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費爾巴哈章

“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一部思想內容非常豐富的著作。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由于創立關于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的真正科學而完成的偉大革命變革,在這一著作中得到了鮮明的表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并論證了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社會意識的原理,并指出生產方式在人們的整個社會生活中的決定作用。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第一次闡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展的最一般的客觀規律;在這部著作中已經包含著社會經濟形態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并對歷史上相繼更替的各經濟形態的基本特點作了簡短的分析。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時指出,政治和思想的上層建筑,歸根結底是由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上所存在的經濟關系來決定的。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揭示了國家的作用,指出國家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權力工具。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階級斗爭和革命是歷史發展的動力。[1]

一、歷史背景:意識形態的思想淵源

在馬克思看來,階級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實質上是對本質關系的顛倒和歪曲,是虛假本質和真理外觀的集合體。它作為統治階級特有的思想觀念生產和把控其所在社會的全部價值與意義,欺騙和支配社會成員的思想,以掩蓋生產關系中統治階級的特殊利益。

“意識形態”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哲學家特拉西在其論著《意識形態的要素》中首先提出的,試圖為一切觀念的產生提供一個真正科學的哲學基礎。[2]最初是作為歐洲啟蒙運動中實證科學的表征而出現的,拿破侖稱帝之后,發現歐陸的哲學家多數對他有所批評,高傲的拿破侖遂以“意識形態家”輕蔑地稱呼他們,之后在言語的使用上,“意識形態”偶爾會表現出負面的意涵。它被拿破侖冠以“脫離政治權力現實的抽象的推測型學說”之名,借此消除其共和主義政治理念對拿破侖在法國推行獨裁統治的潛在威脅。拿破侖時期激烈的政治斗爭使得最能代表實證精神的“意識形態學”逐漸凋零,而代之以一種代表著政治斗爭武器的、具有抽象性和幻想性的意識形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9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爆發的哲學革命,意識形態受到青年黑格爾派的極力鼓吹,在他們批判宗教觀念的過程中,意識形態被他們吹噓和構想成一種能夠“反對現實的現存世界”的革命性力量。直至馬克思對這種觀念作了徹底的清算,并以此為基礎創立了“新唯物主義”,人們對意識形態的認識才得以發生根本轉變。概言之,馬克思揚棄了從拿破侖時期便被涂抹上否定色彩的意識形態,以“新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為剖析視角,重新闡釋了意識形態的產生與變化,從而為擺脫統治階級的精神支配、建設共產主義意識形態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

1、論述了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把“現實的個人”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和出發點。并指出,“這是一些現實的個人,是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3]。這一論述表明唯物史觀的前提是現實的人、他們的活動及其物質生活條件的有機統一。在此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還考察了歷史發展的四個因素,也就是從社會結構的四個構成要素,進一步深入論證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前提。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就是生活資料的生產。第二個事實是生活資料的再生產,即新的需要的生產。歷史發展的第三種關系就是人口的生產,即繁殖。歷史發展的第四個因素是社會關系的再生產。[4]由此可見,馬克思恩格斯在論述“現實的個人”時,總是把個人放在他的物質生產活動中和由這種物質生產活動所造成的物質生活條件中考察,為唯物史觀確立了現實的前提和出發點,正是從這個前提出發,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整個理論體系。

2、指出了唯物史觀的實質,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5]的命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人們是自己的觀念、思想的生產者,意識依賴于物質,意識具有社會性,人的意識是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隨著交往關系的發展而發展的。占統治地位的思想不過是占統治地位的物質關系在觀念上的表現,謬誤和幻想也是存在的反映。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不是“意識決定生活,而是生活決定意識”的命題是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原理的最初的,然而是深刻的表述,并且在進一步論證中揭示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的實質。這一基本原理是馬克思恩格斯制定新世界觀的出發點和歸宿,全部唯物史觀及其基本原理都是從這里展開敘述的。

3、闡明了交往、勞動、分工等在人類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馬克思、恩格斯詳細分析了交往、勞動、分工等對于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的作用,考察了近代大工業到來以后生產與交往發展的特征,科學地預言了交往、分工發展對于人類歷史持續影響的前景和方向,特別是提出了關于民族間交往基礎上的“世界歷史”的理論,分析了歷史愈益成為“世界歷史”的原因、發生作用的形式和過程以及“世界歷史”趨勢的最終前途和意義。

在《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首先考察了原始社會以來人類交往和分工發展的過程,充分肯定了交往和分工等活動對于人類歷史的意義,指出“分工是迄今為止歷史的主要力量之一”。同時,馬克思、恩格斯更集中地分析考察了近代大工業誕生以來生產、交往、分工發展的特點及影響擴大的情況,提出隨著工業革命和大機器生產的時代的到來,“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6]“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不是‘自我意識’、宇宙精神或者某個形而上學怪影的某種純粹的抽象行動,每一個過著實際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個人都可以證明這種行動。”[7]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民族間交往的普遍化是促進歷史愈益成為世界歷史的基礎,生產力的發展和普遍交往是相輔相成的,它們的相互作用是世界歷史形成的根本動力。以大機器為標志的近代工業化的發展,是促進歷史日益成為世界歷史的最根本力量,“因為它使每個文明國家以及這些國家中的每一個人的需要的滿足都依賴于整個世界,因為它消滅了各國以往自然形成的閉關自守的狀態”[8]

4、論述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

作為生產關系范疇實質上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形成的。關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辯證發展這個極其重要的原理,在理論表述上又常常表述為生產力和交往形式的辯證法。馬克思恩格斯從諸種社會關系中劃分出物質關系,從物質關系中劃分出交往關系,這種交往關系在一定的所有制形式下,就是交往形式,即“在過去一切歷史階段上受生產力所制約同時又制約生產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會”[9]

在進一步論述生產關系時,還同生產的分工和所有制聯系起來,從而和歷史的發展聯系起來。《德意志意識形態》在對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關系的辯證的歷史的分析時指出:人們只要進行生活的生產,立即表現為雙重關系,所以只有揭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才能從總體上把握社會,從而真正認識社會的發展規律。“人們所達到的生產力的總和決定著社會狀況”[10]。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會成為桎梏,然后又為別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這些條件在歷史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是與同一時期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的”[11]。這樣,一切歷史沖突的根源在于生產力和交往形式之間的矛盾,而歷史上各種矛盾沖突的解決,歸根到底,是要解決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矛盾。

5、論述了市民社會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

馬克思、恩格斯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原理出發,把市民社會規定為生產關系的總和,并從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關系,提升到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的關系。上層建筑由經濟基礎決定,也只有從經濟基礎出發,才能正確地理解和闡明上層建筑各個部分對經濟基礎的能動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把社會集體分為三個基本因素:即生產力、社會狀況和上層建筑,并對他們的關系做如下的分析,“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理論的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這樣當然也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12]馬克思恩格斯把從事實際活動的現實的人作為唯物史觀的前提,考察他們的物質生產過程和物質交往過程,進而考察他們的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全面系統地反映人類現實的客觀歷史過程,社會歷史的發展規律以自身的客觀存在形態被揭示出來。

三、唯物史觀的現實意義

《形態》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形成的標志,第一次全面闡述唯物史觀思想,把社會主義學說奠定在科學理論的基礎之上。顛覆了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把抽象的人的類本質具體成科學現實中的實踐活動,深刻闡述了唯物史觀的核心是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探索了唯物史觀發展的動力和源泉,預測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趨勢等。《形態》提出的唯物主義歷史觀的這些原理和思想,展現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深度和廣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九大政治報告中,明確地強調了新時代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處于決勝階段,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階段新境界的論斷。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形態》中所闡述的唯物史觀思想對推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1、加強意識形態建設,抵制歷史虛無主義

意識形態話語權是我國社會主義道路不偏離的保證。《形態》中對“意識形態”思想進行詳盡的闡述,意識形態處于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地位。在階級社會之中,所有的意識形態都妄圖將自身階級的特殊利益宣稱為全社會的普遍利益。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無產階級應當牢牢掌握并堅守自己獨特的意識形態,才能形成獨特的無產階級意識。

馬克思主義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西方列強憑著堅船利炮野蠻轟開了中國的大門,中華民族陷入內憂外患的悲慘境地。

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和中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引起了馬克思高度關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馬克思撰寫了十幾篇關于中國的通訊,向世界揭露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真相,為中國人民伸張正義。馬克思、恩格斯高度肯定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進步的貢獻,科學預見了“中國社會主義”的出現,甚至為他們心中的新中國取了靚麗的名字——“中華共和國”。

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在舊式的農民戰爭走到盡頭,不觸動封建根基的自強運動和改良主義屢屢碰壁,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革命和西方資本主義的其他種種方案紛紛破產的情況下,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給苦苦探尋救亡圖存出路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全新選擇。在這個歷史大潮中,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一個勇擔民族復興歷史大任、一個必將帶領中國人民創造人間奇跡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中國共產黨誕生后,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團結帶領人民經過長期奮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立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東亞病夫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這一偉大飛躍以鐵一般的事實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馬克思主義行。[13]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中國社會尤其是農村地區意識形態領域的安全受到趁“改革之風”進入的各種社會思潮的挑戰已是不爭的事實。市場經濟體制下,很多農民對于理想信念的認識不夠、需求不高,認為物質利益的增長才能給其帶來可觸摸的量化感,更嚴重的是,一些農村基層黨員干部也受到蠱惑,開始出現思想信仰動搖、違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的言行舉止。[14]我們要牢牢掌握意識形態領導權,警惕農村歷史虛無主義,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想,凝魂聚氣。

2、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實現發展為了人民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中指出,強調“現實的個人”不是抽象的,是實踐基礎上社會關系的總和,是形成的相互交往相互協作的共同體,進行物質生產和再生產。“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凸顯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的決定作用,高度強調人民群眾的歷史地位和創造性作用。

人民問題是時代的重要問題,需要重視人民的作用。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馬克思說,“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讓人民獲得解放是馬克思畢生的追求。我們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團結帶領人民共同創造歷史偉業。這是尊重歷史規律的必然選擇,是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自覺擔當。[14]

十八大以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受到更加廣泛關注,提升到了國家治理的新高度。十九大的政治報告成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把人民群眾的地位上升到最新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信念,以人的發展定位新時代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現了黨中央立足于人民當家作主的起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其中的重要原則和組成部分,不僅體現了黨的根本宗旨,也是《形態》中“現實的個人”和人民群眾力量的彰顯。

3、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扎實推進鄉村振興

馬克思、恩格斯在《形態》一書中指出,任何社會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無論何種社會形態,必定存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內生矛盾,表現在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這就是人類社會亙古不變的基本矛盾,制約著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前進。社會基本矛盾是推動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的內在動力,社會基本矛盾決定了社會形態。

換句話說,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帶動社會形態的變化,兩者互相適應就會保持當前社會形態的穩定發展。反之,社會之中就會出現動亂甚至革命用來打破舊的社會形態。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主導下又各有各的主要矛盾,社會主要矛盾是變化的。社會主要矛盾是社會突出問題的影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發展階段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很和諧的狀態。只有正確認識和理性把握社會的主要矛盾,才可以為黨和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制定合理適用的方針政策。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重點難點在“三農”,迫切需要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弱項,推動城鄉協調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潛力后勁在“三農”,迫切需要擴大農村需求,暢通城鄉經濟循環;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基礎支撐在“三農”,迫切需要穩住農業基本盤,守好“三農”基礎。黨中央認為,新發展階段“三農”工作依然極端重要,須臾不可放松,務必抓緊抓實。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5]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

[2] 楊生平.關于意識形態概念的理解問題[J].哲學研究,1997,(9):41-46.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3.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1-34.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0.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

[7]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8]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8.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10]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

[1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81.

[1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2.

[13]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21-07-01)[N].人民日報,2021-07-01(002).

[14]  郭松月.歷史虛無主義對農村主流意識形態的沖擊及對策[J].創造. 2021,29(05)

[15]  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8-05-05(02).

[16]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1-01-04(01).

[17]  孫金華.《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1.

[18]  陳丹丹.《德意志意識形態》中的唯物史觀思想及其現實意義[D].沈陽: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8.


 (作者系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 | 一本清日本在线视频精品 | 日本一本亚洲观看区 | 亚洲A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午夜福利久久野草 | 午夜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