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做大做強中國農業,企業家義不容辭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十三五”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提升中國農業競爭力的關鍵時期。在這兩個關鍵時期,我認為做大做強中國的農業,在座的各位企業家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1、農業具有強勢產業特征
從全球農業發展史看,傳統農業具有弱勢產業特征。但最近這些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農業科技的快速成長,農業的產業特征開始不斷改變,強勢農業已經在全球形成了基本趨勢。從全球各個國家的農業發展來看,無論是資源稟賦豐富的北美國家,亦或是農業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農業無一不表現出強勢產業的基本特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勞動生產效率高。美國是當今世界最強大的農業國家,每年提供給全球的糧食總量大約是3.5億至4億噸,美國的人口總量是3.2億,人均占1200公斤。事實上,美國的農業從業人員一年生產的谷物達到140噸,也就是28萬斤。在歐洲的資源小國丹麥和荷蘭,農業同樣表現出強勢產業的特征。丹麥全國有500萬人,每年出欄生豬2500萬頭,出欄牛1000萬頭,也就說每年丹麥生產的農產品可以滿足全國人消費3年。荷蘭的農業從業人員大約只占全國人口的2%,但是荷蘭農業創造的增加值是4%。以色列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大約是2%,創造的增加值占GDP的7.5%。
二、農業組織化程度高。最近這些年農業越來越集中化、專業化。從美國來看,上個世紀三十年代家庭農場有630萬家,2014年家庭農場減少到140萬家,雖然家庭農場的數目在減少,但是規模卻在不斷地擴張。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美國每個家庭農場擁有的耕地規模大約是60公頃至70公頃,2014年平均規模則達到180公頃。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的勞動生產效率還是非常高的,組織化也非常高。丹麥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谷物和奶類合作社有1073家,去年只剩下了20家,但這20家合作社生產的谷物和奶制品大約占丹麥全部需求的80%以上。
三、出口競爭力強。這些國家無一不表現出強大的農產品出口競爭力。美國每年出口的大豆、玉米和棉花分別占全球同類出口量的39%、36%和32%。巴西一個國家出口的大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40%,第二位的美國占了39%左右。美國去年出口的農產品大約1400億美元,是世界第一。排名世界第二的荷蘭,去年農產品出口創匯824億美元。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農產品進出口國,去年進出口農產品1876億美元。但是我們進口了多少?1169億美元,出口只有707億美元,而丹麥出口了828億美元,荷蘭也有824億美元。這些國家在農產品出口創匯方面無一不表現出強勢產業的特征。
由此我有一個基本判斷,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尤其是農業科技的進步,農業的弱勢產業基本特征越來越被強勢產業基本特征所替代。我們講一個國家的強勢不僅僅表現在它的科技,不僅僅表現在它的非農產業,甚至不僅僅表現在所謂政治或者經濟總量為大,而同樣表現在農業的強勢產業特征。從全球范圍來看,農業強勢特征已經越來越凸顯。
從中國來看,很多人一直以為中國的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但是我最近對這個看法越來越持審慎態度,我以為中國已經具備了強勢產業的基本特征,或者說已經有了一個夯實的基礎。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中國農業具有足夠強大的總量特征。其一,去年我國糧食總量12429億斤,6.21億噸,排名世界第一;其二,去年豆類農產品8625萬噸,也是世界第一;其三,去年我國生產的水產品,特別是養殖類水產品達到6699萬噸,同樣是世界第一。從人均的角度來看,我國人均糧食占有水平450公斤,人均肉類占有水平64公斤,人均水產品占有水平47公斤,都分別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
中國的農產品出口優勢不在資源性農產品,表現在園藝農產品和養殖產品,特別是養殖水產品。去年水產品出口創匯220億美元,其中主要就是養殖類的水產品,例如對蝦、蚌類。蔬菜去年創匯122億美元,茶葉、梨、蘋果在世界出口方面都有極強的競爭力。換句話說,原始農作物在出口方面有絕對的競爭力。從長遠來看,怎么樣讓園藝農產品的競爭優勢擴大到資源性農產品上、怎么樣提升資源性農產品的發展,是一個發展的重點。
二、作為人口大國,中國具有龐大的絕對總量需求。目前,中國還處于人口凈增長階段。如何滿足凈增長人口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絕對總量需求?同時怎么樣滿足由于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對農產品不斷增加的多樣化、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的需求?這為我們的市場提供了巨大的空間。
三、中國的農業最近這些年表現出極強的成長性。農業是傳統產業,但農業在中國這些年卻表現出新興產業的基礎特征。2015年農業增長值超過6萬億,占整個GDP總量的9%。但是中國農業勞動力仍然占全部勞動力的28%,表面上看就是三個農民生產的產值相當于一個城鎮人,這也是城鄉收入差距達到1:2.73的根本原因之一。但是,在10年前的2006年,中國的一二三次產業勞動生產效率是1:7:4,換句話說第一產業的勞動力僅僅相當于第二產業工業的1/7,是第三產業的1/4,但這個數據到去年變為了1:4:3。也就是說,農業的勞動生產效率這些年呈快速增長之勢。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農業極具成長性。
中國農業極具成長性還表現在全社會對農業投資的熱情不減。今年的1-9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入第一產業的增長率達到22%以上,高于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3.6個百分點。換句話說就是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大約只有8%-9%,而農業的投資增速是22%以上。其中民間資本投入到第一產業的固定資產同比增長18.6%,高于全社會民間固定資產投資增速16個百分點,即民間資本投入到全部產業的固定資產只增長2%,而且主要集中在農業投資領域,增速達18.6%。
四、中國農業越來越受到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關注,習近平總書記這些年一直在強調: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業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去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吉林調研時又提出,我們在任何時候都不可以忽視農業、忘掉農民、淡漠農村。
今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小崗村后組織召開的深化農村改革座談會上,又鮮明地提出三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地推進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地發展農村經濟;堅定不移地促進農村和諧社會的發展。總書記講“強、富、美”“三個不能”“三個堅定不移”,標志著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把農業、農村、農域工作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這也是我們實現“十三五”發展綱要的一個基礎,也是我們實現中國夢的一個基礎。
所以,我們要把握大勢,這個大勢就是中國農業一定要成為強勢農業。
2、發揮企業在現代農業體系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建設與中國大國地位相稱的強勢農業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事實上,按照“十三五”規劃,我們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要走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的現代農業發展道路。怎么樣實現“十三五”規劃綱要的要求?我以為,需要政府的努力,需要各位企業家的努力。
從企業家這個角度來看,有三個方面需要把握:
第一,要有一個明確的發展目標。什么叫明確的發展目標?如果說發展階段三年、五年,發展有一個階段性、成長性的目標。在近期的目標,中國農業的基本目標是使我們的農業現代化跟上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發展的節拍,實現“四化”同步發展的要求。如果從長期的目標來看,中國農業不僅應該成為全球農產品生產大國,而且應該成為全世界響當當的農產品強勢農業大國。我們要不斷減少中國對全球農產品對外依存度,減少依存度就是說能夠自給自足。到了中期階段,我們能夠實現這樣的平衡,到了更長遠的目標,就是我國農業要以某些農產品為突破,使整體農產品在全球具有競爭力。
二、對企業來講,要在三大體系建設中發揮我們獨到的作用。發展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在產業體系方面各位企業家能做什么?基本的農產品數量滿足不是企業的職責所在,數量滿足要依靠數以億計的、分散的農戶家庭,特別是這些年不斷成長的家庭農場、合作社。但是產業體系是什么概念?是從橫向的角度不斷拓展農業的外延。傳統農業農林牧漁這四大產業,如果聚焦的是物質性的,農產品、林產品和水產品的生產的話,下一步從橫向的角度來看,是不是有旅游休閑、生態文明保護、包括文化傳承等這類非物質性生產的從外延拓展產業體系的邊界。這些新產業、新業態靠誰做?靠的就是各位企業家。
“互聯網+”是一個時代的話題,也是各位企業家應該著力的一個基本方式。從生產體系來講,企業家需要做的工作更多,或者說在生產體系的構建過程中,企業家的用武之地更加廣闊。我們講生產體系是從縱向的角度深化農業的內涵。所謂的生產體系就是要構建打造農業的全產業鏈,提升農業的價值鏈,實現農業的供給鏈,拓展農業的生態鏈。什么叫做產業鏈?所謂的全產業鏈條就是“從田間到餐桌”。伊利是生產企業,首先是著眼于第一產業,然后進行加工成為加工企業,再向生產領域建基地,向后沿做品牌塑造,做自己的專營店。中糧集團是典型的商貿企業,屬于第三產業,但中間集團這些年不斷地建生產基地,不斷地從事加工產業,已經成為全球一二三結合重要的巨頭企業。又比如北大荒,最早是做產品的,現在加工產品、賣產品,這都叫全產業鏈的打造。
從價值鏈的塑造來講,更離不開在座的各位企業家。簡單地從種到收是難以致富的。但是在“從田間到餐桌”產業鏈不斷拓展的過程中,特別是在品牌塑造、在營銷階段、在加工階段、在冷鏈設施運輸階段,企業是完全可以有所作為的。
我在四川調研過很多農民合作社和企業。以韭黃為例,盡管都是有機作物,但同樣的產地、耕作技術,同樣的不施化肥、不施農藥,老百姓賣韭黃每斤是10元。但同樣的產品如果由企業來做,按照企業專業化、標準化的方式進行包裝,每斤韭黃就可以賣到60元。也就是說,在生產過程中,農業的價值鏈是不斷延長的。我曾經考察過聯想集團。聯想在四川生產獼猴桃,僅僅是經過聯想佳沃的品牌塑造,其獼猴桃的價值就遠遠高出當地同類產品的一倍,這就是典型的是價值鏈的延伸。
要打造供給力。農產品生產是典型的季節性生產、季節性消費,但在這些年的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我們發現,農產品生產的時空分布是完全可以打破的。比如聯想集團在南美的智利建基地,在南半球的新西蘭建獼猴桃基地。從時間分布和地理概念的角度來看,這兩個位于南半球的國家正好和中國生產錯了半年的季節時差,這半年的季節時差從成本的角度講,既能滿足全年的均衡供給,從企業的角度來講,相應的儲藏成本也得到了大大的降低。
拓展生態鏈。中國下一步的農業發展不僅僅表現在物質性的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生產方面,還會越來越多地表現在綠色產品方面。這種綠色產品一次性投資大,回報低。比如說退耕還林、退耕還湖、退耕還草,有志于做這方面產業的企業,從長遠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來看,一定是有所作為的。
第三,塑造建設現代農業的經營體系。經營體系發展到今天,確確實實已經呈多元化的發展態勢。例如,去年年底平均規模200畝的家庭農場有87.7萬家;全國有153萬家各種各樣的合作社,最新統計顯示,今年10月份合作社達到173萬家;各種各樣的龍頭企業全國有12萬家,其中國家級的龍頭企業1245家。
那么,在多元化的農業新興經營主體中,農業企業應該發揮什么樣的引領作用?
我認為,在多元化的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定位是不一樣的。保證數量生產要靠家庭農場、合作社;要實現農民共享、增加農民收入靠合作社、農業企業;但真正要塑造農產品的高端化、品牌化、差異化,在座的企業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在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的背景之下,在塑造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方面,農業企業要發揮引領和示范作用。這種示范表現在如何使生產更好地滿足需要和怎樣更加透徹地理解消費導向上。
3、政府應完善政策穩定企業預期
從政府的角度來講,建設強勢農業,塑造與中國大國地位相匹配的強勢農業,促進農業企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政府的作用必不可少,也是非常強大的。我認為這個作用表現在三個大方面:
一、推動土地制度改革,準確地理解和把握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要義。我在成都調研時,專門問了很多企業家,知不知道三權分置的理論?三權分置的理論對你們有什么樣實際的意義?他們說,現在企業無論是出讓土地,還是在土地上進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或者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我們更加放心了,因為經營權完整了。按照三權分置的要義來講,嚴格保護承包權,加快放活經營權。經營權越來越成為一種承包權派生出來的獨立權益,我們有了獨立權益,我們發展事業當然就有了穩定的預期。所以,政府要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讓企業、新型經營主體有穩定的預期。
二、培養造就新興農業經營主體和一大批成長性的職業化農民。隨著三權分置要義的不斷實踐,將來會出現越來越多的新興經營主體,將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發展,留在農業內部的人會越來越少,但留下的人一定是愿意從事農業的新型農民。
另一方面,前不久國務院剛剛發布了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政策,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情況下,我們怎么樣吸納有一定技能、有一定資本積累的有志于農業的農民回歸?將來農業的身份特征要越來越淡化,甚至剝離。將來農民職業特征要越來越凸顯,農業要成為一職難求的產業。
三、政府一定要幫助企業家在發展現代農業時適應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的要求。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企業的訴求是什么。我詢問過很多農業企業,他們缺人才、缺用電用水的政策、缺補貼政策,但林林總總的各位企業家反映更多的還是缺乏與農業相適應的金融保險政策。現在農業的金融需求不像過去金額小、短期借貸,現在動輒百萬、千萬的額度。過去僅僅是信貸需求,現在又有了保險需求,還有期貨需求、證券需求等等這一類金融衍生品的需求能不能得到滿足?過去的金融需求可能就是實體金融,現在能不能有一個線上線下“互聯網+”的需求?滿足這一類的需求是我們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4、農業企業家的特殊責任
什么叫企業家的責任?企業家是關鍵少數,理應有所作為。
一、企業家要有理念,要有抱負。在座的各位都是中國人,中國人一定有中國夢的抱負,企業家除了要有中國夢抱負還要有企業家抱負。什么叫企業家抱負,現在是全縣第一,明天應該是全市第一,后天應該是全省第一,大后天應該是全國第一,再往前走能不能成為世界第一?企業一定要有這種夢想。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打造企業家精神。什么叫企業家精神?永不滿足,不斷創新,追求卓越,實現完美。這叫企業家精神。正是有了這種企業家精神,我們很多的大型農業企業才能從小企業起步不斷發展壯大。
我調研了聯想集團、溫氏集團、新希望集團。新希望80年代剛剛起步的時候還是一個小公司,去年新希望集團已經成為世界五大飼料制造商之一,在全球30多個國家地區分設了600多個分公司。
溫氏集團在本世紀初還是很小的一個企業,但是溫氏集團去年上市市值2000億。溫氏集團只做兩個產品:生豬、禽蛋。生豬占其整個產業的60%,去年出欄的生豬1535萬。丹麥一個國家每年的生豬出欄量是2500萬頭,溫氏集團一家企業的生豬出欄量就超過丹麥一半以上。換句話說,兩個溫氏就能夠替代丹麥整個國家的生豬產量。企業家就應該有這樣的理想和包袱。
二、要有遠見。所有的企業家應該是政治家,你要洞察中國的國情、農情,你要了解產業以及這個行業在全國處于什么位置,在全球處于什么位置。你要有客觀思維,要有很準確的判斷能力,審時度勢。
你要是一個經濟學家,在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你對企業所有生態環境了如指掌,懂得算好企業的一本賬。你要具有工匠精神,農業企業家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中國企業很難做到百年老店,這其中有文化因素,有其他方面的因素,也有我們對某一個產業馬馬虎虎,有錢賺就可以的思想因素。如果真的想把企業做大、做強、做長久,一定得有工匠精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有品牌,一個勁兒做到底。
三、農業企業家們要有責任心。農業企業和一般企業最大區別是,一般企業做大做強,做到本行業的第一位,這是企業成功的標志。農業企業除了這個標志以外,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就是要服務農業、聯系農民。國家級1245家龍頭企業,大型企業平均聯系農民每一個達到5萬戶,你賺錢的過程中,背后一大批農民也跟著發家致富,你掙一萬,讓老百姓掙一千、兩千。
在這個要求之下,第一,農業企業要與農民群眾形成緊密的聯系機制。發展五大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還有一個共享理念,共享理念體現在什么地方?就體現在企業和農民這個聯系鏈條上。20年前訂單農業可以獨步天下,現在雖然訂單農業仍是主流,但是有沒有可能實現股份合作?農民的土地經營權,老板出資本,技術人員出技術,我們還可以發展混合經濟、股份經濟。
第二,要千方百計促進以農戶的收入增長,貧困地區的農業企業要幫助農民致富增收和脫貧。脫貧靠一般的主體可以做,但是農業里邊的產業扶貧很大層面上需要靠各位企業家的責任心和社會責任感。
第三,農業企業還要致力于綠色產業。綠色產業的發展不能急功近利,一定要靠各位企業家順應國家的要求,為全中國人民提供福祉。就像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誰去打造這種綠色產業?靠農民當然可以,但是應該把希望寄托在企業家們身上。
所以,建設與中國大國匹配相稱的強勢農業,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和國家的命運緊緊相連。只有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三個效益合而為一,我們的中國夢才能夠真正實現,各位的企業家夢才可能真正實現。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經傳媒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