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教育漫話》有感
一、《教育漫話》之作者簡介
約翰.洛克生于1632年,卒于1704年,享年72歲,是17世紀英國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出生于英格蘭的薩默賽特郡一個有清教背景的律師家庭。早年就讀于威斯敏斯特公學及牛津大學,先后獲得文學學士及碩士,后因對醫學、自然科學及實驗科學的喜愛,開始學習這一方面的知識,獲得了牛津大學的醫學學士學位,還被納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論寬容》、《政府論》、《人類理解論》和《教育漫話》是其代表作品。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British Empiricism)的代表人物,他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洛克還提出了“白板說”,認為人最初的心靈像一塊沒有任何記號和觀念的白板,一切的觀念和記號都來自于后天的經驗,這也反映了環境之于教育的重要性。
二、《教育漫話》之成書背景
在十六世紀后期至十七世紀前期的英國,教育問題如同宗教和政治問題一樣,被熱烈而持久的討論。所有的改革家都把社會有用性和貼切性作為教育改革的目標。從十七世紀中期開始,貴族和紳士的教育與訓練受到廣泛的注意,洛克的教育主張是在上述背景之下提出的。
《教育漫話》原是洛克在流亡荷蘭期間(1683-1689)與他的朋友愛德華.克拉克討論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的書信。1688年后,洛克將這些信札加以整理,公開發表于1693年,成為一本教育專著。《教育漫話》集中反映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新興資產階級的教育觀。這本書被譽為“標志著西方哲學、社會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轉折點”,在西方教育思想發展史上占重要地位。
三、《教育漫話》之主要內容
《教育漫話》一書圍繞主題——紳士教育,其任務是要闡明如何才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紳士或者具有開拓精神的事業家。
全書共有217小節,可分為三部分:第1-30節主要論述健康教育;第31-146節主要論述道德教育,是全文的主體部分;第147-216節主要論述知識與技能教育;第217節為結論。主要內容如下:
(一)健康教育——輔助
洛克在開篇就提到對于人世幸福狀態的一種簡潔而充分的描繪是: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體(P7),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若哪一方面存在缺陷,也絕無幸福可言。洛克認為,精神固然是人生的主要部分,可是外在的軀殼也不可忽略(P8),對于我們的工作及人生幸福,健康是何等重要;而一個人為了出類拔萃,功成名就,就必須忍受艱辛、疲乏,因此對強健的體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P8)這表明了身體健康的重要性,體現了健康教育的意義。
洛克作為一個深入研究過醫學和其他自然學科的唯物主義哲學家,就對兒童如何實施健康教育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頗具價值的意見,例如他建議“無論冬夏,兒童的穿著都不可過暖”(P8),主張兒童用冷水洗腳洗澡,鍛煉強健體魄;多過露天生活,呼吸新鮮空氣;衣著簡單大方,不可過緊,影響身體發育;飲食規律清淡,不喝烈性飲料;早睡早起,多睡硬板床;不宜亂用藥物,經常運動鍛煉,加強自律等。
(二)道德教育——主體
道德教育部分是《教育漫話》的主體部分,是最為重要的內容,洛克在這一部分就如何培養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紳士論述得十分詳細,洛克認為:“在一個人或者一位紳士應具備的各種品性之中,我將德行放在首位,視之為最必需的品性,”也就是說,“他要有存在價值,受到敬愛,被他人接受或容忍,德行乃是絕對不可缺少的”。(P128)洛克要求兒童在具備強健體魄的基礎上,必須具有健全的精神發展,而健全的精神發展則集中表現在具有完美的德行上面。洛克認為,德行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最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缺乏德行的話,就無所謂人生幸福與否了;因為缺少德行的人是不會被人瞧得起的,會遭受歧視、嘲笑,也難以在事業上取得成功。
洛克認為,紳士應具備德行、智慧、教養和學問(學問這一品質在知識與技能教育中論述)這四種品質,德行之于首位。在洛克看來,德行之基礎就是對上帝的真實觀念,知道上帝是獨立的最高的存在即至尊,是一切事物之源泉和創造者,賜予我們一切,從他那里得到自身所有的善;(P128)隨著兒童年歲的增長,要讓他準確的談論真理,并用盡一切可想到的方法,使其向善,善待他人,使其認識到一切不公道的事情通常都是源自我們太自愛,又太漠視他人之故。(P131)“良好的德行”大致有三層含義:其一為世俗的聰明,即要求一個人在處理人間事務方面精明能干,富于遠見,熟悉各種處世手腕;其二要懂得上流社會的禮儀、禮貌,儀表上顯得彬彬有禮,風度翩翩,文雅大方;其三是具有性格剛毅、堅強、能吃苦耐勞等品質。
洛克將智慧理解為“一個人在世上處理其個人事務時精明強干并富余遠見”,(P131)就智慧問題對于兒童而言,就是要盡力阻止他們變得狡猾,因為狡猾是缺乏理性的,不達目的就會求助于詭計與欺騙術,是遭人所不齒的,不會為人所尊重的,要使兒童把心智用在偉大的、有價值的思想上,而與虛假以及包含大量虛假成分的狡猾保持距離,要使他們習慣于真實與誠篤、服從理智,以及反省自己的行為。
良好的教養是之于一個紳士的第二種美德,要具有良好的教養就需恪守一條規則:即不可輕視自己,也不要藐視他人。不可輕視自己,并不是說反對謙虛,而是要反對狂妄自大,不應把自己想得太好,將自身價值估計過高;不可認為自己具有某些超越別人的長處,便以為應在別人面前占優勢;只應在自己的本分之內,謙遜地接受別人的給予。不良教養便是與良好教養截然相反的品質,不良教養就是缺乏文明,包括粗暴、輕蔑或者缺乏適當的尊敬、非難、刁難以及禮節過繁,以上五種都是不良教養、缺乏文明的表現。
本部分除論述紳士應具有的四種品質外,還提出了教育不當對兒童的危害、教育兒童用理智克制欲望以及一系列如何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具體方法。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①反對溺愛、放縱子女,及早教養子女;②嚴寬結合,不宜一味奉行高壓政策;③獎懲結合,不宜一味鞭撻;④說理教育,以德服人;⑤榜樣教育,父母、教師以身作則;⑥文明禮貌教育,培養良好品行。這一系列方法對于現在也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三)知識與技能教育——輔助
知識與技能教育是本書的第三部分,主要論述的是智慧與學問。在洛克看來,知識與技能教育即智育也是為培養有健全精神的紳士而服務的;相較于道德教育即德育而言,智育處在一個較為次要的地位。他認為,學問固然重要,但應居于第二位,只能作為輔助更重要的品質之用,(P142)更為重要的品質即德行。洛克對于不符合時代要求的古典主義學問是不建議兒童學習的,但對于具有實際用途的學科特別重視,尤其重視培養世俗的聰明即智慧與能力。洛克認為,學習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要使年輕人“精通任何一門科學”或者是“擴大心的所有物”,而在于打開他們的心智,解放他們的思想,裝備他們的心智,“增加心的活動能力。”
為培養能力,洛克重視智育辦法并提出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建議,包括:①不強迫兒童學習,反對教師用斥責、鞭撻的方法迫使學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師身上;②啟發兒童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自己去向往學習,把求學當成另外一種游戲或娛樂去追求”(P143),寓教于樂;③教育孩子“要從簡單明白的地方開始,一次教授內容不可太多”,(P172)要循序漸進,同時要善于激發孩子的努力;④鼓勵并盡量滿足孩子的好奇心,應考慮到孩子年齡;⑤培養兒童動手能力。例如讓兒童自己動手制作自己想要的玩具,既滿足了兒童想要玩玩具的欲望,又培養了兒童動手能力,一舉兩得。
四、《教育漫話》之洛克的德育思想
《教育漫話》一書系統反映了洛克的德育思想,可分為德育目的、德育內容、德育方法、德育責任主體四個層次。
(一)德育目的
洛克一生所推崇的紳士教育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之所在,在《教育漫話》中就深刻的體現了其教育思想的核心。洛克認為,培養一位紳士最要的是要重視其道德教育即德育,德育是紳士教育的重點,對于培養一位合格的紳士是不可或缺的。德育便是為培養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紳士而服務,從而為新興資產階級培養合格的接班人,其目的便是培養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紳士。
(二)德育內容
洛克認為一位合格的紳士應具備四種優良品質。其一,具備良好的德行。良好的德行是紳士最為重要的品質。良好的德行體現三個方面:一是在處理人際事務方面精明能干,富有遠見,熟悉各種處世手腕;二是懂得上流社會的禮儀、禮貌,儀表上彬彬有禮,風度翩翩,文雅大方;三是具有性格剛毅、堅強、能吃苦耐勞等品質;四是用理智克服欲望,不可讓欲望過大。其二,具有智慧。智慧能夠使一個人能干并富有遠見,能夠專心致志處理他的事務。洛克所倡導的這種智慧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經過自己的努力和生活經驗相結合而習得的。要培養兒童的智慧“應使兒童把心智用在偉大的、有價值的思想上,而與虛假以及包含大量虛假成分的狡猾保持距離;”應使他們習于真實,習于誠篤,服從理智和盡量反省他們自己的行為,“這才是兒童對智慧所應該做的最合適的準備。”(P132)其三,具備良好的教養。不輕視自己,也不藐視別人,與人交往得體,不忸怩羞怯,也不輕狂放肆,對人存有善意與尊重,待人文明禮貌。其四,具有學問。具有學問并非要求精通每一門學科,而是擁有具有現實意義的學問,能夠對自己以及社會具有積極作用的學問。
(三)德育方法
洛克為培養紳士具有良好品行,提出了很多的德育方法。其一,榜樣示范。“學習的方法與其依從規則,不如根據榜樣”,(P52)榜樣示范較之依從規則更具說服力,更能讓兒童信服。教育者與其給孩子訂立一系列規矩規則,不如在實際生活中以自己良好的行為規范去感染孩子,不只是簡單的說教而是用行動表現出來,孩子通過模范學習榜樣的行為舉止、待人處事以此來習得隱藏其中的道德價值取向和行為規范。其二,習慣養成。洛克認為“兒童絕非用規則就可以教好,”而是要使他們養成一種習慣,因為“習慣一旦養成,便無需借助記憶,輕易自然地就能發生作用”,(P49)孩子的言談舉止表現其道德面貌,而言談舉止是習慣的自然流露。因此,洛克提倡把道德說教與練習相結合,把道德規范融入到日常行為習慣當中。其三,說服教育。洛克認為人是理性的動物,應當用說理的方法讓孩子學會思考,辨別德行與失誤,而不是一味灌輸。通過給孩子講道理,擺事實,引導孩子進行理性思考,理智對待道德問題,增強孩子道德判斷力,提升德育效果。其四,愛好名譽,懼怕羞辱,才是真正的德行上的有力制裁。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不符規范的,讓其產生羞愧之心,愛好自己名譽,讓其自覺規范約束自己行為。
(四)德育責任主體
洛克在其《政府論》中,批評了費爾默的父權理論,出于對暴政的警覺和厭惡,他將兒童教育的職責賦予給了家長。只有父母盡心盡責的教育才能把幼兒培養為有理性、有德行、有才干的紳士。洛克之所以認為父母是兒童德育最有效的責任主體,是因為學校里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兒童,有品行良好的,也有頑劣不堪的,為了避免孩子與各種惡習和危險打交道,影響其終生,加上學校孩子眾多,教師無法關注到每一位學生,故而不主張孩子去學校接受教育,而因接受家庭教育。洛克還把學校教育形容為“牧群”,“為了接受心靈的教化,”便把孩子當做牲口似的放入牧群之中,“被人鞭笞去驅使”。(P141)
五、心得體會——《教育漫話》關于家庭教育的思考
《教育漫話》一書蘊藏著洛克豐富的教育思想,其教育思想對現在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其將道德教育置于知識與技能教育即智育和健康教育即體育之上,提高了道德教育的地位,讓人們意識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與我國教育理念相符,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上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把美好的道德觀念從小就傳遞給孩子。”
通過閱讀《教育漫話》一書,使我知曉了洛克的德育思想,了解了洛克的教育觀點,也使我認識到家庭教育之于孩子的重要性。對于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我有如下思考:
(一)樹立正確的家庭教育觀
觀念對于行動具有雙重作用,正確的觀念對于行動具有指導作用,錯誤的觀念則對于行動具有阻礙作用,那么,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對于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家長要樹立好正確的教育觀,扣好孩子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避免孩子從一開始就穿錯衣服、扣錯扣子,影響孩子的一生。
(二)采取嚴寬相濟的教育方式
家長教育孩子應采取嚴寬相濟的教育方式。第一,父母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應充分認識到孩子與成年人之間的差別,不以成年人的要求來要求孩子,允許孩子擁有本該擁有的自由。第二,經常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這不僅能夠讓家長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還能夠有效預防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并為與孩子成為朋友打下基礎。第三,獎懲結合。合理運用好獎勵與懲罰在家庭教育中有著重要意義,懲罰的目的不是懲罰,而是要使孩子認識到是因為什么而被懲罰,注意獎勵與懲罰之間的度。第四,樹立榜樣。父母的榜樣示范對于孩子的影響比任何一種苦口婆心的教導都要有用得多,只有自己做到,才能要求別人做到。
(三)營造謹言慎行的家庭氛圍
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中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應該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從而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注重自身的道德修養,在日常生活中與人為善、互幫互助、互相信任、互相尊重,對孩子起到榜樣作用,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早睡早起、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等,一起制定并遵守規則,營造謹言慎行的家庭氛圍。
(四)建立家校聯動的反饋機制
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不可把二者拆分,孤立的看待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家長與學校之間應該保持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互相進行教育反饋,交換教育信息,建立家校聯動的反饋機制,使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家長要了解孩子們在學校所處的學習生活環境,了解孩子們在學校所接受到的教育和學校對孩子們的要求,多與教師就教育理念和教育中出現的矛盾和困惑進行溝通交流,共同合作為孩子確立發展方向,對孩子進行引導。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