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主編推薦

戴小明:進一步加強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建設

[ 作者:戴小明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10-14 錄入:王惠敏 ]

學校是文明的燈塔,教師是鄉村文明的星火,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最有效途徑;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的核心在教育,基礎在交通,長遠在產業;基礎教育是國民教育的基石,興教育、拔窮根,辦好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根本在投入。目前,貧困地區、特別是偏遠山區鄉村學校發展的隱憂不容小覷,必須以共享發展理念為指導,作為事關決勝脫貧攻堅、同步全面小康的大事精準施策。

中國的根基在農村,扶貧的重點在農村,農村的希望在教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治貧先治愚,扶貧必扶智。但由于中國疆域廣闊,經濟社會發展的地區差異巨大,尤其是中西部山區縣域經濟總量小,財政基礎薄弱,地方財力脆弱,鄉村學校點多面廣,投入長期不足,歷史欠賬多,基礎教育艱難,鄉村學校建設滯后,隱憂不容小覷。從對部分地區的實地調研看,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教師大量流失,師資隊伍極不穩定;工資福利待遇低,青年教師心不安;留守兒童比例大,教師非教學任務重;師資青黃不接,結構嚴重失衡;基礎條件簡陋,儀器設備不足;通訊網絡不暢,信息化尚未起步;交通不便,師生出行困難。

古人云:“敬教勸學,建國之大本;興賢育才,為政之先務。”農村基礎教育、鄉村學校建設是近年中央著力的重點。2015年4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并明確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薄弱環節和短板在鄉村,在中西部老少邊窮島等邊遠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教育,讓每個鄉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阻止貧困現象代際傳遞,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相繼修訂《義務教育法》《教育法》。2016年5月,《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當前,從根本上全面解決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建設存在的問題任務艱巨,各地“要注意結合地方實際,因地制宜選擇發展路徑”,要改變單一治理思維,注重政策統籌、方案統籌、力量統籌、進度統籌,在中央和省級政府的精準制度安排與財政支持下,匯聚社會大愛,鼓勵民間力量助教助學,引導公益組織參與鄉村教育、鄉村文化建設。

優化頂層設計,統領貧困地區鄉村學校建設發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核心是有效推進資源下沉,強基固本改善鄉村學校辦學條件,這就要求中央財政要進一步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基礎教育投入,將農村基礎教育納入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戰略統籌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以及高山高寒地區鄉村教育發展;要匯聚政策合力,以足夠的強度和精準度,優化差別化扶持舉措,完善相關政策,聚焦綜合施策,持續精準發力,讓政策受益面真正受益;要加大偏遠山區基礎教育財政專項轉移支付力度,將山區鄉村學校建設納入脫貧攻堅整體規劃,啟動偏遠鄉村學校建設工程,設立偏遠鄉村學校發展基金,深度推進“全面改薄”,加速山區鄉村學校信息化建設進程。

建立鄉村師資隊伍穩定機制,保障教師潛心育人。安貧樂道值得敬仰,但清貧不應該是教師的標簽,特別是鄉村教師。為此,必須大力推進《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的落地見效,盡力改善鄉村教師待遇、工作生活環境,切實保障教者從優、優者從教:建立城鄉教師定期輪崗制度,引導教師有序流動;建立住房保障機制,實現偏遠鄉村教師在縣城(或集鎮)人人有住房,只要達到規定服務年限政府贈與,緩解鄉村教師后顧之憂,也可增加青年教師交流交往機會,解決他們因長期工作生活在鄉村找對象、子女撫育、照料老人難題;完善工資增長機制,夯實“省級統籌、省縣共擔”財政保障,逐步補齊城鄉教師福利待遇差距,確保鄉村教師實際收入高于城鎮教師、高于公務員隊伍;健全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實施高年資教師療休養計劃,讓鄉村教師有尊嚴地工作生活在農村大地。

建立鄉村教師質量保障機制,改善結構提高素質。師資是優質教育資源的根本。辦好鄉村學校,關鍵在教師,而優秀教師必須依靠長期發現、培育、積淀,鄉村教師補充要切忌短期、臨時性項目,否則后患無窮。因此,要科學評估近年來免費師范生、資教生、三資一扶、特崗計劃、國培計劃,以及正在推行的新機制教師計劃等項目績效,適時改革鄉村教師培養模式,推進校地協同,地方政府根據實際需求,從本科院校教師教育專業擇優選拔培養對象,定點、定崗、高標準、本土化、訂單免費培養;要注重在崗培養,加強定期化在職培訓,增強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適應教育互聯網+新態勢,大力提高鄉村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要創新體制機制,嘗試政府購買工勤服務,減輕專任教師非教學負擔;要完善配套政策,因地制宜盡快出臺適應鄉村學校特點和需要的教師編制與師生比標準。

弘揚中國優秀文化,傳承中華家庭教育優良傳統。教育是系統的,基礎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業,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家庭是根,沒有家庭教育的基礎,沒有愛的滋養和呵護,其他教育將會是空中樓閣。古人智慧:“蒙以養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至要莫如教子”“養不教,父之過”。啟迪人們兒時的啟蒙教育、家庭教育對孩子成長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要大力普及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觀,自覺傳承家庭教育優良傳統,著力引導青年家長以子女教育為重,親近孩子生活,陪伴孩子成長,減少留守兒童數量,防范“生而不養,養而不教”,從根本上化解留守兒童社會難題。通過大力推進農民工市民化,以及引導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從源頭上逐步減少兒童留守現象。現階段尤其要特別落實保障隨遷子女就學和加強留守兒童關愛保護。

真實傳播貧困樣態,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治理。30多年的農村改革,以及近年來中央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的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的強力推進,偏遠山區村寨與全國廣大農村一道變遷,除重病、殘疾、孤寡等特困家庭,貧困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吃穿溫飽問題,但有的村莊文化貧困、教育貧困、信息貧困日益凸顯:鄉村學校消失,家庭教育斷裂,留守兒童激增,傳統村莊衰落,鄉村文明式微。學校是鄉村文化的高地,農村貧困的治本之策在教育——辦好鄉村學校,提高農民素質,復興鄉村文明。而在公共財政資源短缺、有效供給不足時,必須真誠善待民意和社會財富,主動對接媒體引導公益力量助學資教,形成全社會關注鄉村、關注基層的強大正能量,進一步凝聚社會穩定最基礎的向心力,激發村莊發展內生潛力,增強貧困家庭致富動力,培育新時代的新型農民。

作者系中共中央黨校報刊社總編輯,湖北民族學院、中南民族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評審專家,教育部學科評估專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學習時報》2016年10月13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本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综合另类专区在线 | 日本三级手机在线播放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专区 | 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