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王元璋《馬克思恩格斯經濟發展思想導論》
王元璋所著《馬克思恩格斯經濟發展思想導論》用全新的視角解讀馬克思恩格斯經濟發展思想,將經濟增長的各要素與經濟發展聯系到一起,全面系統的論述影響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的各種動因、要素、條件、環境、途徑、方式、方法、機制、政策和措施等。本問題的緣起是寒假以來通過調研走訪,包括與其他同學在平時的溝通交流中發現村莊內許多種植大戶,其盈利的方式不是從售出產品的利潤中而來,而是從政府給出的補貼而來。加上去年暑假在開慧村的調研發現,村莊內所有種植大戶,比如種植獼猴桃、草莓等,無一例外,全都失敗了。于是我便有了疑問,鄉村農業的發展為什么這么難?進而在作者的書中以及平時的閱讀中,發現可以從城鄉生產要素流動的角度看鄉村農業發展的難題。
一、理論溯源與歷史變遷
(一)馬克思恩格斯有關工農城鄉關系的論述
1.農村與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
馬克思和恩格斯強調農村在推動社會歷史向前發展的過程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指出:“農業勞動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農業生產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最基本的生存資料,是其他社會部門進行勞動生產的基礎和前提,其地位是其他一切社會生產部門都無法替代的。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從論述了農業生產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到的基礎性作用。他表示,農業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沒有農業整個社會其他部門的發展就無從談起;超過勞動者個人生存所需的剩余產品的出現是社會分工深化的基礎;農業的發展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影響著農業本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影響著整個社會分工水平的高低。人類只有在解決了吃穿用度等基本的生存問題后才可以得到進一步發展,顯然,農村與農業的發展可以為整個社會的發展提供基本的生存需求,為工業生產提供充足的物質資料與勞動力。因此,農業與農村是推動人類社會持續向前發展的基礎,必須重視農業和農村的基礎性地位。
2.城市與工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
恩格斯曾對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城市與工業對社會生產力進步及社會經濟水平提高的推動給予了高度的評價,他認為城市與工業在推動社會發展的過程中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首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加速了鄉村城市化進程,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轉化為城市市民,使他們脫離了封閉落后的鄉村生活,拓寬了眼界和思維,獲得精神發展的條件,擺脫愚昧無知的狀態。資產階級“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農村生活的愚昧狀態。”其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向農村地區推進日益消滅那種小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的生產方式,破除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造成的農民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無所作為的狀態,促進了農民的政治覺醒和參與政治的熱情,農民階級的革命熱情日益高漲。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認為,資本主義工業化發展雖然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由于過度追求利益,缺乏計劃性生產,導致工業化生產方式破壞了城市建設與環境。由于工業生產沒有區域的限制,資本家們為了繼續謀利生產,將工業生產地點從被污染的城市移到未開發的鄉村。這樣一來,一直被孤立、發展落后的鄉村也開始受到城市化的影響,逐步成為現代工業城市。資本主義工業化促進了城市的迅速發展。
(二)舒爾茨關于改造傳統農業的理論
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中提出,落后的農業國要對農業進行改造必須先對新生產要素進行分類,并找到使得受傳統農業束縛的農民能獲得并接受的方法。其中,吸引農民引進新的生產要素關鍵在于這個新的生產要素是否具有“有利性”,且決定農民接受新要素的也是“有利性”對農民吸引力的大小。新的生產要素不僅包含土地、技術、新生產工具等,還包括人力資源。
同時,他指出現代農業要素的供給者在生產這些由貧窮社會的農民得到和接受的要素中所提供的生產性服務的成本,這些成本要使得農民可接受,否則新生產要素的推廣則會緩慢;人力資源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因,投入最低但回報最高的人力資源的投入是對基礎教育的投入,可以通過對農民開展職業培訓提高農民的職業素養等。
(三)中國城鄉生產要素流動變遷
從下圖可以看出我國城鄉要素流動各階段的特征,整體來看我國在現實中城鄉要素總體仍偏向單向流動、城鄉要素分配不均,處于一種不充分不完全低水平狀態。
第一個階段,這期間我國投入對鄉村基礎設施的建設,包括修建水利設施、公路等,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一定的改善。然而農村勞動力受戶籍制度等制度作用的影響不能自由流動。同時,對鄉村投資資金缺乏,勞動生產率低,且以農業生產為主,農副業勞動很少,幾乎忽略掉了所有其它活動;第二個階段農業生產條件較第一階段更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起了農民生產的熱情,也開始對農業進行簡單的長期投資,包括農業小型機械化及補貼等,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我國農業能夠維持簡單再生產;第三個階段,國家對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較為重視,也開始在社會層面進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著力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一體化。因此既有勞動力繼續從農村流向城市,也在東部地區與中西部特大城市群中出現了勞動力從城市向農村回流現象。
二、從城鄉生產要素流動看農業發展問題
(一)從農業自身的局限來看
只考慮單純的經濟價值是對農業的褻瀆。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農村與農業是社會發展的基礎,是其他一切勞動得以獨立存在的自然基礎和前提。因此,要重視糧食安全問題,許智宏認為糧食安全意味著要滿足全人類對食品的需求,要滿足人類的營養健康需求,還要滿足人類對食品多樣化的需要。然而我國每年雖然有大量的農作物新品種審定,但其中同質化的現象非常嚴重。我國經濟轉型中農產品進入市場是低水平上的商品流通,因此帶來城鄉差距大、農民收入低等問題。
受自然環境及資源限制的影響大。農業生產歷來承受著自然風險、社會風險及經濟風險的多方威脅,在農耕文明時期,因自然風險而形成的靠天吃飯是中國古代兩千多年原始農業的常態。不同于其他產業,農業是利用動植物的生命周期運動而進行的生產,對氣候、土壤、水質等生態環境的要求非常高,這就決定了即使進入到工業化的今天,農業生產所需要的生產條件得到了相當程度的改善,但農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會受各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農業還具有較高的市場風險,當市場價格過低,農產品不易儲存的特殊性會導致若不能及時售賣,則難以克服自身的生長周期,出現變質、腐爛等現象;若急于出售,則可能成本不保,甚至出現虧損。特別是由于技術風險難以掌控,導致抗風險能力差,農業科技作為生產要素進入農業生產中,并非易事,一旦新技術運用失敗,其產生的風險過大,讓農戶望而生卻。
農業生產周期長,投資回報期長,再之自然風險的不確定性等,讓下鄉資本望而生畏。溫鐵軍指出制約資本進入鄉村的關鍵問題在于獲取鄉村資源時,所要支付的高昂的交易費用。所謂交易費用是指企業用于尋找交易對象、訂立合同、執行交易、洽談交易、監督交易等方面的費用與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談判成本、簽約成本與監督成本構成。如果企業不顧實際能力,盲目扎入鄉村投資中,很容易陷入交易費用的陷阱。
(二)從工農業邊際收益率來看
1.農業生產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將生產要素“推”向城市
農業生產存在著邊際收益遞減性。收益遞減規律是相對于其他不變投入量而言,在一定的技術水平,增加某些可變投入量(例如,勞動、資金、新技術等)將使總產量增加。但是在某一點之后,由干增加相同的投入量而增加的產出量很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少,即我們得到的增加的產出量是遞減的。農業生產的邊際收入遞減性使得農民不可能無限地投資于農業生產,必須向農業之外的行業投入剩余勞力、資金和技術等。因此,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資金、資源都將轉移向城市中。
舒爾茨認為,傳統農業投資收益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來自農業生產的收入流來源的價格是比較高的。”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可能增加儲蓄與投資,也不可能打破長期停滯的均衡狀態。農業邊際收益持續下降,將是中國農業發展的長期趨勢。這必然誘使農業生產資源流向比較收益更高的部門。黃宗智對中國長江三角洲的小農家庭與農業發展的歷史和經驗考察時,認為家庭農業的“過密化”問題也存在于鄉村發展之中。即便農村改革帶來了農業生產的大幅增長,但并沒有給小農家庭及鄉村社會帶來實質性的發展。
2.工業邊際收益遞增規律將生產要素“拉”向城市
邊際收益遞增也稱邊際效用遞增,邊際收益遞增是指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隨著知識與技術要素投入的增加,產出越多,生產者的收益呈遞增趨勢明顯。這一規律以知識經濟為背景,在知識依賴型經濟中生產要素簡化成知識性投入和其它物質性投入。知識依賴型經濟的核心生產要素是知識與技術的投入。而其它物質性要素已成為次要要素,物質性固定投入所占的比例很低。例如芯片生產的基本原料是硅和電力,只占總成本的1%——2%。那么這些要素已不再構成約束,這時連續增加知識和技術要素,產出不會因為其它要素不變而受到約束,從而產出遞增。
資本邊際收益率落差的存在,使得農村生產要素持續流向城鎮,包括資金、土地及勞動力。農業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其產生的社會效益高于經濟效益。其一,作為人多地少的農業大國,為了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以及居民的生活水平,農產品的價格必然是不會高的。加上生產技術水平更高,則農業剩余人口越多,農業剩余勞動人口為了增加收入,會流入城鎮進行工作。其二,在我國工農業生產要素流動的歷史變遷中,農業資金通過“剪刀差”、農業稅等方式大量流入城市,這阻礙了農業穩固發展的資金基礎。同時受工農業邊際收益率落差的影響,難以吸引資本下鄉。其三,資本下鄉不僅要考慮交易成本問題,還要考慮勞動力問題。在人才、人口流失的鄉村,勞動密集型產業進入鄉村將難以找到相應的足量勞動力,而高新技術產業進入鄉村,在人才貧乏的鄉村尋找高素質的勞動力更加難上加難。因此,農村勞動力的缺失也成為限制資本下鄉的一大重要因素。
農業發展的問題是永恒的問題,也是世界的問題,如何將農業作為新的動力源泉是一個值得持續探討的問題。我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農業大國,如何在既保障糧食安全的前提下促進農民增收,是我今后將要關注及研究的重點。農業強則國強,農村美則國美,農民富則國富。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以更大力度推動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三農”強美富的夢想一定能夠早日照進現實。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