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職業經濟學者,我需要一個學習的過程才能理解農業科學的復雜世界。當我們談論在農業生產和可持續的糧食體系中利用生物技術,從而改善營養狀況時,我們很容易被這些術語所迷惑。你可能聽說過一些生物技術:分子標記、微生物食品發酵、牲畜的繁殖技術、為魚類診斷疾病的基于DNA的試劑盒,當然還有基因工程。
就我們而言,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我們鼓勵政府部門、科研人員和私營部門采取大膽行動,確保經過驗證的安全的農業生物技術被小型農戶、漁民和牧人所掌握。
不僅如此,我們現在必須加速行動,因為我們的亞太地區正日益面臨氣候變化的各種可預測和不可預測的后果,以及這些后果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而這一點對于最無力應對氣候沖擊的小型農戶而言尤其如此。
我們面臨的挑戰巨大,因此我們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可靠技術,無論是傳統還是新興技術。亞太地區有將近5億饑餓和營養不良人群,在全世界的比例超過60%。2030年是實現17個世界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最后期限,而到本世紀中葉2050年,在我們的子孫后代生活的世界里,將有90億至100億人口一同爭奪有限的自然資源,形勢之嚴峻可見一斑。
在亞太地區的一些國家,洪水淹沒稻田的現象嚴重。但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科學家們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了一種水稻,它被洪水淹沒之后仍然可以茁壯成長。這種水稻常常被稱作“潛水稻”,它充分證明了科學家和農民可以合作解決環境帶來的復雜問題,幫助我們的糧食生產者渡過難關。
在印度,約10%的稻田容易被洪水淹沒,這已經導致水稻低產,有時甚至顆粒無收。國際水稻研究所的科學家和合作伙伴利用分子標記物把基因與他們控制的性狀聯系起來,找到了控制這種耐受性的基因。簡而言之,通過育種技術,耐淹水的基因可以被植入常見的水稻品種,制造出耐淹水稻,同時不減損水稻的味道,仍然有較高產量。現在印度有上百萬農民種植它。孟加拉國和越南正在種植能夠耐受洪水的其他水稻品種。
在泰國這一全球水產中心,通過對兩個物種進行人工授精而培育出的一種雜交鯰魚比它的上一代表現更好。研究人員注意到,當地的泰國寬頭鯰魚因為顏色和質地出眾而惹人喜愛,成為當地人鐘愛的美食,但它生長緩慢,容易患病,很難大規模商業化養殖。相比之下,非洲的尖牙鯰魚因為較高的成長速度和不易患病而聞名。把這兩種鯰魚放在一起育種誕生了“雜交活力”(即美味又長得快),成為泰國水產業的寵兒。
這種生物技術的應用使泰國水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大幅擴張,讓農村貧困人口更容易獲得含有高質量蛋白質的食物。
在2030年和2050年慢慢來臨之際,聯合國糧農組織將召開高級別地區會議,探討生物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從而實現可持續的糧食體系和改善營養狀況。首屆峰會將于9月11到13日在吉隆坡舉行,由糧農組織和馬來西亞政府聯合主辦。峰會旨在為各成員國、政府間組織、研究機構、農民組織、合作社、學術界、公民社會和私營部門的思想和實踐交流提供一個開放而中立的平臺。與會者將探討生物技術在糧食生產、漁業、林業和畜牧業的成功案例,以及不盡如人意之處。亞太地區仍有5億饑餓和營養不良人口,我們必須攜手合作,關注所有形式的糧食生產,而且越快越好。
作者昆德哈維·卡迪瑞桑(Kundhavi Kadiresan)是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亞太區域代表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聯合國糧農組織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