014年衡南縣驕陽村換屆選舉前,茶市鎮書記、鎮長等鄉鎮干部積極做工作,鼓勵一批在外的能人志士返鄉競選。48歲原先在外承包鐵路工程的羅成祝,憑著良好的口碑和為村集體墊資修路等突出貢獻高票當選村支書。在他的帶領下,脫貧攻堅黨員帶頭上,開荒墾地黨員爭先干,社會服務黨員義務做,驕陽村一年一小變、五年一大變,建成了規范漂亮的村部、寬敞平坦的通組公路、鮮活靈動的文化墻、熱火朝天的產業地。2021年4月,羅成祝被評為全省脫貧攻堅先進個人。
二是請鄉賢支村。積極引導鄉賢能人,為家鄉建設出謀劃策、出資出力。雁峰區發揮“鄉賢五老”作用,以鄉情、鄉音和鄉愁為紐帶,壯大鄉賢隊伍,引導鄉賢們支持家鄉經濟文化建設。如衡南縣茶市鎮驕陽村大力推行“三會五一”模式,用村支“兩委”的真心,換取鄉賢支持家鄉建設的熱心。即:成立“鄉賢會”,堅持每年春節舉辦鄉賢“懇親會”,清明節舉辦鄉賢“座談會”;逢年過節,對驕陽村鄉賢會的4名企業家、1名軍隊離休干部、1名退休大學教授,在家的統一由村支“兩委”到家里“走一走”,茶余飯后領到田間地頭“轉一轉”,村里大小事務集體坐下來“議一議”,不在家的也堅持安排專人逐個打電話“聊一聊”,有困難需求的盡力而為“幫一幫”。支持鄉賢實施舊房改造,鼓勵退休人員到驕陽村定居。始終保持與鄉賢的密切聯系,認真聽取他們對鄉村發展的建議。近年來,驕陽村從村部建設到鄉間道路修繕,每一個實體項目和每一處細微變化,均凝結了鄉賢的大力支持與投入。衡東縣通過開展“迎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吸引了一批能力強、見識廣的衡東籍人士返鄉創業,引領經濟發展。
三是留青年興村。想方設法留住青壯年,不斷激發青年的鄉村振興主力軍作用。常寧市挖掘培育各類人才,發展養殖大戶30余戶,培育新型農民200余人,村級合作社吸收聘用2名高學歷、懂技術的回鄉創業青年,為村集體經濟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村支“兩委”盡可能由青年擔任,近兩屆換屆選舉,鎮村兩級達成“讓青壯年參選、由青年人擔當”的共識。衡南縣茶市鎮驕陽村新當選的5名班子成員,其中80后2人,90后1人,平均年齡42.8歲,全部有在外工作經歷,4人具備大專以上學歷。成長空間盡可能為青年人留足。明確入黨積極分子向青年人傾斜,外出考察、人員培訓等集體活動,90%以上名額留給青壯年,評先評優、表彰獎勵等80%以上指標在留鄉就業的青年中產生,讓青年人留鄉有盼頭。置業創業盡可能為青年優惠。在土地、水利、交通、電力等方面,盡可能提供優惠措施和服務保障。2016年曹永中等4個青年計劃在村里合伙開辦一個種雞蛋養殖場,村支“兩委”知悉后帶頭支持,不僅幫其選好廠址,還在最短時間內協調辦好用水用電等問題,年土地租金僅收取3千元,遠低于市場價格。如今養雞場養殖種雞1萬羽,年純盈利達到20余萬元,影響和帶動村民就業30余人。
2.培引結合,多渠道建設實用性專業人才隊伍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等,以“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本地“工匠式”人才,大力發展農村能人經濟,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同時,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增強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上海應用技術大學湖南萱草研究院揭牌運行。衡陽市政府與湖南農業大學共同發起,聯合福建博思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掛牌成立了湖南農業大學數字鄉村研究院。衡陽市蔬菜研究所在全市共建立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核心示范基地8個。引進農業急需緊缺人才12人,其中市畜牧水產事務中心引進博士1人。耒陽不斷引進電商物流專業人才,定期舉辦農村電商物流培訓班,把從事電商工作的鄉村干部、農產品經營主體、農村電商從業人員等作為主要培訓對象,著力培養一支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電商人才隊伍。2020年來,耒陽舉辦各類電商人才培訓活動80余場,累計培訓電商人才6000余人,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常寧市扎實開展新一屆鄉鎮領導班子和村(社區)“兩委”班子集中輪訓,累計培訓鄉鎮班子成員230人,村(社區)“兩委”干部2132人。嚴格執行鄉鎮編制專編專用,2020~2021年累計為鄉鎮補充各類人員209人(其中招錄鄉鎮公務員133人);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2021年培訓鄉村致富帶頭人75人,任務完成率102.7%,為鄉村振興提供組織和人才保障。雁峰區在冬春組織各類農業技術培訓5次,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新建益農信息社服務中心1個、專業站14個,全區已培訓農村實用人才130人次。
3.搭建平臺,積極培養鄉村振興后備人才
積極對接鄉村人才振興政策項目,重點打造農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探索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機制,梯隊式培育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營管理“多面手”、農業科技“土專家”和能工巧匠,讓更多人才回流鄉村,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衡陽市大力發展農村能人經濟,將“農村能人經濟培訓班”納入為民辦實事項目,全年累計培訓農村能人近萬名。扎實開展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全年累計培訓高素質農民2200余人。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突出優勢特色產業導向,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抓好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建設。石鼓區大力實施“強基培育千人計劃”和“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建立30人的村級后備干部庫。深入推進科技專家服務團建設,加強與周邊高校的合作,積極開展農村黨員冬春訓、農業病害防控、林業技術指導等技能培訓和扶貧工作培訓,每年培訓農村黨員、農民群眾及貧困戶3000人次,發放技術資料10000余份,不斷增強農業農村內生動力。
一是推進人才交流互動。建立互培、互聘、互動的人才共育制度,企業為村勞動力培訓搭建平臺,鎮、村黨組織邀請企業人才當顧問,幫助提升集體資產運營效益。石鼓區角山鎮回引35名在外成功人士返鄉創業,推動人才鏈與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聯合區人社局、市餐飲協會就地培養50余名本土廚師,打造“廚師之鄉”,力求培訓1人、改變1家、帶富1村。香樟苑抽調黨員干部和技術骨干進村入戶開展創業輔導,蹲苗培育本土種養殖人才200余人。衡陽縣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累計培訓鄉村致富帶頭人89人,任務完成率100%。全力打造科技專家服務團,選強配齊科技專家團成員82人,累計幫助企業申報市級技術研發中心6個,引導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9家。落實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到鄉村掛職、兼職和離崗創新創業制度,積極搭建人才創新平臺,鼓勵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振興事業。截至目前,累計成功創建省級院士專家工作站2個(安邦、耀泓),爭取省級科技特派員項目1個;創建部級星創天地1個,省級星創天地3個,市級星創天地1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
二是加強后備人才儲備。珠暉區茶山坳鎮將近年退役士兵、大中專畢業生以及致富能人納入入黨積極分子人選或預備人選,并每年組織他們參與全村各類志愿活動,提升他們對村里工作的認知和認同,切實為村里發展選好人才,儲備基層人才。衡南縣以農民素質教育培訓為平臺,推進人才強農。今年培育新型農業經營和服務主體帶頭人200人,農機作業操作手100人,新農商帶頭人100人;還開展玫瑰葡萄栽培、油菜病蟲害綠色防控、柑桔栽培、油茶栽培、水產養殖、重金屬污染及治理等各類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共計2213人,通過培育技能農村人才隊伍,發揮典型示范帶頭作用,助力鄉村振興。 衡山縣培育扶持新型職業農民。圍繞促進鄉村人才振興,大力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種養加能手6260人。開展了水稻優質稻生產、集中育秧、油菜、小水果、蔬菜標準化栽培,農機操作、畜禽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培訓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和高素質農民1260人。組織從事特色小水果、畜牧水產、農藥經銷員150人在農民田間學校示范基地開展觀摩學習和實訓。承辦、協辦省農廣?!稗r廣助農”產業領軍人才培訓班共2期,培訓學員160人。開展良種豬和水稻生產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2次,培訓學員100人,聘請了湖南農大、阿里巴巴高級講師、省市畜牧養殖專家、省市農民素質教育專家授課。培訓農機合作社和糧食生產大戶農機駕駛員70人。
南岳區大力推進人才振興工程,成立南岳農業科技服務團隊,聘請茶葉、果樹、水稻領域的專家做顧問,與湖南農大、衡陽農科院等科研機構合作,創建科研項目基地,組建科研團隊,服務生產流程,構建“合作社+基地+農戶+科技服務團隊”的組織運行模式。
(三)傳承鄉風留住鄉愁,以文化賦能鄉村振興
衡陽市在推進鄉風文明、鄉村文化振興工作中,以“富腦袋”和提升精氣神為目標,發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強化各級組織的引領力和執行力,突出群眾的主體作用。匯聚各方力量,以加大投入為保障,以文明創建為重點,以鄉風文明為核心,以留住鄉愁為關鍵,以文化供給為支撐,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深化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為依托,讓群眾自發尊重文化、熱愛文化,主動共建文化,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1.以文化筑夢共同家園
加快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是推動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支撐,也是滿足廣大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衡陽市加快補齊鄉村文化建設的短板,不斷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為農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加碼。加強對傳統村落和古村落保護開發,讓其既傳承歷史文化、凝結鄉愁眷戀,又跟上時代節拍、融入現代生活,實現在原有文化根脈上的新生。
一是補齊短板,讓陣地更優。著力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對標群眾對文化需求的新期盼,加強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示范工程建設,為村民提供更多的文化、宣傳、體育、健身等設施設備,全面補齊基層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優化整合村級公共文化資源,明確專人負責管理,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和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完善基層文化綜合服務功能,增加公共文化設施開放頻率和時間,及時做好設施設備維護,著力提高公共文化基礎設施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衡陽縣強化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運行管理,建立了激勵約束機制,嚴格落實省規定的免費開放項目和最低時限對公眾開放要求,豐富了廣大群眾文化和精神生活;組織鄉鎮綜合文化站工作人員開展業務培訓70余場,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務能力。以深化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為依托,整合文化站、文化廣場、文化舞臺、農家書屋、村村響等文化場所,打通“兩中心一平臺”,構建“縣為主體、覆蓋城鄉、上下貫通”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體系。衡陽縣文化館、圖書館完成了二級館標準升級改造。新建1個公益性圖書館“潭印閣”,占地1900平米,成為全縣文化地標建筑及網紅打卡點。今年,縣財政投入公共文化服務專項資金530萬元,采購一批音響和文體器材配送到今年新建成的村級文體廣場,2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0個達到一級站標準,13個達到二級站標準,491個村和社區全部完成村級綜合性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讓老百姓遠牌桌近書桌,遠賭場進球場,享受文化帶來的快樂。衡山縣扎實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全縣1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153個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均對外公布基本服務項目目錄并免費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積極推進村(社區)應急能力建設,每個村(社區)均配備應急場地設施、裝備物資和相關工作制度,2021年應急管理工作獲得國家先進表彰。衡南縣通過建設村級閱覽室、文化活動站,打造精神文明建設堅強陣地。茶市鎮怡海村建成高標準村級活動中心1個、面積達2400平方米的文化廣場4個(含足球場1處),安裝體育健身器材4套計40余件;成立衡南縣圖書館怡海分館和衡南縣文化館怡海分館,藏書2000余冊,引導在村內形成濃厚的健身熱潮和讀書熱潮。正在積極推進古民居修繕工作,建立怡海農耕文化園,留住最美鄉愁。南岳區扎實推進鄉村公共文化建設,建成以區圖書館為總館,壽岳鄉分館、南岳鎮分館、紅星24小時圖書館和18個農家書屋流通點為分管的綜合圖書服務體系。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設置率100%,建成村(社區)公共文化服務中心25個,總建設面積為3910平方米,設置率100%。組織開展公共文旅服務工作培訓班,指導鄉村文化骨干和文化志愿者開展日常文化活動和特色文化活動,結合全國第四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宣傳月活動制作非遺宣傳展板14塊,發放宣傳資料1000余份。雁峰區14個村級文明實踐站所實現全覆蓋,圖書館、文化館分館、村級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均達到100%,為農民提供數字化服務。
二是文藝下鄉,讓活動更實。把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深入挖掘農耕文化、鄉土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組織、引導文藝工作者、文藝志愿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圍繞鄉村振興主題,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用文藝的形式展示鄉村振興成果和新時代農村農民風貌,推動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好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如衡南縣茶市鎮怡海村通過繪制700平方米農村文化墻、設立18塊“忠孝”文化路牌、制定村規民約,倡導“家家都爭文明戶,共建美好新家園”的良好風尚。每年開展“十佳光榮媳婦”“十星級文明戶”等評比活動;組建籃球隊、廣場舞隊等群眾性隊伍,營造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圍;在新建的文化廣場上,搭建群眾大舞臺,開展“送戲下鄉”“文化下鄉”等各種文藝演出,農民生活方式不斷向綠色、科學、健康、文明方向轉變。石鼓區深入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不斷弘揚尊老愛幼、助人為樂、文明禮貌等美德,傳承農村勤儉持家、鄰里互助、和睦相處的優良傳統。角山鎮聯建村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抓手,通過文化設施共享、文體隊伍聯建、文化活動聯歡等形式,聯合舉辦農民豐收節、春社民俗文化節、美食年貨節等活動近40場次,共同打造鄉風文明大舞臺。舉辦“道德講堂”,開展“美家美婦”“最美農家”等創評活動,形成鄉村文明新風尚。
三是創新機制,讓隊伍更強。著眼破解鄉村文化振興人才缺乏短板,注重把“送文化”與“種文化”結合起來,破解人才、資源瓶頸。衡陽縣注重發揮掛點示范優勢,借力“百千萬藝術童伴”各駐點幫扶學校資源優勢,通過對口幫扶、志愿服務、設立聯系點等形式,將人才、資金導入鄉村。注重建強鄉村學校支點,深入開展文明校園創建活動,加快鄉村“復興少年宮”建設,引導優質項目、工作經費和文化活動、文藝人才向鄉村學校傾斜,讓學校既成為“送文化”重要目的地,又成為“種文化”的重要支撐點。堅持把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 “主心骨”,把廣大農民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力軍”,把新鄉賢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主先鋒”,深入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評選,鼓勵引導高校畢業生、鄉村能人等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回故鄉建家鄉”,培育壯大新鄉賢隊伍,充分發揮“新鄉賢”在傳承鄉村文明中的重要作用,用鄉賢聯鄉情,用鄉情聚能量,努力打造懂文化、愛農村、愛農民的基層文化隊伍。
四是貼近民需,讓活動更實。普及推廣高雅文藝活動,開展以繁榮特色民間文化藝術為主題的交流展示活動,著力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品位,切實增強老百姓的文化“獲得感”。衡陽縣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作用,成立10余支文藝團體。深入開展鄉村音樂節、農民豐收節、油菜花節等群眾性精神文明活動,常態化開展長跑、騎行、徒步等體育賽事,讓村民既“過上好日子”,又“活得有面子”。2021年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達9000余場。開創新時代文明實踐“五單”志愿服務模式,精準對接群眾需求開展文化活動,繼續大力推進“送戲下鄉”工程,進一步提高政府采購力度,力爭送戲下鄉場數逐年遞增,不斷擴大文藝演出覆蓋面。組織“三下鄉”“歡樂瀟湘·幸福蒸陽”、全民閱讀等豐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惠民活動。石鼓區建設本土文化,開展村史編撰和“蓮(廉)文化”等文化墻建設,圖文并茂展示村史鄉情和名人鄉賢優秀事跡。積極推進線上閱讀、經典誦讀、燈謎競猜、書畫攝影展,通過公益電影放映,“送戲曲進萬村、送書法進萬家”等活動,極大豐富村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堅持“送”文化和“種”文化相結合,培育挖掘“廚師幫”等基層文化人才,扶持農村青年民間藝人、非遺傳承人開發民間民俗工藝品,支持群眾自辦文化團體,因地制宜開展“春社民俗文化周”、“油菜花節”等本土化群眾性文化活動,活躍繁榮基層文化生活。推進農村綜合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道德講堂”“農家書屋”“送戲下鄉”“百姓舞臺”作用,開展公民道德、文明禮儀、法律、健康等義務教育培訓,養成鄉村文明習慣。
2.以文明創建引領淳厚鄉風
衡陽市結合創文創衛及“衡陽群眾”品牌建設,把精神文明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動力之源,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激勵群眾投身新時代文明實踐。因地制宜修訂鄉規民約,營造輿論環境,促進鄉風文明建設制度化,引導村民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一是率先探索道德銀行管理模式,建設“厚德同心積分銀行”。以打造“厚德同心積分銀行”為抓手,量化文明道德行為,設立善行義舉榜、道德星級榜、道德紅黑榜,實行月評分、季評星、年評模。助力鄉村振興基層治理,通過“鄉賢引領、群眾參與、積分獎勵、文明信貸”的形式,引導和鼓勵群眾攢積分、儲美德、揚正氣、樹新風。如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率先設立了“厚德同心積分銀行”,結合村情民意,以戶為單位,按照“奉公、忠孝、誠信、友善、勤奮、文明、節儉”7大類160余項積分標準,采取“正+負”積分制與實物兌換相結合形式,引導村民實行積分制管理,獎優罰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建立了張榜公布,每一季度開展一次評議會,評議結果在村微信群、組屋場公示欄進行公布。參與村積分管理的村民將獲得三個方面的好處:評優評先、外出學習、入黨、道德模范、好媳婦、好婆婆看積分;村民可以用行為換積分,憑借積分兌換等值相應的生活用品,1積分就是1元錢;與衡州農商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達成了合作,據年度積分情況,兩家銀行對村民進行信用等級認定,全體村民均可獲得5~50萬的免擔保貸款,而且積分越高,貸款額度就越高,利息就越低。目前,全村“厚德同心”儲戶已達698戶,“道德積分”達2萬余分。據年度積分情況,目前梅花村獲得信用文明貸款6000萬元。
二是堅持示范帶動,不斷提升村民素質和文明程度。大力推行鄉村文化墻、善行義舉榜、名人鄉賢榜等設施建設,廣泛開展文明家庭、好婆媳等評選活動,引導村民傳承好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如衡山縣開云鎮雙全新村在家風建設方面,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好鄉賢”評選活動,在村道、公開欄,設立文化墻,以各個姓氏的好家訓、好家風為主要內容,引導村民成為美德的示范者、踐行者和傳播者。在鄉風文明方面,持續推進鄉村移風易俗,推廣積分制、道德評價、紅白理事會等做法,加大高價彩禮、人情攀比、鋪張浪費、封建迷信等不良風氣治理,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同時,還充分利用道德講堂平臺,邀請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范進行宣講,用身邊真實的先進模范事跡感染人,提高全體村民的文明素養。蒸湘區鄉風文明和鄉村治理有新成效,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服務水平穩步提升,行政村一約四會制度進一步完善,積極開展好公婆、好兒媳評選,最美家庭表彰,星級文明戶、清潔戶評比,樹立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
三是著力深化成果,推動文明村鎮創建提質擴面。衡陽縣是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國家試點縣,積極開展文明村鎮創建活動,把開展扶志扶智宣傳教育活動、文明信用戶評選活動、開展文明創建等內容納入到各項創評之中。截至目前,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30%以上、縣級以上文明鄉鎮占比35%以上。衡山縣深入開展文明村鎮創建,白果鎮、長江鎮成功創建“全國文明村鎮”,全縣共有市級“文明鄉鎮”5個、文明村9個,縣級文明村75個、文明社區17個,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66%、文明社區占比68%。
四是推進移風易俗,大力整治鄉村陳規陋習。充分發揮黨員干部的示范帶動作用,切實以良好的干部作風帶黨風、促政風、正民風。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推進家規家訓代代相傳。深化農村殯葬改革,推進低碳文明祭祀。倡導破舊俗、樹新風、倡勤儉、厚養薄葬,各村大操大辦、講排場、比闊氣、信邪教的不良風氣得到根本性好轉。將疫情防控、禁毒、安全生產等底線工作納入村規民約,指導農村紅白理事會、村民議事會等常態化開展監督、勸導,用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把移風易俗作為重點列入村規民約,由紅白理事會制定制度、負責監管,村民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實現大事簡辦、盡量不辦。在衡南縣茶市鎮怡海村紅白理事會大力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移風易俗;新鄉賢會設立了“愛心助學基金”,每年資助3名以上貧困學生繼續學業;禁毒禁賭會積極開展宣傳活動,取締村內4家小牌館。
3.以文化賦能鄉村產業發展
文化資源既是一種精神資源,也是一種經濟資源。衡陽市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鄉村旅游資源,充分挖掘文化的經濟價值,積極探索“文化+農業+旅游”等發展模式,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文化創意等產業,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探索發展農家樂、觀光旅游、農業采摘、休閑垂釣等旅游項目,通過文化的力量助推鄉村經濟振興發展,更好地幫助群眾增收致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的動力。
一是做好文旅融合大文章。衡陽縣是首批湖南省全域旅游示范區,為深入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全縣深入挖掘“紅色”“綠色”資源,打造了王船山故里、夏明翰紅色文化旅游景區,成功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通過特色項目開發,培育塑造了一批鄉村旅游“明星村”,如西渡鎮梅花村(梅花樂園)、清花灣等,既帶動農民發家致富,又滿足市民群眾美好生活的需要。積極策劃舉辦“油菜花節”生態文化旅游節,著力促推產業發展,努力惠及民生事業,全面提升衡陽縣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021年全縣接待人數突破80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突破70億元。在西渡鎮梅花村,衡陽縣以成熟的基礎設施或配套服務入股,同社會資本合作,成立以鄉村文旅為主的梅花股份經濟合作社和以高檔瓜果為主的梅花特色水果種植合作社,村集體經濟分別持股40%,形成“以短養長”“以長補短”的產業組合,收益按比例分配。常寧市為了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文化古韻,將明清時期的古橋、古樟、古井、古榨、古宅、古道完好保存下來,打造成為本地最具特色和價值的文物旅游資源。賡續文脈基因,修繕和改造西嶺書院、愛蓮堂、濂溪文化館、孝文化廣場等厚重文化景點,成為傳承和弘揚宗族孝廉文化的主陣地和游客的網紅打卡地。塔山瑤族鄉獅園村依托天堂山國家森林公園核心景區優勢,大力發休閑旅游業,讓“登天堂山、賞杜鵑花、品塔山茶”成為獅園新名片,圍繞“瑤景、瑤味、瑤風”,連續10年舉辦天堂山杜鵑花節,建成游客接待中心2個,扶持脫貧戶創辦旅游商店、土菜館30家,年接待游客達11萬人次,年創造旅游收入600萬元以上。制作“人間天堂·共賞杜鵑”文化旅游品牌,2019年協助湘南三市六縣八瑤族鄉“盤王節”暨“坐歌堂”活動,傳播了瑤鄉好聲音,展示了獅園好形象。每年村里組織民族風情篝火晚會10次以上,瑤漢群眾抖糍粑、品瑤菜、敬瑤酒、唱瑤歌、跳瑤舞,歌頌黨的富民政策,訴說瑤胞幸福生活,歌唱青年美好愛情,展示瑤族特色風俗。
二是培育農業文化增長點。以文化創意為重點,突出抓好農業文化提煉,在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注入文化元素,賦予農產品文化內涵,著力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推動農業品牌化發展。衡陽縣進一步做好臺源烏蓮、洪市芝麻糖、渣江米粉、峴山甲魚、長樂薯粉等農業品牌的文化包裝營銷,大力培育一批地方特產、美食、特色農產品品牌,讓文化農業成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鄉村振興的強大推動力量。西渡鎮梅花村深度挖據傳統飲食、農耕和民俗文化,發展“民宿型”家庭農莊、農家樂以及原生態家庭手工作坊,喚起舌尖上的鄉愁。目前,已建成星級以上休閑農莊3個、特色農家樂6個。注冊“梅花村”“梅花緣”“梅花俏”3個村級公用品牌,用于銷售具有品質保證的香米、扁粑、糍粑等農家特產。
三是推動非遺產品活起來。衡陽縣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大力推進非遺工坊、非遺文化傳播公司建設,引進社會資本,建成“鐘表文化博物館”并成功創建國家3A級景區,“農耕文化博物館”即將開館,“梅花博物館”正在規劃設計中。梳篦、陶瓷、竹木雕等4家文化展示館建成開館。引進社會資本50億,打造全國一流集生產制作、研學旅游為一體的鐘表文化小鎮。努力傳承非遺文化,鼓勵和引導鄉村建成“非遺工坊”37個,激活非遺文化活力,促進文化與經濟的共贏發展,帶動農村人口就業5萬余人。積極組織石市竹木雕、臺源稻草龍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參加重要節會和展覽展演,讓“玩非遺”“賞非遺”“學非遺”“購非遺”成為時尚,有效實現了非遺保護傳承和鄉村振興發展的雙贏。
(四)激發農民內生動力,共建共享美好家園
衡陽市以建設美麗宜居鄉村為目標,以村莊清潔行動為抓手,依托田園自然稟賦,統籌推進“四治四抓”(治廁、治水、治垃圾、治空心房,抓村莊規劃、村容村貌、村規民約、鄉風文明),全面實施綠化、亮化、美化工程,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突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規劃引領、植樹造林、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圍繞農業農村面源污染、畜禽養殖污染、農藥化肥污染等進行專項整治,建設生態宜居的美麗鄉村。
1.以改水改廁為主線,推進鄉村環境美化
衡陽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農村廁所革命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將“農村改廁”列入鄉村振興戰略重要項目,作為基礎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來抓。2021年,衡陽市堅持兩手抓,一手抓農村戶廁問題的排查整改,一手抓改廁工作的高效推進。農業農村系統共完成入戶調查26.55萬戶,發現問題1512戶,已完成整改1462戶,正在整改50戶;新(改)建戶廁73566戶,占全年總任務98810戶的74.5%;新建公廁96座,占全年總任務100座的96%。堅持“好字當頭,質量優先”原則,抓好“首廁過關制”示范點的打造,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舉辦全市“首廁過關制”培訓班,進一步提高了改廁隊伍工作能力和水平。成功承辦全省(南片區)“首廁過關制”輪訓工作。嚴格落實“首廁過關制”,實現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2021年7月23日,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在衡陽召開,胡春華副總理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衡陽市落實“首廁過關制”經驗獲全國推廣。
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比上年提高6.3個百分點,對人口比較集中的村莊采用氧化塘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大型三格化糞池技術等,建集中式生活污水處理系統,對人口居住分散的農戶采取建三格化糞池、沼氣池、改造簡易化糞池等辦法解決生活污水亂排亂放現象。2021年爭取到省級資金90萬元用于衡東縣蓬源鎮興民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試點示范項目建設,對2處黑臭水體和周邊部分農戶的農村生活污水進行治理,力爭年底前通過驗收。全市共任命市縣鄉村四級河長3368名,河長制覆蓋全市所有河流。2021年打造鄉鎮示范河173條,縣級示范河19條,建設整體進度達80%以上,共投入經費2200多萬元,出動45000多人次、挖機30多臺、船舶150多艘,垃圾運輸車800多臺,清理河道6000多公里,垃圾25570多噸,河道面貌煥然一新。用“三一體三到位”(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建管一體化,群眾溝通到位、合力調度到位、政策支撐到位)推動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再提速”,全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率比上年提高6個百分點。“河長制”覆蓋全市所有河流,累計清理河道6000多公里,河道面貌煥然一新。衡南縣在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中探索出“三一體三到位”(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建管一體化,群眾溝通到位,合力調度到位,政策支撐到位)經驗做法,成為全省標桿,獲全市推廣。
衡陽市改水改廁取得顯著成效的基本經驗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第一,群眾作主,變“要我改”為“我要改”。始終堅持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讓農民成為改廁參與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一是推行“黨建+屋場懇談會”,讓改廁成為群眾自愿的事。積極發揮基層黨組織優勢和引領作用,以村組為單位,黨員干部到群眾家門口召開“廁所革命”屋場懇談會,與群眾一起把改廁的政策講透徹,把改廁的模式說清楚,把改廁的大小賬算明白,既充分尊重農戶改不改的意愿,又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農戶改廁。為深入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有的村前后組織召開近10次屋場懇談會,聚焦“傳統習慣不想改、刨墻破土不愿改、擔心效果不敢改”等問題,逐步打消了群眾種種顧慮。二是宣傳發動群眾參與,讓改廁成為群眾自己的事。通過抖音視頻播放、發放宣傳冊、巡回演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提高群眾知曉率、支持率和參與度。衡東縣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錄制通俗易懂的改廁宣傳皮影戲視頻,在全縣巡回播出970余場,觀看群眾達5萬余人次,讓群眾積極自覺自愿參與改水改廁,推動“廁所革命”跑出“加速度”。三是堅持人居環境同治理,讓改廁成為群眾受益的事。把農村改廁與人居環境整治、鄉風文明提升同部署、同推進,通過人居環境治理和提升,讓群眾成為改廁親身體驗者、直接受益者。通過打響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夏季戰役”等系列戰役,不僅提升了老百姓的幸福指數,也讓村莊增了“顏值”,添了“氣質”。
第二,實事辦實,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始終堅持因地制宜、科學引導,真正把這件好事辦好、實事辦實。一是一域示范,全域推廣。創新推行“首廁過關制”,即建好第一個廁所并通過轄區群眾驗收滿意后,再全域推廣,以“首廁過關”帶動每廁過關,確保改一個、成一個、帶一片。運用“試點試驗法”,建立“縣有示范鎮、鎮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戶”的工作模式,按照“整村推進、分類示范、先建后驗、以獎代補”的原則推進“首廁過關制”。二是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根據全市地理環境、聚居密集度等差異性,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生態敏感地區采用“三格式化糞池+小型人工濕地”模式,在居住密度較大地區采用“小型污水處理設施+納入污水管網”模式,在分散居住地區采用“小菜地就近消納”模式。如石鼓區利民村利用地形地貌的自然落差,建設出運行零動力、后續管理零費用的整套污水處理系統,將處理后的糞污水用作花卉景觀和農田灌溉,有效解決了糞污排放和利用問題。三是規范程序,注重實效。按照項目準備、工程實施、項目驗收、項目運維和監督檢查等五個程序,建立農村改廁標準化操作規范,并將標準規范應用貫穿于改廁全過程,確保改一戶、成一戶,用一戶、好一戶。
第三,嚴格標準,從“土坯墻”改出“城里范”。始終堅持把農村改廁質量和農民滿意度作為首要標準,嚴把各道關口。一是嚴把材料關。堅持質量優先原則,按照“一戶一策”的要求,開展“私人定制”,做到保質量、控成本、優材料。以縣為單位統一招標采購廁具,把廁具質量參數及購買價格及時向群眾公開公示,推廣建造質量過硬、使用方便、經濟性好的廁所,同時市場監管部門定期對廁具產品進行抽樣檢測,確保質量過關、群眾滿意。二是嚴把施工關。加強對鄉鎮、村管理人員的理論指導和技術培訓,由經過系統培訓并具備施工資質的施工隊伍承擔各鄉鎮改廁工作。三年來,全市各級共開展改廁業務培訓3000余人次。建立群眾監督機制,按照資料驗收、材料驗收、工程驗收、功能驗收四個方面,堅持“改造一批、核實一批、驗收一批”的方式有序推進驗收工作。徹底改變了過去“一個土坑兩塊磚,三尺土墻圍四邊”的廁所舊模樣。三是嚴把運維關。建立健全突出群眾主體性的廁所長效管護機制,充分發動群眾自主參與、自我監督、自我維護,實現共建共用共享。石鼓區分季度對鄉村環境衛生進行評比打分,對“優秀”和“良好”的鄉村給予1到2萬元的獎勵;有的鄉鎮還創新制定了村(社區)和農戶衛生考核評比辦法,每月開展“大評小獎”,并上墻公示,不斷激發農戶參與廁所保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四,多元投入,變“單純補”為“多頭哺”。始終堅持不大包大攬,鼓勵農民群眾投工投勞,讓農民群眾從中受益。一是財政資金用足用活。建立“以市縣為主、中央和省級獎補、多元投入”的農村改廁資金籌措機制。中央和省2019年、2020年分別按每戶500元、63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市級財政按每年每戶100元標準進行獎補,各縣市區根據財力情況按每戶不低于300元的標準進行獎補,三年共籌措改廁資金近5.8億元。二是群眾參與投工投勞。發揮群眾的積極性,鼓勵農戶積極投工投勞參與室內外改廁建設。珠暉區茶山坳鎮金甲村推行“縣區統籌、鄉鎮實施、農戶參與”改廁模式,“戶內自改、屋外投工投勞”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到了中央肯定。衡南縣泉溪鎮喇叭堰村投入義務工460余個,改(新)造標準廁屋200余間。三是反哺產業有力有效。鄉村振興需要優質的環境作基礎,“廁所革命”正是先手棋。衡陽市以農村“廁所革命”為契機,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為鄉村產業發展夯實基礎。珠暉區茶山坳鎮金甲村堅持將農村改廁與鄉土文化休閑旅游結合起來進行環境綜合治理,2021年來,鄉村文化休閑旅游收益200余萬元,并以村集體經濟出資22萬余元的形式反哺農村“廁所革命”,全村衛生廁所整改率達100%。
2.以菜園果園為載體,推進鄉村環境綠化
有序推進全市“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2021年全市計劃編制583個村莊規劃。根據省自然資源廳《關于認真制定全面完成村莊規劃分類編制方案通知》要求,對全市2268個行政村進行摸底,統計已經編制完成需要重新完善的村莊規劃及待編制的村莊,為制定村莊規劃編制方案提供基礎數據,將全市村莊重新按照提升完善類、詳規統籌類、合并編制類、單獨編制類、鎮村一體類進行分類管理。推廣小菜園、小果園、小竹園、小花園、小茶園等,提升村莊生態環境。通過“拆修建管”四種形態,對“四類房”實施依法依規整治。衡陽縣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要求,建設了一批觀賞性與宜居性兼備的新時代農村集中居住區。2021年已完成鄉鎮通三級、旅游路、資源產業路建設累計完成347.9公里,為目標任務的105.1%;農村公路安防累計完成831.6公里,為目標任務的92.4%。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47.73%,79.24%以上村莊達到綠色村莊標準。出臺了《衡陽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自2020年1月1日以來新增農村宅基地(符合一戶一宅)2234宗,宅基地面積355793平方米;拆舊建新5435宗,宅基地面積841653平方米。通過“拆修建管”四種形態,對“四類房”實施依法依規整治,拆除“空心房”、零散房共計543萬多平方米。出臺了《衡陽市農村村民住房建設管理條例》,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衡陽縣按照“小規模、組團式、生態化”的要求,建設了一批觀賞性與宜居性兼備的新時代農村集中居住區。2021年已完成鄉鎮通三級、旅游路、資源產業路建設累計347.9公里,為目標任務的105.1%;農村公路安防累計完成831.6公里,為目標任務的92.4%。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47.73%,79.24%以上村莊達到綠色村莊標準。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亮化方面,嚴格實施“一戶一宅”“統規聯建”,共建成村民住宅小區11個,新建文化休閑廣場3個,因地制宜配建小果園、小游園、小菜園等,以及體育器材和文化宣傳欄,引導村民集中居住。
開展村莊道路、水體沿岸和庭院綠化,以楠木、桂花、鄉土樹種為主,灌木為輔,倡導自然種植。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大力實施村宅路水“四旁”綠化、宣傳地綠化、庭院綠化及公園綠地建設。衡東縣洣水鎮仙楠村對主要道路進行和公共活動區域亮化、綠化。投資20萬元,在村入口處新建1處景觀文化石碑。投入8萬元對3公里長的村主干道進行綠化。安裝太陽能路燈500盞,極大方便群眾出行。200戶村民房前屋后綠化2萬元,共栽種楠木果樹2000株。對全村各個片區進行綠化,充分利用村民墻面進行彩繪,把黨的方針政策、中國傳統文化,展現給大家,達到“一區一景”,動靜結合,寓教于樂。衡山縣村莊綠化覆蓋率達到32%,全縣153個村(社區),其中117個村(社區)達到綠色村莊的標準,完成率73.8%,綠化覆蓋率達到了51%。衡山縣開云鎮雙全新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空心房拆除后的空坪歇地,栽上了果樹、油茶,對村組主干道及部分河堤進行了綠化亮化,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朝著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穩步邁進,該村先后獲評“國家森林鄉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市級兩型創建示范村”等榮譽。石鼓區常態化抓好公益林動態管理和森林火災隱患排查,繼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和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堅持不懈地抓好全民義務植樹,完成造林550畝、通道綠化增量提質100公里,目前共創建國家森林鄉村1個、省級綠色村莊11個。完成荒山造林5000余畝、通道綠化增量提質100公里,創建國家森林鄉村1個、省級綠色村莊11個,退耕還林還濕1500余畝,全區森林覆蓋率提升2個百分點,村莊綠化面積達到1.8萬余畝,生態環境持續優化。蒸湘區開展庭院見縫插綠行動,增加鄉村生態綠量,打造土橋村高書房、新民村老街等新的美麗屋場。
3.以垃圾清運為重點,推進鄉村環境亮化
垃圾的處理是一世界性難題。傳統的垃圾處理方式大多數是集中填埋,占用較多土地,并且蚊蠅亂飛,污水四溢,臭氣熏天,而且有些化纖塑料制品要上百年才能降解,嚴重污染土壤環境。衡陽市全域開展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整治村莊“臟亂差”問題,村容村貌明顯改善,基本實現了干凈整潔有序。全市拆除“空心房”、零散房等計543萬多平方米,清理廢棄雜物7376余噸、清理河塘溝渠650余千米、清理農業廢棄物6萬余噸、整治亂貼亂畫2230處、整治私搭亂建413處,收集清運垃圾31萬多噸。加強與團委和婦聯等市直部門的聯動,把村莊清潔行動走深走實。市婦聯開展了“鄉村振興巾幗在行動”“清潔家園,巾幗先行”“大手拉小手,打造美麗家園”等各類活動。團市委在全市開展“青趣分類”青少年助力垃圾分類志愿服務活動等。建立健全“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垃圾收運體系,基本實現農村垃圾無害化處理。制定了《鞏固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效果執行方案》,確保非正規垃圾堆放點不反彈。城鄉垃圾一體化治理機制進一步提升,已完成省里下達8座鄉鎮垃圾中轉站的建設任務,配備移動式轉運垃圾鉤臂箱8300多個,發放戶用分類垃圾桶73萬多個,加快垃圾焚燒發電廠建設步伐,衡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項目已建成投產,衡南縣、耒陽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建成開始運行。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清潔衛生實行“門前三包”制度,開展美麗屋場、美麗庭院、美麗村莊等評比,真正做到整治到位不留尾巴、衛生到位不留空白、維護到位不留縫隙,實現群眾生活現代化、村莊建設公園化。衡山縣全年共清理農村生活垃圾數量1.53萬噸,清理村內溝渠數量9249余公里,清理村溝村塘淤泥數量2447噸,清理村內水塘數量8097余口,農村污水處理率為84.22%;全縣新增生活垃圾分類的行政村數量70個,建立鄉村再生資源回收網點96家,垃圾分類處理覆蓋率達到了85%,新增垃圾提升村35個,新建農村生活垃圾處理設施769。衡南縣全面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模式,實現垃圾基本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100%。
垃圾不分類,全部集中到路邊的垃圾池,造成垃圾量居高不下,清運難度很大。因此,垃圾分類減量勢在必行。耒陽市大義鎮2020年在東方紅村、古塘村實行試點示范,2021年在全鎮全面推廣。在具體操作中,把垃圾分為可回收垃圾、其它垃圾(可燒的)、廚余垃和有害垃圾??苫厥绽纱迕褡孕惺占偷嚼厥照緝稉Q禮品,其它垃圾(可燒的)與廚余垃圾由農戶燒制或漚制農家灰肥,不再不集中到垃圾池(桶)中,原有公路邊的垃圾池(桶)一律逐步拆除,做到垃圾不出灣少出灣,剩下少量處理不了的垃圾由村委會統一收集進行銷毀填埋。為了讓村民熟練掌握垃圾分類知識,制作“一圖看懂垃圾分類”圖,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單,學校對學生進行簡單垃圾分類授課,免費向每個農戶發放連體分類桶(一個裝干垃圾,一個裝廚余垃圾),逐組召開村民會議宣傳分類方法,組織村民簽字承諾等等。
(五)探索治理標準化模式,推進城鄉治理一體化創新
衡陽市以鄉村治理能力建設為主攻方向,推動城鄉治理標準化建設,堅持黨建引領,按照“易記住、可操作、能推廣、可考核”的標準,探索建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標準化體系。強化村莊治理,夯實基層治理,為鄉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以治理有效促村莊全面振興,取得豐碩的成果。2021年新創建全國、全省、全市鄉村治理示范村鎮分別達5、5、32個。在全省首倡并在全市深入推廣“屋場懇談會”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得到人民日報等媒體廣泛報道。在全市開展“梅花村鄉村振興”改革經驗差異化復制推廣工作。
1.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標準化體系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立足衡陽新發展階段,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原則,探索通過治理標準化提高城鄉品質、容量、效益,逐步解決推進“宜居、宜游、宜業、宜學”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問題,用標準化推進城鄉治理走出新路子。按照衡陽市《關于開展城鄉治理標準化的實施意見(試行)》(衡發〔2021〕14號)的要求,全面推進鞏固農村“廁所革命”成果,加快“三改三清”(“三改”即改水、改廁、改路;“三清”即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進程。制定集鎮管理標準、鄉村環境衛生標準、鄉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維護標準、農房及農業生產用房管理標準,推進民生實事暖心工程、安心工程、舒心工程、順心工程、開心工程,加快鄉村振興步伐,推進更高質量、更高水平城鄉一體化。
改善鄉村治理,深入推進鄉村治理標準化,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建立健全鄉村治理標準化體系。對原來農村傳統管理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建立和完善鄉村治理標準化體系,推進鄉村治理由突擊整治向制度化、?;瘧B化轉變,全面提升鄉村品質和人居環境,實現全市鄉村治理新常態、全覆蓋、標準化。把力量向基層治理一線傾斜,配強治理隊伍、匯聚治理力量、發揮聯動合力,逐步構建起互聯、互動、互補的城鄉治理新格局。發揮全市群團組織、社會組織陣地優勢,積極主動融入全市標準化建設。把“網格化管理”+“衡陽群眾”作為城鄉末端治理的主力軍,充分運用“紅黑”榜、志愿服務、村規民約等形式,廣泛組織、發動群眾力量參與城鄉治理。塔山瑤族鄉堅持“黨委政府主導、部門主抓、村組落實、全民參與”原則,將治理標準化延伸到鄉村社會治理各個領域,打造開放、包容、創新的社會治理體系。廟前鎮按照“先易后難、先簡后繁、示范引領、全鎮推進”的工作思路,圍繞“一線兩片三重點”扎實推進鄉村治理標準化,用“新標準”刷新旅游小鎮“新顏值”,著力打造具有廟前特色的試點鄉鎮。
2.因地制宜推進三治融合實踐模式
深化法治、德治、自治社會治理實踐,充分發揮“三個作用”,有效推動“三治融合”。發揮黨組織的“火車頭”作用,配強訓強管強村支“兩委”班子。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大力推廣“積分制”“清單制”,積極引導村民參與鄉村治理。推行鄉賢治村,出臺激勵政策引鄉賢回故鄉建家鄉。以鄉村治理能力建設為主攻方向,堅持黨建引領,不斷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持續壯大富民產業,完善村級服務功能,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美化鄉村人居環境,提高鄉村服務水平。
一是強化法治意識。衡陽縣大力推進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推動社會治安防控力量下沉。深入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嚴厲打擊農村黑惡勢力、宗族惡勢力,嚴厲打擊黃賭毒盜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增強基層干部法治觀念、法治為民意識,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加大農村普法力度,健全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加強對農民的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提高農民法律素養,引導廣大農民增強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意識。南岳區健全完善農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帶頭人”機制,挑選“法律明白人”39人,參訓率、合格率達到100%。按規定部署開展了“送法下鄉”,成功開展憲法宣傳日暨憲法宣傳周活動。全區共有10個村(社區)榮獲全國、省市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稱號。在鄉鎮(街道)設立公共法律服務站3個、在村(社區)設立公共法律服務點25個,完善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依托區律師事務所、基層法律服務所及各司法所,落實了各村(社區)專門法律顧問人員。加強人民調解組織建設,建立35個調解組織,其中1個區級調解中心、3個鄉鎮(街道)調委會、25個村(社區)調委會、6個專業性行業性調委會,全年無因調解不及時或不當引發的糾紛激化。石鼓區健全完善“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機制,不斷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絡。大力開展平安鄉村建設,全覆蓋建設“雪亮工程”監控系統,“一村一輔警”全部配齊,近兩年全區農村盜搶發案率均為零。積極推進信訪多元化解,規范提升綜治中心“五中心合一”模式、“1+2+3”的領導輪班接訪制度,有效改進了人民信訪工作。雁峰區制定《村務公開實施方案》,確保村級事務的公開透明。建立“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設立公共法律服務工作點、法治書屋、法治宣傳欄等陣地,17個村實現了普法陣地全覆蓋,提高了農民法治素養。常寧市塔山瑤族鄉獅園村村支兩委充分發揮帶頭學法、堅決守法的表率作用,采取請專家教授講課、村民集體學習等方式,開展“八五”普法宣傳,開展《農業法》《農村土地承包法》《土地管理法》等涉農法律法規的宣傳及以案釋法等工作,村民遵法守法意識得到提高。加強平安鄉村建設,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建立村治安室,配備鋪警1名,協助維護社會治安。幾年來,全村未發生一起違法刑事案件、無一名吸毒人員。加強鄉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建立由律師、法律服務工作者、司法所工作人員、村委會工作人員組成公共法律服務微信群,隨時隨地為群眾服務。加大“訪調對接”工作力度,積極融入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組建村調解委員會,由5名村兩委成員擔任委員,近年來成功化解矛盾糾紛9起,基本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鎮,矛盾不上交”。
二是強化村民自治。石鼓區廣泛開展村規民約建設,充分發揮其傳承傳統美德、倡導文明新風、移風易俗的潛移默化作用,并宣傳推介優秀村規民約,靈官廟村村規民約被評為全省“優秀村規民約”。健全村(居)務監督委員會,城鄉居民依法自治率達100%。推進“四議兩公開”“四會四議”工作法,不斷提升基層民主自治能力。衡陽縣著力落實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三個清單”(依法自治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減負工作事項清單),提升村(社區)自治能力,切實減輕基層負擔。常寧市塔山瑤族鄉建成村級綜合服務中心,開設4個服務窗口,打通服務惠民“最后一公里”,村民就業、社保、教育、衛生、文體、法律等服務在家門口就能辦理。實行“四議兩公開”民主決策,建立民主議事決策、農村重大事項報告公示、黨員村民評議村干部等制度,村里的大事小情都由村民代表直接參與、集體決策,結果及時公開。建立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以村民小組為單元,成立村民自治小組和監督小組,充分征求鄉賢、村婦聯、共青團、少數民族等群體的意見建議,實現“一人干”到“一幫人干”,“無人看”到“全面管”。獅園村成立村民自治小組17個,組務監督小組17個,村務監督委員會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規范了村務管理,農村“小微權力”運行日漸規范,不僅村干部干事熱情高漲,村民參與村級事務管理的積極性也大幅提升。全面加強和改進村務公開工作,在村綜合服務中心設置固定“陽光公開欄”,通過“村民微信群”和村村響廣播等平臺,及時公開黨務、村務、財務和其他涉及村民切身利益事務。健全村規民約,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執行上級決定、維護社會秩序、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等方面的規范約束作用,增添鄉村治理正能量。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引導群眾增強自治主動性。組織成立議事委員會、積分評審委員會、監督委員會等自治群體,支持村民為鄉村治理發聲,增強當家作主的責任感。充分發揮“一戶三員”作用,引導村民自主化解矛盾、自愿讓利于村、義務投工投勞。
在推進基層自治機制改革創新中探索出“三個清單”的自治新模式。常市寧2019年把基層組織“三個清單”改革作為社區治理實驗創新項目的主題,依法厘清鄉鎮(街道)和村(居)委員會、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權責邊界(簡稱“三個清單”)。在實施創新實驗項目過程中,采取調研與宣傳相結合的方式同時進行,先后召開了項目啟動動員會和相關職能部門、鄉鎮(街道)聯席會,多次深入村、社區開展調研、座談和發放問卷調查,多方征求意見,并在專家團隊的指導下,最終形成了“三個清單”定稿,為全省制定出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和減負工作事項清單(試行)》(湘民發〔2020〕41號)文件提供樣本資料。常寧市于2021年4月,在衡陽市各縣(市)區層面,率先制定出臺了《常寧市關于貫徹落實<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依法自治事項清單、依法協助政府工作事項清單和減負工作事項清單(試行)的若干措施》(常民發〔2021〕31號)文件。貫徹實施“三個清單”的措施明確,行動迅速,得到了省民政廳的高度肯定。在制定的貫徹實施“三個清單”的若干措施中,明確了依法自治事項20條,協助事項30條,減負事項8條和“8個不得”的禁止性規定,組織召開了“全市貫徹實施基層自治組織‘三個清單’培訓會”,積極主動開展“三個清單”的學習、宣傳和組織實施,將“三個清單”落實情況納入各鄉鎮(街道)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年度考核、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平安建設考評、鄉村振興考核的內容。各鄉鎮(街道)、村、社區都積極參與,迅速行動,特別是針對“負面清單”規定進行全面大清查。在貫徹落實“三個清單”的同時,結合基層社區治理(一門式)全覆蓋工作,全市22個鄉鎮(街道)、410個村(社區)通過新建和改建的方式,順利完成了公共服務設施的標準化建設,實現了統一規格、統一模式,高品質打造了便民服務大廳,同時制定了詳細的《辦事指南》和《工作流程》以及《事項準入清單》,并進行公示,讓群眾明明白白,辦事簡單快捷,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路徑,方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完成各相關職能工作的辦理。
三是強化以德治村。推進農村綜合文化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道德講堂”“農家書屋”“送戲下鄉”“百姓舞臺”作用,大力開展公民道德、文明禮儀、法律、健康等義務教育培訓,引導村民逐步養成鄉村文明習慣。建立道德激勵約束機制,引導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提高,促進家庭和睦、鄰里和諧。廣泛開展尋找最美鄉村教師、醫生、村官、家庭等活動,宣傳典型事跡,弘揚真善美,傳播正能量。衡陽縣強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挖掘和宣傳本縣鄉村人物的道德模范,發揮其激勵和模范作用,引導農民群眾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石鼓區廣泛開展身邊好人、道德模范、新鄉賢、文明家庭、文明村鎮、最美家庭、最美農家等評比表彰活動,用身邊榜樣引領群眾向上向善。采取“村‘兩委’帶頭、鄉賢反哺、公眾參與”等手段,不斷激發和增強村民公共意識。塔山瑤族鄉組織瑤漢群眾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展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文化活動和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村實踐站1個,小組實踐點17個,建成志愿服務隊3支。以志愿者助力村莊治理創新,促進村莊文化精神文明建設。倡導村民遵紀守法、誠實守信、崇德向善、見賢思齊。通過每月評選“文明戶”“清潔戶”活動,把文明理念植入群眾心中。由黨員干部帶頭參與家風家訓的提煉,樹立良好的家庭美德觀念,形成節儉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探索“屋場懇談+”基層群眾工作方法
實施“屋場懇談+”,把人民作為“本”和“源”,聚焦群眾反映集中的問題、發展亟待解決的難點,錨定民生幸福,不斷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按照“宣傳宣講、釋疑解惑、排憂解難、凝心聚力”原則,探索推廣“屋場懇談會”模式,通過干部群眾面對面懇談,進行心貼心地交流,實打實地解決問題,促進了鄉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堅持尊重農民群眾在鄉村振興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屋場懇談會、微宣講等方式,充分調動他們建設美好家園的主動性、積極性,不斷激勵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拔輬鰬┱剷敝贫冉涷灡恢醒爰笆∥h史學習簡報,人民日報、新華社、湖南日報、湖南衛視等主流媒體重點報道,國家信訪局《人民信訪》、省信訪工作聯席會議工作簡報長篇刊載,衡陽市委作為“一把手工程”在全市推進,省委在慶祝建黨100周年首場新聞發布會上重點推介,“屋場會”鄉村治理模式被納入2021年省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指導性指標。
衡南縣推行屋場懇談會制度以來,召開屋場懇談會3536場,收集意見建議3921條,解決各類問題4207個。創建屋場黨小組1998個,累計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社區)黨組織163個,1666個黨支部“五化”建設全面達標,新改擴建農村綜合服務平臺244個,“一門式”服務全面覆蓋,村級集體經濟“空殼村”全面清零。衡陽縣選取“屋場”這個最小基層治理單元,打通基層黨組織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2021屋場懇談會1500余場,收集意見建議1200余條,解決各類問題1800余個,實現政策在群眾家門口宣講、民意在群眾家門口聽取、矛盾在群眾家門口化解、問題在群眾家門口解決。耒陽市在全市以屋場懇談會為載體,深入開展文明鄉風建設,引導群眾樹立勤勞致富、感恩社會、敦親睦鄰、講究衛生的好習慣好風氣,大力開展移風易俗,在紅白喜事中推行新風,杜絕大操大辦、高價彩禮等不良習俗。南岳區創新黨組織設置形式,印發《關于把黨小組建在屋場(網格)上的暫行辦法(試行)》《關于全面深入推進屋場(網格)黨建工作的提示》,推動“黨小組建在屋場(網格)上”,常態化召開屋場(網格)懇談會,縣級領導帶頭面對面聽民意釋民惑解民難,把群眾的煩心事揪心事解決在家門口。
4.以黨建引領城鄉標準化治理全過程
深入踐行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和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深入開展基層黨組織達標創優活動和基層黨建示范點創建工作,扎實推進農村基層黨組織規范化建設,推動把基層黨建工作重心聚焦到促進鄉村振興上來,充分發揮村黨支部“一線指揮部”和“戰斗部”作用,帶領村民齊心干事創業,積極參加鄉村治理,為推動鄉村振興提供堅強組織保證。衡陽縣西渡鎮梅花村新一屆支部班子以“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為契機,堅持黨建引領,堅持深化改革,以組織振興帶動全面振興,用五年時間徹底甩掉“軟弱渙散”和貧困落后的帽子,奪得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美麗鄉村建設示范村、省基層黨建示范村等榮譽稱號。2016年梅花村支部換屆,38歲的省人大代表、全國種糧大戶劉準當選為村支書。在他的帶領下,空心房從黨員家開始拆,公共事務由黨員義務做,政策文件黨員帶頭學,紅白喜事黨員不辦酒。62名黨員和全體預備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村民小組長統一編為網格員,納入積分制管理,每季度根據工作業績進行評分并公示,年底以積分高低評定先進、確定后備干部人選,組織外出學習考察。一大批技術骨干、致富帶頭人受到影響,紛紛遞交入黨申請書。南岳區聚焦品牌創建,著眼于推進黨建工作與中心工作深度融合,進一步擦亮黨建品牌,凝聚發展合力讓基層黨建實起來。一是根據群眾需求創新模式。針對基層群眾訴求,建立常態化矛盾化解、訴求辦理機制,用活網格化管理和精細化服務,全面推行“屋場(網格)黨建”“互助五興”“五個到戶”,探索試點“小區135+”模式,打造了“五治”融合黨員群眾互聯互助基層治理新模式。二是加強風險防控強基固本。堅持正本清源,常態化開展基層黨建工作風險防控摸排,圍繞黨組織換屆、黨員教育管理、駐村幫扶、黨建責任落實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每季度召開風險分析會,自下而上建立防控臺賬,形成分析報告,從源頭上有效防范基層黨建工作風險苗頭隱患。三是遵循規律打造品牌。堅持以新思想新理念為引領,以基層黨組織建設破解發展難題,以黨建創新提升服務群眾能力,扎實開展基層黨建創新品牌項目“十佳”創建評選活動,通過發揮“心徽相映”“七彩田園”等典型標桿的帶動作用,在全區上下營造了先進更先進、后進趕先進、比學趕超的濃厚氛圍。常寧市塔山瑤族鄉以“黨建+城鄉治理標準化”工作為抓手,充分發動黨員干部的積極性,結合“衡陽群眾”、新時代文明實踐,開展志愿者活動,組織鄉機關黨員干部、村干部,在全鄉范圍內開展衛生保潔、規范停車、文明勸導等志愿行動。堅持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建+”的作用,凝聚起全鄉廣大干群干事創業的磅礴力量。堅定不移用組織振興引領鄉村振興,把組織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動力引擎。
二、衡陽市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盡管衡陽市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但是對標中央省委的高標準、對比發達地區、對照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全面鄉村振興依然還面臨著發展動力不強勁、鄉村經濟還不發達、鄉村振興人才不足、鄉村“空心化”趨勢還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等問題和困難,推進全面鄉村振興依然任重道遠,需要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
(一)區域農產品地標影響力不足
衡陽市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發展從長期來看整體態勢良好,政府和農業組織也很重視其建設和發展,更是培育了很多優秀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農產品品種繁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使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數量繁多,一些新注冊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也逐漸發展起來,而歷史悠久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更是發展得欣欣向榮,使得社會上對農產品品牌的關注度始終有增無減。根據統計結果表明,綠色食品新增23個,續展3個,有機食品續展11個,地理標志農產品新增1個,“兩品一標”有效認證數達251個。衡陽市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正處于不斷向上的探索發展階段,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水平在不斷地提高,但是衡陽市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建設過程中,還是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會制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向上發展,而且還會不利于其產品的品牌競爭力和品牌形象的提升。
1.品牌定位和形象塑造相對滯后
區域性公用品牌建設分散、單點式,難以形成強勁品牌效應。衡陽市農業產業集中度不高,沒有形成全國知名的農產品品牌。衡陽市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大多數都是由當地的綠色食品經過發展演化而來,在申請品牌之初對農產品的品牌定位就不是那么的明確和精準,在形成品牌以后的發展過程中對農產品品牌形象的塑造和維護也明顯不足,導致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成立之初就沒有給目標消費者留下一個獨特的深刻的印象。一方面由于品牌意識和品牌觀念不強,以及對品牌文化深入和理解不足,衡陽市的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在建設之初比較普遍地存在對品牌的定位和品牌的形象塑造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的問題,企業對品牌化的發展趨勢把握不準,對品牌的建設比較滯后,后期對品牌的投入和維護力度明顯不夠。另一方面,受發展水平和發展觀念的制約,一段時間內衡陽市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主體對具有地標性的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的建設、維護和發展重視程度不夠,對區域內的農產品公共品牌定位、內涵和形象塑造等投入不足、引導不夠,一些品牌缺乏區域性特色,從而市場影響力、競爭力還不強。必須要高度重視區域農產品公共品牌建設,充分認識到自然地理條件和人文歷史因素對于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的品牌形象的重要意義,深入學習和借鑒處于全國農產品品牌化領先水平的江浙一帶在農產品品牌建設上的先進經驗,對品牌進行清晰合理的定位,對農產品品牌進行準確到位且特色突出的形象設計,充分體現衡陽農產品獨特資源文化優勢,不斷推動衡陽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品牌產業化標準化水平不高
衡陽市自古以來都是農業大市,市內平原丘陵山地縱橫,適宜各種農作物的耕種和生長。從事農業的人口占比超過總人口的50%以上,長期以來,大多數的農民都沒有能接受到高等教育的培養,科學文化素養和發達地區相比還是有較大的差距。加上農業生產經營的不集中,具有較強的分散性,導致個體農戶對生產交易的理解仍停留于傳統的自由買賣階段,缺乏集中生產經營和銷售意識。衡陽市的農產品生產水平仍然停留在一般水平線上,以傳統的農業生產為主,受技術水平的限制,農產品品牌的產業化進程比較緩慢。與江浙一帶以及福建等沿海發達地區相比,衡陽市農產品品牌產業化進程、生產規?;竭€有較大差距。衡陽市在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中除了要加快農產品品牌的產業化進程,加強農產品品牌標準化、提高農產品品牌規模化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
(二)區域優勢特色發揮不充分
特色農業是高效的優勢農業,需要充分發揮其區位優勢,從而構建核心競爭力。衡陽市區位優勢明顯,但是在充分發揮區位優勢提升農業產業效率、農產品價值、農業綜合競爭力上還有較大空間。
1.區位交通優勢未能有效發揮
衡陽是全國重要綜合交通樞紐,湖南省第二大城市,南接粵港澳大灣區,東南達福建海西城市帶,西通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連長株潭城市群,是沿海經濟向內陸輻射的第一接納區域。因區位交通優勢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最緊密的聯系地區之一,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領頭雁”。從交通運輸方面來看,衡陽市是全國45個重要交通樞紐城市之一,京廣鐵路,湘桂高鐵穿境而過,且水路運輸、航空運輸業也十分發達,區位交通優勢明顯。衡陽市與粵港澳地區地緣相近、人文相親、產業相融,經貿合作和人員往來密切,快捷的高鐵網絡使衡陽到廣州只需2小時左右,到香港也僅3小時左右,衡陽農產品可朝發夕至。
雖然衡陽市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精細農副產品主供基地”,但是區位交通優勢在農業發展上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從橫向對比看,衡陽市與同為湘江源的永州、郴州相比較農業存在規模產量落后、品牌創建滯后、相關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夠等短板。一是規模與產量落后。2020年,衡陽蔬菜播種面積為95.84萬畝,產量215.98萬噸,銷往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農產品總值4.22億元;永州蔬菜播種面積290.22萬畝,產量615.74萬噸,銷往粵港澳大灣區的品牌農產品總值260億元;郴州播種面積179萬畝,產量325萬噸。二是品牌創建滯后。2020年,衡陽認證“二品一標”(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75個,粵港澳大灣區認定基地18個,授權使用“湘江源”品牌企業22家;永州認證“二品一標”產品191個,粵港澳大灣區認定基地133個,授權使用“湘江源”品牌企業21家;郴州認證“二品一標”蔬菜產品36個,粵港澳大灣區認定基地100個,授權使用“湘江源”品牌企業23家。三是相關配套措施及政策扶持不夠。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衡陽市在頂層設計上力度不夠,產銷對接平臺缺失。永州、郴州先后搭建了粵港澳大灣區產銷對接平臺。依托國家級物流園,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分中心,拓展了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農產品配送渠道。財政扶持力度不夠。永州、郴州在財政上給予了大力的支持。例如永州市成立了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為推動農業品牌建設,2019年起市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現代農業發展資金;產品出口方面,永州市落實了出口每1美元0.05元財政貼息政策。又如郴州審議通過了《關于啟動運營省“湘江源”和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配送郴州分中心的情況匯報》中對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明確了獎勵,從市本級2020年鄉村產業扶持專項資金(第二批)中列出600萬元用于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建設獎勵。
2.資源稟賦優勢未能有效轉化
特色農業要以其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生產技術等優勢為立足點,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實現產業化與集約化的生產與經營,屬于安全、優質、競爭力強的農業。發展特色農業要從該地區特有的資源的角度為出發點進行定義,以其獨有的資料資源生產優質和特別的新產品,并將這些商品投入至現代農業發展之中。衡陽市的物產資源稟賦優異,開發前景非常誘人,擁有著“魚米之鄉”美稱,每年的發電產量和糧食總產量都名列前茅,這些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稟賦都為衡陽市農業發展夯實了基礎。衡陽市近年來依托優勢資源條件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是存在對地區優勢把握不到位,對特色農業理解不充分,出現一些盲目擴大生產規模的現象,一些領域不僅沒有突出特色農產品的優勢區域布局,而且沒有合理利用地區資源優勢,造成農產品的選擇不符和自身優勢,從而無法在市場經濟中占據優勢,甚至造成資源的不合理分配和使用,導致區域特色農產品的優勢不能充分發揮,影響特色農業的發展。
(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不高
當前衡陽市農業加工產品加工、開發與營銷的水平較低,的精加工、深加工的產品正處于起步階段,整體的產品檔次還有待提升。多數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小,生產經營方式落后,帶動能力弱。
1.農產品價值開發不足
無論是從事特色種植業、特色養殖業或特色旅游業,最終落腳點都是面向市場。從目前來看,大部分的鄉村產業普遍存在是“產品”非“商品”現象,主要還停留在粗加工層面,對于深加工、品牌培育、網絡營銷等重視不夠。產業鏈條普遍比較短、農產品加工增值率不高、產業集群比較少,缺少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現階段,初級農產品還是衡陽市進行生產銷售的主導產品,由于具有資金雄厚和規?;\作的諸多企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生產水平較為低下,精加工產品比重較小,使得并沒有形成產品深加工的完整產業鏈。農業產業競爭力不強。全市大多數農業企業加工經營的是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低,產業鏈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弱。從長遠看,技術的不斷創造和突破才是衡陽市農產品生產和銷售的制勝法寶,然而由于保鮮技術手段較為落后,使得一些具有經濟價值較髙的產品出現了無法對外銷售的困境。
產業結構不平衡且產業鏈較短。衡陽市的產業發展呈現出第一產業發展滯后、第二產業競爭力不足、第三產業有待開發的特點。第一產業以種植業為主,經過近40年的發展已經基本形成以“兩黃兩茶一花”為特色的產業。但是第一產業的結構中存在著糧食作物比重過大、經濟作物比重過小的失衡問題。而且農村人口長期以來僅限于從事初級產品的生產,農產品加工業和運輸業發展相對落后,農業產業鏈短小,經濟收益低。農業基礎設施薄弱、全程機械化作業程度不高、農產品精深加工不足制約了特色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F代農業發展水平不高。雖然農業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主要的還是傳統種養業,產業鏈條短、增值空間小、就業崗位少,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有限。農業生產多以分散的小戶型模式進行經營,專業合作化生產模式比例較小,組織程度低,帶動和輻射能力有限,不利于在市場經濟中取得優勢,是限制衡陽市特色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農業產業化水平較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數量雖然在不斷增加,但總體規模偏小、產業鏈條短,農產品附加值不高,市場競爭力不強,輻射帶動力不大,農業產業化進程仍需進一步加快。
產業園發展不平衡,關聯度不高。大部分產業園初級產品多,深加工不足,加工轉化率低,產業鏈延伸不足。個別產業園加工業發達,但規模種養基地發展不足,原料來源依賴其他縣市,產業鏈不完整。此外,多數產業園的休閑、生態、文化等功能開發不足,價值鏈拓展有限。在項目設計上,各自獨立,無法實現真正的融合發展。現有農副產品缺乏深加工,附加值低。盡管衡陽農產品產量大,但大多以初級產品為主,農副產品缺乏深加工,產品附加值低。現有加工企業數量較多,但規模小;在加工的產品中,很少能形成品牌;沒有形成支撐整個農業的大企業、大集團;農戶與企業之間,利益聯結不緊密;農產品標準化還沒有真正起步。因此,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工業,形成一批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形成品牌,加速標準化進程,仍是衡陽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一項緊迫任務。
2.鄉村產業發展規劃滯后
在應對新興的旅游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衡陽鄉村旅游雖然起步較早,但是,依然存在整體規劃單一、旅游產品缺失、娛樂項目無特色、基礎設施不完善等問題,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衡陽鄉村旅游的發展。企業對產業發展規劃意識不強。一些旅游開發企業在沒有科學規劃的情況下就開始開發鄉村旅游景點,由于缺乏總體規劃,造成鄉村旅游地點繁多,特色不顯著,再加上分布不合理,缺乏與旅游集散地的相互呼應,從而導致旅游整體質量不高效果不明顯。各景點零散分布,缺乏串珠成線的精品旅游路線,大多數鄉村旅游只能做到“半日游”或“一日游”,在將旅游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方面缺乏支撐。部分村為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對產業發展過分追求立竿見影,沒有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盲目跟風、照葫蘆畫瓢現象較為嚴重,對產業發展停留在“想當然”、沉浸在“夢想里”,導致有的產業項目過早“流產”,有的產業項目年年投年年虧,資金投入后根本就沒有任何收益。
3.對衡陽歷史文化資源開發不夠
目前衡陽的鄉村旅游主要以農家樂和小景點休閑為主,尚未形成規?;⑻厣葱纬晌幕?。鄉村旅游產品單一,停留在觀光層面上,大部分的鄉村旅游活動主要內容仍是只是“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住農家房”,“春天賞花、秋天采果”等傳統單一模式,文化內涵體現不足,可供游客深度體驗的旅游產品較少。旅游產品開發深度不夠,還只是停留在最初級的農業產品上,缺乏深加工,農產品附加值不高,文化內涵挖掘不夠。頗能吸引游客參觀和參與的民俗風情尚未得到有效的挖掘,無法真正體會到旅游地的獨特鄉村旅游形象,造成游客的重游率低。此外,鄉村旅游的主要開發者大多為當地的居民,普遍存在文化素質不高,并在長期的生產活動中形成了散漫、自由,在心理和行動上難以平衡心態,服務意識薄弱,難以滿足旅游接待服務的要求。
(四)推進鄉村振興內驅機制尚未形成
經過脫貧攻堅戰的洗禮,村級基礎設施、公共服務、扶貧資產、鄉風文明建設等各方面大幅提升。從當前農村發展現狀來看,部分村民依賴性和等靠思想仍然存在,主人翁意識不強,缺少“村興帶民富”思想,參與鄉村振興的主動性還不夠,全面鄉村振興的內驅機制還沒有建立起來。
1.鄉村振興內生動力不足
與脫貧攻堅相比,鄉村振興對相關人員的觀念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基層黨組織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脫貧攻堅階段,有扶貧任務的村都派駐了扶貧工作隊,可以說“外驅力量”非常強大,脫貧攻堅結束后,部分鄉村隨著工作隊撤隊,明顯出現“內生動力”不強的問題,部分鄉村兩委干部在主觀意識上和能動性上明顯不足,“等著干”思想嚴重,“主動干”意識不強,在推進鄉村振興工作上存在“空檔”“斷檔”現象。目前,中國的鄉村教育主要是以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普及為重點的農民技術教育,對農民的思想意識教育重視程度不夠。部分農戶仍存在著“等、靠、要”的惰性思維,安于現狀、缺乏進取,空守著豐富的資源,依賴政府救助度日,這種過分依靠外力的惰性思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嚴重制約。
基層致富帶富能力不強,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有待激發。部分基層干部和群眾勤勞致富的內生動力不足。脫貧攻堅時期政策幫扶力度很大,而扶智扶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全面脫貧后部分群眾還存在過度依賴政府與幫扶干部、缺乏內生動力的現象。部分領導干部對鄉村振興戰略內涵缺乏全面準確的認識,部分基層干部對如何結合本地實際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思路不清、主動性不強,“上面撥款、下面辦事”的“等靠要”依賴思想嚴重,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局限于落實部分項目,群眾主動參與、自覺參與鄉村振興意識還不夠強。一些居民群眾受傳統生活習慣影響,對農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造成的環境影響缺乏認識,對改廁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環境整治工作存在“上邊熱、下邊涼”的現象,工作推進難度大,甚至個別群眾認為環境整治是政府的事,因此成了環境整治工作的旁觀者、局外人。
2.市場要素活力明顯不足
糧食生產、特色產業發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基礎設施建設資金需求較大,在爭取中央、省級專項資金投入的同時,地方財政困難,支出緊張,一定程度影響項目進展。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突出。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自有資金不足,縣級財政支持現代農業的資金有限,農業金融機構貸款門檻高、擔保難、時間短、額度小,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以擴大經營規模。農村基礎設施還不優,一些村(社區)資金籌措能力有限,自身財力難以滿足鄉村振興的資金需求,只能依靠財政投入。其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范圍廣,需要長期維護管理,農民自籌和募集社會資金有很大難度,無足夠的資金保障設施正常運轉及后期維護??h財政資金對于美麗鄉村建設和現代農業發展的支持保障力度停滯不前甚至大幅萎縮,這與很多要求縣級本級投入的工作考核,與要求縣級配套資金的項目實施之間有較深的矛盾。政府投入相對全市旅游產業而言猶如杯水車薪,特別是在當前政府防范化解地方性債務的背景下,地方融資渠道受限,旅游招商引資無重大突破,發展鄉村旅游資金缺口較大,引導涉旅企業、農家樂發展鄉村旅游作用有限。
3.鄉村人才支撐不力
新型職業農民隊伍培育和培訓力度不夠,發展的大局觀念不強,發展的長遠眼光不足,現代生產經營管理水平不高,不適應新時代生產力發展水平,參與市場競爭力不強。鄉村產業要走向集約化、規?;F代化發展之路,就必須要有專業人才來管理和指導,但在發展鄉村產業過程中,由于發展資金不足,請不起、也請不動專業團隊。職業農民培養缺力度和深度,農民職業化進展遲緩,農業農村人才隊伍結構不夠合理,嚴重阻礙鄉村產業化發展?;鶎咏M織長期缺少年輕人才、農技服務隊伍力量薄弱,農村勞動人口連年下降。在培育和發展新型經營主體、推動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等方面,能人帶動效應不足,思路不寬、辦法不多。“三農”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如衡南縣24年來沒有招聘農業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無論是農業、農技、畜牧水產、農經都已出現嚴重的“青黃不接、技術斷層”現象。農村專業人才、管理人才嚴重短缺,沒有出臺吸引各類人才投身鄉村振興的本地化鼓勵政策。
鄉村振興機構也存在人才不足的情況,機構改革后農業農村局工作職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大幅增加,鄉村振興、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耕地利用與保護、產業扶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宅基地管理、互聯網加監督、林業建設管理、農村能源、農業機械化等工作,任務十分繁重,從水利局劃分來的農田水利建設、財政局劃分來的農業綜合開發工作,機構未相應增加,人員未相應劃轉?!叭r”工作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空編多;專業人員出現斷層,人員配置不足不到位;各鎮站所人手嚴重不足,人員嚴重老化,工作推動吃力,造成工作量和現有人員嚴重不匹配。
三、全面推進衡陽市鄉村振興的基本對策
深入貫徹落實“三高四新”戰略定位,繼續推進“三強一化”建設,找差距促落實,抓重點攻難點,推動由農業大市向農業強市轉型升級。
(一)全面優化農產品區域布局,培育壯大區域公用品牌
衡陽市應圍繞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優質精細農副產品主供基地”,構建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按照“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基本思路,以深入實施“六大強農”行動為抓手,著力打造農業優勢特色產業。著力建設十大農產品生產基地,重點發展蔬菜生產、油茶產業和規模養殖,形成大宗農產品成片連帶,小宗農產品“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格局。因地制宜,強化布局,延伸拉長產業鏈,明確產業發展路徑。支持優質農產品“兩品一標”認證,重點培育一批“一縣一特”公用和“雁字號”農產品出口品牌。
1.全力提升農產品市場價值
要想從根本上推動農業特色產業的全面發展,首先要深入地開發農產品的經濟價值,優化產業結構。持續抓好糧食、生豬等主要農產品穩產,發揮大宗農產品經濟穩盤功能。做大做強果蔬、油料、茶葉、畜禽、竹木等優勢農產品加工產業。實施“六大強農行動”,著力打造“三黃兩茶”及優質稻、生豬、中藥材、特色蔬菜等優勢特色產業。推進生態綠色食品產業鏈建設,聚焦短板弱項,不斷建強冷鏈物流、加工、銷售等鏈節,提升產業價值、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不斷打造“湘江源”蔬菜公用品牌,大力發展特色、綠色蔬菜,擦亮衡陽蔬菜品牌,擴大精細農產品出口,增加農民收入。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支持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訂單收購、保底分紅、二次返利、股份合作、吸納就業等多種形式將小農戶納入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
2.推行“一縣一特”的清單管理
充分發揮鄉鎮村資源稟賦,把產業發展當做鄉村振興的“牛鼻子”工程,按照“一縣一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總體思路,健全完善十大產業體系,依靠市場力量,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形成適度集中格局。
一是做強基礎產業。堅持“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發展壯大“糧、豬、油、菜”四大基礎產業。改進訂單生產模式,提質優質稻產業園建設,爭創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堅持“生態環保、抓大放小、全產業鏈發展”,以重大項目引進和最嚴環保措施落實推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依托農產品保供基地建設項目實施,打造一批設施蔬菜基地,推動衡陽市大宗農產品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走向國際市場。二是做優特色產業。以“一特兩輔”特色產業為重點,優化產業布局,推廣綜合種養、“三產”融合等綠色高效模式,高起點建設優勢特色產業基地。繼續開展養蜂技術服務工作,打造油菜花等蜂產品品牌,做好各類蜂產品宣傳工作,特色蜂產業園項目推進,促進養蜂生產穩步增長。三是做精加工轉化。依托西渡高新區和農業科技園,利用融資支持,建成衡陽縣農產品加工冷鏈物流園。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拓展農產品田間地頭初加工、實現減損增效。引導龍頭企業和規模以上加工企業技術改造升級,提升加工轉化增值空間。
3.支持優質農產品“兩品一標”認證
扎實推進有機食品、綠色食品認證,全面實行農產品“身份證”和“合格證”管理制度,規模以上企業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管理。重點維護運營和宣傳推介好“衡陽臺源烏蓮”“寺門前豬”“衡陽湘黃雞”“西渡湖之酒”等國家地理標志品牌,打響“正大”品牌,培育本土企業品牌。整合全市農文旅資源,聘請高水準農業品牌運營機構,策劃打造市域公用品牌,為全市農特產品賦能增值,爭創農業品牌強市。做深產業融合,探索“共享共建”“村企合作、村民眾籌”、一園農業“會員認領”等前沿業態,促進種養加綜合、農牧漁結合、一二三產業融合。推進農業特色小鎮和產業化聯合體建設,集群成鏈,壯鏈優鏈,推動全鏈融合。
以“清泉農夫”公用品牌提質升檔為契機,推進品牌強農。在省市各類媒體上開展“清泉農夫”農產品公用品牌宣傳,全力建設東洲島“一縣一特衡南館”和“清泉農夫優質農產品體驗館”,積極組織農業企業參加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等各類展會。做響“清泉農夫”區域品牌,大力推進“六大強農”行動,培育優勢主導產業,實施“龍頭企業培育工程”,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康養、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設計統一包裝“握指成拳”,讓“清泉農夫”真正落地,打造響亮“衡陽名片”。
(二)建立湘南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充分發揮衡陽區位優勢
加快構建輻射湘南、湘西南和粵北地區的農產品銷售流通網絡,建設大型綜合農產品集散基地。建設一批農副產品交易中心、農副產品物流交易中心和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等,實現湘南區域性農產品交易、流通和集散樞紐功能。積極完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推動樞紐物流、加工制造、商貿產業形成良性循環,提高城鄉消費便利性。
1.建設湘南特色農產品集散中心
在培育龍頭企業的同時,積極引導龍頭企業建立農產品集散中心,政府予以支持并完善基礎配套工程建設,充分發揮農產品集散中心的調控市場、樹品牌作用,促進特色農產品的增值,增加農戶的經濟收入。通過建立農產品集散中心,將零散的中小農產品生產者與銷售者聚集起來,形成以集散批發于一體化的農產品供應鏈中心,更好發揮農產品供應鏈物流管理中心的集散批發功能,有效協調與整合農產品供應鏈上不同環節信息與資源,解決農產品上下游企業之間對接不暢的問題,實現利潤的有效分配。通過集散中心為農產品交易提供冷鏈物流、商品化處理、信息服務、檢驗檢測、金融支持等服務,通過以冷鏈物流為基礎建立高標準現代化的產地銷地雙向物流市場,打造區域性、全品類、一站式農產品采購交易平臺。通過集散中心形成良性的內部循環,既有效解決衡陽市農業產業化發展遇到的問題,又能滿足老百姓日益旺盛消費的需求,提供安全、品質的農產品,實現消費升級。
2.加強農村冷鏈倉儲物流設施建設
針對農產品冷鏈物流建設短板,著力建設完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通過冷鏈倉儲延長交易時間實現湘南地區農產品的錯峰交易,有效避免短時間市場供大于需造成的銷售價格大幅下降,穩定農產品銷售價格,避免“谷賤傷農”,有效解決“豐產不豐收”問題。部署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支持建設一批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支持各類主體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明確對農村保鮮倉儲設施用電實施農業生產用電價格。同時,引導農村金融機構支農方向朝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傾斜,允許農戶入股,實現“政府+農戶+外來優質物流企業+金融機構”共同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骨干冷鏈物流基地,構建縣、鄉、村三級物流共同配送體系,實現冷鏈物流村村通。分級完善冷鏈物流網絡,聚焦鮮活農產品產地“最初一公里”,進一步分級健全縣、鄉、村三級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網絡,加快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共建粵港澳3小時鮮活農產品物流圈,切實降低農產品儲運成本,提升附加值。通過加大對農村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農產品產后分級、包裝、營銷,建設現代化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體系,重點解決農產品銷售中的突出問題,打造農產品銷售公共服務平臺。發展“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模式。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將電商進農村示范項目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健全城鄉配送網絡,擴大網絡覆蓋范圍,激活商貿大流通。
(三)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推動農業集群發展
特色農業產業園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以農業產業為主導,以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為前提,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以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融合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產業間橫向拓展,集“大農業觀、全產業鏈、深融合度、全綠色化、高附加值、強競爭力”為一體的多功能、復合型、創新性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要把加快特色農業產業園建設作為提升區域農業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以創建現代農業產業園為基礎,建設一批農業產業強鎮、特色小鎮打造一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鎮,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建設,完善農業產業布局,形成種加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經營格局,引導優勢農業產業集中、集群發展。
1.強化優化主導產業支撐
立足資源稟賦、區位環境、產業集聚等比較優勢,體現區域差異性,提倡形態多元性,圍繞田園資源和農業特色,做大做強傳統特色優勢主導產業。區域主導產業的選擇要符合“區域資源和生產條件較好、比較優勢明顯,產業可延伸性強、市場開發價值較高,產品品質具有特色、有一定認知度,產品市場需求量大、競爭優勢明顯”等條件,確保產業發展持續性。在區域布局上,優先在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等布局建設。在產業布局上,做強糧、棉、油、糖、畜牧等重要農產品和現代種業,做優果、菜、茶、水產、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在產業數量上,聚焦單一主導產業,選擇產業關聯度高的若干產業,以確保產業做大做強。引導建成規?;?、設施化生產基地和農產品加工園。
2.圍繞產業鏈促進產業功能聚合
圍繞農業育種、生產、加工、倉儲、流通等環節,找準產業鏈條中的關鍵環節、薄弱環節集中發力。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做實“互聯網+”農業,實施數字農業工程,全面完善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充分利用農業景觀、農業生態,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推進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發展由單一休閑向深度體驗轉變、由簡單粗放向精細品質轉變。打破農業管生產、工業管加工、商業管銷售的產業形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系統協調、融合發展。
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緊扣“辦點示范、為機育秧、大戶購機、技術指導”等關鍵環節,建立健全縣、鄉(鎮)、村三級農事綜合服務中心,全面提升農機化率,爭創水稻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爭取“數字大米”等重大支持項目。整合農資農機、農藝農技、市場信息、人才資金等各類生產要素和服務主體,試點打造1-2個農業全產業鏈綜合服務中心,探索建立全產業鏈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
3.完善鞏固多元利益聯結機制
把與農民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作為項目支持的前提條件,強化利益聯結,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安排部分財政資金由與產業化龍頭企業建立緊密利益聯結機制的農民股份合作、專業合作經營組織或農民持股,其資金使用由龍頭企業在規定用途范圍內合理安排。創新利益聯結模式,試行“托管保底”(企業、合作社、農戶相互委托種養殖)、“合資兜底”(財政補助,企業、合作社、農戶共同出資建設,企業保底收購)、“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租金+分紅+勞務收入”、“折股聯營、反租倒包、雙線代銷”等模式,將企業與農民從簡單的產品購銷、勞務聘用、土地流轉,轉變為更為緊密的合作共贏關系,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增加農民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擴大財政資金折股量化試點,積極探索集體土地、房屋等資源資產參與產業園建設的可行路徑,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讓農民長期享有持續穩定的收益。
(四)突出實用性人才選拔使用,構建鄉村振興人才梯隊
鄉村振興的關鍵在于人才振興。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破解人才瓶頸制約。要把人力資本開發放在首要位置,暢通智力、技術、管理下鄉通道,造就更多鄉土人才,聚天下人才而用之?!?018年9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了進一步的詳細規劃,其中第三十二章專門針對強化鄉村振興人才支撐做了闡述,提出要“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動鄉村人才振興,讓各類人才在鄉村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币Υ蛲ā叭瞬畔锣l”的立體化通道,使鄉村振興人才“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1.政策托底:從吸引到服務,優化鄉村振興人才扶持機制
強化基層政府在鄉村振興人才引進中的主導作用,從吸引到服務,不斷優化人才下鄉系列政策,形成系統的政策扶持機制,為促進人才回流托底。第一,完善人才引進政策。結合衡陽本地特色,細化鄉村振興人才選拔標準,構建公開透明的選拔程序和多元化的評選主體,提升鄉村振興人才評選過程的自發性、自覺性和民主性。同時,制定一套科學合理有效的鄉村振興人才引進政策,通過“定點邀請”、招商引資、鼓勵大學生回鄉就業等多種渠道,把在外發展的各領域的家鄉英才吸引回家鄉服務。此外,還應出臺配套的人才激勵政策,以物質、崗位、精神等多樣化的方式,增強人才下鄉的獲得感、自信心和自豪感。第二,創新人才安居政策。在不違反國家現行農村土地管理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創新農村土地使用政策,為鄉村振興人才下鄉提供有保障的居所。一是結合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實踐,完善閑置宅基地退出機制,在保障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由地方政府對農民退出的閑置宅基地統一規劃利用,為全身回鄉服務的鄉村振興人才提供住房保障;二是由相關部門作為協調者牽線搭橋,建立鄉村振興人才與農戶之間的“友好家庭”,政府提供部分財政資金支持,鼓勵當地農民將閑置住房騰出來,以友好價格租賃給回流人才居??;三是針對在家鄉親人還有房屋保留的人才,地方政府可以提供專門資金,幫助修繕改造舊有房屋。第三,優化創新創業政策。在外的回流人才有很多創業致富能人,不僅在外地積累了財富,還提升了自身致富經驗,拓展了社會關系網絡,這對于家鄉建設來說,都是有形無形的財富。在當前國家鼓勵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以圍繞當地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優化創新創業環境,以產業扶持、金融保險、稅費減免、融資貸款優惠等具體政策,吸引成功的創業人才回鄉創業。第四,落實服務保障政策。只有為外來的鄉村振興人才提供較好的服務保障,才能消除后顧之憂,激發其下鄉服務的決心。一方面,結合地方實際,協同當地民政、教育、醫療衛生、財政等部門,制定出臺禮遇鄉村振興人才的相關政策,為回鄉服務的鄉村振興人才提供相應的健康體檢、醫療、交通出行等方面的社會公共服務優惠;另一方面,針對有福利保障的退休回鄉服務的鄉村振興人才,地方政府可以出面與鄉村振興人才原單位進行協商接洽,制定專門的服務政策,對其養老、醫療、住房等福利保障工作進行服務對接,提供享受福利待遇方面的便利。
2.人才培育:從薦評到傳承,構建鄉村振興人才孵化機制
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突出優勢特色產業導向,分層分類開展培訓,加強農業職業教育,抓好非學歷繼續教育培訓基地建設。加大“三農”領域實用專業人才培育引進力度,健全人才下鄉返鄉留鄉激勵保障機制,推進鄉村人才振興。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來說,僅憑從外面引進鄉村振興人才是不夠的,因此,需要構建“以老帶新”的鄉村振興人才孵化機制,堅持人才“輸血”與“造血”雙管齊下的原則,做好鄉村振興的人才培育工程。第一,通過將在機關單位工作的富有社會治理經驗的退休人員作為鄉村振興人才引進鄉村社會,在為家鄉建設服務的同時,把自己的工作經驗和學識傳授給在鄉的年輕人,帶領他們成長為現代鄉村治理的新鄉賢。第二,通過聘請依然活躍在各自工作領域的在外鄉村振興人才擔任培育導師,定期回鄉開展鄉村治理主題培訓班,就鄉村治理、農業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等為鄉村干部、廣大村民傳授先進的理念和技術,從而培養一批有作為的鄉村振興人才。第三,根據農業農村發展需要,邀請在高校、科研機構、企業等從事農業科技相關領域的新鄉賢回鄉建立研究基地,帶領他們的研究、生產團隊定期回鄉從事科學與生產研究工作,并以此為平臺,培育鄉村社會本土的農業生產能人,為本土鄉村振興人才培育增添力量。
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結合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程、致富帶頭人培訓、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等,以“請進來、走出去”方式培育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本地“工匠式”人才,大力發展農村能人經濟,為農業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人才支撐。同時,增強農村對人才的吸引力、向心力、凝聚力,促進各類人才到農村創新創業。積極對接鄉村人才振興政策項目,重點打造農村創新創業服務平臺,探索創新農民教育培訓機制,梯隊式培育一批農村致富帶頭人、經營管理“多面手”、農業科技“土專家”和能工巧匠,讓更多人才回流鄉村,成為鄉村振興主力軍。
3.平臺建設:從借力到匯智,創新鄉村振興人才使用機制
要使鄉村振興人才工程切實有效,還得給這些下鄉的鄉村振興人才提供廣闊的用武之地。因此,需要進一步拓寬鄉村振興人才參與鄉村治理的渠道,借力匯智,創新鄉村振興人才使用機制,使他們真正為家鄉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一,依托農村“兩委”的組織渠道,為鄉村振興人才參與鄉村治理提供平臺。農村基層黨組織和村民自治委員會是鄉村自治的重要組織載體,也是國家和政府權力和村民自治權力有效互動的組織平臺。在國家治理體系中,鄉村振興人才具有充當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公民之間溝通橋梁的優勢,起到“上情下傳,下情上達”的作用。作為鄉村基層社會自治的領導力量,農村“兩委”應注重有效利用鄉村振興人才的這一功能優勢,通過建立民主協商會、情況通報會、意見征求座談會等常態化的工作機制,使鄉村振興人才能夠真正有效參與到鄉村治理中來。第二,發揮基層人大和政協優勢,拓寬鄉村振興人才基層參政議政的渠道。鄉村振興人才中不乏各行各業的專家學者,他們對鄉村社會的經濟發展和社會治理具有“新型智庫”功能。基層人大和政協機關是實行基層社會民主治理的正式制度化渠道,地方政府可以以此為平臺,考慮在基層政協設置鄉村振興人才界別,或在基層人大為鄉村振興人才提供專門名額,從而為鄉村振興人才參政議政提供可靠的組織渠道,積極為鄉村治理建言獻策。第三,積極探索與創新體制外的專門參與渠道。鄉村振興人才群體有著為家鄉建設貢獻自身力量的共同目標追求,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一個自治共同體。因此,建立相應的專門組織平臺,是鄉村振興人才有效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保障。例如,通過成立鄉村振興人才理事會、參事會、工作室等專門的組織形式,既能使鄉村振興人才群體找到參與的組織歸屬感,又能激發新鄉賢群體積極參與鄉村公共事務治理的積極性。
(五)以規劃引領鄉村建設,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機制
大力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短板,建好城市的“后花園”,為建設國家區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作出農業農村應有貢獻。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大力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繼續因地制宜推進廁所革命,完善垃圾收運處置體系,繼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合理布局村莊綠化照明等設施。以美麗示范鄉村帶動,推進鄉村基礎設施提檔升級,不斷完善鄉村道路、停車場、公廁等基礎設施建設,促進農村人居環境換檔提質。
1.加快推進“多規合一”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
村莊規劃是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關于加強村莊規劃促進鄉村振興的通知》指出,村莊規劃作為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進行開發保護、實施用途管制、核發建設許可等的法定依據。建立“問題導向+村民訴求”的規劃編制機制。以往村莊規劃的現狀問題主要是通過規劃編制人員的現場調研得來的,因此對村莊調研的深入與否直接決定了村莊規劃的質量高低。為確保對村莊調研的深入和全面,需要對規劃編制單位的調研總投入有一定的要求。在調研方式上應該采取現場踏勘、政府訪談和入戶調查等多種方式。另外,村莊規劃涉及的都是比較具體的工作,又是跟村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務,因此應特別注重村民的訴求。關注村民訴求可通過問卷和入戶調查座談等方式。從總體上掌握了村莊情況和村民訴求,另外還對村民進行入戶訪談,深入了解村民需求。
鎮村聯動編制規劃,實現產業統籌和空間協同。衡陽市的村莊較為密集,居民點呈現出高密度連片發展的態勢,各個村莊的可建設空間是嚴重不足的。如果每個村莊都各自為戰的按照完整設施要求進行配套,土地的需求量很難得到滿足,再加上整個地區的人口外出情況較為普遍,也容易造成設施的閑置和浪費。因此要考慮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評估本村與鄰村公共服務設施現狀,對區域公共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空間化表達與容量分析。而這一工作只能從鄉鎮級層面統籌考慮。因此,建議衡陽市鄉鎮的國土空間規劃與各村莊規劃聯動編制,在保障空間協同建設的同時也可以保障產業的統籌發展。
以近期建設項目為抓手,逐步實施規劃,帶動村莊發展。村莊規劃是城市開發邊界外的詳細規劃,是需要指導項目建設的。因此在村莊規劃中必須對近期建設項目進行全面地安排,把當前最緊急的工作和與政策資金掛鉤的項目統籌安排在近期建設中。在規劃編制中,通盤考慮農村土地利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整治、生態保護等內容,積極統籌好產業發展、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生態保護修復、農村住房布局等空間需求,保障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2.以標準化治理推動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以全國農村廁所革命現場會在衡陽成功舉辦為契機,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榮譽感,統籌推進“四治四抓”(治廁、治水、治垃圾、治房,抓村莊規劃、村容村貌、村規民約、鄉風文明),抓好農村“廁所革命”,加強農村房屋建管,加大集鎮“五亂”整治力度,推動美麗鄉村建設逐步推廣、全面鋪開。推進農業綠色發展,保護農村的“綠水青山”,推動農村人居環境由整潔有序到生態宜居轉變。突出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程。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計劃,突出抓好農村改廁、空心房整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處理、房前屋后清掃、公共區域清理等工作,加快餐廚垃圾處理中心建設,每個村(涉農社區)逐步建成2-3個漚肥點、每個涉農鎮街建立一個農業固體廢棄物回收以及處置體系,實現垃圾就地分類、源頭減量。繼續推行“一個精品農業企業連一片美麗鄉村”整治模式,不斷夯實“村企共建、構筑美麗鄉村”基層基礎。
持續提質農村人居環境。最大份額爭取國省投資項目,聚焦農村“四園”(家園、田園、菜園、果園)建設,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深入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年內重點實施好“農村改廁提升、污水整治提升、垃圾治理提升和美麗鄉村示范提升”四個提升行動。堅持數量服從質量、時間服從實效,全面落實完成好農村改廁、鄉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年度目標。實行垃圾、污水治理受益農戶適當付費的管護制度,以村規民約和理事會形式,對農戶每戶每年合理收取垃圾處理費用,引導形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可持續投入機制。
(六)以農業農村改革盤活資源,拓寬集體經濟發展路徑
盤活集體資源要素和閑置資產,點燃鄉村振興“新引擎”。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工作中,衡陽市應該積極探索,致力于盤活可連片開發利用的閑置土地資源,通過集體或個人流轉,建立土地利用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養產業,發揮土地資源最大價值。要深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妥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與改革工作。要規范村級集體經濟“三資”管理,充分發揮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旅項目的輻射帶動作用。實施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多渠道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延伸現有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的產業鏈和開發新的多元發展的產業鏈,深度挖掘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附加值。
1.深化農用地制度改革
針對村民反映的土地確權到戶30年不變影響規模流轉和收益公平的問題,嚴格按照中央要求,創新“三權分置”辦法,既確保流轉效率,又保障村民增收公平。一是深入推進農村承包地改革與管理工作。督促各縣市區持續深入開展確權頒證“回頭看”,確保證書應發盡發,檔案及時入館,完成承包地數據匯交審核上報。學習貫徹新的《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進一步規范和加強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與服務。進一步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效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強化土地確權成果運用,盤活資產資源,建立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服務平臺,規范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管理工作。二是進一步抓實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促進農村土地資源優化配置。探索對2年以上拋荒耕地由村民小組收回,流轉給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復耕復種。鞏固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扎實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三是做好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工作,建立健全服務體系和工作機制。鞏固并運用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成果,抓好部分權證信息變更糾錯的整改落實;完善土地流轉交易平臺,健全土地流轉機制,加強對鄉鎮土地流轉行為監管規范,有力推進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
2.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建立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推進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強集體資產監督管理。加強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和管理信息網絡平臺建設,落實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政策,優先保障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用地。規范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穩慎開展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有效實現形式。鞏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提升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
夯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積極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一是搞好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檔案整理歸檔,按要求全部移交縣檔案館接收入館。二是加強對鄉鎮村級財務審計監督,搞好村級資產和債務年度清查,以及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三是按照《衡陽市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的目標要求,大力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因村制宜探索新路徑,不斷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創建一批示范村,打造一批經濟強村,加強指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規范化建設與管理,指導參與市場運營,確保村集體經濟壯大發展取得實效。
3.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
嚴格宅基地管理,杜絕農民亂占耕地建房。積極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實現形式,盤活閑置宅基地。進一步抓實農村宅基地管理改革。開展農村宅基地動態巡查,大力推進村民住房建設綜合執法,認真開展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線索核查和整改,堅決遏制農村亂占耕地建房亂象。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完善農村村民建房監管機制,嚴禁亂占耕地建房,開展農村宅基地和農房利用現狀調查,探索村企合作、以房入股等模式,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發展休閑旅游民宿產業,增加村集體、農民的財產性收入。
加強農村宅基管理工作。根據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和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關于規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的通知》要求,要建立區級主導、鎮街負主責、村級為主體的宅基地管理機制。宅基地管理工作的重心在基層,鎮、涉農街道承擔屬地責任,區農業農村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區住建局負責行業管理。各鎮、涉農街道要探索建立一個窗口對外受理、多部門內部聯動運行的協同工作機制,為農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務。要指導村級組織完善宅基地民主管理程序,每個行政村的村支“兩委”中要明確一名宅基地協管員。農戶建房必須要經過審批,必須要符合村莊規劃,符合住建部門的設計,符合一戶一宅的規定。進一步加大農村住房建設管理力度,按照“先設計、后審批、再施工”的要求,建立健全農房設計制度,形成設計、審批、施工流程閉合,相互銜接,有效避免超面積建設和風格混亂等問題發生。
參考文獻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
《習近平關于“三農”工作論述摘編》,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年。
張慶偉:《在中國共產黨湖南省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湘評論》2021年第23期。.
張慶偉:《以實干實績推動“三農”工作取得新進展》,《新湘評論》2022年第5期。
毛偉明:《以產業項目的大建設支撐“三高四新”戰略大落實》,新湘評論》2021年第10期。
秦國文:《促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新湘評論》2020年第13期,
秦國文:《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農業農村現代化聚力建設中心化》,《衡陽日報》2022年02月26日第1版。
陳文勝: 《論中國鄉村變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1年。
陳文勝: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國農業發展的戰略轉型》,《求是》2017年第3期。
陳文勝:《構建農業農村現代化新格局》,《新湘評論》2021年第5期。
陳文勝、李珺:《論新時代鄉村文化興盛之路》,《江淮論壇》2021年第4期。
(作者簡介:游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為城鄉和區域經濟發展。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農村經濟、城鄉關系、鄉村治理;來源:《鄉村振興藍皮書:湖南鄉村振興報告(2022)》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年8月出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