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長何寄華
“希望能夠通過一些措施辦法,讓農村成為圓夢福地,成為人們永遠回得去的故鄉。”
空置的房屋、閑荒的土地、較大的城鄉差距,如何留住“回得去”的鄉愁?農村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又在哪里?3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開幕在即,全國人大代表、長沙市副市長何寄華接受三湘都市報專訪,農村發展成為他此次兩會關注的重點,在他遞交的12份建議中,有3份建議關注農村。
把脈新農村新問題
近年來,隨著農村的大部分青壯年人力向大城市轉移,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日益成為社會發展中的一個“痛點”。
提到農村空心化,何寄華代表認為,“由于勞動力資源嚴重匱乏,導致農村房屋閑置、土地荒廢,進而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
何寄華代表走訪調研發現,除此之外,隨著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當前農村還在黨群干群關系、公共服務、社會風氣等方面出現了一些新的突出問題。“據一些村民反映,一些農村家庭一年人情開支可達2萬-3萬元,大部分家庭年收入的1/3甚至更多要投入人情開支,成為農村大部分群眾的沉重負擔。”
加快“多規融合”
黨中央提出“中國夢”,吹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軍號。在何寄華代表看來,廣闊的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他認為,這些問題已成為制約農村發展、影響農村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需要引起足夠重視。
為此,何寄華代表建議,分級制定城鄉一體化規劃方案,著力優化城鄉空間形態,加快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等基礎規劃“多規融合”,推動城鄉供水、污水處理、造林綠化、垃圾收集處理等公共服務體系銜接配套,并提升農村基礎設施標準,加大建設投入。同時,他建議,推廣土地合作經營模式,激發農村發展活力。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選優配強基層干部隊伍,適當增加村組干部職數,提升支村“兩委”服務能力。
針對“人情風”等風氣,何寄華代表建議,著力加強鄉風文明建設,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節儉意識,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整治“人情風”等農村不良社會風氣,抵制大操大辦、薄養厚葬等不良現象,加大對農村黃賭毒、黑惡勢力、非法宗教的打擊力度。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湖南在線2016-03-05(記者 呂菊蘭 李國平)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