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魏后凱日前發表了名為《中國城鎮化新問題新趨勢調查》的研究報告,提出了中國城鎮化經歷30余年發展后,所面臨的新問題和新趨勢,其中的許多分析和論點,確實值得社會各界思考和討論。
城鎮是聚集的人口、活躍的經濟活動和特定地域空間緊密相連的綜合體,城鎮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據《中國城鎮化新問題新趨勢調查》的數據顯示,2006-2010年,全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39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平均每年提高1.58個百分點,“十二五”前四年全國城鎮化率平均每年提高1.21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平均每年只提高0.98個百分點,速度都在下降。中西部地區到目前為止還在加速,但2014年中部地區城鎮化率是49.8%,西部地區是47.4%,已接近50%。“十三五”期間,中西部地區的城鎮化率也會逐步減速。從發展的眼光來看,未來我國城鎮化的速度會下降,全面提高城鎮化的質量將是未來中國城鎮化的一種新常態。這叫城鎮化轉型。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必須建立新型城鎮化的探索思路,才能應對當下出現的新問題和新趨勢。首先,各地應當注重產城融合,城鄉發展一體化。在推進城鎮化的過程中,必須正確把握和處理好產與城的關系,以產興城,以城聚產、以產留人,避免因缺乏產業支撐而導致的“空城”困境。
而這也要求在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中,必須推進基礎設施一體化。堅持現代化元素與市民內在需求相統一,統籌推進交通、信息、能源、環保、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堅持“地上”和“地下”相結合,既做好“顯績”工程,又做好“隱績”工程。加強市域、市際間基礎設施對接,強化區域基礎設施協調與共享。科學布局加密型緊湊型城市,大幅度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避免走目前一二線城市的老路。
更為重要的是,新型城鎮化要注重鎮村發展的工業化,實施工業化和農村城市化同步推進的策略,加強城市和農村之間土地和資本的流動,把工廠辦到農民的家門口,發展壯大村鎮集體經濟,農村就地變城市,農民就地做工人、做老板,使城鎮化發展與農民切身利益緊密相連。
而在各地新型城鎮化的未來路徑中,如何強化優勢產業的集群化,是需要考量的重要命題。新型城鎮堅持走集聚發展之路,引導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梯度發展,促進各類企業向城市、園區、經濟帶集中,逐步在有條件的農村片區形成一批規模較大、層次較高、有一定知名度的特色產業集群,實現規模效益和集群效應。建立一批符合鄉鎮實際、具備發展潛力的產業基地,促進產業鏈條向前端設計和后端服務延伸,做強做優制造優勢特色產業。大力支持產品開發、技術創新、檢驗檢測、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行業平臺建設,為鄉鎮產業發展提供專業技術支持,推動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在世界和中國進入智能化、“互聯網+”時代的大背景下,唯有如此,新型城鎮化才能獲得同步發展的根基。
而作為城鎮化的主政者,還要注重城鎮發展組團化。優化城鎮片區主體功能,推進區域統籌,加強資源要素、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和行政資源的整合,推動城市空間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從行政區經濟向經濟區經濟轉變。加強城市對接區域發展,融入大城市群,突出城市發展個性,形成城鎮之間的合理分工、布局。也就是說,新型城鎮化決不只是城鎮一級政府考慮的發展戰略,更是縣市一級政府必須全盤統籌的頂層設計,不如此,則新型城鎮化無法形成地區合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縣域經濟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