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晴丹:質量興農之路怎樣走

[ 作者:張晴丹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8-07-20 錄入:王惠敏 ]

過去,我們是8億人“吃不飽”,現在是 14 億人“吃不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結構日益升級,人們對農業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已經從關注 “有沒有”“夠不夠”到關注“好不好”“優不優”。

要實現由農業大國向農業強國轉變,必須走質量興農之路。2018年是“農業質量年”,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全國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工作會議上,更是發出全面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員令,唱響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的主旋律。

為什么當前要推進農業高質量發展?質量興農之路應該如何走?推進質量興農建設還應解決什么問題?……近日,記者采訪了業內專家。

實現供需雙方有效對接

2017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明確了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質量興農和綠色興農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舉措,是我國農業強、農村美和農民富的必由之路,是2018年和今后一個時期農村重點工作。

“推進質量興農戰略,實施質量提升行動,可謂應時之舉。”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近年來,我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糧食總產連續5年超過1.2萬億斤,肉蛋菜果魚等產量穩居世界第一。這是在我國高素質青壯年勞動力持續轉移、高質量耕地不斷減少的背景下取得的,說明生產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不過,專家指出,新的發展階段又有了新的要求,不能再以數量“論英雄”。“資源要素的約束給農業生產帶來了新的考驗,利用資源要素來追求農產品數量的增加,已不可持續,現在已經到了農業提質增效、追求質量的重要階段。”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鐘鈺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說。

“走質量興農之路,就不能再單純地瞄準產量和聚焦增產,而是應著眼于調結構、降成本、補短板和增效益。也就是實現農業供需的有效對接。”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何安華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具體來說,需要按標生產、綠色生產、高效生產、樹立品牌,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少生產低端產品,減少那些量多路窄經常“被”爛在地里的農產品,讓農產品賣得出去、賣得上價、賺得了錢,還要符合餐桌需求,保障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此外,農業發展還應從基本食品供給功能延伸到農業的多種功能,食物供給以外的農業多功能應充分開發,特別是農耕文化在保護傳承中還能發展和增加農民收益,農事體驗、鄉村旅游服務等符合大眾口味。

長期以來,農產品生產者增收主要靠提高單產增加產量。實踐反復證明,增產導向的農業發展很難持續。在李國祥看來,走質量興農之路,當務之急是加快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實現農業農村發展動能轉變。

需要新型農業經營者

農業在今后很長一段時間都將面臨著“誰來種地”和“怎樣種地”的困局。質量興農之路也需要解決隊伍建設問題。

“實施質量興農戰略,急需一支專門服務‘三農’的隊伍。首先,從生產層面而言,應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何安華表示。

對此,鐘鈺也表示贊同,我國現在大多是小農戶生產,后期管理千差萬別,產品質量也是參差不齊。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和職業農民隊伍,有利于促進農業標準化建設,而質量興農離不開標準化。

近年來,政府培育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取得了較好成效。截至2017年9月初,農民合作社數量有193 萬多家,入社農戶超過1億戶。

從服務層面來講,需要融入各類農業科研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人才,“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對質量興農的引領作用,要建設一支服務‘三農’的科研隊伍。”鐘鈺表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人才建設是系統工程,要堅持整合資源、借力統籌、多管齊下、多措并舉。圍繞激發農業科研人員的創新發展內生動力,打造一個風清氣正、積極向上的科研環境。

亟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當前,質量興農面臨的瓶頸問題是體制機制的不相適應。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過去,我們的政策目標大多是扶持增產,支持領域大多是生產環節,支持方式大多是給錢給物,這對于推動農業增產增收發揮了很大作用。現在,農業發展形勢變了,目標要求變了,政策也要隨之調整。

李國祥認為,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加大機制創新,實現農業結構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科技體制要改變以往的增產導向型,要鞏固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辦法、促進土地流轉等。

市場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專家表示,還必須要加快構建優質優價機制。只有徹底改造好壞不分、真假難辨、魚目混珠的農產品市場機制,才能強化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的激勵機制,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為綠色優質農產品發展創造更大空間和有利條件。

農產品既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何安華建議,要加強執法監管力度,加快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從生產、流通到消費,全產業鏈都要保障質量安全。尤其是批發市場這一層級,更應該加大監管。

實際上,走質量興農之路也是走創新興農之路。李國祥表示,只有加大科技創新,為優質綠色農產品生產流通提供科技支撐;強化制度性供給,探索健全質量興農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才能在質量興農的道路上邁開實質性步伐。

目前,我國在質量興農如何落地上已經作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例如,在山東壽光成立的全國蔬菜質量標準中心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山東是傳統蔬菜大省,壽光是全國最大的蔬菜生產和集散地,這里將成為全國蔬菜產業技術信息的匯集地、發散地,成為蔬菜產業發展的風向標和制高點。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科學報》 2018-07-18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中文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 亚洲国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DVD在线 | 亚洲午夜一级在线观看 | 污污网站国产精品白丝袜 |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