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2025年4月8日 星期二

杜志雄:中國農業70年:糧食安全是如何實現的?

[ 作者:杜志雄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1064 更新時間:2019-07-17 錄入:王惠敏 ]

聯合國7月15日在紐約總部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顯示,近年來全球挨餓人數逐年增多,截至2018年全球面臨食物不足困境的人數達8.216億。

與此同時,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解決了中國國內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也為全球糧食安全、貧困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農業發展盡管艱難曲折,但在有限的資源基礎上實現養活、養好中國人的任務和目標上,成就卓著。

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不斷健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伴隨著農村土地制度變革,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也隨之完善。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實行了平均地權的土地改革,由此形成了土地私營私有的經營方式和基本經營制度。1953~1956年,開始農業合作化運動,土地轉為私有基礎上的互助合作。在1957~1978年的人民公社制度中,則實行土地集體所有、統一經營、按工分分配勞動成果的經營形式,并由此形成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基本經營制度。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興起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得以建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進而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相關研究結果表明,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業增長中,約50%的增長源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在改革初期的糧食增長中,約35%的糧食單產增長源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20世紀90年代,家庭承包責任制的鞏固和完善為中國農業發展注入持續的動力。進入21世紀,為順應農民保留土地承包權、流轉土地經營權的意愿,適應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農戶承包土地的經營權流轉明顯加快和農業規模規模快速發展的必然趨勢,中央提出并確定了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基本方向,這是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農村改革又一重大制度創新,更為重要的是,“三權分置”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自我完善,符合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展現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持久活力。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提出,“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隨著這一重大戰略決策的確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和完善。可見,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所釋放的顯著制度績效。并且,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背景下,土地集體所有、農戶承包經營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不能輕易動搖,要保持長久不變。

在家庭承包經營這一組織形式的基礎上,由于農業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農村改革不斷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轉,越來越多的農產品開始走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社會化生產和經營。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不斷涌現,并逐步發展壯大,各種新的農業經營形式不斷成長。

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中,種養大戶和家庭農場是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生產的基本主體和主力軍,實行家庭經營,在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發揮著基礎性作用;農民合作社主要開展合作經營,從而具有聯系農民、組織農民、服務農民、帶動農民的獨特優勢和功能;龍頭企業主要開展公司經營,在高端農產品生產方面具有顯著的引導示范效應和輻射帶動效應;農業經營性服務組織著力為各類農業生產主體提供農業服務。由此,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農業經營主體經歷了由改革開放前的農民集體占主導的格局到改革開放初期相對同質性的農民家庭占主導的格局的演變,再到現階段的多元化經營主體并存、分工協作的格局的轉變;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合作與聯合為紐帶、社會化服務為支撐、多種經營形式共同發展的立體式復合型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日益形成、不斷健全。這既是農業向現代化演進過程中的必然,又是歷史傳承的結果。

新產業、新業態、新動能不斷涌現

改革開放前,農產品主要實行政府定價、統購統銷政策,農業剩余通過工農產品價格“剪刀差”轉移到工業,中國農業發展主要處于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以農養工”階段,國家對農業的投入很少,支持保護力度小。1952~1978年,國家財政支農支出1577億元,年均54億元;而同期,農業向工業提供的資金支持達3915億元,年均135億元。改革開放后,隨著家庭承包經營制的確立、完善和創新發展,國家持續出臺了一系列支農強農惠農政策,農業支持保護政策體系不斷優化完善。具體看,包括通過建立與WTO規則相適應的農產品流通體制,對重要農產品實行最低收購價、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市場化收購+生產者補貼”等價格支持,完善農產品收儲制度等,不斷深化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優化完善農產品價格支持政策。通過建立農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優化農業投入結構,改革創新農業投融資方式等,不斷優化完善農業投入政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全面取消農業稅、逐步加大涉農稅收優惠、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等,不斷優化完善覆蓋城鄉的公共財政制度。通過構建農民收入補貼制度、農業生產性補貼制度、農業生態資源保護補貼制度、農業防災減災保障制度等,不斷優化完善農業補貼政策。通過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信貸和農業保險產品和服務等,不斷完善、創新農村金融保險政策,拓展農業支持保護政策空間。

改革開放之初,中國農業產業仍然沿襲農林牧漁業原始產品生產為主的傳統格局。設施型農業微乎其微,休閑農業等農業多功能性利用產業的產值也很小,農產品加工業發展比較緩慢。改革開放后,由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確立和完善發展、農產品購銷體制改革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快速發展,農業產業極大地突破了傳統的農林牧漁業原始產品生產的范疇,新產業新業態蓬勃涌現。特別是21世紀以來,農業新產業新業態加快發展,已經成為農業農村發展新活力和新動能的重要來源。

 t1.jpg

圖1:中國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結構變化趨勢(1952~2017年)

農村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農村地區網絡零售額由2014年的1800億元逐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12448.80億元,年均增長96.23%;農村網絡零售額在全國網絡零售總額中的比重由2014年的6%逐年提升到2017年的17.40%,年均提升3.80個百分點;2017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為2436.6億元,比2016年增長53.30%;截至2017年底,全國共有農村網店985.6萬家,阿里巴巴淘寶村2118個,農產品大宗商品電子交易市場585家;生鮮農產品電商交易額1391.30億元。

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興起。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類經營主體達33萬家,從業人員900萬人,年接待游客22億人次;經營收入由2014年的3000億元逐年快速增長到2017年的6200億元,年均增長28.33%,帶動700多萬戶農民家庭就業和增收。

由此可見,中國農業已經實現由純粹農業原始產品生產向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各個環節共同發展,由單純的農產品生產功能向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和旅游體驗等農業多功能開發利用的雙重轉變。

對外貿易規模躍居世界前列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農產品貿易規模極其有限,農業對外開放基本上處于封閉半封閉狀態。改革開放尤其是加入WTO以來,農業對外開放步伐明顯加快、全面推進,從大規模“引進來”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躍成為世界農業對外開放大國,開放質量大幅提高。

農產品貿易規模持續快速增長。中國農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由1995年的254.20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2013.90億美元,增長6.92倍,年均增長10.64%。

 t3.jpg

農業“引進來”由引資向引技、引智領域不斷拓展,成效顯著。1997~2016年,農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呈現增長趨勢,外資利用規模不斷擴大,分別由1997年的6.28億美元、125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18.98億美元、814億美元,年均增長8.08%、12.04%,累計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242.78億美元、外商投資企業投資總額5192億美元。在引技、引智方面,通過實施一批重大聯合項目,引進了大量農業種質資源、技術、農機裝備、管理經驗和智力資源。

農業大踏步“走出去”,對外直接投資增長勢頭強勁。農業對外投資流量由2004年2.90億美元增長到2016年的32.87億美元,年均增長33.43%;投資存量由2004年的8.34億美元擴張到2016年的148.85億美元,年均增長30.13%。截至2016年底,中國農業對外投資存量超過1800億元,在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農林牧漁類境外企業1300多家。

堅持和推動農業科技創新

鄧小平1993年指出:農業發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學技術,這在以前、現在乃至未來,都是如此。科技創新是中國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戰略支撐。改革開放前,農業科技極為落后,農村普遍存在“靠天吃飯”現象。改革開放使農業科技創新迎來了春天,國家高度重視、持續強化科技創新對農業生產力解放、提升和農業生產關系變革、重構的驅動作用。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財政資金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化,各類農業經營主體和市場主體的創業創新活力競相迸發,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正在逐步形成。統計數據顯示,國家對農業的科技投入(S&T)由1978年的7.2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550多億元,增長了75.39倍;其中,農業研發投入(R&D)由1978年的1.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260億元,增長了184.71倍。

農業科技投入的持續增長和農業科研體制機制改革的深入推進,一方面,使得農業科技創新的實力、活力和能力穩步提升。近年來,中國在生物育種、轉基因新品種培育、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農業遙感和信息化等領域不斷取得突破;旱作節水、測土配方施肥、統防統治等先進適用農業技術在全國各地大范圍推廣應用,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斷完善。2017年,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57.50%,比2012年(53.50%)提高了4個百分點,比2005年(48%)提高了9.5個百分點;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穩定在96%以上。另一方面,使得農業科技創新對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供給優化、新動能培育和農業增長的貢獻日益彰顯、支撐作用日益增強。農業科技創新是中國農業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并且日益成為引領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升農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源泉。

綜上,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歷史性成就,不僅養活了國內龐大的人口,也為全球糧食安全、貧困治理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今日中國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自拍偷拍亚洲一区二区 | 亚洲国产91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 日日狠狠久久偷偷四色综合免费 | 日韩欧美国产一线 | 亚洲欧美自拍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