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費孝通,字彝江,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二、寫作背景及目的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根據自己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而成的。費老寫本書的目的是嘗試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么樣的社會”這個問題。
三、主要內容
第一章《鄉土本色》,開篇第一句說到:從基層上看,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巴痢本哂兴膶雍x:第一層,指泥土;第二層,指風俗;第三層,指穩定;第四層,指熟人社會。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農耕文明深厚,在傳統社會,是以農業為主導的,農業必須依賴土地才能生存和發展,因此中國社會必然具有鄉土性。
第二章《文字下鄉》闡述文字下鄉有沒有必要。《文字下鄉》這一章中,重點辨明了人們通常認為鄉下人是“愚”的不正確性,鄉下人不識字并不能說鄉下人是愚的,他們不識字是因為他們的生活中不需要文字,他們依靠“特殊語言”就可以表達他們的意思,而不需要文字這個不完善的工具。那么文字有沒有必要下鄉呢?文字與語言只是傳情達意的工具之一,且它們本身能傳的情、達的意都是有限的,這并不能使鄉下人變得“聰明”起來。
第三章《再論文字下鄉》,作者從時間阻隔“文字下鄉”闡述了在社會還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鄉土社會在“熟人”格局下是沒有文字需求的,所以并不是說,只要建幾座學堂就能讓他們“聰明”起來,就能讓“文字”在他們生活中占據一席之地的,只有社會鄉土性的基層發生變化,他們有了文字的需要,文字才能下鄉。
第四章《差序格局》,提出了一個全新的概念—“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指以自己為中心,因姻緣、血緣或權勢的關系而聯系在一起的,并從自己開始依關系的親疏逐層推開的,像一個同心圓一樣??梢杂谩耙槐砣Ю铩眮硇稳萼l土社會的關系格局。所以我們傳統社會里所有的社會行為都是從“私”出發,為了“私”的目的,但這種“私”是相對來說的。
第五章《系維著私人的道德》,在中國鄉土社會的這種差序格局中,所有的社會道德也只在私人聯系中發生意義。社會結構格局的差別引起了不同的道德觀念。在差序格局中,社會道德只在私人的聯系中有意義,而每一種私人聯系中都結附著一種道德要素,因此,在傳統的道德里找不到一個籠統性的道德觀念來,所有的價值標準都不能脫離于差序的人倫而存在。
第六章《家族》介紹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社群。鄉村社會的基本社群是“小家族”,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結構原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在數量上。家族在結構上包括家庭,中國的家是一個事業組織,以生育社群來擔負其他更多的功能,使這社群中各分子的關系的內容也發生了變化。
第七章《男女有別》,從社會關系上看,感情是具有破壞和阻礙作用的,感情的激動改變了原有的關系,這就會使社會關系不穩定,使依賴于社會關系的事業不能順利經營。所以在鄉土社會中這種感情是不允許存在的,男女間的關系必須有一種安排,使他們不發生激動性的感情,男女間不必求同。鄉土社會是個男女有別的社會,也是個安穩的社會。
第八章《禮治秩序》講述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現代社會的治理有兩種“人治”和“法治”,而鄉土社會有很多方面和現代社會是不同的,所以鄉土社會秩序的維持依據和方式也是不同的。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這里的禮指的是傳統,依據傳統的禮俗或者說是經驗來維持社會的秩序,禮治的形成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所以只能在基本穩定的鄉土社會存在,變遷很快的時代是不會出現的。
第九章《無訟》講述鄉土社會是沒有訴訟。糾紛在禮治社會里不會通過法律途徑去解決,而是通過旁人調解或者地位尊貴的人評理來解決的。由此,鄉土社會是無訴的,這也是現代法律和鄉土社會的傳統存在相悖地方的原因,法律是不講究人情和道德的,也不講究傳統的,因為法律是從西方借鑒來的,是外來的;而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是圈子社會,是用“禮”來服人的,不需要法律。
第十章《無為政治》講述了兩種權力: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利。橫暴權力發生在社會沖突中,權力表現在社會不同團體或階層間主從的形態里,在上的握有權力支配在下的。同意權力發生在社會合作方面,社會分工形態下每個人都不能過“不求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必然會有往來,互通互助。這種權力的基礎是社會契約,是同意。社會分工愈復雜,這種權利也愈擴大。鄉土社會不是富于抵抗的,是在小農經濟基礎上長成的,所以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這里都不起作用。
第十一章《長老統治》講述了長老權力。鄉土社會還有一種權力,發生在社會繼替中,是教化性的權力——長老權力。鄉土社會的變化很小,文化是穩定的,很少有新的問題出現,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可以靠一套傳統的辦法來解決,在社會生活中有的只是教化。
第十二章《血緣和地緣》講述鄉土社會關系特性。鄉土社會的人們是依著血緣的關系而生活在一起的。血緣決定人的身份地位,血緣關系是相對穩定的。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是血緣的投影,是分不開的。只有從血緣的結合轉變到地緣的結合,社會才會有個大轉變。
第十三章《名實的分離》,社會變遷與社會繼替是同時存在的。社會變遷產生了時勢權力,這就挑戰了社會繼替下的長老權力。在長老權力下的鄉土社會,為了維持長老權力,通過了注釋來加入變動的內容。注釋的變動方式可以引起名實之間發生分離,在長老權力下,傳統的形式是不準反對的,但是只要在表面上承認這形式,內容卻可以經注釋而改變。而隨著社會變遷的速率加快,注釋歪曲原意的現象也就避免不了,名實也就趨向于分離了。
第十四章《從欲望到需要》闡釋鄉土社會人們可以靠著欲望去行事,而現代社會卻不能這樣,現代社會要按著需要去行事,因此需要計劃。而鄉土社會根本不需要計劃,他們的生活只需要按著傳統、經驗來就行了,就足以應對生活的種種情況了,所以鄉土社會還是靠著欲望行事的,處在本我階段。
四、感悟與總結
看《鄉土中國》使我感觸較深的是《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這兩篇文章。
從文字與知識我們就會想到教育。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文化知識在鄉村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改變了費老所說的文字下鄉的困境。
當前農村教育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與城市教育的差距越來越大。雖然很多農村學校的教學設施已與城市學校無異,但教學效果卻遠低于城市,這就與師資力量有著很大關系。由于農村的落后,許多優秀的、年輕的老師不愿下鄉去工作,農村學校的許多老師年齡都較大,所以即使學校配有現代化的教學設備,也不知該如何運用,沒有使教學設備發揮它應有的作用。農村教育落后除了師資力量落后的原因外,還有家庭教育的因素在里面。農村父母可能只知道叫孩子努力學習,不要像他們一樣,走他們自己的老路之類的。由于他們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對孩子學習方面的幫助很小。而城市的父母無論是在學習方面、還是在眼界方面,對孩子的幫助就很大。
城鄉教育之間的差別不斷擴大,這也就使得越來越多的農村學生離開村鎮學校去縣市學校求學,這也導致了村鎮學校招不到學生而被并校的現象。而且村鎮學校的特色、優勢在并校過程中減弱、消失。
費老的《鄉土中國》內容豐富,我的思考比較淺薄,可能還沒有真正的讀懂、理解《鄉土中國》。還需要再次閱讀去理解它的內容和所表達的思想。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