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習近平《擺脫貧困》有感

《擺脫貧困》初版于1992年7月,收錄了習近平同志1988年9月至1990年5月在福建寧德工作期間的重要講話和文章,共29篇。全書圍繞閩東地區如何脫貧致富、加快發展這一主題,涉及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重要內容,思想豐富深刻,文風生動親切,具有很高的理論價值和長遠的指導意義,重版意義重大。《擺脫貧困》一書提出的許多富有創見的思想、觀點和方法,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是一脈相承、相互貫通的。其中對于閩東經濟發展的方法和思路,不僅適用于當時的閩東地區,同時也適用于當前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廣大中國鄉村地區。

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明確“弱鳥”定位

擺脫貧困首先要明確自身的情況,從地理環境、資源稟賦、社會歷史環境、民族構成等綜合分析,例如在提到閩東經濟發展道路和方式時,他強調“我們不要模仿大城市,搞一整套龐大的機構,從一開始我們就要有全新的辦法,比如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改善服務質量,一個窗口,一個圖章,等等。”(p5)因此,正確認識閩東所處的歷史方位,正確分析閩東在發展中遇到的主要矛盾,是擺脫貧困前所必須也是不得不進行的一步準備工作。

1.充分明確閩東大農業的區情

首先要承認閩東的現實情況看,要立足于“大農業”的區情。閩東以農業為主,工業產值的大部分是來源于利用農副產品加工的行業。(p114)彼時的閩東,經濟發展滯后、全區九個縣中有六個是貧困縣,貧困桎梏著這里的居民。大農業是朝著多功能、開放式、綜合性方向發展的立體農業。它區別于傳統的、主要集中在耕地經營的、單一的、平面的小農業。(p159)

閩東自然資源豐富,有山海林多重資源,但閩東交通閉塞,信息短缺,是小農經濟的一統天下。商品經濟的發展較其他貧困地區,顯得更為步履維艱。所以要從閩東的現實情況入手,分析桎梏閩東經濟發展的因素,同時也要充分挖掘閩東的優勢資源,將資源合理利用。

2.深入分析“弱鳥”何弱之有

閩東的情況復雜,制約閩東地區經濟發展的因素是復雜的、閩東經濟發展面臨的矛盾意識多樣的,要針對不同具體地區深刻分析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具體原因。若只知閩東是“弱鳥”,卻不清楚為什么閩東會成為“弱鳥”,則不利于閩東發展方案的制定與實施,不利于對癥下藥。因此,可以看到,閩東在“硬環境”條件下確實缺乏一定的實力,但這是不容改變的,然而同樣落后還有“軟環境”,例如辦事效率、服務質量等。硬件上的改變并非一時之力,然而軟件的改變相比硬件上的改變成本小、見效快,且能帶動硬件的發展。閩東地區可以大有作為的是軟環境的建設,比如簡化手續、降低費用、提高辦事效率、改善服務質量,就是很有吸引力的。(p67)

3.“弱鳥”如何先飛:需“對癥下藥”

習近平同志在《擺脫貧困》中對于閩東經濟發展的思路同樣適用于現今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的發展,一個鄉村要擺脫相對貧困,走向富裕之路,就得“對癥下藥”。每個鄉村所處地理區位、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所面臨的發展桎梏是不一樣的,甚至類似區位的鄉村,制約其發展瓶頸的原因也會存在大相庭徑的情況。因此,在振興某一具體的鄉村之前,就需先對該村莊進行具體的分析,例如在實際生活中,城郊村與離城市偏遠的村莊面臨的區位情況就不相同,兩者的發展思路不能一概而論。正如習近平同志在提到閩東發展時所說:“我們不要一味的模仿大城市”,同樣的,在鄉村發展的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看到某一村莊的成功,就依葫蘆畫瓢,最終結果反而會適得其反。

二、充分發揮意識能動作用——扶貧先扶志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具有能動作用,其具有計劃性、目的性、創造性,并能調控和影響人的生理機能。當我們將個體的意識層面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放大到社會意識時,進步的社會意識能夠對社會存在的發展起到積極的進步作用,而落后的社會意識則會對社會存在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在明確閩東的定位——“弱鳥”之后,要進行思想上的解放,扶貧首先要先扶志,若一味給群眾灌輸自己所在的縣城是貧困縣,所在鄉村是貧困村,則群眾會長期將自己定義為貧困人,長期以往則會產生不可磨滅的消極作用。

1.擺脫貧困先擺脫思想上的貧困

習近平在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中指出,脫貧群眾精神風貌煥然一新,增添了自立自強的信心勇氣。意識的力量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容易被忽視的,傳統的力量是影響且巨大的,孟德拉斯在《農民的終結》中提出美國玉米品種的推廣就遭遇到了傳統的阻礙,導致技術革新耗費時間過長,只有當農民充分認識到玉米品種的有利性時,新品種才能廣泛順利的推廣。若不及時在思想上擺脫貧困,則主觀能動性就無法得到充分的發揮,客觀規律性掌握得再透徹也無濟于事,只會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達不到這個效果。因此,思想上的改造是必然的也是一定要多加以重視的方面,在思想上的貧困擺脫之后,則需往精神文明上努力。精神文明作為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同時改造主觀世界積極成果的總和,標志著精神生產的發展水平,也必然滲透在整個貧困地區物質文明建設中,體現在脫貧致富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其觸角愈變愈廣,覆蓋面愈來愈寬。(p140)

2.思想貧困的擺脫需重視教育

習近平同志曾談到過教育上的馬太效應:越窮的地方越難辦教育,但越窮的地方越需要辦教育,越不辦教育就越窮。這種馬太效應,實際上也是一個“窮”和“愚”互為因果的惡性循環。(p155)越是存在教育上的馬太效應,越是要集中優勢力量,立足實際解決實際中的教育問題。教育問題如此關鍵,古人提出“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因此我們要充分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也多次提高了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的重要性。教育是百年大計,科教興國戰略是國策,也應是地方發展要堅持的準則。   

3.用新教育觀指導教育實踐

要用新教育觀的理念去推動教育的實施與落地,什么是新的教育觀呢?它不再是過去那種就教育論教育,而是把教育問題同經濟、社會的發展聯系起來看這個地方的教育是不是適應并且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p154)習近平同志用這種新教育觀去審視閩東的教育現狀,發現了閩東教育情況的嚴峻性。并針對閩東的特殊情況提出三個解決辦法:正確處理數量與質量的關系,堅持持續、穩定、協調地發展教育事業;必須適應閩東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重視掃盲工作。

這種新教育觀在當今仍然適用,我們在考慮鄉村教育發展的過程中,要去思考當地的教育是否適應并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建立“三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即:基礎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對于鄉村而言,三者的結合,有利于培養新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縱向、橫向發展,習近平提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職業教育前途廣闊、大有可為。(習近平對職業教育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據新華社北京2021年4月13日電)農村職業技術教育的學生應不限于在校學生,在生源上應更多的關注在職農民,定期開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推選村優秀積極分子“進修”,回村推廣先進經驗,推動技術的革新。這是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結合。

義務教育是國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充分發揮學校教書育人主體功能,強化線上線下校外培訓機構規范管理。(習近平2021年5月21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上的講話)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基礎教育是教育成本最低、收效最大的教育投資,“掃盲”實際意義上也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實踐證明掃盲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基礎教育是一般的文化科學知識的教育,這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奠基工程。(p156)

三、唯物辯證的觀點正確處理各項矛盾

正確認識到桎梏閩東經濟發展的源頭、意識到閩東面臨的多重矛盾之后,需要堅持運用辯證思維,正確處理好各大矛盾之間的關系。其在對青年干部工作指導的篇章中,就指出青年干部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充實頭腦,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問題和處理問題.(p32)

1.“兩點論”與“重點論”結合處理各大矛盾

首先,應堅持集中優勢力量處理主要矛盾,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性質由事物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擺脫貧困》中,閩東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經濟建設,列寧指出,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進步的最高的標準,同時也是社會進步的最終決定力量。要做好“經濟大合唱”,包括上文提及的教育問題,也要立足閩東實踐服務好經濟的發展。

其次,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不能只解決主要矛盾,否則矛盾主次會發生轉換,反而不利于社會整體的和諧發展。鄧小平提出,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就是既要重視主要矛盾,又要重視次要矛盾在事物變化發展中的積極作用。因此,《擺脫貧困》中提出要正確好閩東經濟發展的六大關系,包括:長期目標和近期規劃的關系(我們工作的著眼點只能放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上,遠期目標只能腳踏實地地逐步實現。我們既要避免把近期難以實施的遠期目標超前化,又要防止把近期規劃簡單化)、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關系(應該在追求更高效益的基礎上來促進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資源開發與產業結構調整的關系、生產力區域布局中的山區與沿海的關系、改革開放與扶貧的關系、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p89)

最后,“兩點論”與“重點論”結合仍然是我們如今分析和解決各大問題的重要方法論指導。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目前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具體到現實的村莊中,每個村莊在實現鄉村現代化過程中面臨的主次矛盾不一,但應堅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具體矛盾具體分析。有些鄉村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忽視了生態方面的建設,這就離建設宜居的鄉村愈來愈遠,因此需要辯證看待鄉村發展的有利與不利的一面,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現實鄉村問題。

四、系統集成促進多方位的發展

5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主持召開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系統觀念,用系統論的思想方法分析問題”。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這一系統的觀點在《擺脫貧困》中就有詳細的論述,例如大農業觀的發展就得遵循系統的方法與思路,把農業作為一個系統工程來抓,發揮總體效益。(p159)

1.做好“經濟大合唱”——工作部門的協調配合

“經濟大合唱”就是要講協調,講配合。(p3)所以,每個部門、每個人都要有整體戰略的意識,心朝一處想,勁朝一處使,聲朝一處發。(p12)上文提到閩東要在軟件上下功夫,創造良好的軟環境吸收外商投資。這就需要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減少不必要的手續,提高辦事效率。現今中國農村發展中,也需要各部門的充分配合,例如提供公益性的社會化服務、促進職業技術教育與成人教育的結合、在生態環境允許的情況下利用好自然資源等,若只重視某一部門的工作,而忽略了全局,則對長期的發展不利,對持續健康發展不利。

2.發揮綜合效益——構建產業體系

《擺脫貧困》中多次強調發揮林業的綜合效益、發揮經濟上的綜合效益,這一綜合效益放在鄉村振興中的產業振興中,我們可以理解為構建農產品的產業體系、健全產業鏈。農產品的功能豐富,因此在農產品生產加工的過程中,要有建立健全產業鏈的意識,對農產品進行初加工、深加工甚至是精細加工。湘潭市花石鎮“湘蓮”就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上發揮了綜合效益,例如生產出來的蓮子,除了直接進行市場售賣,還能加工成蓮子粥、蓮蓉月餅、美容養顏產品、醫藥用品等,在蓮花開放的時期,花石鎮還推出文化節的活動,吸引游客旅游,提高“湘蓮”知名度。因此,在樹立品牌意識的同時,構建好產業體系,發揮好綜合效益。

3.鄉村工作上下一盤棋

鄉村工作中的教育問題、治理問題、經濟問題、土地問題、生態問題等,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這些問題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在實際工作中,我們要用系統的觀點去看待,不能將其孤立起來。例如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不能忽視對于生態的建設;在教育工作的進行中,又要考慮到教育發展對于經濟方面的促進與帶動作用。因此,鄉村工作上下一盤棋,在開展各項工作之前,需具備戰略眼光,做到環環促進,層層遞進,促進鄉村各層面的發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页面升级永久亚洲色 | 亚洲欧美国产国产第二页 | 香港三级日本三级人妇精品 |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 制服丝袜第一页在线播放 |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