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的思考
一、作者簡介
顧明遠,1929年10月14日生于江蘇江陰。畢業于蘇聯莫斯科國立列寧師范學院教育系。曾擔任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主任、外國教育研究所所長、中國教育學會會長,被譽為比較教育研究之父。主要著作有《比較教育》、《教育學》、《教育大辭典》等。
很多專家認為顧明遠對中國教育理論的三大貢獻是:現代教育理論、"主體客體統一論"、"比較教育理論"。顧明遠十分關心教師的職業化、專業化,他說自己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提高教師的地位,而提高教師地位的關鍵就是要讓他們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正確的教育方法,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
二、寫作目的
作者為解決一些教育問題:為什么素質教育在我國如此難以推行?為什么學歷主義在中國人的頭腦中經久不衰?為什么職業技術教育在我國發展不起來?我國大力提倡教師和家長都要轉變教育觀念,但轉變什么觀念?舊的觀念產生的根源是什么?......認為究其根源,這些問題都與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因而,寫作了《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一書。
三、主要內容
本文共有前言、緒論和十一章正文。作者是按照時間線索來闡述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的。除前言與緒論部分,文章可分為五個部分。
在前言中,作者交代了為什么寫《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一書的原因。認為教育有如一條大河,而文化就是河的源頭和不斷注入河中的活水,研究教育,不研究文化,就知道這條河的表面形態,摸不著它的本質特征,只有徹底把握住它的源頭和流淌了5000年的活水,才能徹底地認識中國教育的精髓和本質。也就是說,只有研究中國文化,才能了解并認識中國教育。
在緒論中,作者主要介紹了教育是什么?首先介紹了著名的教育家對教育的定義,但沒有一個完整的定義,主要是從教育的作用和教育的目的來定義的。中國對教育的定義受蘇聯的影響,蘇聯的凱洛夫認為:教育是社會的和歷史的過程,它在階級社會里是具有階級性的。我們認為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青年一代的活動,它具有歷史性、階級性,是上層建筑。
第一章為文章的第一部分,系統論述了教育與文化以及中國文化及其特征。主要介紹了文化并闡明了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論述了大家對文化的界定以及自己對文化的界定,并介紹了文化的特性。闡明了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文化所具有的特性以及自己所特有的相對獨立性,并闡述了教育具有文化功能,教育具有創造文化的意義。
第二章到第五章為文章的第二部分,系統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對中國教育的影響,這一部分是本文的重要部分,是解決困擾作者一系列問題的根源所在。
在第二章中國文化及其基本特征中,介紹了中國文化的形成和演進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這兩個內容。作者對中國文化的形成和演進這一內容是按照時間順序來論述的,從華夏文化的誕生和初始階段論述到了五四運動及中國傳統文化的解體,系統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發展過程。在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特點時,列舉了中國文化的特殊之處,如具有較強的創造性、強大的包容性、強大的統合力、多元性以及世俗性等特殊之處。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類型、性質和基本精神這一章節中,闡明了中國傳統文化是倫理型文化、宗法制度是其的社會基礎以及它的人文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與儒家優秀文化息息相關,對教育傳統影響深遠,如自強不息、矢志愛國、尊老愛幼等基本精神,這也是今天我們所倡導的;在這一章節中還論述了傳統文化的消極層面,辯證地分析中國傳統文化,如講“名分”重等級在今天仍有這一影子、重倫理輕技術導致職業教育發展緩慢等等。
在中國教育傳統及其基本特點這一章節中,系統論述了中國教育傳統的演變及形成以及其基本特點。作者認為中國教育傳統的演變及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文化因素方面的影響是深刻持久的。中國教育傳統的基本特點因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基本特點有很多傳統文化方面的東西,如重視倫理道德傳統、尊師重教傳統等。
在第五章中系統論述了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教育的影響。首先是中國傳統文化鑄造了中國傳統教育,形成了重視教育,把教育作為立國立民之本的教育價值觀以及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教育價值觀;樹立了“圣人君子”的教育目標;形成了以“四書五經”為教育的主要內容以及經院主義的教學方法。其次,系統分析了科舉制度對中國教育的影響,著重點明了科舉制度對中國社會的最大影響是制造了學歷主義價值觀,這一價值觀在今天的影響仍然很大。再次,闡述了書院對于中國教育的影響,書院注重講明義禮、躬身力行、以講學和學術研究為主要活動內容等對中國教育要注重教育實踐、活躍學術氛圍等方面提供了借鑒。然后論述了中國傳統教育中的寶貴財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道德為先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學思結合的教育方法,這些寶貴財富在今天的教育教學中仍然發揮著作用。最后,闡述了《學記》是我國傳統教育遺產中的一塊燦爛的瑰寶,《學記》第一次全面闡述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教育與社會政治的關系、學校制度、教學原則和方法、教師、學生和師生關系等等,如啟發式教學方法、及時施教的原則、教學相長的教學原則與師生關系等。
第六章到第九章為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論述了外國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教育的影響。
在第六章西學東漸和中國教育近代化中,說明了西學東漸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沖擊以及教會學校的興盛和中國近代教育的產生。西學東漸打破了中國中心主義思想,開啟了中國知識分子的眼界,給中國知識分子提供了新的思維方式并且促進了實學的發展。
在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對中國教育的影響這一章中,作者闡述了中國新學制的誕生以及西方教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清政府學習日本的教育制度制定了壬寅——癸卯學制,中華民國頒布實行壬子——癸丑學制,北洋政府學習美國教育制度制定了壬戌學制,又稱“六三三”制。西方的教育理論如赫爾巴特教育理論、杜威實用主義教育理論、設計教學法和道爾頓制在中國的傳播加快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腳步,而且這些教育理論在中國現在的教育中仍然具有作用。
在第八章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誕生中,作者論述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形成的基礎,在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的指導下形成了革命根據地教育傳統和新民主主義教育思想。
在第九章蘇聯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影響中,強調了蘇聯教育理論對中國教育理論界的影響以及蘇聯教育對中國教育實踐的影響。
第十章改革開放和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為本文的第四部分,系統論述了改革開放后教育思想的多元化。改革開放后,各種教育思潮涌入國內以及新生的網絡文化對傳統教育的沖擊推動教育大改革、大發展和教育觀念大轉變,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第十一章結語部分為本文的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總結部分。影響探索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路的因素是紛繁復雜的,為了使中國教育更好的適應時代發展,建立科學的、民主的、民族的社會主義教育新傳統需要正確對待教育現代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正確對待外國的教育思想和經驗,實行制度創新,構建現代國民教育體系,以此來推進中國教育現代化之路。
四、感悟體會
通過閱讀顧明遠的《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一書,讓我對中國教育的文化基礎有了一定認識和了解。知道了學歷主義在中國盛行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強調教育的“官本位”思想以及科舉制度的影響;職業教育在中國發展緩慢的原因是中國傳統文化重經典而輕技術思想的影響,等等。關于中國教育的一系列的問題幾乎都能夠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答案。
如今,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就必須要加快推進鄉村教育振興。鄉村教育分為普通教育和鄉村職業技術教育,普通教育是為各大高校輸送研究型人才,鄉村職業技術教育是為農業發展培養專業人才,兩者各有所側重。在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影響下的中國農村,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受到阻礙,難以發展。如何破除中國傳統文化重經典輕技術的思想影響,推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對于這一問題,可以從以下方面來著手:
(一)用政府力量推動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為鄉村振興助力
鄉村職業技術教育是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培養技術人才的重要基地,鄉村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業現代化發展關系密切,要運用政府力量來推動鄉村職業技術教育,以此來為鄉村振興助力。政府通過提高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經費來支持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
(二)營造不歧視職業教育的鄉村社會文化氣氛
鄉村社會歧視職業教育的社會風氣會影響青年選擇職業教育。當前,鄉村社會中還流行著歧視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風氣,甚至影響著很多人拒絕接受鄉村職業技術教育,導致鄉村職業技術教育招生受阻,發展緩慢。營造良好鄉村社會文化風氣,不歧視、輕視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社會通過在鄉村宣傳鄉村職業技術教育學習的內容以及就業前景等等,營造不歧視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鄉土社會文化風氣。
(三)優化鄉村職業技術教育課程設置吸引優秀人才入校
鄉村職業技術學校是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陣地。鄉村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程度,影響著鄉村職業技術學校的發展程度,兩者呈現正相關關系。鄉村職業技術學校要優化專業課程設置,取消與社會生產脫節的課程,根據社會的需要時實調動專業課程設置,根據當地特色制定特色課程,吸引優秀人才入校,如與當地農業技術能人合作,打造特色農業課程,增強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聯系,更好適應社會發展。
(四)轉變家長對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
鄉村家長深受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影響,一直堅持“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認為鄉村職業技術教育是末流教育,學不到什么有用的東西,接不接受鄉村職業技術教育對于孩子來說并不重要。鄉村家長要改變以往落后的如“學而優則仕”的教育觀念,孩子并不一定只有考上大學才能有出路,才能得到很好的發展,要認識到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鄉村職業技術教育也是孩子很好的出路。
(五)樹立鄉村青年健康理性的求學觀
生源是影響鄉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與否的關鍵之所在。鄉村青年因為不了解鄉村職業技術教育以及受到鄉村社會風氣的影響,認為只有通過高考考上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便不考慮自身實際情況,一窩蜂的涌入高中、參加高考。鄉村青年要樹立健康理性的求學觀,根據自身實際情況來選擇是否就讀鄉村職業技術學校,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盲目跟風隨大流。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