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韓俊、劉振偉主編《鄧小平農業思想論》
《鄧小平農業思想論》的主要內容包括:農村經濟思想的體系、淵源和地位,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勝利,農業家庭經營論,農業基礎論,農業兩個飛躍論,糧食安全論等內容。在其中,韓俊等人梳理了鄧小平有關城鄉關系的理論,總結了鄧小平關于城鄉協調發展理論的理論背景與實踐經驗等。鄧小平城鄉關系思想內容豐富、影響深遠、領域涉及面很廣。其中很多重要觀點至今仍然發揮著新時期處理城鄉關系的指南和方向的作用。作為新時期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提出的城鄉關系思想不僅是現階段黨和國家正確處理城鄉關系、化解城鄉矛盾、保障全社會穩定繁榮的政策指引和思想源泉,在以后漫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過程中都將作為我們黨和國家處理城鄉關系的基本方針。
一、鄧小平城鄉互動思想的時代背景
(一)生產關系不適應于生產力發展的需要
改革開放前,我國城市經濟和鄉村經濟均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與倒退,國民生活水平不僅沒有得到提升反而與周圍鄰國的差距越拉越大。城鄉經濟出現了十分凋敝的現象,主要體現在城市的工業產值持續多年不景氣,工業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高,城市人口的糧食供應和生活必需品供應困難;農村的人口負擔過重,而且已經大范圍的出現了糧食供應困難和絕對赤貧的困境,甚至再度出現了“逃荒”現象。因此,城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亟待提高。
首先,從城鄉居民的人均占有資源數量看,大量資源的人均占有量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城鄉居民人均經濟量少,城鄉經濟差距較大。其次,從我國生產工具使用狀況來看,使用的生產工具跟不上城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工農業生產大都是以勞動密集型為主,機械化、現代化程度較低,靠天吃飯和靠自然條件生存的狀況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最后,從工業發展情況看,我國工業的經濟效益較低,工業品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力不強。因此,生產力需要得到進一步的解放與發展。
(二)城鄉二元對立的社會結構亟需轉換
新中國成立后,在工農業發展的安排上實行的是“剪刀差”政策,即由農業廉價向工業輸送原材料、自然資源和勞動力,保證重工業的糧食需求、工業原料需求和勞動力需求,優先供應國家的重工業發展,而工業產品卻以相對較高的價值向鄉村地區輸入,由此產生工農業產品在價值上的不平等與“剪刀差”,從而使資金源源不斷的向工業領域積累,為工業的建立、健全提供社會資源上的原始積累和基礎。農業和農村為工業和城市的發展提供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然而長此以往,這種城鄉二元結構會產生諸多問題,不利于社會長久的發展。
首先,城鄉二元結構極大的破壞了城鄉之間交流的橋梁,阻礙了城市文明向鄉村文明的流動。由于身份的禁錮,農民無法獲得城市生產生活方式的信息,也幾乎喪失了獲得除了農業生產技能之外其他一切職業技能和發展的機會,而長期的、大量的被束縛于土地上。而城市里的各種職業也體現出明顯的世襲化、終身化、固定化的計劃經濟色彩,不利于人才的培養、交換和發展,整個社會缺乏流動性。
其次,戶籍制度限制農村人口向城市流動,導致城鄉差距逐漸拉大。1958年,為了實現農村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國范圍內掀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城鄉關系停滯。同年,為了控制城市人口,國家實行戶口登記條例,限制了人口的流動,城市人口和農村人口不得隨意遷徙,尤其是農村人口沒有特殊的證明不能移動到城市,城鄉二元結構開始形成。我國實行統購統銷的農產品流通體制、禁止農村人口進城的戶籍管理制度以及農村為工業提供生產資金和原料等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導致農村發展遠遠落后于城市文明,農村與城市間的發展差距日益凸顯。
最后,基于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戶籍制度的限制,農村的剩余勞動力無法轉移到城市,人地矛盾空前激化。雖然工業產品和科學技術在建國初期開始大規模在鄉村運用,然而并沒有達到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應有效果,反而因為農村的土地負擔過重而導致了下降的趨勢。1957至1976年20年間農業收益率呈絕對下降趨勢,1977年與1957年相比,每個農業勞動力糧田負擔量有0.7公頃減少到0.42公頃,下降39.7%,勞均糧食產量由1030公斤降低到962公斤,每百元農業收入成本費用由36元上升到55元,上升53%,勞均凈產值由355元下降為317元,下降10.7%。
二、鄧小平城鄉互動思想的內涵
(一)農業是根本
1963年,在一次研究工業發展的會議上,他強調說:“按照農、輕、重的次序安排,從長遠看會發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慮,在一定時期內,我們工作的重點,必須按照以農業為基礎的方針,適當解決吃、穿、用的問題。農業是根本,是統籌城鄉關系發展中的應有之義。”
一方面,農業是人類得以生存、發展、繁衍的基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很多產業陸續發展且壯大起來,解決了人民穿、住等問題。但整個國家的吃飯問題還得依賴農業發展?;谶@一認識,鄧小平提出:“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這也充分表明,即使農業生產率達到很高的程度,糧食生產到達供過于求的局面,農業的基礎地位依然不可改變。
另一方面,工業發展離不開農業為支援。工人是工業發展的主體,工人需要基本的吃、穿、住等生活資料,這一切都要靠農業來供給。不僅如此,工業生產所需的原料大部分靠農業供給。所以鄧小平告誡全黨:“農業搞不好,工業就沒有希望?!笨上攵瑳]有農業的發展壯大,工業發展就如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鄧小平多次在會議和講話中提到農業的重要地位。80年代初期,他在規劃國民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時指出:“戰略重點,一是農業,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他還一再告誡各級領導:“農業是根本,不要忘掉?!?1986年,他在聽取中央負責同志的經濟情況匯報時說:“農業上如果有一個曲折,三五年轉不過來。”1990年,他在同幾位中央負責同志談話時再次強調:“農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農村富起來容易,貧困下去也容易,地一耕不好農業就完了?!?/span>
(二)農業現代化是城鄉走向現代化的關鍵
“中國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農村, 中國穩定不穩定首先要看這百分之八十穩定不穩定。城市搞得再漂亮, 沒有農村這一穩定的基礎是不行的”。沒有農業現代化,糧食增產就是一紙空文,農民和工人的吃飯問題無法解決,農民沒有穩定的收入,工業品市場問題不能得到解決,農民和工人無法得到有效補償,城市和鄉村的現代化只是泛泛而談,更沒有國家的現代化。
鄧小平指出,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和集體經濟。
農業現代化“一靠政策,二靠科學”。鄧小平指出,要發展農村,一方面要政策正確,因為政策的威力大。正確的農業政策能夠充分的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中共十二大后,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迅速成為農業生產責任制的主要形式,農戶在承包耕地后普遍自主安排勞動時間、確立種植結構、決定復種指數,承擔農業稅費等,導致以集體勞動為特征的人民公社體制走到盡頭。另一方面,要靠科學技術。
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業的發展就緩慢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工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就受到阻礙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全國的現代化就無從談起。只有通過農業現代化之路,使農業發展的方方面面得到合理優化,發揮農業發展的最大潛力,充分發揮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基礎地位。
(三)改革率先在農業部門進行推動城鄉關系改善
鄧小平提出,城鄉改革首先以農村改革為突破口,農村改革主要是廢除集體所有制經濟,取消“一大二公”模式。農村的穩定關系著整個大局的穩定,只有當農村順利實現現代化,我國四個現代化的進程才會加快,所以要把解決農村和農業問題作為城鄉發展的根本問題來解決。當農村改革取得一定成效時,城鄉改革的步伐移向城市,實行以城市為中心的全面改革。但他強調,無論是農村改革還是城市改革,始終要堅持從中國的基本國情出發,要始終明確中國的城鄉改革是為了實現四個現代化。只有從中國國情出發,才會少走彎路,這是過去在建設發展中吃過苦頭后的經驗總結。尤其面對城鄉改革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的調整,城鄉調整并不是否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政策,而是根據實際發展情況對其進行發展和完善。
改革之所以能在農業部門率先進行,其原因如下:首先,農村經濟體制單一。城市改革比農村改革更復雜,涉及眾多領域,而農村更多的是經營形式的改革。其次,農村占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國農村人口占我國的百分之八十,農村不穩定,整個政治局勢就不穩定,農民沒有擺脫貧困,就是我國沒有擺脫貧困。最后,農村改革可以為城市改革提供經驗借鑒。極大的鼓舞了人民,對繼續進行城市改革增加了進行。
農村改革極大促進農民的生產熱情,農村生產力空前解放,農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農村面貌煥然一新。在不斷的實踐摸索中,鄧小平發現統購統銷的政策在初期是有利于穩定糧價和保障供應的作用,但后來導致農業品市場越發僵化,嚴重制約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所以1978年改革之后,統購統銷政策被取消。在農村改革初顯成效后,改革的步伐移向城市,城市改革雖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城市改革在農村改革經驗的基礎上腳踏實地的進行著,城市各方面改革成效顯著。
(四)城鄉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鄧小平高度重視城鄉差別問題,認為城鄉差距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總是有的,但是差距不能過大,因此要通過以工農業相互支援為核心的城鄉互動來縮小城鄉差別,這體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城鄉關系理論和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工農并舉”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他指出:“農業和工業,農村和城市,就是這樣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農業離不開工業。他指出:“工業的任務是在支援農業的同時,幫助和促進其實現現代化。工業城市和發展區要起刺激和帶動效應,幫助附近農村發展小型工業,給予農業技術上的支持和幫助,把它作為自己計劃的重點部分。”工業要支援農業,特別是抓好為農業服務的工業,沒有工業的發展,農業也會孤掌難鳴,城市帶動農村發展小型工業。
工業離不開農業。無論工業化程度多么高,工業能產出的物品有多豐富,農業的基礎地位是不受影響的。因為有農業的發展,工業才會有更多的市場。此外,農村對城市的影響中,農村改革對城市改革具有巨大的示范作用,且提供了借鑒意義。
(五)鄉鎮企業是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現代化的推動力
鄉鎮企業有助于改變農業發展的基礎設備和物質裝備,有效地促進了科技在農業中的運用。既為農業發展提供科學技術,又提高了農業勞動者的科學文化素質,有效促進農業生產率;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鄉鎮企業為其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資源,解決了農業現代化中資源匱乏的問題;鄉鎮企業“解決了占農村剩余勞動力百分之五十人口的出路問題。農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設大批小型新型鄉鎮?!?/span>
首先,鄉鎮企業豐富了鄉村經濟結構,極大提高了鄉村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有效的提高了鄉村社會的物質生產水平。其次,在實質上是一種工業對農業的幫助和扶持形式。鄉鎮企業本質上是城市文明在鄉村的一種演變,也就是在鄉村土地上出現的一種工業文明樣態,鄉鎮企業的出現與發展有效的將城市工業與鄉村文明鏈接起來,成為符合中國特色的一大新的社會現象。再次,鄉鎮企業也在其支持和幫助下為農業的現代化提供了大力的支持。它既可以提供有形的生產要素幫助,在設備、技術、資金上支持,又可以發揮隱形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在發展效應和成就上產生影響。資金、技術以及生產設備上給予積極的幫助。最后,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利于吸收鄉村剩余勞動力,便于農業機器的推廣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積水水平鄉鎮企業出于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的態勢而越來越多的選擇走向企業聯合或技術上的聯合。這種聯合打破了城鄉之間多年的阻礙和壁壘,走出了城鄉一體、工農一體具有中國特色的城鄉協調發展的新道路。
(六)走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道路
鄧小平在關于城鄉協調發展目標實現的途徑問題上,根據中國的國情,提出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和小城鎮,通過走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道路,逐步縮小城鄉差別,最終達到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格局。(p400)鄉鎮企業是指分散在廣大農村鄉鎮中的工業、建筑業、運輸業、商業等企業,包括農村中鄉辦、村辦企業及部分農民聯營的合作企業,以及跨區域聯辦或其他形式的聯營企業。鄧小平將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看做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必然結果,他明確地指出:“農民積極性提高,農產品大幅度增加,大量農業勞動力轉到新興的城鎮和新興的中小企業。這恐怕是必由之路。總不能老把農民束縛在小塊土地上,那樣有什么希望?”
小城鎮作為農村工業產品的集散中心和一部分鄉鎮企業發展的空間載體,在與廣大農村社區保持密切聯系的同時,城市特征逐步增強。小城鎮的發展使原來同質性很強的農村社區逐步分化,農村社區的異質程度不斷提高。小城鎮日益作為農村城鎮化的優勢區位,對農業剩余要素轉移的空間分布特征產生重要影響。
鄉鎮企業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一是鄉鎮企業可以直接生產農業所需的工業品為農業發展服務;二是鄉鎮企業可以直接將農產品進行加工,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從而為農產品提供了消費渠道并提高了農產品的價值,促進了農業的生產。三是鄉鎮企業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生產資金,可以從鄉鎮企業稅后利潤中提取一定的資金支持農業生產,農民在鄉鎮企業中進行生產可以獲得工資,工資中的一部分也可以用于發展農業四是鄉鎮企業的發展有助于沖破農村自給半自給的自然經濟的框框,使農村產業結構向著多元化和合理化的方向發展。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