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一直以來都是國家重點關注的部分,教育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未來。當前,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關鍵時期,鄉村教育的作用更加顯得重要。如果說脫貧攻堅著重于在經濟層面使農民擺脫貧困狀態,那么鄉村振興便意味著農民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層面都必須要得到發展。鄉村要得以振興其關鍵點在于鄉村教育,而鄉村教育振興與否的關鍵在于鄉村學校。李書磊先生于1999年出版的《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在文化變遷中鄉村學校的各種表現,對我們今天鄉村振興特別是文化振興還有重要的借鑒作用。書中的豐寧希望小學雖是個案,但卻是我國鄉村學校的縮影,對我國鄉村學校的發展有借鑒作用。
一、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性強
從唯物史觀來看,教育屬于上層建筑范疇,使教育內在的帶有統治階級的意志,為統治階級而服務。教育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是國家意志的體現。列寧認為:“現代社會主義意識,只有在深刻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才能生產出來,”而學校則是科學知識豐富的地方,所以“學校不僅應當傳播一般共產主義原則,而且應當對勞動群眾中的半無產者和非無產者階層傳播無產階級在思想、組織、教育等方面的影響,以培養能夠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一代人。”學校帶有意識形態性是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需要,是其應帶有的屬性。
學校是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國家烙印深厚。《村落中的“國家”——文化變遷中的鄉村學校》一書認為:從學校建制來看,學校是隸屬于教育部門的,隸屬于行政機構的,屬于國家機關。學校分為“高中、初中、小學三級學制,基本上與縣、鄉(鎮)、村三級政制相平行,”但“高、初、小三級學校建制都屬于國家,”(P3)屬于國家機關。從教師來看,教師大多屬于國家公務人員,其工資由財政部門支付,“凸顯教師國家身份”。(P4)從教育內容來看,教育內容以國家制定的教材為主,鮮少有教育內容違背教材。并且“教室里的張貼與布置也顯出一種明確的目的性,”(P7)體現著國家倡導的主流意識形態。在本書中,李書磊先生以豐寧希望小學為例,做出了“從組織與職能來看,小學就是深入村落的國家機構”的判斷(P5),由此我們聯想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路易斯.奧爾薩瑟的觀點:“學校是一種國家機構”的判定。
學校是國家培養人才的基地,除注重科學知識的學習外,還十分重視意識形態教育,這是學校內在包含的內容,也體現出學校國家烙印的深厚性,學校教育的意識形態性很強。
二、鄉村學校與鄉村相對隔離
鄉村學校作為國家機關在鄉村設立,“是國家培育人才的工廠,它自身也是國家形象的一種展現,”(P7)學校是鄉村最能夠體現國家意志的機構。鄉村學校雖在鄉村的地域上存在,卻與鄉村之間的距離很遙遠。在管理上,鄉村學校隸屬于縣教育局,在管理體制上與鄉村沒有關系;在經濟支持上,鄉村學校的資金幾乎全是來自于縣財政撥款,與鄉村沒有直接的經濟來往,不存在經濟上的支持。
“學校有它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圍墻,”(P12)學校與鄉村之間是相對隔離的,主要表現在鄉村學校的鄉土文化缺位、鄉村人才異位。
1.鄉村學校鄉土文化的缺位
李書磊先生在書中多次強調鄉村學校把自己封閉起來,不與鄉村接觸,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是處于脫離狀態的。從教育內容來看,其內容的設定是偏向于城市的,是以城市文化為基礎的,脫離了鄉土文化。教育內容的設定也從側面反映出教育的不平等,教育公平有待加強。
鄉土文化是在鄉村經過時間的考驗下形成的,帶有明顯的鄉土特色,與鄉村生活息息相關。但鄉村學校卻不是在鄉土文化中形成的,而是由國家機關設立的,是為國家服務的,“它自身也是國家形象的一種展現,”(P7)這也就使得鄉村學校是脫離于鄉土文化的,不是植根于鄉土文化的。再加上學校“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經驗,”以及“現行教育體制本身就其培養人材的動機而論就有一種明確然而又不明言的以城市為目的的導向,”(107)這就使得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之間距離很遙遠,兩者之間的交流少之又少,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是相對隔離的。
即使是在鄉土文化濃厚的地方,鄉村學校的鄉土文化也是處于缺位狀態的,如“作為中國文化象征的孔子的故鄉曲阜”的鄉村學校的鄉土文化也是處于缺位狀態的,這也就說明了鄉土文化沒有進入鄉村學校,也從側面反映了“當代的文化主流與教育系統全新的東西,與舊的文化傳承不甚兼容,即使舊的文化傳統仍然健在,其作為理念與符號的有效性也是要大打折扣的,”(P173)鄉土文化在鄉村學校沒有得以傳承。若鄉村學校與鄉土文化相脫離,將會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加大鄉土文化的傳承壓力,可能會使鄉土文化漸漸衰亡,獨特的鄉土氣息與鄉土情感將不復存在,會使鄉村喪失掉鄉村之根,造成“城不城、村不村”的現象。
2.鄉村學校鄉村人才培養的異位
人才的培養主要依靠學校,“鄉村學校是國家培育人才的工廠。”(P7)我國的學校教育帶有一定的選拔意義,這是人才培養的必然要求。鄉村學校會為高校輸送一批優秀人才,但這些人才與鄉村的關系不大,因為“現行國民教育的課程設計也不是為現在的農村生活準備的。滲透在各種課程中大規模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是國家體制內的生活,而廣泛的自然科學教育與精確的語文知識教育指向的是城市與工業體系內的生活。”(P120)也就是說人才的培養是偏向于城市的,為城市建設服務的。作者李書磊先生在書中詳細的記錄了豐寧最好的中學——豐寧一中的高考錄取名單,考生所學專業多以工程、醫學為主,很少學習與鄉村相關的專業;與鄉村最相關的專業也就只有師范專業了。所學專業在鄉村沒有用武之地,再加上鄉村與城市之間的發展差距懸殊,離開鄉村的人才鮮少回到鄉村,多選擇留在城市。
李書磊先生在書中強調鄉村學校與鄉村人才的關系,他認為,鄉村學校培養的鄉村人才,但鄉村人才卻為城市服務。聯系現在的實際生活,這一觀點符合當前鄉村人才流動的實際。事實上,當前鄉村年青一代對鄉村的情感漸漸變淡,為更好的發展多會選擇在城市,即使想回鄉村,卻無用武之地。這就要需要要考慮到我們現在人才培養的傾向,為促進鄉村發展,可否轉變人才培養傾向,不完全以城市工業為主,“能否根據鄉村的實際生活與實際需要對鄉村子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使他們能成為鄉村的合格勞動者與循序漸進的改造者,”(P161)這樣是否可行?
三、鄉村振興要振興鄉村學校
隨著城鎮化和經濟的發展,城鄉教育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對于鄉村學校是否還有存在的必要,這一問題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從資源整合的角度來看,鄉村學校的拆并或是衰落,是有利于資源整合,有利于把有限的教育資源整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效用,推動教育向前發展的。從人文角度來看,鄉村學校的存在是很有必要的,鄉村學校承載著鄉村文化、鄉村精神,是鄉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為鄉村建設所需人才奠定基礎。
在鄉村振興背景之下,鄉村要振興需根植于鄉土文化,鄉村學校是鄉土文化的重要載體,因此,鄉村要振興,需得鄉村教育、鄉村學校振興起來,鄉村教育之振興、鄉村學校之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題中之意。
1.扎根鄉土文化
城鄉學校的教材、教學大綱大都相似,教育內容區別不大,但學校教學內容的設定偏向于城市,再加上鄉村經濟落后于城市,那么對于處于鄉土文化環境中的鄉村學校的發展顯然是不利的。既然鄉村學校是處于鄉土文化的環境之中,為何不以鄉土文化為特色,打造具有鄉土氣息、鄉土情懷的鄉村學校呢?為何非要一窩蜂的去模仿城市學校的建構呢?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扎根中國鄉村大地的鄉土文化辦教育,這是具有中國鄉土氣息的、中國特色的中國教育。但這并不是說要否定現行的以城市文化為導向的教育,而是要在現行教育內容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挖掘鄉土文化,挖掘鄉土文化中的“優秀的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在教育內容中增添具有鄉土特色的內容,也使鄉村學校更具特色,這也是與城市學校的重大區別。
在被鄉土文化圍繞的鄉村學校,使學生能夠接觸到具有鄉土氣息的教育內容,增強其鄉土情懷,培養學生對家鄉懷有感恩之心,待學成之后,回到家鄉,建設家鄉,成為鄉村振興的一份子。
2.打破校村壁壘
鄉村學校與鄉村是相對隔離的,實現鄉村振興,需要打破鄉村學校與鄉村之間的壁壘,鄉村學校與鄉村聯手共促鄉村振興。鄉村振興要改變鄉村原有面貌,“促進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那么打破鄉村學校與鄉村之間的壁壘便必須實行。
打破校村壁壘,鄉村學校與鄉村不要太過于強調各自的差異性,應該找兩者的相似性。鄉村學校與鄉村同處于一個地域,都在鄉土文化的影響之下,都有共同的奮斗目標。并且打破校村壁壘,需要鄉村教師與鄉村農民從內心去接受,而不是只在形式上進行。通過加強家校合作、鄉村學校參與鄉村事務等 ,雙方在各自力所能及的領域內助力鄉村振興。鄉村學校與鄉村共同為培養鄉村人才打好基礎,加強兩者之間的聯系,逐漸打破雙方的壁壘,加強溝通聯系,相互了解,朝著共同目標前進。
3.因地制宜辦鄉村學校
鄉村學校要想在時間的長河中依然存留,應該去找尋一條適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一味的去模仿,一味的城市化,人云亦云。因地制宜是鄉村學校發展的根本之道。鄉村學校的地域差異性決定了其發展的立足點在于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我國鄉村學校分布局松散,且各具特色,不宜采用一套完全統一模式去發展鄉村學校而是應該立足于差異性去尋找各自的特色,從差異性中找尋鄉村學校發展的關鍵問題,因地制宜辦好鄉村學校。
近幾年,鄉村學校數量驟減,盲目的拆點并校,“小學向鄉鎮集中”,搞“一刀切”,對于鄉村學校的發展已經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害。拆點并校真的是鄉村教育發展的最佳路徑嗎?“小學向鄉鎮集中”真的有助于鄉村振興嗎?這是需要慎重思考的問題。因地制宜、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鄉村學校的發展尤為重要,要避免再次發生盲目的拆點并校,再次損害鄉村學校,進而損害鄉村教育、鄉村文化振興。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