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

[ 作者:張元紅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7-20 錄入:王惠敏 ]

    內容提要:本文基于大食物概念和考慮庫存影響的新估算方法考察了中國食物自給狀況。研究發現,中國食物總體自給程度目前仍處于比較高的水平,但本世紀以來已經明顯進入下降通道。不過,自給率下降較多的主要是植物油及油料作物等產品,谷物和其他大宗食物依然能夠保證基本自給。本文認為,經濟增長和城鎮化、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本國農業低效率高成本以及缺乏國際競爭力,是導致食物自給率下降的基本因素,而優先保障口糧供應的糧食安全戰略則影響著食物自給的結構性變化。研究還發現,一旦糧食生產出現持續減產,中國食物自給率將會快速下降。但是,只關注糧食增產也不一定能阻止食物自給率下滑,其他多種市場、政策和制度因素也會影響中國食物自給狀況和糧食安全形勢。

    關鍵詞:食物自給率  庫存  熱量  趨勢

一、引言

自給率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糧食安全狀況的一項核心指標。2008年,《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20082020年)》明確提出,中國糧食自給率要基本保持在95%以上[]2013年,中央又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糧食安全新戰略,其中,自給率仍然是優先考慮的目標,即要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

2004年以來,中國糧食生產已經實現了十二連增 [],為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與此同時,中國糧食進口數量也在逐年增加[③]。不僅是糧食,其他食品例如豬肉、牛羊肉、牛奶和食糖等產品的進口也越來越多。這種現象引發了大家對國家糧食安全狀況的持續關注與擔憂,中國糧食和其他食品是不是越來越供不應求?糧食和其他食品自給率是否在急劇下降?誰來養活中國是否又要成為熱門問題?

學術界和社會上關于糧食自給率問題的議論一直存在。多數討論都涉及中國應該維持多高的自給率才能保障國內糧食安全(例如洪濤,2014;李顯戈,2015);另外一些討論則涉及糧食的統計口徑和計算方法(例如郭燕枝等,2008;張啟良,2014);還有一些討論參考了國外特別是日本和韓國的經驗(例如馮昭奎,2008;姜長云等,2014),等等。然而,到目前為止,關于食物自給的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糧食特別是谷物方面,對于其他食物品種的研究相對較少,將所有食物綜合考慮在一起的研究則更為少見。另一方面,多數研究都受限于中國現有統計數據,只基于生產和進出口數據來估算自給率水平,只有少量研究(例如尚強民,2013)關注到庫存變化等對自給率估算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口糧在中國居民食物消費中的重要性不斷下降[④],人們日常消費的食物品種越來越豐富,營養來源越來越多樣化。因此,根據社會形勢變化和經濟發展需要,在考慮糧食安全問題時有必要將研究視野擴展到整個食物領域。實際上,國際公認的糧食安全概念中的糧食也是包括所有食物在內的廣義概念。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產量持續增長,相關產品的進口也急劇增加,其背后還有庫存的大幅變動,如果不進行綜合考察,很可能會錯估中國食物的自給程度,進而錯判中國的糧食安全狀況。

本文對食物自給率的分析將基于大食物概念和新估算方法。一方面,將考察產品的范圍從谷物擴展到所有食物品種,綜合考察整體食物自給情況;另一方面,將觀察指標從生產和貿易擴展到整個供給領域,庫存變動等相關因素在估算時也將被考慮在內。

二、概念、方法與數據

(一)概念與方法

在《現代漢語詞典》[]里,自給的意思就是依靠自己的生產滿足自己的需要。一般認為,自給率(self-sufficiency ratio)指的是一國或地域內消費的產品中由本國或地區所生產的比例(李顯戈,2015)。按照這種定義,自給率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年內的總生產量占總消費量的百分數。與其相對應的概念則是貿易依存度,即一年內一個國家或地區消費缺口需要依靠進口貿易來滿足的比例。就糧食而言,國內總消費主要包括種子、飼料、加工、食用、損耗和其他消費等幾個方面,可以直接從這幾個方面的數據來估算國內總消費情況,一些研究也是這樣做的(例如姚成盛、黃琳,2014)。不過,這種估算方法涉及大量數據,其中很多數據甚至不可能經由統計渠道直接獲取,需要進行系數折算或由個體推算總體,不僅計算過程復雜,而且準確程度難以保障,不同研究的估算結果也存在比較大的差異。然而,換個角度、從供給側來估算國內總消費可以使相關問題變得簡單。在糧食或者食物平衡表中,國內總消費實際上等于考慮庫存變動后可供消費的國內總供給。而可供消費的國內總供給等于國內生產量加上進口量,減去出口量和庫存增加量。用公式表示如下: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                            1

1)式中,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2)表示國內總消費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3)表示可供消費的國內總供給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4)表示國內生產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5)表示進口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6)表示出口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7)表示庫存增加量(庫存減少用負值表示)。

自給率(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8))等于國內生產占國內消費的比例,即: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9)                          2

國內許多分析雖然也認同有關自給率的基本概念,但因為得不到國內消費量和庫存量數據,通常使用簡化或者替代方法,用國內生產量加上凈進口量來近似代替國內消費量(例如張啟良,2014;姜長云等,2014)。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2001)有關自給率的計算方法也只考慮了生產和進出口數量。從理論上說,生產量加凈進口量只能核算出當年新增供應量,只有在國內庫存保持穩定的情況下,當年新增供應量才基本等同于當年可供消費的國內供給總量。但實際情況是,庫存往往變動較大,當年生產和進口的食物,不一定在年度內消費,可以進入倉庫,留在未來年份中消費。近幾年中國糧食市場情況正是如此。由于政府采取支持政策不斷提高收購價格,國內糧食價格大幅高于國際價格,刺激了不斷增加的糧食進口。而與此同時,中國糧食產量多年來也在持續增長,國內市場供給充足,大量新增產量不斷涌入糧庫。在這種情況下,國內糧食消費總量實際上并沒有大幅增加,進口增加并不是由國內需求大于供給導致的糧食短缺所引起的。

從自給率計算公式可以推算,在庫存增加時,只考慮生產量與進出口量的計算方法會低估自給率(由于沒有扣除庫存增量而分母偏大);反之,在庫存減少時,只考慮生產量與進出口量的計算方法則會高估自給率。因此,如果認可自給率反映國內生產量占國內消費量比例這一基本概念,準確的計算方法就應該將庫存變動考慮在內,這樣才能從供給側估算出真正的國內消費情況。否則,就可能高估國內消費數量(將庫存增量算作消費)或者低估國內消費數量(未能考慮動員庫存所滿足的消費)。

自給率指標可用于單個產品,也可用于各種分類和整體分析的場合。就食物自給率而言,該指標可以用來評價某一具體產品例如小麥、玉米的自給情況,也可以用來評價某一類產品例如谷物、糧食的自給情況,還可以用來評價所有食物的綜合自給情況。對某一具體產品或者某一類別產品的自給率進行估算時,由于其品質和功效相同或相近,可以直接使用實物量來計算;但對不同類別的食物則不能進行實物量加總,國際上通常根據其主要營養含量折算后加總,比如按最基礎的營養價值熱量值折算后加總。計算公式為: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0)                              3

3)式中,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1)表示綜合食物自給率,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2)表示食物種類,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3)表示某一類食物國內生產量折算的熱量值,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4)表示某一類食物國內消費量折算的熱量值。

(二)數據

由于國內統計資料不能提供系統完整的食物供求平衡表數據,本文采用了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發布的有關數據,特別是食物平衡表數據(Food Balance Sheets[⑥]。這些數據包括世界各國每一種食物、每一年度的供需數據,供給方面有國內生產量、進口量、出口量、庫存增減數量等,需求或者消費方面有種子、飼料、加工、食用、損耗和其他消費的數量等。同時,糧農組織擁有一套完整的各類食物營養含量折算系數表。食物平衡表也提供了各項食物的人均供給實物量和營養數值,包括熱量、蛋白和脂肪,根據這些數據可以計算出各項食物供給量和消費量的熱量值。該數據庫中有關中國的數據最早可追溯至1961年,目前比較完整的最新數據截止到2013年。

三、中國食物自給率現狀

(一)基本情況

本文采用上述方法,考慮庫存變動對國內供給與消費的影響,以熱量值折算后匯總計算綜合食物自給率,以實物量值計算各類產品自給率。計算結果表明,目前,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處于比較高的水平,2013年為86.43%[⑦]。見表1

分類來看,自給率較高的分別是香料、茶類、蔬菜、水果和其他水產品幾類食物,這些產品的國內生產量都高于國內消費量,一部分產量被用于出口,自給率都大于100%。自給率最低的是油料作物產品,自給率只有45.50%。植物油、糖及甜味劑的自給率也比較低,分別只有66.04%81.00%。谷物類、肉類、蛋類、奶類、魚及海水產品等大宗食物產品的自給率水平都很高,其中,谷物自給率為98.97%、肉類自給率為97.15%、蛋類自給率為99.92%、奶類自給率為80.95%、魚及海水產品自給率為94.82%。其他食物例如酒精飲料、動物脂肪、木本堅果以及不含大豆在內的其他豆類的自給率也都在85%以上。

具體到一些重要的食物,口糧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其中,稻米及產品自給率為101.37%,小麥及產品自給率為96.04%;大宗作物玉米及產品自給率為100.63%。但是,也有一些食物的自給程度較低,比如,棕櫚油自給率只有3.17%,木薯及產品自給率只有13.17%,大豆自給率只有15.41%,遠洋魚自給率不到40%,大麥及產品自給率也不到50%

1                               中國食物自給率(2013年)                         單位:萬噸、%

 

國內生產

進口

出口

庫存增加

國內消費

自給率

食物總計

86.43

1.谷物類

48628.0

2167.1

228.4

1434.9

49131.8

98.97

小麥及產品

12193.1

757.2

71.3

183.4

12695.6

96.04

稻米及產品

13687.3

271.4

56.5

399.8

13502.4

101.37

大麥及產品

169.9

252.8

61.5

0.1

361.1

47.05

玉米及產品

21862.4

740.7

25.2

851.6

21726.2

100.63

高粱及產品

289.5

119.8

1.7

0.1

407.5

71.04

2.淀粉根類

17322.3

3167.1

88.3

-6.3

20407.4

84.88

木薯及產品

460.0

3046.6

20.3

-6.3

3492.5

13.17

3.糖料作物

13811.1

92.9

0.5

0.0

13903.4

99.34

4.糖及甜味劑

1685.4

569.4

178.8

-4.8

2080.7

81.00

5.豆類(不含大豆)

448.6

118.1

84.5

0.0

482.1

93.05

6.木本堅果

374.3

58.1

49.5

0.0

382.9

97.75

7.油料作物

5811.3

7037.1

101.4

-26.0

12773.0

45.50

大豆

1195.1

6556.4

27.7

-32.6

7756.4

15.41

8.植物油

2209.2

1167.3

33.5

-2.2

3345.3

66.04

棕櫚油

23.0

709.8

7.2

0.0

725.6

3.17

9.蔬菜

58332.8

167.4

1291.9

0.0

57208.3

101.97

10.水果

15436.4

570.0

798.0

0.0

15208.3

101.50

11.興奮劑類食品

205.6

43.8

58.7

-1.7

192.3

106.92

(續表1

12.香料

97.3

2.8

53.5

0.0

46.7

208.35

13.酒精飲料

6555.1

115.4

42.8

3.0

6624.7

98.95

14.肉類

8518.0

442.2

195.9

-4.0

8768.2

97.15

15.下水

408.0

154.0

44.0

0.0

518.0

78.76

16.動物脂肪

407.4

66.3

5.9

0.0

467.8

87.09

17.蛋類

2912.9

12.6

10.2

0.0

2915.2

99.92

18.奶類(不含黃油)

4057.0

978.0

23.3

0.0

5011.7

80.95

19.魚及海水食品

5764.0

1123.3

808.2

0.0

6079.1

94.82

遠洋魚

395.4

755.7

135.0

0.0

1016.1

38.91

20.其他水產品

1414.2

3.4

11.8

0.0

1405.8

100.60

注:根據FAO食物平衡表等數據計算。數據來源:http://faostat3.fao.org/faostat--bulkdownloads/ FoodBalanceSheets

_E_All_Data.zip。綜合食物自給率以熱量值折算后匯總計算得出,各項產品自給率以實物量計算。

總的來說,中國食物自給程度較高,口糧和其他主要大宗食物都能保證基本自給。中國食物自給的短板主要在植物油和油料作物方面,部分產品嚴重依賴進口。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主要食物的自給率處于較高水平。2010年,中國谷物自給率達100.88%,遠高于同處東亞、生活習俗相近、農業資源條件相似的日本(19.97%)和韓國(23.99%),也高于亞洲(93.19%)和世界平均水平(99.92%)。當然,中國谷物自給率低于美國、法國、德國和俄羅斯等國,更低于一些有資源優勢的農業大國例如澳大利亞、加拿大和阿根廷等。中國肉類食品自給率(98.22%)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1.09%),但也高于日本(52.34%)、韓國(70.40%)和亞洲平均水平(93.83%[⑧]

(二)傳統簡化方法的偏差

需要指出的是,多數研究采用簡化方法計算中國糧食自給率,用國內生產量加凈進口量代替國內消費總量,而沒有考慮庫存變動因素,估算結果存在較大偏差。比如,20002003年期間,中國谷物連續減產,谷物市場一度出現供不應求現象,需要動員以往庫存來滿足當年國內消費,但用傳統簡化方法計算得出的自給率仍然很高,沒有反映這種入不敷出的情況;相反,2006年以來,由于谷物連續增產,加上進口增加,中國谷物庫存大增,相當一部分產量并未形成有效消費,而用傳統簡化方法計算則又高估了國內消費數量,低估了中國谷物自給率。表2反映了使用兩種方法計算的中國谷物自給率的差別情況。可以看到,使用簡化方法將2003年中國谷物自給率高估了18.58個百分點,2013年則低估了2.81個百分點。

2                             兩種方法計算的中國谷物自給率                     單位:%、百分點

 

2001

2003

2005

2007

2009

2011

2013

自給率1

99.54

104.17

99.19

100.69

98.22

97.86

96.17

自給率2

89.16

85.59

97.73

102.15

102.04

98.43

98.97

差額

10.38

18.58

1.46

-1.45

-3.82

-0.57

-2.81

注:自給率1=產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100%,自給率2=[產量/(產量+進口量-出口量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5)庫存增量)]×100%。根據FAO數據計算。數據來源:http://faostat3.fao.org/faostat-bulkdownloads/FoodBalanceSheets E All_Data.zip 

四、食物自給率變化趨勢

(一)總體趨勢

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的變化趨勢,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兩大階段:2000年(不包括)之前,食物自給率雖有波動,但基本上都維持在95%以上,低于95%的只有3年,且也都保持在93%以上。食物自給率峰值出現在1990年,達到101.01%2000年之后,食物自給率總體趨于下降,20042008年期間雖有回彈,但再也沒能回到93%的水平,最低值已經接近85%。詳見圖1

過去,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與谷物自給率的變化趨勢幾乎一致,19612003年期間兩者之間相關系數達到0.91;但2004年以來,兩者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20042013年期間兩者之間相關系數只有0.38。如果說進入本世紀以來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明顯趨于下降,那么,中國谷物自給率則沒有進入下降通道,盡管波動幅度加大,但多數年份仍能維持95%、甚至98%以上的極高水平。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6)

1  中國食物自給率變化(19612013年)

注:根據FAO數據計算,綜合食物自給率以熱量值折算后匯總計算得出,各項產品自給率以實物量計算。數據來源:FAO網站,http://faostat3.fao.org/faostat-bulkdownloads/FoodBalanceSheets_E_All_Data.zip

(二)產品間差異

分類來看,1990年(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峰值年份)以來,自給率下降最多的是油料作物產品,19902013年期間自給率下降了52.92個百分點;其次是不包括大豆在內的其他豆類產品,19902013年期間自給率下降了49.92個百分點;同一時期,自給率下降幅度在1030個百分點的有興奮劑類食品、下水、淀粉根類、植物油、糖及甜味劑以及木本堅果產品;自給率基本保持穩定、上升或下降幅度在5個百分點以內的有谷物類、肉類、糖料作物、動物脂肪、酒精飲料、蛋類、蔬菜、其他水產品以及水果產品;而同一時期魚及海水食品自給率還提高了9.36個百分點。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近5年來(20082013年),豆類和油料作物自給率繼續快速下降,分別下降了24個和17個百分點;而奶類(不包括黃油)、糖及甜味劑自給率也開始大幅下降,分別下降了15個和14個百分點。

在各種主要產品中,1990年以來,自給率下降最多的是大豆,下降了78.82個百分點;其次是芝麻籽、豌豆、葵花籽油、棕櫚仁油等產品,自給率下降了5060個百分點;同一時期,自給率下降幅度在3050個百分點的有高粱、木薯、蜂蜜、魚油、大麥、茶等;自給率下降幅度在1030個百分點的有黃油酥油、棕櫚油、油菜和芥末籽、牛肉、食用下水、其他肉類、燕麥、葡萄酒、原糖、堅果等;自給率下降幅度在510個百分點的有玉米、稻米、花生、菜籽和芥末油、羊肉、奶類、菠蘿、橄欖等;自給率基本保持穩定、上升或下降幅度在5個百分點以內的有小麥、小米、紅薯、馬鈴薯、甜菜、洋蔥、甘椒、柑橘、香蕉、甘蔗、花生油、發酵飲料、啤酒、奶酪、酒精飲料、豬肉、禽肉、淡水魚、遠洋魚、蛋、動物脂肪等;而同一時期也有一些食物自給率提高了5個百分點以上,比如番茄、葡萄、蘋果、柚子、葵花籽、大豆油、芝麻油、玉米油、咖啡、雜豆等。詳見圖2

張元紅:中國食物自給狀況與變化趨勢分析(圖17)

2  19902013年中國各類食物自給率變化(升降百分點)

注:根據FAO數據計算,數據來源:http://faostat3.fao.org/faostat-bulkdownloads/ FoodBalanceSheets_E_All_Data.zip

總之,在各種食品中,以大豆、芝麻、油菜籽等為主的部分油料作物(榨油后的餅粕等也是飼料原料),以棕櫚油、葵花籽油為主的部分植物油,以高粱和木薯等為主的飼料原料,以大麥為主的部分加工食品原料,以及茶葉、黃油等輔助食品的自給率下降較快。近年來,牛奶和牛肉等產品的自給率也開始快速下降。這些食品自給率的下降帶動了中國整體食物自給率的下降。19902013年,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平均每年下降0.63個百分點;近年來,下降速度進一步加快,近5年平均每年下降1.27個百分點。

五、食物自給率變化原因分析

(一)經濟增長和城市化、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導致食物生產供不應求

馮昭奎(2008)專門研究了日本食物自給率的演變歷史,發現日本按熱量計算的綜合食物自給率從1960年的79%,降至1970年的60%1980 年的53%1990 年的48%2000年的40%2006 39%。何安華、陳潔(2014)研究了韓國食物自給率的演變歷史,發現韓國糧食自給率從1965年的89.7%持續下降到1995年的60.9%2010年的54.0%2011年,韓國基于熱量計算的糧食自給率只有44.5%。姜長云等(2014)也詳細分析了日本和韓國谷物自給率的變化過程,發現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韓兩國都經歷了一個谷物自給率迅速下降的過程。19612009 年,日本谷物自給率由75.02%下降到23.62%,韓國谷物自給率由90.54%下降到29.55%

作為鄰國,日本和韓國在許多方面與中國類似,兩者在相同的發展階段都經歷了食物自給率的迅速下降,它們在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和教訓值得中國借鑒(姜長云等,2014)。日本和韓國的經驗表明,在人多地少、缺乏農業資源優勢的國家,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以后,食物自給率下降是不可避免的。食物自給率下降背后的原因在于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推進,爭奪了農業發展資源(土地、水、勞動力、資金等),壓縮了農業生產和食物供給的增長空間;而另一方面,隨著居民飲食結構和消費習慣變化、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食物需求不斷擴張。這種供求之間的矛盾使得食品需求不斷超越國內生產供應能力,推動了谷物自給率持續下降。

中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與日本、韓國當時經歷的那段時期非常相似,同樣是經濟高速增長、工業化和城市化快速推進、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內農業生產面臨資源和環境的巨大壓力。2000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7%,最低也在7.4%;農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由15.06%下降到9.17%;人口城市化率由36.2%提高到54.8%;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280元提高到28844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2253元提高到9892元(張元紅,2015),城鄉居民消費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些變化對國內食品供求形勢產生了重大影響。比如,1978年,中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肉類5.8公斤、植物油1.3公斤2014年,人均肉類、植物油消費量分別增加到22.5公斤12.7公斤,分別增長了287.9%876.9%。人口城鎮化也帶來了消費升級。比如,2014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肉類28.4公斤、奶類18.1公斤,比同期農村居民人均消費量高26.2%182.8%[⑨]。雖然中國大宗農產品產量多年來一直保持持續增長,但在消費總量不斷增加、消費結構逐步升級的情況下,國內農業生產仍然不能完全滿足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二)小規模、兼業化模式導致農業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日韓農業都屬于小規模農戶和兼業化經營模式。按戶均經營耕地面積計算,日本農業的平均規模大約只有歐盟的十分之一、美國的百分之一。中國農戶經營規模更小,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馮昭奎,2008)。這樣的生產模式導致了低下的農業生產效率和高昂的農業生產成本,使得國內農業產業嚴重缺乏國際競爭力。在貿易自由化成為必然趨勢的時代,國內農業市場不得不逐步開放,進口食品必然會不斷擠占國內市場。在這一過程中,本幣匯率升值,國內土地、水資源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以及環境保護要求提高等,將進一步提升國內農業生產成本,降低本國農產品的競爭力,加速本國食物自給率下降。

2004年,中國農產品貿易首次出現逆差,之后貿易赤字逐步擴大。目前,基于熱量計算的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已經下降到86%。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2013年年底,中國政府重新界定了國家糧食安全的內涵與邊界,從“保全部”轉向“保重點”,并第一次把“適度進口”作為糧食安全戰略的內涵之一,要求更加積極地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農業資源,有效調劑和補充國內糧食供給(程國強,2015)。可以預見,未來一段時期內,隨著中國經濟社會進一步發展,工業化、城鎮化進一步推進,城鄉居民生活進一步改善,農產品市場進一步開放,中國食品生產和供需情況將進一步發生變化,食品自給率將會進一步下降。

(三)糧食安全戰略影響食物自給的結構性變化

農業不同于其他普通產業,除了保障就業和保護農民收入以外,農業的特殊性還在于它提供的產品主要是食品。“民以食為天”,任何一個國家都不能低估農業生產和食品供應的重要性。即使是農業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國家,也不會完全遵從比較優勢原則,將本國的農業生產和食品供應完全交由國際市場來決定。這也是很多國家制定糧食安全戰略、采取農業保護政策的根源所在。

糧食安全和農業保護政策并不能包羅萬象,在貿易自由化的大趨勢下,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通常只能保護那些絕對影響國計民生、影響國家政治經濟獨立的產業和產品。在許多國家和地區,作為基本口糧的食物往往成為被優先考慮的對象。日本和韓國長期以來就一直對居民的基本口糧——大米進行高度保護,維持大米的高自給率。19602006 年,日本按熱量計算的食物自給率從79%降至39%,按重量計算的谷物自給率更是從82%降至27%,但是,作為主要口糧的大米的自給率直到2005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馮昭奎,2008)。韓國的谷物自給率從1966年的102.5%降到2010年的27.6%,但在此期間,除個別年份外,各年的大米自給率均保持在90%以上(何安華、陳潔,2014)。

1990年以來,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已經由101.01%下降到86.43%2013年),下降了14.58個百分點,但谷物自給率只下降了4.29個百分點,目前仍維持在98%以上。同一時期,大豆自給率下降了78.82個百分點,目前自給率只有15%左右;但稻米自給率只下降了5.33個百分點,目前自給率仍在100%以上;小麥自給率不僅沒有下降,還提高了2.08個百分點,目前自給率也在96%以上。在這種結構性分化的背后,是中國政府有保有棄的區別化農業政策。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因此不可能保障所有農產品都自給自足,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和國外農業資源是非常必要的。在具體產品選擇上,作為居民主要口糧的稻米和小麥的生產得到了優先扶持,采用不斷提高的最低收購價以及進口配額限制等政策予以充分保護;而大豆國內市場則最早向國際市場開放,只有3%的低關稅,沒有進口限制,結果進口大豆快速占據了國內市場。

(四)糧食生產滑坡將導致食物自給率快速下降

長期以來,中國能夠維持較高的食物自給率,主要獲益于糧食產量的持續增長。一旦糧食生產滑坡,出現持續減產的情況,食物自給率就會快速下降。這種情況曾經發生在19992003年期間。1998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5123億公斤,但從1999年開始糧食產量不斷下滑,一直降到2003年的4307億公斤,減產幅度達到16%。與此同時,中國食物自給率5年內就大幅下降了14個百分點,谷物自給率下降了18個百分點。2003年年底,中央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保護糧食生產的政策,包括最低收購價、種糧農民直接補貼、減免農業稅等,糧食產量才逐漸回升,直到2008年,糧食產量才重新超過1998年的水平,同期,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和谷物自給率也得到了恢復和提升。

(五)其他因素影響

2008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仍在持續增長,但谷物自給率卻沒有出現同步提升,綜合食物自給率還出現了持續下降趨勢。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因為近年來中國糧食價格持續高漲,而國際糧價大幅下落,越來越大的國內外價格倒掛[⑩],導致了進口糧食大量增加,國內增產的糧食很大一部分直接進了倉庫。當然,居民消費結構升級,對多樣化、高品質食品的需求增加,也導致了糧食之外其他食物進口快速增加。這一時期的情況表明,在國內糧食產量增長之外,有更多的因素影響到食品進出口貿易和食物自給率的變化。有時候凈進口增加并不完全是因為國內生產不足或國內供應短缺,對于那些沒有進口配額限制以及進口關稅較低的產品來說,國內外價差將直接決定其進出口貿易的方向和規模。影響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因素很多,除了國際農產品市場供求這一基本因素以外,還包括國內外各種農業扶持政策特別是價格支持政策、匯率制度與政策、能源價格與政策、國民經濟甚至整個世界經濟景氣狀況等。另外,食品安全和食品質量問題也會左右居民的消費偏好,進而影響到相關食物的進出口貿易。

六、結論與政策含義

(一)主要結論

本文分析表明,目前中國食物總體自給程度仍然處于比較高的水平,以熱量計算的綜合食物自給率2013年為86.43%;口糧和其他主要大宗食物能夠保證基本自給,口糧(稻米和小麥)自給率維持在95%以上,谷物自給率為98.97%,肉類自給率為97.15%,蛋類自給率為99.92%,奶類自給率為80.95%,魚類自給率為94.82%,蔬菜和水果自給率高于100%;食物自給率較低的產品主要是植物油和油料作物產品等,油料作物產品自給率為45.50%,植物油自給率為66.04%;少數產品嚴重依賴進口,例如,棕櫚油自給率只有3.17%,大豆自給率只有15.41%。與世界平均水平以及條件相似國家相比,中國主要食物自給程度相對較高。

研究發現,采用簡化方法、用國內產量加凈進口量代替國內消費總量所得出的中國糧食自給率存在較大誤差。比如,這種算法將2003年的谷物自給率高估了18.58個百分點,2013年則低估了2.81個百分點。

從趨勢來看,中國綜合食物自給率在2000年前基本穩定,但進入本世紀以來,已經明顯步入下降通道。不過,導致食物自給率下降的產品并非谷物等大宗食品,而是植物油及油料作物產品、部分飼料和加工食品原料,以及部分草食性畜產品等。

導致中國食物自給率變化的原因有多個方面。其中,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費升級、本國農業低效率高成本以及國際競爭力不足,是導致食物自給率下降的基本因素;而優先保障口糧供應的糧食安全戰略則影響著食物自給的結構性變化。需要注意的是,中國能否維持較高水平食物自給率的關鍵在于糧食產量能否持續增長,一旦糧食生產滑坡和持續減產,食物自給率將會快速下降。近年來的實踐還表明,即使保持了糧食增產,也不一定能阻止食物自給率下滑,國內外市場變化、農業支持政策和食品安全狀況、匯率、能源價格乃至世界經濟景氣程度等,都會通過不同方式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中國食物自給狀況和糧食安全形勢。

(二)政策含義

首先,要清醒認識中國食物自給率狀況及變化趨勢。目前中國食物自給程度相對較高,即使綜合食物自給率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趨于下降,也是符合中國基本國情、符合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對此不必過分擔憂。中國農業資源有限,僅靠國內資源難以滿足城鄉居民所有食品需求,目前的農業生產水平已經引起嚴重的水資源缺乏、地下水過采、耕地質量下降和環境污染等問題[11]。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經濟增長以及收入和消費水平提高,未來中國居民各種食品需求仍會繼續增長,對國內農業生產和資源環境的壓力會越來越大。因此,利用國際市場和國外資源十分必要。當然,也需要根據國內外供求形勢對食物自給率設定合理的限度,一些重要的、無可替代的產品要保持必要的自給率。要認識到中國消費量巨大,一些大宗產品不能過分依賴國際市場,比如,中國稻米年消費量為1.9億噸,而世界稻米年出口量僅有0.33億噸[12]

其次,要樹立大食物觀。面對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費需求,要立足整個國土資源,通過多種途徑、開發多樣化的食物資源。對食物自給的分類分析表明,中國不同食物的自給程度差異很大,結構不平衡問題非常突出。需要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利用政策工具和措施,引導農民生產行為,減少相對過剩產品的生產,增加短缺產品的供給。另外,中國現有統計體系中缺乏綜合食物平衡表信息,有關部門應適時編制和發布有關資料,包括各種食品供需和庫存變動情況等,以便公眾更好地了解國情,及時把握整體食品供求形勢。

第三,不能放松糧食生產。本文分析表明,糧食生產滑坡和持續減產將會導致中國食物自給率快速下降。因此,必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近兩年中國糧食庫存很高,需要適當消化,短期內不需要持續增產,但要注意避免出現連續多年大幅減產的情況。具體政策上要把重點放在糧食主產區,繼續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大永久性基本農田保護力度,加強水利工程建設,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健全農技推廣體系,保持糧食生產能力,穩定糧食產量。

第四,要注重提高農業競爭力。要減少一些國內產能能夠滿足需求的不必要進口。在當前形勢下,要利用財稅、信貸、保險和其他支持政策,加快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農業社會化服務,推進規模化經營。同時,要改革完善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

最后,要強化食品安全意識。一些食品進口的增加,并不是因為國內供給不足,而是因為消費者對國內食品質量不放心。因此,需要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并與國際食品安全標準接軌,要建立食品可追溯制度,加強源頭治理和各環節監管,嚴格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切實保障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略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網站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色大成网\站久久久 | 亚洲日韩精品欧美国产动漫第一页 | 伊人久久精品在热线热 | 熟女50岁一区二区 | 亚洲自拍r级免费视频 | 曰本AV在线电影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