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鎮化建設,應保護好具有各地特色的自然風貌和文化景觀,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保留農村居住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使新型城鎮和新農村風貌交相輝映。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啟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30多年來整體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球第二,其中城鎮化高速發展的作用功不可沒。如今,新一輪城鎮化進一步啟動,這無疑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及“登高望遠”、“腳踏實地”這兩個極具特色的中國傳統詞匯,為促進中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賦予了極為深刻的現實意義。
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中國新型城鎮化需要彰顯大眼界、大胸襟、大氣魄、大追求,應本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眼光和思維,踐行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追求,腳踏實地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建設。筆者根據近幾年對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調研,針對當前部分省市較為成功的做法和存在的問題談幾點認識和建議。
應認真抓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總體規劃。目前在推進城鎮化發展的規劃方面存在的問題比較明顯:一些地方規劃缺乏統籌性和連續性,變化過快過多,造成資源浪費,難以持之以恒地實施;有的地方為了拉動GDP,盲目搞“造城運動”;有的規劃缺乏產業支撐,經濟考量不足;有的規劃缺乏對失地農民長遠利益的保護;有的規劃對基礎設施布局不盡合理,一會兒建、一會兒拆;有的規劃未充分考慮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亂占亂用土地,等等。因此,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應當首先抓好規劃,把城鎮規劃和城鄉統籌結合起來,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應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優化城鎮發展布局,完善新城鎮規劃體系,對新城鎮進行科學分類和定位,認真總結國內外一些城市好的規劃思路和做法。
抓好新型城鎮化發展的產業布局,實現現代化的產城融合。據筆者調查,城鎮化發展中產業布局不合理的問題較為普遍,有的沒有考慮產業的長遠發展,只是盲目追求眼前的房地產開發,造成進入城鎮的人口難以就業;有的地方人口的集聚與產業的布局嚴重失調。應當明確,現代化產業布局是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沒有產業支撐的城鎮是“沙漠上的大廈”,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應實行現代“產城融合”的城鎮化發展方針,逐步實現三個“一體化”:即新型城鎮化建設與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一體化;新城鎮規劃的產業園區與各中心城區產業轉移及重大專項建設產業布局一體化;各類新城鎮與本地資源和綜合開發利用一體化。為此,各地應根據不同的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宜農則農,實行錯位發展,為新型城鎮化奠定堅實的可持續發展基礎。
新型城鎮化發展應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讓廣大農民得到實惠。在推進城鎮化發展中,對損害農民合法權益的現象應當引起高度重視,不能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使農民缺乏或失去生活保障;應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為失地農民在城鎮就業創造條件;防止部分農民淪為城鎮化進程中的“貧困群體”。為此,推進城鎮化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杜絕“農村建城,農民離城”現象,實現“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使廣大農民能夠均等享有城鎮化發展的成果。
完善城鄉基礎設施和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和社會公共服務方面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不到位;基礎設施與人口增長及產業發展不相配套;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服務設施嚴重不足和滯后;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和風貌保護不力等。為此,應進一步重視和完善農村的“路、橋、水、電、氣”等基礎設施建設,重要建設項目應列為省、市級工程,加大省、市級財政的投入力度;對區際、城際、鎮際的路橋建設,要著力打通“斷頭路”、“斷頭橋”、“斷頭浜”,形成郊區新城鎮水清、河潔、路暢的路網和水系;應加大對新城鎮教育、醫療、文化、體育等公共設施的建設力度,重點解決當地群眾就醫“疑難雜癥”看病難的問題,引導和鼓勵中心城區教育、醫療、文化等優質資源向新城鎮配置;應保護好具有各地特色的自然風貌和文化景觀,要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保留農村居住形態和生活方式的多樣性,使新型城鎮和新農村風貌交相輝映。
新型城鎮化發展應借鑒國外的經驗和教訓,使我國在推進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少走彎路。例如,有些國家在城鎮化發展進程中也曾出現過大城市繁榮背后的“貧民窟”,不同程度上存在貧富分化及失業率居高不下等問題。我們既要具有登高望遠的國際視野,借鑒國外城鎮化發展的成功經驗,也要防止重復別人走過的“彎路”。在規劃理念上要有國際思維,同時結合當地實際,敢于創新,提高新型城鎮化的品質和水準。在城鎮化建設中,切實防止出現“貧民窟”現象,使新城鎮的居民和農民能夠相互融合,安居樂業,共同富裕。在建設資金籌措上,政府應積極支持,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資金的支撐。各地實踐證明,僅靠各級政府投入是遠遠不夠的,一些較發達的省市尚有資金缺口,更何況不發達地區。因此,應當在政府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及國際資本推動城鎮化發展。部分省市的經驗證明這是完全可行的,重要的是各級政府要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使資金籌措更加規范、有效地發揮作用。
作者系中國經濟社會理事會常務理事 香港中國商會主席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社會論壇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