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革命實踐中從無產階級立場出發對資本主義私有制進行了鞭辟入里的剖析,基于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論深刻揭露了無產階級陷入貧困有其復雜的原因。縱使時代變化發展,馬克思貧困理論依舊煥發出強大的理論生命力和現實解釋力。在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打贏脫貧攻堅戰、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應繼續以公有制為主體,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堅持以解放發展生產力為導向,為扶貧提供物質保障;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喚醒貧困主體積極性。

一、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主要內容

《資本論》通過對無產階級貧困產生的根本原因及其表現形式等維度對無產階級貧困問題予以全面的理論澄明和揭示,完善了其反貧困理論的科學體系,為無產階級認識貧困、消除貧困、獲得解放展示了其內在的理論邏輯,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一)無產階級貧困的根本原因

1、資本主義私有制導致無產階級貧困

馬克思指出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在圈地運動中形成的,他說:“對國有土地的掠奪,特別是對公有地的不斷的盜竊,促使在18世紀叫做資本租地農場或商人租地農場的大租地農場增長,并且促使農村居民變成無產階級,把他們‘游離’出來投向工業。”(P6)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因為圈地運動而失去土地的農民與原本擁有的生產資料相分離,被迫成為資本家的雇傭工人,為了生存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為生,而擁有生產資料和貨幣的資產階級成為富人。換言之,無產階級貧困是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必然產物。

2、資本家對剩余價值的追求致使無產階級長期貧困

對剩余價值的無盡追求是資本家不斷進行資本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的內在動力。馬克思說:“作為資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資本。他的靈魂就是資本的靈魂。而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資本是死勞動,它像吸血鬼一樣,只有吮吸活勞動才有生命,吮吸的活勞動越多,它的生命就越旺盛。”(P269)這句話表明資本家通過絕對剩余價值與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不斷榨取雇傭工人生產的超過工資部分的剩余價值,不斷積累財富,變成高高在上的富人,而雇傭工人只能成為資本家榨取剩余價值的工具人,只能在社會底層和貧困線上掙扎。

(二)無產階級貧困的表現

1、物質生活貧困

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資本家擁有對生產資料的所有權,失去生產資料的無產階級只有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維持生存,這種出賣自己的勞動力現象,在資本主義社會還表現為一種奇特的“平等交換”,一方出賣勞動,一方支付工資,但這種表面的平等掩蓋了事實上的不平等,掩蓋了資本家從經濟上剝削無產階級,從政治上、文化上以及人格上壓迫無產階級的事實真相。馬克思說:“他把自己的勞動力賣給資本家時所締結的契約,可以說像白紙黑字一樣表明了他可以自由支配自己。在成交以后卻發現:他不是自由的當事人”,(P334)這句話表明勞動者被雇傭后以為是自由出賣自己勞動力的時間,其實他是被迫出賣勞動力的時間,實際上,“只要還有一塊肉、一根筋、一滴血可供榨取,吸血鬼就決不罷休”(P335)。

馬克思在《資本論》里談到工人被資本雇傭,而領取工資時深刻指出:工資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掩蓋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真相,因為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但工資卻表現為全部勞動的報酬,事實上工人在勞動中創造的大于工資部分的價值,被資本家無償占有了。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資本家通過勞動力與貨幣關系的轉變過程不斷積累財富,而工人只能通過工資維持生存。資本家和工人階級這種日益擴大的財富懸殊,一個日益富有,一個日益貧困的巨大鴻溝就這樣出現了,并且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常態而固化下來,延續下去。在資本主義社會,工資是無產階級生存的唯一經濟來源,低水平的工資直接導致了低水平的購買力,生活用品匱乏、衣物破舊、營養不良成為無產階級生存的常態。

2、精神文化貧困

教育是意識形態的重要內容,資產階級為培養維護自身階級統治的工人,認為工人接受教育就是多此一舉的,成年工人更應該像機器一樣源源不斷地為自己創造剩余價值。資本主義是從封建社會脫胎出來的,知道無產階級一旦接受教育,接受文化知識,就必定會發現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當無產者意識覺醒,資產階級的統治就岌岌可危了。只有讓工人不接受教育,控制他們的文化水平,就能夠將他們牢牢地所在機器上。工人不需要較高的教育,需要讓他們在生產中逐漸習慣,不讓他們產生過多的想法,這樣也就達到了目的。同時工人的子女在適齡階段接受教育的比例十分低下,而大量修建的宗教學校,宗教教育是教育的主要課程,宗教課程的設立使孩子們每天都接受晦澀難懂的神學教條,根本就不適合孩子的身心發展,這種神學的、缺乏理性的、帶有階級性質的思想穿到孩子腦海中之后,將孩子培養成了“神態呆滯,麻木得像石頭人一樣”。孩子即使長大也擺脫不了根深蒂固的被統治思想。

二、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當代價值

人類社會的發展一直伴隨著貧困現象的存在,消除貧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能在正確的理論指導下不斷地運用于實踐并逐漸消除貧困,為人民群眾創造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馬克思對貧困問題的研究背景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不同的社會形態,所面臨的貧困也存在很大的差異,資本主義私有制使得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主要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國家的建立和相關的意識形態教育也是為了維護資本主義的統治。我國目前的貧困并不是物質資料和勞動者相分離所導致的貧困,而是貧困人口的低收入所導致的貧困,但低收入的導致的貧困也表現在物質資料的缺失、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和生存環境惡化等方面。馬克思對貧困現象分析的合理內核仍然可以借鑒。

(一)以解放發展生產力為導向,為扶貧提供物質保障

唯物史觀認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變革的關鍵,要實現社會形態的更替,必須以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摧毀原有的與歷史發展趨勢相悖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資本主義正是憑借其創造的巨大生產力戰勝封建主義,成為暫時的歷史霸主。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出于對財富的狂熱追求,資本家階級借助各種方式推進生產力的發展,一方面這會給處于被動地位的無產階級帶來身心的雙重折磨,另一方面也為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積累了物質基礎。無產階級要擺脫貧困,就必須不斷催生強化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法容納的新的生產因素,最大限度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為建立更高的社會形態和實現自由全面的發展打好物質基礎。

導致貧困地區落后的原因有很多,但歸根結底是由于生產力低下的問題和物質匱乏,這兩個問題的存在使得貧困地區人口不能滿足基本的溫飽,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基于此,有必要著重推動貧困地區生產力的加快發展。

2013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湖南考察時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湘西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區域,黨委和政府要更加重視這項工作,發揮自身優勢,制定好目標,通過優化生產力布局、統籌城鄉發展、加強對口幫扶等措施加快發展。通過解讀習近平同志對湘西扶貧工作的指示,可以深刻的理解到解放和發展貧困地區生產力的重要性。貧困地區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能夠增加貧困人口的整體收入,消除絕對貧困,解決溫飽問題,為實現全面小康創造物質基礎。在如何發展貧困地區生產力的問題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促進生產力布局優化,重點實施“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構建連接東中西、貫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網絡化、開放式的區域開發格局,不斷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以生產力發展為基礎,引導貧困地區發揮地緣優勢和資源優勢,挖掘生產力促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改善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我國經濟社會的整體性發展,逐步形成“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等多方力量、多種舉措有機結合和互為支撐的‘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最終確保貧困地區整體脫貧,按期建成全面小康,實現共同富裕。

(二)以公有制為主體地位,實現共同富裕目標

 “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P26)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社會貧困是不能根除的,只有生產資料歸全民所有,建立公有制才能消除貧困,這個是任何時候不能動搖的,公有制經濟必須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市場經濟是調節是通過市場來調節社會資源,并不存在所謂的姓“社”和姓“資”的問題,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與調動市場經濟配置資源優勢相結合,能夠最大限度的促進經濟的發展,為保障全社會共同富裕提供發展動力。

(三)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喚醒貧困主體積極性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關注到在資本重壓下的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工人在勞動中失去自由,淪為機器的奴隸,畸形發展而成為局部的人,以致萎靡不振、意志消沉、得過且過,更甚者道德墮落。同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歷史終極目標一致,反貧困理論延伸到精神貧困、道德貧困等非物質性貧困層面。《資本論》的反貧困,不僅要打破無產階級在資本的重壓下物質性的貧困桎梏,還要砸碎非物質性的貧困枷鎖,真正實現無產階級自身解放,以致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人患志之不立,扶貧貴在扶志。習近平指出,“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那么何謂“缺志”?部分表現為人生目標感比較模糊,“身在貧中不知貧,懶散無為混春秋”,安守貧困,陶醉于低生活境界中,這些人往往把“扶貧”與“送錢給物”等同;還有部分人自身認同度低,畏懼社會競爭,缺乏創新的膽識,選擇扶貧項目時往往首鼠兩端,不愿承擔風險。“志”是根源,這種“內在源頭”式扶貧,喚醒村民自力更生的脫貧意識和努力致富的堅定意志,從而激發脫貧的內生動力,擺脫現有的貧困狀態。

有言“貧困的腦袋”造就“貧困的口袋”,可見扶貧工作中“輸血”式的物質給予遠遠不夠,內部的教育“造血”更為重要。習近平強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扶貧必扶智,農村貧困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關鍵環節”。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是我國反貧困實踐中遭遇的新難題。貧困代際傳遞問題最早追溯到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其中首次指明貧困將會在資本重壓下無法擺脫受剝削壓迫命運的工人階級及其家庭中代代相傳。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工人的精神貧困往往會代際傳遞給子女,“貧困墮落的人教養起來的子女中流行著無知和放蕩的現象……他們的道德極度敗壞”。從社會學角度,以階層繼承和地位獲得的研究視角衍生出貧困代際傳遞概念。貧困代際傳遞就是指繼承父母或一定的階層范圍內的貧困及導致貧困的不利因素并傳遞給后代的一種惡性遺傳鏈。在受教育程度不高,保守自安的狀態下,在教育資源稀缺、文化環境不佳的現實條件下,村民缺乏理性認識與決策能力,難以為下一代提供科學的人生規劃及恰當的行為指導,造成他們思維的局限、行為的乖張,這就形成了貧困的代際傳遞。重視村民教育,開發人、改變人、完善人,以打破思維的局限和發展能力的不足,以致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對扶貧脫貧產生持久功效。

貧困問題不止在資本主義國家存在,在社會主義國家依然存在,各個國家為消除貧困做了巨大的努力,也成為了各個國家的施政方向。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新時代,消除貧困最有力的體現就是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人民的溫飽的滿足。但是,截至 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之際,我國部分深度貧困地區依舊存在大量貧困人口,最基本的物質需求都沒有得到基本的保障,存在的部分貧困人口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全面解決社會中的貧困現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一環,是打好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戰。理論是實踐的先行者,科學正確的理論必能夠指導具體時間的有序推進。追根溯源,馬克思無產階級貧困理論就是指導我國現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科學之理論。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这里只有精品最新地址在线 | 亚欧一线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色欧另类欧美小说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网站 | 一本久道综合久久婷婷婷婷 | 一级特黄大片欧美久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