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2021年10月28日 第6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充分尊重廣大農民意愿,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僅在于物質上的差別,更在于文化上的落差。因此,要在鄉村振興中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從三個方面發力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為了農民,強化把農民需要放在第一位的理念。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推進鄉土文化與現代文明進行有機對接,以破解鄉村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發展不平衡、鄉風文明建設不充分的矛盾,成為中國現代化進程中推進鄉村振興的時代要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確保鄉村文化振興服從農民需要、交由農民決定,是農民主體地位落實到鄉村振興中最直接的體現。只有這樣,廣大農民群眾才能真正成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才能激發農民的主體積極性,使之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內生動力,去創造真正屬于農民自己的文化生活。農民作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承載者、受益者、衡量者,農民沒有積極性,鄉村文化就難以振興。因此,必然要求把農民需要放在第一位,以農民主體地位的立場、站在屬于農民的鄉村,去聆聽農民自己需要什么樣的鄉村文化生活。
依靠農民,突出引導農民自發參與文化建設的關鍵。鄉村振興,為了農民更要依靠農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億萬農民主體作用和首創精神,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產力,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在鄉村文化“振興什么”“誰來振興”“怎么振興”的問題上,只有充分激活農民的參與熱情,發揮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實現鄉村文化為農民所需要又為農民所創造,讓農民群眾真正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創造者、參與者、受益者,才能讓積淀深厚的鄉村文化激發活力,真正留住一方鄉愁,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的源頭活水。因此,在鄉村文化振興中,必須讓農民唱主角而真正自信起來,有尊嚴的農民才有希望建立一個幸福與富強的鄉村,才有希望真正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造福農民,推進讓農民享有更多文化發展成果的行動。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推進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體建設,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服務必須從消費者的角度思考,充分重視農民的需求,通過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切實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優質化水平。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基本公共服務是滿足農民不同層面的需求,既要重視標準化,又需考慮差異化,因地制宜、穩扎穩打,實現功能銜接互補,而不是一窩蜂搞大躍進式的運動。要構建數字化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快為農民群眾提供一站式數字文化服務;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旅游業融合發展,健全完善群眾的利益共享機制,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大力推進規劃、教育、醫療、產業下鄉,著力全民共享,讓每位農民享有更好的教育、更滿意的收入、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真正創造高品質生活。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日報》2021年10月28日 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