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前段時間已經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作出了具體部署。李克強總理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再次強調,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依靠改革創新壯大鄉村發展新動能。從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適應我國農業農村發展階段性特征來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興旺是基礎,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關鍵是要把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作為核心任務,推動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推動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要立足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積極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升農業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水平,推動農業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體來看,要做到“一調兩優三強化”。
“一調”是調結構。推動農業由增產導向向提質導向轉變,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民為主體,以構建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農業生產格局為目標,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堅持以調整優化品質結構為突破口,擴大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滿足農產品消費升級的需要。既要調整優化區域結構,依托各地資源稟賦,形成合理的生產力布局;也要調整優化糧經結構,做到“保水稻小麥、調玉米、穩棉油糖、擴大豆雜糧”。既要調整優化種養結構,推動“糧草兼顧、農牧結合、循環發展”;也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活三產”,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兩優”是優生態和優機制。
優生態。按照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堅持綠色生態導向,落實農業功能區制度,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切實實施“一控兩減三基本”。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擴大耕地輪作休耕規模,加快水污染防治,推進畜禽糞污治理和秸稈綜合利用,著力解決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化解資源環境約束瓶頸。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建設美麗宜居鄉村,促進農業農村發展“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優機制。建立健全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在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引導經營權有序流轉。順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著力構建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完善農產品支持保護制度,深化農產品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讓價格在農業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三個強化”是強化品牌引領、強化主體培育、強化科技支撐。
強化品牌引領。推動質量興農戰略實施。堅持以標準化為基礎,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和生態過程規范,嚴格農業投入品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互動發展。積極發展“三品一標”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等,積極建設“五區一園”(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范區、現代農業產業園),引導企業重視品牌塑造,提升產品品質和品牌影響力。打造提升農業品牌推介平臺,加強產銷銜接,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多種方式開展品牌宣傳和推介活動,提高品牌知名度。
強化主體培育。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軍作用,推動提升規模經營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機制,提高發展素質。加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支持力度,改善金融信貸服務,強化保險支持。推動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融合發展,建立健全培育小農戶、帶動小農戶參與全產業鏈開發的體制機制,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
強化科技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突出建設國家農業創新體系,加快打造以國家科研機構為骨干、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科技新格局。加強農業綠色生態、提質增效技術等研發應用,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力爭在種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推進農業互聯網、大數據應用。加強農業機械化建設,構建適應國情、立足產業、協同高效、支撐發展的農機裝備產業體系。
作者系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農業部原總經濟師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參事室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