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
初讀雷蒙·威廉斯的《鄉村與城市》有些困惑,原本以為是比較研究城市與鄉村變化的社會學著作,結果卻發現書中大段都是文學性的描述,直到看見英文版原書名是“現代小說里的鄉村與城市”,才慢慢理解了書的主線——從文學作品看鄉村與城市,通過對16至20世紀多部英國文學作品的回顧,尤其是比較其中關于“鄉村”和“城市”的描寫以及有關“鄉村”和“城市”觀點的發展變化,并將之與資本主義社會的整體發展過程聯系起來,揭示出“鄉村”與“城市”對立的實質及其所反映得現代大都市和工業化生活方式的危機。
受到自身英國文學基礎的限制,閱讀過程并不輕松,但堅持看完后,發現了作者的許多真知灼見。作為20世紀中葉英語世界最重要的馬克思主義文化批評家、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的雷蒙?威廉斯最重要的理論貢獻便是提出了著名的“文化唯物主義”的理論,對當代馬克思主義和文化研究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鄉村與城市》是其體現文化唯物主義立場的代表作之一。他將文化唯物主義理論具體運用在對英國城鄉文學的文本批評中,描述了英國文學傳統中的一種有選擇性的單向度傳播形式。本文試圖總結并反思雷蒙·威廉斯在書中對在英國社會和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消逝的農村經濟”這一觀點的批判,通過探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分析文化唯物主義的功能和局限,最后以“如何留住鄉愁”為中心,思考《鄉村與城市》對當代中國城鄉關系的啟迪。
一、一味懷舊還是否定過去?《鄉村與城市》對兩種城鄉觀念的批判
作為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英國也最先感受到傳統的城鄉關系發生的巨大轉變,傳統農民階層漸漸消失,對國內農業的依賴程度降到了最低,正如威廉斯在書中說道:“鄉村與城市關系中的一個決定性變化,在英國很早就發生了”“在人類漫長的定居史上,英國成為第一個主要在都市居住的民族。”[1]但雖然“英國已經絕對城市化又工業化”,雷蒙威廉斯卻出生于威爾士鄉間的工人階級家庭,鄉村生活于他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探討城市與鄉村之間的關系成為他學術生涯中發自內心想要探尋的主題之一。
長期以來,在英國社會和文學中“消逝的農村經濟”這一觀點始終占據著主導地位,這一觀點認為,經歷了工業化和城市化的變革之后,英國傳統的農村社會已經消失,農業經濟也邊緣化,其重要性在不斷降低,而且這種現象在世界各個地方都將如此。“消逝的農村經濟”有兩大歷史來源,即懷舊的田園主義傳統和城市進步主義觀念,這兩大觀念看似截然二分,實則一體兩面,在書中威廉斯逐一對這兩種城鄉觀念進行了批判。
首先對懷舊的田園主義傳統把過去的鄉村理想化進行批判。懷舊的田園主義傳統認為鄉村遭到了近代以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破壞而一去不復返,實在令人嘆惋。而威廉斯認為,并不存在一個沒有剝削、沒有苦難的過去時光,所謂“舊英格蘭”不過是刻意編織出來的意識形態神話。如果把文學(詩歌)同創作背景聯系起來,就會發現其中的意識形態功能——對封建時代價值觀念的辯護。通過對不同階段的英國田園詩進行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古典時期的田園詩雖然也歌頌田園生活的樂趣,但還是反映了農事勞作的艱辛;然而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完全刪除了農業勞作的艱苦與鄉村社會的黑暗現實,詩歌中的生活張力被摒除,只留下了精心挑選的精致意象。于是呈現出一個關于鄉村理想的比喻:鄉村成為逃避俗世喧囂(以城市為代表)的隱退之地,導致了鄉村與城市之間的二元對立,這邊是自然,那邊是俗世,人為地塑造了城鄉對立。
為了批判懷舊的田園主義傳統,作者分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首先他強調并不存在什么“自然的”和“道德的”經濟,英國文學中的浪漫田園主義描繪不過是對地主階層的一種刻意美化。其次,“自然經濟”和后來的資本主義經濟之間有曖昧、乘繼關系,“自然經濟”孕育了資本主義經濟,一些地主階級逐步演變為后來的資本家地主,導致了大范圍的圈地運動,所以并不是封建秩序衰落,而是地主階層殘酷地壯大發展過程。最后所謂“鄉村”和“城市”之間的對立不過是表面現象,城鎮是因為農業秩序的需要而發展起來的,威廉斯認為宣言城鄉表面的對立,是為了掩蓋真正的對立。
威廉斯通過考察英國文學中的城鄉關系,發現對田園牧歌式鄉村生活的歌頌背后其實隱藏了封建地主階層的意識形態權力,那么不禁讓我想到中國自古以來也有田園詩的傳統,尤其陶淵明、王維等詩人在詩中也創造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世界,中國的田園詩是否也塑造了城鄉二元對立呢?實際上雖然二者在描繪鄉村自然美景方面有相似之處,但中西方田園詩產生的時代背景與詩歌風格均有較大的差異,不能將《鄉村與城市》的有關結論直接套用到中國。中國山水田園詩起于晉宋之交,約公元5世紀左右;在西方則起于浪漫主義運動的初期,即公元18世紀左右,[2]隨之而起的還有工業革命的蓬勃興起。不同于歐洲社會十分明顯的城鄉對立,中國自古以來“每一個完整的地方社會都是有城有鄉的”,[3]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禮治社會、差序格局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像蜘蛛網一樣相連,城里人與鄉村人之間總有難以割舍的情誼,權利與義務不能分得很清,于是城鄉對立而導致的利益沖突并不明顯。這樣的城鄉關系在田園詩中也有充分體現:不同于西方詩歌中對景物的具體描繪,中國田園詩重在寫意,強調天人合一的意境與平和悠閑的心境,只專注于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不僅看不到西方詩歌中自我意識的肆意展現,而且也經常可以見到描寫田園生活的勞作場景,因此城鄉之間的對立并不是中國田園詩的主題,在文學中體現的城鄉關系也高度和諧。
二是對與懷舊的田園主義相對應的城市進步主義進行批判。持這種觀點的人們蔑視鄉村社會,對城市工業化充滿信心,認為農村經濟的消亡是歷史的必然,鄉村發展之路的終點就是城市。但倘若真如“城市進步主義者”的想法,世界范圍內不再有鄉村的存在,世界會變得如何呢?威廉斯認為既不能一味歌頌贊揚過去的田園生活,也不能完全否定鄉村,因為徹底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主導整個社會將會給人們帶來可怕的危機。
關于資本主義帶來的這場危機,威廉斯同樣分三個層次來論證。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特點是擁有機器和改良技術的是少數人,資本主義增加真正的財富,卻又沒有平均分配。其次資本主義賦予城市和工業以絕對優先權,破壞了人類社群所珍視的有關情感聯結方面的經歷。最后對大都市工業化的過分信心導致了農業的邊緣化。威廉斯明確提出,實際上未來土地上的工作只會變得更加重要,更加中心化,而不是相反;但資本主義造成了一個驚人的畸變——賦予城市和工業以絕對優先權,導致農業和鄉村只能與過去或遙遠的地方聯系起來,成為文學懷舊的對象。不僅如此,原本僅限于英國內部城市和鄉村的職能劃分已擴展到全球,西歐和北美是先進的工業化國家,同他們形成對比的是那些被視為“欠發達”國家(仍然以農業為主),于是雖然從“欠發達”國家獲取的食物和原料承載了地球人口的大多數,但是在帝國主義主導的世界里他們并不重要,甚至忽略不計。用威廉斯的話說,“城市對鄉村的剝削達到了最高點”。[4]
在威廉斯看來,城市進步主義觀點的形成與一種線性發展觀密切相關。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資產階級使農村屈服于城市的統治……正像它使農村從屬于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5]但正如威廉斯所言,在這個觀點中暗含著一套價值判斷體系,即對現代化和文明的理解是單一的,在這單一的價值觀尺度上只有“發達”與“欠發達”兩個刻度,[6] 默認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是“文明的”,它們使“不文明”的未開化國家和半開化國家變成“文明的”。這一發展觀不僅身處“發達”地區的人們相信,就連“欠發達”地區的人們也深信不疑。無疑,這意味著共產主義也只有在完成了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情況下才能得以實現。威廉斯對于這種單一的線性發展觀充滿憂慮:這就如同“一個窮人只要有了正確的觀念、肯刻苦努力,就會走上變成富人的‘道路’,只不過他暫時處于這個發展過程的較低階段而已”[7]之類的說辭,掩蓋的是現實中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
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帶來的是一場全面、深重的危機,要化解這場不斷加深的危機,人類必須抵抗資本主義。“城市無法拯救鄉村,鄉村也拯救不了城市”[8]在對線性發展觀進行反思的基礎之上,為了試圖解決鄉村被邊緣化的問題,威廉斯認為只有重構鄉村與城市的關系,消滅勞動分工、實現新形式的合作是出路之所在。“只有拒絕被劃分,我們才能夠克服(鄉村與城市)這種分裂。”[9]遺憾的是《鄉村與城市》一書未就如何具體實現這一目標描繪出清晰的藍圖,為后續研究留有一定空間。
二、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文化唯物主義的功能與局限性探析
1973年出版的《鄉村與城市》雖然是以英國文學文本為基礎,但并沒有評析文學的藝術價值,而是通過冷靜客觀地審視文學文本生產的歷史過程,揭示支撐“鄉村/城市”二元對立背后的意識形態,來論述文化生產的物質性,試圖對文化進行一種科學的唯物主義的解釋。威廉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理論進行反思,尤其強調文化的實踐性、物質性,把唯物主義應用到了文化實踐活動中,隨后在四年后出版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學》一書中他首次提出了文化唯物主義這個概念,并解釋稱“它是一種在歷史唯物主義語境中強調文化與文學的物質生產之特殊性的理論”。[10]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典馬克思主義把重點放在強調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上,把上層建筑理解是對基礎的反映和表現,容易出現公式化或教條化的傾向。威廉斯反對“經濟決定論”,他認為不能靜態的理解經濟與社會、文化與社會的關系,上層建筑和基礎之間不應該是簡單的誰決定誰的因果關系,應當被理解為一個整體的過程,它們之間相互作用、相互生成。除此之外,人們還很容易將文化等上層建筑當作抽象的、純粹的精神領域,即“將文化精神化”,但威廉斯認為文化不僅僅是社會存在的一種反映,它也是一種實踐,可以說威廉斯把文化從“上層建筑”中解放出來,還原了文化的物質性和實踐性,文化和經濟、政治等因素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社會發展的總體進程中,文化對現實物質世界的支配力量不容忽視。
“文化唯物主義”除了肯定文化的實踐性,還強調文化的日常性。在威廉斯看來,文化不應該被看作抽象的價值、觀念,或獨屬于少數人的精英文化,文化應該融入到我們具體的日常生活中。20 世紀以利維斯為代表的學者主張高級文化只能由少數人掌握,而不應該由所有的社會階級平等享有,這種精英主義的文化取向,認為大眾文化是墮落和低俗的代名詞,將大眾文化視為工業化的產物加以大力批判,對傳統精英文化的衰落深表痛心。威廉斯屬于最早對利維斯的精英文化批評思想提出挑戰的代表之一,他充分肯定大眾文化中蘊藏的積極力量,從而消解了所謂精英與大眾、高級與低級文化的對立,把研究的視角轉向大眾文化,開辟了文化研究的新領域。
總的來說,文化唯物主義的提出重新確立了文化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地位,對于研究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然而其優點在此,局限性亦在此,對于文化的過分強調也不可避免地夸大了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方法。文化具有雙重屬性,在著重強調文化的物質屬性的同時,難免忽略了文化的精神性這一本質屬性,如果將文化全方位地看作一種物質化的存在,文化活動與物質實踐活動的界限將徹底消失,那么文化的核心特質也將不復存在,反而削弱了文化的力量。伊格爾頓曾說:“作為生活方式的文化中究竟包括多少呢?一種生活方式會不會要么太大而且多樣,要么太小而不能作為一種文化談呢?”[11]這提醒我們關于文化的本質,物質層面與精神層面同等重要,不能過度傾向于某一端,而要綜合辯證地分析把握。
威廉斯提出的“文化唯物主義”框太大了,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理論,難免帶有一些理想主義的色彩,當然這不僅是威廉斯個人的局限,也是整個西方馬克思主義所共有的缺陷。因為雷蒙威廉斯的學術研究并不是孤立發端的,他的思想與20 世紀 50 年代末以來在英國興起的新左派思潮有著密切聯系,這一思潮的兩個鮮明特點在威廉斯的學術思想里體現的淋漓盡致:一是馬克思主義立場,二是文化研究,“一方面不同意庸俗唯物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另一方面也不滿于法蘭克福學派站在精英主義立場來研究文化的方式。”[12]這同樣也是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之一:從政治經濟批判轉向到文化批判,“西方馬克思主義……幾乎傾全力于研究上層建筑了。換句話說,西方馬克思主義典型的研究對象,注意的焦點是文化。”[13]所以關于“文化唯物主義”,我們要放在西方馬克思主義興起的大背景下客觀理性地看待,一方面它充分拓展了馬克思主義中關于文化上層建筑的理論,為我們帶來了獨特的研究視角,另一方面并沒有建構起完整的理論體系,片面地強調文化可能會忽視經濟基礎的重要性。
三、如何留住鄉愁?對當代中國城鄉關系的啟迪
中國社會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歷程就是從鄉村轉向城市的歷史,威廉斯在《鄉村與城市》中關于“懷舊的田園主義”的批判對于當今中國社會,尤其是網絡上頻頻出現的一些“返鄉體”的文章或觀點具有極強的啟示意義。從傳播學角度看,文學也是一種傳播,傳播就具有選擇性,因此不能將文學文本直接視作社會現實的真實反映,所謂的鄉村“唱衰論”就是一味地懷念過去,否定現代城鎮化進程,毋庸置疑這樣的鄉村懷舊主義我們無法贊同;但即便不能回到過去,人們依舊需要一個“鄉愁”的精神寄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要注重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使人們“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14],這應該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
不搞大拆大建 留住鄉愁的物質載體
鄉愁并不是虛無縹緲的,必需寄托在一些具體的物質載體上。祠堂、廟宇、牌樓、古樹、水塘、小橋、古村落建筑等見證了村莊的歷史變遷,承載著人們深深的情感。鄉愁本質上并非“愁”,而是鄉“情”,只有不搞大拆大建,保護好這些物質載體,才能真正留住我們的鄉愁。
有人認為鄉愁是城鎮化的副產品,現代化進程就是一個不斷更新村莊傳統面貌的過程。于是許多地方以推進鄉村建設為名,漠視鄉村物質載體的文化價值,石板路、土磚房等都被硬化道路、樓房別墅所取代,致使鄉村的鄉愁載體在不斷消失,只能停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如何協調好農村基礎設施的提升與村落文化載體的保護之間的關系,是我們要重點思考的課題之一。
當然,不以拆遷為目的,保護好鄉愁的物質載體并不意味著傳統村落要始終一成不變,我們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認為原有物件、生活習慣等無論好壞,保留越多越好,甚至認為只要是過去的內容就全部要保留,以至于影響到鄉村的現代化發展,村民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水平得不到應有的提高。
傳承優秀民俗文化 留住鄉愁的精神記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5]只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才能守護好我們的鄉愁,留住我們的根。
鄉愁不僅僅需要物質載體,更是一種精神寄托,讓民俗文化在當代重新煥發活力,才能真正留住鄉愁記憶。傳承優秀民俗文化不能僅僅依靠建設幾個博物館或在臺上表演展示,那樣的文化只是放在展柜里的陳列品,不能與村民們的日常生活相關聯。在傳承優秀民俗文化活動過程中,人民群眾的參與是至關重要的,讓人民真正成為文化的創作主體,享受文化的樂趣,才能使民俗文化煥發出勃勃生機。
傳統文化發展的生命力在于創新,習近平總書記鮮明提出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原則,是我們對待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方針。發展民俗文化也需要不斷創新,以群眾需要為基礎,結合本地特色,在形式和內容上不斷與時俱進,讓傳統民俗文化被賦予全新的現代意義,使普通民眾都能感受到傳統民俗的魅力。
恢復綠色生態環境 留住鄉愁的美麗“底色”
從哲學層面看,人本身是自然的一部分,永遠不可能離開自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一定不可持續,因此要堅持綠色發展,建設美麗鄉村。鄉愁,本身就是對美好生態環境的一種回歸。綠水青山不僅僅是金山銀山,更要成為鄉愁最美麗的“底色”。
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推進不僅對城市,也對鄉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不良影響,當前我國農村化肥農藥使用超標、農村小企業廢水不達標排放等現象時有發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必須要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底線思維與發展思維的辯證統一。一方面要嚴控入口,嚴禁城鎮工業和生活污染擴散到農村地區,另一方面多加宣傳綠色發展理念,加強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綜合整治,如推廣有機肥、使用可降解性農膜、使用綠色病蟲害防治等有效措施,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 [16]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村最大的優勢和最寶貴的財富。蒼翠的森林、清新的空氣、絢爛的鮮花……那抹記憶中不變的綠色,不僅能使生命獲得滋養,維持鄉村生態平衡,更是鄉愁最重要的依托。
在《鄉土中國》中,費孝通寫道:“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17]的確,鄉村是城市的童年,留住鄉愁就是留住人類文明的童年。作為一個極具包容性的文化概念,鄉愁讓人感覺到既溫暖又熟悉,在外打拼的人們擁有鄉愁就似擁有記憶中安定的能量。誠然,人類不能沒有現代化的都市,沒有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因為城市給予我們“向上生長”的目標與希望;但人類更加不能沒有寧靜的鄉村,因為鄉村能恢復我們對于自然最初的覺知與情感,帶給人“靈魂深處”的力量。最理想的狀態莫過于在鄉村享受自然與情味,待充滿電后再回城市歷練與奮斗,正如錢穆所認為“鄉里人終需走進都市,城市人終需回歸鄉村。”[18]鄉愁是一架高高的橋梁,城市在這頭,鄉村在那頭,讓城市和鄉村美美與共、各美其美,或許是未來世界最好的樣子。
參考文獻:
[1]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2
[2] 朱光潛.中西詩在情趣上的比較[J].中國比較文學,1984(01):37-48+275.
[3] 熊萬勝.城鄉社會:理解中國城鄉關系的新概念[J].文化縱橫,2019(01):46-53+142.
[4]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87
[5] 馬克思 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2
[6]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87
[7]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388
[8]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07
[9] 雷蒙·威廉斯.鄉村與城市[M].韓子滿 劉戈 徐珊珊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412
[10] 雷蒙·威廉斯.馬克思主義與文學[M].王爾勃 周莉譯.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2008: 6.
[11] 特里·伊格爾頓.文化的觀念[M].方杰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38.
[12] 李慶本.伯明翰學派文化研究的發展歷程[J].東岳論叢,2010,31(01):86-94.
[13] 佩里.安德森.西方馬克思主義探討[M].高銛等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7.
[1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603
[15] 習近平. 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4-09-25(002).
[16]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N]. 人民日報,2018-02-05(001).
[17] 費孝通.鄉土中國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1
[18] 錢穆.湖上閑思錄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5:85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