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民原來享有承包權的基礎上,實行農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讓農村土地流轉起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這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一步,是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要想吸引年輕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可以通過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加以解決。
不讓糧食大省吃虧、不讓種糧農民吃虧,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要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辦法,建立長效機制,并以法律法規形式將惠農補貼政策制度化,給糧食主產區的種糧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
近期,在小崗村這一中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绷暯娇倳洀陌l展全局出發,著眼于“三農”工作的新形勢新特點,對深化農村改革作出重要部署,對加快農村發展明確任務要求,為促進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指明了行動方向。
未來,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又如何在改革中縮小城鄉差距,推進農民實現中國夢呢?
基礎:把握“四個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
千百年來,我國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說明,小農經營雖然規模不大,但讓“耕者有其田”,既能保證社會穩定與公平,其生產力也并不一定是落后的。在1978年我國啟動改革開放時,把土地分給了農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實現了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分開,帶來了我國迄今30多年的繁榮,這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帶來了巨大成功。在新的背景下,我國提出在農民原來享有承包權的基礎上,實行農民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置,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讓農村土地流轉起來,從“兩權分離”到“三權分置”,這是新時代的要求,也是未來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一步,是農村改革的又一次重大創新。
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是目前背景下一個最優的制度安排。我國地少人多,土地不可能被少數人占有,通過“三權分置”,一方面把完全的集體化所有帶來的低效率問題克服了,畢竟農民的承包權是一種財產權,集體不可能亂收回去。地留在農民手里,一定是效率最高的,因為農民自己種地是不需要外在的監督成本的,這樣就把土地的效率問題給解決了。
另一方面,通過經營權流轉,又把經營效率釋放出來了,土地流轉既可以適度增加土地規模,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農民既可由此獲得土地租金,還可以繼續進城打工,解決好未來“誰來種地、如何種地”的問題。農村土地的“三權分置”制度更適合當前中國國情,在人均耕地十分稀缺的我國,村集體其實也就是社區,要保障社區利益,社區成員的利益才能真正得到保障。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是“大河有水小河滿”,公平與效率在二者的良性互動中才可以兼得。否則,土地一旦私有,農民隨時都可以賣地,就不能保證耕地繼續種植糧食,這對國家的糧食安全將產生很大沖擊;另一方面,土地變賣也不利于農村的發展和穩定。
但是,在農村土地改革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工作程序與方法,“把選擇權交給農民,由農民選擇而不是代替農民選擇,可以示范和引導,但不搞強迫命令、不刮風、不一刀切?!泵鞔_界限,劃出四條紅線,也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不能把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糧食生產能力改弱了,不能把農民利益損害了。”目前,個別地方不注意工作方式,通過各種方式沒收農民土地,強迫當地農民離開土地,這樣其實潛伏著重大風險。千百年來,農村土地留在農民手中才是最安全最妥當的,這是保持農業生產與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目前,各種流轉出來的土地的非糧化特征比較明顯,所以要把選擇權留給農民而不是強迫他們。
著力點:農業、農民與農村如何進一步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快農村發展,要緊緊扭住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
發展現代農業,基礎是糧食。目前,我國的糧食生產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386199”部隊,平均務農年齡在57歲以上,農業后繼乏人、生產效率低下,未來“誰來種地”“怎么種地”將影響我國農業的做大做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穩定糧食生產、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加快構建職業農民隊伍,形成一支高素質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币胛贻p人務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造就高素質的新型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可以通過加快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加以解決。國家要大力扶持新型職業農民、新型經營主體,通過財稅、金融等相關政策傾斜來支持新的農業發展體系。
增加農民收入,基礎是政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構建長效政策機制,通過發展農村經濟、組織農民外出務工經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等多種途徑,不斷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讓廣大農民盡快富裕起來?!蔽覈陙沓青l差距一直難以有效地縮小,除了農業的自然惡化,農村財產由于產權界定模糊不能給農民帶來財富是主要原因。除了大都市郊區及珠三角、長三角等部分地區的村莊擁有集體資產,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集體資產就是土地,但囿于各種政策限制,農民的這部分資產的產權不清,難以進入流通和周轉。我國農民的收入來源構成中,財產性收入占3%左右,農村資產財產功能遠未有效發揮。通過土地制度改革讓這些資產給農民帶來財產收益,就是要進行產權改革,只有讓這些資產確權頒證,才能為未來盤活這塊資產奠定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政策上,要考慮如何提高糧食生產效益、增加農民種糧收入,實現農民生產糧食和增加收入齊頭并進,不讓種糧農民在經濟上吃虧,不讓種糧大縣在財政上吃虧?!闭{研顯示,我國糧食主產區的人均財政收入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八成,產糧大縣多是財政窮縣。以產糧第一大省黑龍江省為例,70個產糧大縣中43個縣的財政收入不足1億元,21個縣是省級或國家級貧困縣,60個縣要靠財政轉移支付維持政府運轉。不讓糧食大省吃虧、不讓種糧農民吃虧,其核心就是要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要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補貼力度,擴大補貼范圍,完善補貼辦法,建立長效機制,并以法律法規形式將惠農補貼政策制度化,給糧食主產區的種糧農民吃上長效定心丸。
又如何建設美麗鄉村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規劃先行,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補農村短板,揚農村長處,注意鄉土味道,保留鄉村風貌,留住田園鄉愁。要因地制宜搞好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創造干凈整潔的農村生活環境。”未來,我國應在規劃的基礎上,加大投入,使農村變成真正的美麗鄉村。
農村穩定是進一步改革的保障
穩定是發展的前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穩定是廣大農民切身利益。”針對農村地域遼闊、農民居住分散、鄉情千差萬別的實際,農村社會管理需要加強和創新,而這“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習近平總書記為此提出了“系統治理、依法治理、綜合治理、源頭治理”四大理念。
農村的治理離不開黨的領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管農村工作這個傳統不能丟?!秉h管農村,既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在崗有責,也需要基層黨組織形成戰斗堡壘,共同發揮好團結帶領作用,把黨的富農政策原原本本落實好。
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改革開放,是富強之路。當年的小崗村已從當年的偷按“紅手印”向現在喜領土地承包確權分頒證的“紅證書”邁進,這昭示著農村改革發展的光明前景。未來我們要繼續堅持把“三農”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只要如此堅持不懈地努力,全面小康的陽光一定會普照我國農村大地。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青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