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要求,近年來,農田土肥水利用方式不斷發生新變化。摒棄了“重用輕養”“大水大肥”傳統,在“優質、高效、綠色、規模、輕減、智能”節水節肥改土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了土肥水利用效率,也給肥料、灌溉、農機等農業投入品行業帶來了新的機遇。
在肥料品種創新上實現“三化”。配方肥“精準化”。結合測土數據,制定不同區域、不同作物施肥配方,配方施肥更加精準,配方肥用量已占化肥總用量的30%以上。常規肥“增效化”。通過調整養分形態,添加氮肥增效劑、脲酶抑制劑等,有效提高尿素、二胺、復合肥等常規肥料的利用率,實現減肥增效。有機肥“無害化”。采用高溫堆漚發酵、微生物降解等技術,提高有機物料腐熟程度,殺滅病原菌,降低抗生素含量。
在施肥方式轉變上推動“三結合”。基肥深施與深耕整地結合。農機農藝深度融合,結合耕翻整地,按農藝要求的數量和位置,將長效肥、液體肥等施入地表以下作物易吸收部位,實現基肥輕簡、高效。種肥同播與精量播種結合。優化種子與肥料的相對位置和有效距離,良種和緩釋肥同步進入土壤,一次性施肥省工省時省力。根外施肥與“一噴三防”結合。改善葉面肥配方,平衡大、中、微量和有益元素,彌補根系活力下降造成的吸肥能力弱化。2016年機械施肥面積達到了8億畝次。
在水肥一體化上加快“四個轉變”。渠道輸水向管道輸水轉變,以管道輸水代替渠道疏水,以噴滴灌代替地面灌溉,灌水均勻,精準調控。澆地向澆莊稼轉變,僅澆灌作物根系區域。土壤施肥向作物施肥轉變,通過灌溉系統將養分直接輸送到作物根區。水肥分施向水肥一體轉變。肥料融于水中,以水帶肥,水肥耦合,少量多次持續供應,滿足作物全生育期需求。2016年底,全國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超過8000萬畝。
在改土培肥上構建“綠色生態”,土壤改良劑、生態修復制劑、抗旱劑、保水劑、促生根劑、可降解地膜、加厚膜、功能膜等成為熱點。在土肥水監測調控上步入“物聯網”,輕簡化、便攜式土壤測試、肥料檢測、墑情監測、農田生態監測設備需求日盛。
(作者: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頭條號 中國農業新聞網 2017-03-0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