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的思考

在20世紀50年代,經濟學家普遍重工輕農,他們把經濟發展等同于工業發展,認為農業對經濟增長無所裨益,甚至還拖了工業的后腿。例如,在劉易斯著名的二元經濟結構模型中,農業的作用只是為工業擴張提供無限豐富的勞動力。舒爾茨堅決反對輕視農業的觀點,在他看來,農業決不是那么消極無為,相反,它可以成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但舒爾茨同時也強調,對于經濟增長,傳統農業很難做出什么貢獻,惟有現代化的農業,才能像發射衛星的助推器,推動經濟騰飛。因此,如何把傳統農業改造成現代農業,也就很自然地成了本書要討論的中心問題。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在初步把握本書中心要義的基礎上,出于對改造傳統農業這一命題的好奇,想知道除了舒爾茨所提倡的通過人力資本投資去改造傳統農業,是否還存在其他的方法和理論可以改造傳統農業,這些理論對我們中國農業的改造有沒有借鑒意義?眺望我們中國農業,她的未來是什么?于是我帶著自己的疑問去書中,文獻中尋找答案。

一、改造完傳統農業就是現代農業嗎?

在對現代農業進行分析之前需要明確現代農業與傳統農業的區別。舒爾茨認為“完全以農民世代使用的各種生產要素為基礎的農業可以稱之為傳統農業。”(P66)這種傳統的農業生產要素的增加對于農業產量的影響不大,而且依靠這種傳統生產要素的國家必然是貧困的。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農業對經濟的發展的作用遠低于工業,但舒爾茨認為“并不存在使任何一個國家的農業部門不能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基本原因”(P67),農業同樣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經濟增長的源泉,但是只有“現代化的農業能對經濟增長作出重大貢獻”(P67),而“僅使用傳統生產要素的農業是無法對經常增長作出重大貢獻的”(P132)。因此,根據舒爾茨的判斷,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區別主要集中在生產要素的使用上,傳統農業主要是依靠傳統的生產要素,例如勞動力、一般農具、灌溉設施等,而現代農業引進了新的生產要素,如人力資本、化肥、良種、技術等。

但傳統是否就意味著資源配置效率低呢?在50年代,許多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的觀點,幾乎是眾口一詞,他們認為,農民之所以貧窮,是因為農民既沒有經濟頭腦,又缺乏管理知識,不能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因此,如果派專家深入到農村去,把農民組織起來,幫助他們重新配置現有資源,采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那么,效率可以大幅提高,產量也會隨之增加,貧窮落后的農村就可以烏雞變彩鳳。舒爾茨的觀點卻與此針鋒相對,他認為,“即使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也并不愚昧,他們精明能干,錙銖必較,時刻盤算著怎樣才能少投入,多產出,生產要素在他們手里,被配置得恰到好處,達到了最佳狀態,即便是學識淵博的專家,也不可能再作哪怕是一小點改進。所以,企圖通過重新配置現有生產要素,來改變傳統農業,只能是一廂情愿”。(P132)

既然傳統農業中資源配置合理,那它為什么停滯落后,不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呢?人們一般認為,這是因為農民鋪張浪費,沒有節約的習慣,特別是婚喪喜事大操大辦,逢年過節山吃海喝,另外,缺少精明、善投機的企業家,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儲蓄少,投資低。舒爾茨認為,投資低的現象的確存在,但其根源不在于儲蓄少或缺少企業家,而在于投資收益率太低,刺激不了人們投資的積極性,結果傳統農業就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為有源頭活水來”,舒爾茨指出,改造傳統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引進新的生產要素,也就是進行技術創新,以提高投資收益率,給沉寂的傳統農業,注入活水,讓它順暢地流動起來。

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本就是個相對的命題,相比新中國成立以前臉朝黃土背朝天,單純依靠人力手工播種耕作的農業水平而言,我們如今互聯網時代推廣的智慧農業和逐漸普及的農機服務就是現代化的農業,但相比部分發達國家更加先進、優質的農業種養模式而言,中國農業的發展模式還需探索。無論農業經濟效益高低與否,它作為我們國家保障糧食安全和人民基本生存需要的基礎產業一刻也不能被放棄,被遺忘,中國農業需從“學徒心態”走向“集體自覺”,進而提出“自我主張”。

二、人力資本投資的回報去往何方?以城補鄉,以工促農

通過向農民投資(主要是教育投資)來提高農民素質?進而提高農民利用新生產要素的能力。舒爾茨在分析工業化的教訓時指出:“改善工人的技能、知識和健康的計劃并不是工業革命這一時期中取得進步的先決條件?這確是事實。那么?為什么教育在今天是基本的呢?回答在于現在窮國從事工業化時并不是使用一、二個世紀前那樣簡單而原始的機器和設備。即使他們希望用那樣簡單的設備也是辦不到的因為那些東西都已成為博物館的收藏品了。”(p84)

舒爾茨提出了改造傳統農業的真正關鍵是:必須提高農民使用新生產要素的素質,而要提高農民素質,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對農民進行教育投資。用今天的語言表述就是,通過改善農村人力資本促進三農問題的根本解決。用舒爾茨自己的語言表述就是:“把人力資本作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P132)至于如何對農民進行教育投資,舒爾茨認為:“可以通過三種方式獲得新知識和技能。第一種是沿用已久的方式即通過試驗和錯誤來學習?由嚴峻的經驗進行教授。第二種學習方法是通過在職培訓。這種培訓可以由出售新農業要素的企業?像農業推廣站這樣的政府機構或農民自己來提供。第三種方法是教育,這在長期里是最有效的方法。”(P129)當農民因得到教育投資而素質提高之后?如何讓農民增加生產則依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舒爾茨指出:“即使農民得到了知識,如果是命令農民去增加生產也必然要失敗。需要采用向農民提供刺激和獎勵的方法。使得這種改造成為可能的知識是一種資本形式?這種資本需要投資——不僅體現了部分知識的物質投入品投資,而且更重要的是向農民投資。”(P153)時代在不斷地變遷,技術在持續地進步,對使用技術(新生產要素)的人的素質也提出了高的要求。維持低水平均衡的傳統農業雖然也許可以解決人們的溫飽問題?但傳統農業狀態下幾乎是文盲的農民是不可能對新的生產要素產生需求的。即使在傳統農業中農民也是一個理性的經濟人,基于自身素質低下而無法將新生產要素使用過程中的風險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因而,傳統農民理性選擇的結果只能是拒絕使用一切新的生產要素。

對農民投資是否能夠取得作者預期的效果我是存疑的。就以我國為例,我國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已經全國普及,教育的程度和層次超出作者在書中的基本要求。但是,現實情況是接受教育的農民更期望不再務農,向人力資本投資所取得的大部分效應轉移到了其他領域,并沒有回歸到農業。這種情況與我國的傳統觀念和發展方向有關,但的確是一個和作者預期相悖的事實。但這并不代表

三、中國農業的未來是什么?舊礦尋新寶 重視舒爾茨模式

如今中國分散的、小規模的農戶經濟究竟能否走向現代化,如何走向現代化?我通過查閱資料,梳理經典理論,探尋中國農業的未來。

(一)馬克思主義改造理論

馬克思認為,小農的性質決定其無法與先進的生產力相容,“小塊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他認為小農具有天生的保守性、落后性,無法與采用先進生產力的資本化大生產競爭,農業走向資本經營、規模經營勢所必然,在這個過程中小農會逐漸消亡。恩格斯對小農性質和歸宿的觀點與馬克思一致,只不過他比較詳細的分析了社會化大生產理論在農業方面的運用及生產形式。列寧不僅主張社會化大生產理論,而且還所有發展。“小農不管怎樣勤奮,也不能大致抵得上產品質量要高一倍的大生產的優勢。資本主義使小農注定要勞碌一輩子,白白消耗勞動力,因為在資金不足、飼料不足、牲畜質量低劣、牲畜棚簡陋等情況下,精心照料牲畜也是白費力氣。”他認為,小農生產與大生產相比,弱點和不足非常明顯,這種弱勢和不足是勤儉所彌補不了的,兩者競爭,小農必敗無疑,

顯然,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傳統農業、小農經濟改造理論有三個基本的觀點:一是小農經濟在經營上處于劣勢;二是大生產將會取代小農經濟;三是人們只能順應生產力的發展而不能逆勢而為,為此可以利用社會化大生產取代小農經濟,改造傳統農業。如果說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是社會化大生產論的倡導者、理論家,那么毛澤東則是社會化大生產論的實踐者。毛澤東根據中國的特點對小農經濟的改造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付諸于實踐。毛澤東認為,小農個體經營要通過農業互助合作方式來改造,“中國農業現在大部分是個體經濟,要有步驟地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發展農業互助合作運動。”

(二)縱向一體化改造理論

縱向一體化改造理論的代表觀點是恰亞諾夫的合作一體化和黃宗智的產業一體化。所謂一體化經營就是小農生產的某些環節交給其他企業或者合作社去經營,從而解決小農天生的弱質勢和缺陷。恰亞諾夫認為,“我們必須寄希望于勞動農場通過合作組織形式加強自己的經濟實力,從而能夠抵御大型資本主義的農場,維護住自己的地位,就像它從前所做的一樣。”他認為,小農可以通過合作化將其組織起來,再通過縱向一體化將生產的各個環節專業化、規模化,從而實現對傳統農業、小農經濟的改造。恰亞諾夫還進一步將縱向一體化分為資本主義的縱向一體化與合作社的縱向一體化。他認為,建立在合作基礎上的縱向一體化才是小農生產的出路。

黃宗智的產業一體化研究目標就是中國小農經濟如何擺脫“過密化”而走向現代化。黃宗智是在恰亞諾夫分析框架的基礎上以中國案例進行分析的,他既繼承了恰亞諾夫的傳統,也有一定的發展。他認為中國今天的縱向一體化既包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分,也包括計劃經濟社會主義成分,兩者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當務之急不是在兩者之中作單一的選擇,而是要探尋超越兩者的第三條路,不是含含糊糊的妥協,而是在確認兩者必然共存的現實上的超越性結合。”黃宗智希望走出一條不同于當前現狀的“第三條道路”,但這是一條什么樣的路,黃宗智并沒有指出來,應該說是一種“理想類型”。

雖然以上幾種理論的目標不同、方式不同,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相同的地方:一是都需要國家參與。不管是馬克思主義理論、一體化理論,還是人力資本改造理論都需要國家參與,只不過國家參與的方式不同、參與的力度不同。二是都需要改變分散小農的弱點。馬克思主義改造理論希望能夠的組合實現,一體化理論希望借助外部力量實現,人力資本改造理論希望通過國家間接實現,只是借助力量的形式、規模不同。這兩個相同的地方說明,改造傳統農業國家責無旁貸,改造傳統農業要克服傳統農業的弱點和不足。

每一種理論有一定適應性和前提條件。現在中國農業又走到了十字路口,如何將當今中國農業引向現代化?已有的經典理論是否適合用于改造中國農業?這些問題都值得思考和關注。

我們可以看到,當今中國農業既沒有如馬克思和恩格斯預測那樣走向大生產,小農經濟也沒有消亡。小農經濟現在還有很頑強的生命力,數量還很多,并且小農社會化、市場化程度大大提高。農民的生存問題也基本得到解決;當今農業發展的制度約束比較強,比如我們現在的土地沒有也不允許私有化,但是土地產權多元化,產權可以流轉,加上政府不主張資本下鄉及人地矛盾還將長期存在,所以我們的小農生產將會在一個很長時期內存在。

那么我們用剛才比較的經典理論進行分析,會發現由于制度約束、現實的人地矛盾以及政策反對大資本進入農村的現狀,社會化大生產暫時不太適合用來改造當今中國農業,顯然,集體化改造當今中國農業也不現實,一方面家庭承包責任制是對集體化的一種發展,也是對集體化經營的一種替代;另一方面,習慣自由的農民也不愿意再回到集體化時代。所以集體化不可能再承擔起改造當今中國農業的責任。

以合作社為基礎的縱向一體化理論在我們中國目前有發展的空間,比如現在的龍頭企業帶動的一體化和自發合作社帶動的一體化可能就是黃宗智所說的“第三條路”,我的理解就是將政府的支持和農民的自發合作聯系起來,這一理論是值得觀察的。

最后,經過40年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農民的教育程度大大提高,農民接受新的生產要素的能力也大大增強。但現階段農民擁有的素質和能力仍無法應對當今小農面臨的風險問題。因此,我認為,舒爾茨的人力資本理論對改造當今中國農業有價值,但是還需進行適當改進,才能夠適應中國當今社會化小農的需要。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在看在线观看高清91 | 色综合天天狠天天透天天伊人 | 日韩免费AV乱码高清专区 | 中文字幕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色大全不卡在线观看 | 中文字幕在线不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