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目前的生產技術和市場發展等條件來看,長期存在的農村家庭承包責任制帶來的小戶經營的格局已經難以為繼,需要進行農業經營體制和機制的創新,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昨日,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呂之望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稱。
日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以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為核心,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構建符合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呂之望表示,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是為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滿足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要求。當前我國勞動力轉移的規模還在不斷上升,近年來接近3億農民工進入城市,農村勞動力絕對數量減少,加之我國已經進入老齡化時期,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年齡普遍偏大,影響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從而危及糧食安全的目標。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新型經營主體的發展仍面臨兩類風險:從宏觀角度看,土地流轉后有“非糧化”的可能和傾向,政府不能干涉經營主體種糧食作物還是經濟作物,不過要妥善應對“非糧化”對糧食安全的影響;從微觀角度看,新型經營主體抵御風險的能力仍然較弱,尤其是市場風險。譬如今年糧食的價格一直在低位徘徊,對種糧的積極性打擊較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證券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