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葉興慶
近年來,我國在消除貧困方面取得了極大進展,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從上年的7017萬減少到5575萬。年度減貧1000萬人以上的任務超額完成,“十二五”時期扶貧開發圓滿收官。
同時也迎來了脫貧攻堅期,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從扶貧到脫貧只有一步之遙,如何扎實走好這一步十分關鍵。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研究員葉興慶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專訪時表示,在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中國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而未來推進發展議程、消除絕對貧困和改善底層40%人口的收入狀況,需要進一步實施政府主導的扶貧戰略。
落實精準扶貧打贏攻堅戰
中國經濟時報:目前我國扶貧開發已經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新階段,扶貧面臨怎樣的新形勢和新挑戰?
葉興慶:從國內來看,2020年我國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屆時若很多人口沒有解決溫飽問題,村莊面貌落后,那么,全面小康的含金量就會降低。所以中央把精準扶貧作為全面小康的短板來彌補,提出新階段脫貧攻堅的主要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
從國際社會來看,到2015年,《聯合國千年宣言》確立的以減貧為核心的千年發展目標告一段落。開始進入2015年后發展議程,重點是以包容性增長帶動可持續發展,提高底層人口的生活質量,給他們更多的發展機會。中國要想在這個進程中繼續發揮領先作用,就必須在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的同時,創新體制機制,讓低收入群體分享發展成果。
應該清醒地看到,扶貧面臨不少新挑戰。截至2015年,農村貧困人口為5575萬,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硬骨頭”,扶貧的邊際效應遞減,邊際成本上升,每解決一個貧困人口需要投入的力度更大。通過經濟發展能自發帶動的那部分人已經脫離貧困了,沉淀下來的這一部分,很難通過經濟發展帶動。
此外,當前經濟增速下行壓力大,農民增收的途徑受到影響。比如,農產品價格波動會影響農民務農的收入;對進城務工人員來講,新增農民工人數和收入上漲速度都在下降,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增長受到制約。
過去,國家在邊遠地區的基礎設施項目需要的用工人員較多,農民可以借此解決就業問題,而今機械化程度較高,貧困勞動力就近尋找就業機會的難度增大。農民增收途徑和空間縮小,這是“十三五”期間扶貧面臨的最大挑戰。
精準脫貧任務完成之后,中國減貧的下一戰役,可能是農村老年人口的貧困問題。沉淀在農村的老齡人口比較多,其創收能力低,加上農村社會保障程度低,養老設施嚴重不足,農村老齡人口貧困問題將會凸顯出來。
中國經濟時報:面對這些新挑戰,我們提出了哪些解決方案?
葉興慶: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中央在精準扶貧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
中央提出,要做到“六個精準”(扶貧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和“五個一批”(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扶貧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要把低保對象和扶貧對象統一起來,做到“應扶盡扶”和“應保盡保”。要做到精準識別農村貧困人口,將符合條件的農村低保對象全部納入建檔立卡范圍,給予政策扶持,幫助其脫貧增收。
同時,健全農村低保制度,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加強農村低保家庭經濟狀況核查,及時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農村低保范圍,保障其基本生活。
還有一些帶有中國特色的措施。比如,東西扶貧協作,今年是全國東西扶貧協作工作開展20周年;機關企事業單位定點扶貧;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幫助發展地方經濟,落實農村低保制度和用好扶貧開發政策。
中國經濟時報:每年的10月17日是世界消除貧困日,中國已是世界減貧事業的中堅力量,未來中國在全球減貧事業中的角色將有哪些變化?
葉興慶:中國的扶貧成就已得到國際公認,中國率先實現了千年發展目標,聯合國2015年《千年發展目標報告》顯示,中國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
同時,中國的減貧經驗起到了示范效應,中國扶貧的做法在一些地方得到了推廣。中國通過多個平臺傳播減貧的故事和經驗,比如,中非合作論壇、中國—東盟每年都有減貧會議。多次請發展中國家官員參觀減貧成果,中國國際扶貧中心也舉辦多次減貧培訓班。
在實現千年發展目標中,中國發揮了引領示范作用。而未來推進2015年后發展議程、消除絕對貧困和改善底層40%人口的收入狀況,都需要繼續加大政府主導的扶貧力度。
作為領跑者,中國對發展戰略做出新的調整,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共享發展的理念,就是要縮小東西之間、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還要加強農村社會事業發展,解決好貧困地區兒童營養問題,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應對農村老齡化問題等。
需加大政府主導的開發式扶貧
中國經濟時報:你曾說過扶貧的主要力量靠政府主導的開發式扶貧,未來這種情況有所變化嗎?
葉興慶:隨著經濟發展對減貧的邊際效應下降,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等帶來的包容性增長也難以覆蓋所有貧困地區,迫切需要進一步加大政府主導的開發式扶貧力度。
不管是中國近30年的扶貧,還是目前的精準脫貧,以及未來要展開的扶貧工作,都有政府主導這一中國特色。這是因為,中國農民集體解決貧困,基本是靠市場化改革。通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產品流通的市場化改革、鄉鎮企業發展、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等方式讓中國大部分農民通過經濟快速發展擺脫了貧困。
但是總有一部分鄉村和農戶,涓滴效應難以惠及,包容性增長難以覆蓋,這部分人擺脫貧困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那么市場化的方式解決不了,就需要外部力量的干預,在中國就是靠政府主導的力量。1980年代中期到現在,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扶貧項目以及專項扶貧規劃,比如,《國家八七脫貧攻堅計劃》《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01-2010年)》,現在正在實施的《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
此外,政府主導的同時也動員社會力量的進入,很多慈善組織、NGO組織到西部地區做特色產業和教育醫療領域的創新,也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中國經濟時報:作為中心扶貧辦負責人,請你簡要介紹一下大名縣扶貧工作主要成效?
葉興慶:2012年底,國家將大名縣確定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定點扶貧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非常重視此事,動員全中心力量,充分發揮智力扶貧的優勢,派了掛職副縣長和駐村第一書記,幫助大名縣理清發展思路,用好扶貧資金。
近一年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副主任張軍擴和隆國強及中心多個研究部所、下屬單位主要負責人組成調研組,赴大名縣進行扶貧調研。中心各單位特別是國研科技、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機關工會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捐贈圖書和電腦、主辦公益性政策講座、提供項目咨詢等方式促進大名縣扶貧工作。
中心援建的村小學電腦室、圖書室已經建立起來了,國研科技幫助貧困村建立的蔬菜合作社獲得了豐收。下一步主要是幫助大名縣更好地落實國家扶貧政策。(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黃俊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時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