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近日印發,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今年“三農”工作的主線,意在通過全方位的改革推動生產方式的轉變和生產結構的優化調整。改革的目標是增加農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給,主攻方向是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滿足人們對優質農產品的需求,滿足對農業觀光休閑等服務性需求,滿足對青山綠水的生態化綠色化需求。
產業精準扶貧是脫貧攻堅的主要方式,也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路徑。著眼現實,貧困地區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實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自己獨特的優勢。一是貧困地區地理條件差異大,資源類型豐富,小規模的特色產品較多,適合發展區域性的特色產業。二是由于工業生產不發達和農業生產方式落后,貧困地區總體上污染程度較低,具有發展綠色和有機生產的巨大潛力。三是貧困地區鄉村旅游資源豐富,不少地區生態環境好,綠水青山多,具有發展休閑、養生和觀光的良好條件。四是城鎮化的發展和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對安全和高品質農產品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對休閑旅游的需要也越來越多,這是貧困地區發展高質量特色產業的市場基礎。
從我國當前的農業供給側看,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仍面臨一些困難。一是生產技術水平總體較低,生產效率不高。缺乏對小規模特色產品的研究與開發,也缺乏有效的技術服務體系,從而導致生產能力和技術標準難以提升。二是組織化程度低,缺乏根據資源條件進行統一規劃和合理布局的能力。貧困地區缺乏新型經營主體,農戶過于分散,生產規模小,難以進行專業化生產并形成適度的市場規模。三是市場能力低。貧困農戶缺乏對市場需求變化的把握能力,產品沒有品牌,盡管綠色無污染,但消費者的認可度低,導致附加價值低。四是基礎設施落后。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高品質農產品生產的需要,也難以抵御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
做好產業精準扶貧并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加大貧困地區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首先是完善產業規劃和布局,根據各地的資源條件和比較優勢差異化發展特色產品,提高產業發展的效率和增強抗風險能力。其次是大力培育有競爭力的新型市場主體,讓市場主體根據市場經濟的規律來主導特色產業發展。與此同時,要在硬件和軟件上齊發力,在改善貧困地區基礎設施、提升農業科技水平、創新互聯網扶貧模式等方面進行有效探索,把貧困地區的發展潛力激發出來,風險和成本減低下去,使特色產業發展的成果能更多惠及貧困家庭,保證脫貧攻堅戰任務順利完成。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