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資本論》有感
美麗宜居村莊是指田園美、村莊美、生活美的行政村。美麗宜居小鎮、村莊的核心是宜居宜業,特征是美麗、特色和綠色。建設美麗宜居小鎮、村莊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行動和途徑,是村鎮建設工作的主要目標和內容,是推進新型城鎮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要求。建設美麗宜居村莊,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項重要任務。《資本論》跨越了經濟、政治、哲學等多個領域,是全世界無產階級運動的思想指導。1867年問世的《資本論》被習近平總書記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今天,《資本論》對我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一、美麗宜居村莊建設的必然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方略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核心要義,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初心就是剖析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研究不平等問題背后的本質原因。這一思想對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核心的指導作用,鄉村振興本質上是人的振興,不是單純的物質的提升。我們既要改變鄉村的物質面貌,同時更要讓農民享受更好的教育、醫療、交通等服務,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讓老百姓活得更有尊嚴。以建設生態宜居美麗村莊為導向,繪就一幅鄉村振興的新圖景。
二、推進新時代美麗宜居村莊建設
貫穿《資本論》的主要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告訴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生產關系的變革以及制度變遷在根本上是由生產力決定的。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對此做了經典的表述:“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社會的物資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發生矛盾。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的發展狀況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總是在或慢或快地進行著,新的生產力不斷出現,新的生產力出現和發展又會引致新的生產關系產生。《資本論》主要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及其發展規律,且是緊密結合生產力的發展狀況進行研究的。它根據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如協作、分工和工場手工業以及機器大工業的三個階段,首先具體考察和論述了三個階段生產力的發展狀況,其次,闡明適應這種生產力的發展狀況,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也經歷了相應的發展階段。雖然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制度變遷的最終決定力量,但是,它不否認生產關系的發展可以出現跳躍性,并認為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有時候社會制度的變革對生產力的發展具有重大推進作用。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把生產力標準、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標準和上層建筑標準統一起來。目前,中央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逐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踐行共享發展理念,就是著力于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發展和完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了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多種要素、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重要作用、加快資本循環與周轉的必要性、社會再生產中兩大部類按比例發展的規律,提出了要重視自然資源的有效效用和生態平衡等。這些關于生產力發展的理論可以用來指導我國新發展階段生產力的有效發展,促進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助力鄉村振興。
1.實現自給自足的小農向商品化小農轉型
在《資本論》中有一處關于中國社會生產方式的論述: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的生產方式具有的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可從英國人同印度和中國的交往中明顯地看出來。在中國,“小農業和家庭工業的統一形成了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其原因是農業和手工業的直接結合而造成的巨大的節約和時間的節省,對大工業產品進行了最頑強地抵抗。這意味著市場經濟不發達和小農經濟的強大造成了舊的生產方式穩固地保留下來。這也可以說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自然經濟生產方式的歷史原因的話語。
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動力機制主要是借助城鄉生產要素市場提高房屋、土地、勞動力等資源的資本化水平,其典型表現是農村商品化農業和商品化勞動力愈加繁榮,并出現快速增長,尤其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興起,具有明確的市場化和商品化導向,但實踐已經表明,規模化經營并不一定比精耕細作的小農經濟的效率更高。按照社會自然演化發展,小農經濟基于生計、安全、情感等眾多考慮并不會走向終結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表明以小農戶為主的家庭經營仍是我國農業的基本經營方式,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小農經濟與規模化經營呈并存和發展的局面。小農經濟的主要目標是滿足家庭生產,但這并不意味著農民對商品化生產毫無興趣。當農民通過家庭分工與非農經濟收入獲得穩定生計來源時,對待土地的態度和行為就會受市場體制的理性法則來支配;當資本、技術、裝備、管理等先進生產力要素與小農經濟實現融合,就能夠破解小農戶農業生產現代化困局。因此需要搭建農業小生產和大市場之間的橋梁,通過生產、銷售、金融的組織化將分散的農民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有效解決市場主體地位不對稱和大市場與小生產的矛盾,一旦將分散的小農戶與市場鏈連接起來,小農戶農業經營收入將會成幾何級數增長。
2.“科技支撐”是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的強大力量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大工業則把科學作為一種獨立的生產能力與勞動分離開來”,“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并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例如,在勞動者、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基本不變的情況下,科學的施肥、新的灌溉方法的采用可以直接提高農業生產力。工業生產中各要素結構的科學組合可以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在21世紀現代經濟生活中,“互聯網+”利用信息通信技術和互聯網平臺,將開放、平等、互動等網絡特性應用到傳統產業,通過大數據的分析與整合,改造傳統產業的生產方式,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提升社會的創新力。鄉村振興關鍵是產業振興,而鄉村產業振興更多是農業振興,這離不開科技支撐,必須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更好參與到鄉村振興事業當中。要堅持以偉大事業為導向,著眼提升鄉村振興的支撐力,把科技賦能貫穿全過程,為全面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注入強勁的動力。
要堅持全方位推進。科技對鄉村產業的發展是巨大的,科技優良的品種,才能賣出好價錢,這對于提高農業的附加值都是極端重要的。要認識到推進科技支撐,對于鄉村振興的作用是全方位的,就是要在鄉村振興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力量,首先是發揮農業技術對現代農業的支撐作用。當前,鄉村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非常低,是鄉村產業發展的一大短板。在一些農村,甚至還可以看到勤勞的農民“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苦干實干,但是由于科技含量低,發展的效果還是不夠理想。同時,發展鄉村產業,要通過深挖主導產業增值潛力,促進農業產業鏈前延后伸,把農資供應、農業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連接起來,形成產加銷一體化的生產經營格局。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幫助農民脫貧解困,增加農民收入,繁榮農村經濟,為美麗宜居村莊建設助力。
3.美麗宜居村莊建設要重視資源節約和生態平衡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到,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伴隨著資本積累,不僅雇傭工人受到資本的盤剝,而且自然資源受到資本的掠奪,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馬克思重視節約資源、促進生態平衡。他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會相應減少,要重視森林、礦藏等資源的枯竭;要“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這里就表達了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伴隨著經濟長期快速發展,我國面臨的資源環境的約束趨緊,資源消耗巨大,空氣、水、廢棄物污染問題日益突出。中央提出綠色發展理念,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加強環境治理,正是對保護環境、保持生態平衡、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思想的高度重視和著力踐行。在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的過程中促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進可持續發展,已變得刻不容緩。
4.以城鄉融合發展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社會經濟部門歸為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消費資料的兩大部類,兩大部類平衡理論就是要求部門之間在全面協調的基礎上實現按比例發展。資本主義社會再生產的結構比例失衡往往無法避免,一般通過經濟危機強制實現平衡。馬克思很重視社會再生產按比例平衡發展的客觀規律,主張社會主義再生產發展要克服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實行按比例平衡發展。現代經濟中結構問題錯綜復雜,如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等結構矛盾,需要創新、加強計劃調節和宏觀調控方式,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促進經濟全面協調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把協調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這是對馬克思關于生產力理論的遵循與發展。
我國城鄉關系結構變遷大體經歷了城鄉對立、城鄉統籌、城鄉融合3個發展階段。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是對當下中國的城鄉關系、城鄉發展規律的理性認知。城鄉融合意味著國家對農業農村農民不僅要繼續“給予”還要“激活”農村自我發展的動力,形成城市與鄉村的對稱性發展關系,二者呈現出雙向互動、互為依存。這表現為,一方面解決好農村問題要借助城市的力量,需要城市為農村提供資金、技術與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解決好城市問題也要借助鄉村的力量,生態環境、休閑旅游、健康養老、鄉愁寄托等都離不開農村的作用,需要農村資源的支持。在城鄉融合發展中,政府力量處于核心位置,主要發揮規劃和引導作用,致力于塑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如最基本的通過農村土地改革釋放制度紅利,為市場力量介入創造條件和激勵機制;市場力量是主導,發揮資源配置決定性作用。通過進一步提高生產要素市場化激活城鄉發展活力,形成合理的城鄉分工體系;農民個體力量發揮主體性作用,通過組織化渠道表達自己的利益訴求,更多地分享發展紅利。歸納起來,在城鄉融合發展過程中,城鄉獨特價值是認識前提,城鄉地位平等是基本保障,城鄉要素互動是作用機制,城鄉差距縮小是現實目標,城鄉均衡發展是最終格局,在城鄉融合發展中進一步推動美麗宜居村莊建設。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