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現階段我國深化改革的緊迫性與切入點
中國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的改革是從農村起步的,改革是漸進式的,從農村到城市,從微觀到宏觀,從經濟到社會,從單項到綜合,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經濟總量位居全球第二,人均收入已達到中等偏下收入國家行列。但是,我國在經濟高速增長和世界影響力不斷增強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和新矛盾,如:人均收入水平還不高,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資源環境代價很大,農村人力資源結構失衡,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嚴重,收入分配,尤其是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很大,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不協調,農業組織化與產業化經營緩慢,農業勞動力就業轉移滯后于身份轉變,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沒有得到徹底破解,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隱患很多,要素市場化滯后,農村基層組織與鄉村治理結構不完善,基層政府職能依然存在偏差,國際發展環境趨緊,競爭日趨加劇。這些問題與矛盾的存在,既有必然性,又有或然性,也就是說,我國當前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既與經濟轉型與發展的過程與階段有關,這也可以說是任何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可能經歷的問題,但又與我國體制改革的漸進性特點,進而體制變遷不徹底,不完善,不能夠一步到位有關,這樣的問題很具有中國的特殊性。如果不能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在漸進式改革的道路上深化改革,那么我們就會陷入改革漸而不進的困境和陷阱,就會使改革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很顯然,我國當前正處在深化改革、改革攻堅的關鍵時期,正處在經濟社會進一步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要實現科學的轉型與發展,要解決好當前經濟社會存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唯有推進改革、深化改革。所謂深化改革,一是要對影響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的深層次問題進行突破,二是在改革路徑和方式上尋求突破,變單項的改革為綜合配套的改革,這是現階段我國深化改革和改革攻堅的基本要求和重要標志。
現階段我國深化改革的切入點在哪?這看起來是個需要權衡的問題。我們既可以從重大問題的視角切入,又可以從體制層面的視角切入,但依筆者之見,從農村切入是個比較好的選擇。這是因為,我國農村人口眾多,占全國人口50%,而這一區域的發展總體仍然比較滯后,沒有農村的全面發展和現代化,就不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要實現我國農村的全面發展和現代化,就必須深化農村改革。其次,我國改革從農村起步,新一輪改革仍將農村作為切入點,能體現改革的連續性和銜接性。再次,經過30多年的改革與發展,我國農村在生產要素,產業發展以及政治與文化等方面已與城市,與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通過農村改革的深化,將進一步推動整個國民經濟與政治體制的改革深入。當然,新一輪的農村改革絕不能就農村論農村,而是要把農村的改革置于整個經濟社會的系統中去把握,按照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綜合配套的思路來推進。
進一步講,推進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新一輪改革,是我國改革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是解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諸多矛盾的正確選擇,是扭轉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偏差的重大舉措,是我國漸進式改革發展階段的必然趨勢和經濟社會進一步轉型發展的急迫要求。將農村繼續作為新時期我國改革的切入點,并不是否定過去30多年來的農村改革,并不是對我國漸進式改革模式的否定,而是對我國農村改革的深化,是對我國漸進式改革模式的深化、完善與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農村改革的重點、取向與配套
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改革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按照統籌城鄉、城鄉一體發展的基本方略,處理好改革與發展,改革與穩定的關系;處理好區域差異性與改革的關系,農村改革與城市改革,農村改革與整個經濟體制、社會體制、政治體制的關系,通過改革理論的創新與發展,改革的頂層設計和基層試驗,重點改革的突破和關聯改革的配套來整體推進?;谶@樣的認識,現階段我國農村的改革至少應涉及九個方面的制度改革(見圖1),這些改革涉及經濟社會的方方面面,相互關系錯綜復雜,必須在明確重點,明確取向、明確關系的基礎上,綜合配套,整體推進。圖一是有關現階段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內容、重點、取向以及相關制度改革的關聯性。
根據圖1,現階段我國農村有三項制度的改革最為關鍵(圖1中黑體字所示),可以稱作關鍵性制度。
一是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是民生基本權益能否得到保障,市場機制能否有效運行,社會和諧能否順利實現的制度基礎,因此,產權制度是關鍵性制度,現階段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應該是明晰化與可交易化,其目的是提高產權制度的效率?,F代產權理論的發展與實踐表明,所有權并非產權制度安排的唯一出路與選擇,產權是一種權利束,具有可分解性?,F代產權制度效率的關鍵是明晰具體分解后的各類產權關系,以明確并保障相關產權主體的權益。
二是政府體制。政府通常是改革的推手,是制度的供給方和協調方,很顯然,政府自身體制的建構和完善,對整個體制的改革和效率將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政府體制也是關鍵性制度,現階段政府體制改革的基本取向是分權化與服務化。其目的是推進政府職能的轉換,形成政府、市場、社會組織的有效分工與協同治理。政府的分權應包含三個層次,一是中央政府相關權力向地方政府的縱向釋放,使地方政府權職更相符;二是政府相關權力向市場的橫向釋放,使市場機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三是政府相關權利向社會組織的橫向釋放,使社會組織功能得以充分發揮。
三是戶籍制度。戶籍制度是我國城鄉關系的制度閥門,是城鄉二元社會結構能否破解的關鍵,但需要強調的是,現階段我國戶籍制度的改革與設計必須與相關制度的改革,如公共制度、土地制度、就業制度等的改革相關聯、相配套,才能取得實質性的突破。也就是說,我國戶籍制度具有復雜性,戶籍制度改革的關鍵在于改革和調整內含于戶籍制度的相關權利結構與利益關系,而不僅僅是改變或取消戶籍的謂稱,從這一意義上講,戶籍制度是關鍵性制度,戶籍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一元化與屬地化。其目的是破解城鄉二元化的戶籍制度,消除戶籍制度背后的城鄉居民權利的不平等,實現農村勞動力的職業轉移與身份轉換相一致,城市對農村進城人口的包容。
除了產權制度、政府體制、戶籍制度這三項農村改革的關鍵性制度外,土地、勞動、資本這三大要素性制度的改革是不可或缺的。在圖1中,這三大要素制度分別表示為土地制度、就業制度和金融制度,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本質要求,這些要素制度的改革取向無疑應該是市場化。當然,要素市場化并不排斥政府對市場,對要素的必要調控。在這三項要素制度中,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與產權制度的改革密切相關,換句話說,沒有土地產權制度的改革深化,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將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但土地制度改革并不等同于土地產權制度改革,它還涉及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土地流轉與交易制度、農村宅基地制度以及農村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征地制度等的改革。農村就業制度的主要對象是農民,農民就業制度的改革涉及農民的農業就業與非農業就業兩個方面的體制。兩者都與勞動保障制度相關,除此之外,農民農業就業制度還與農業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完善有關,而農民非農業就業制度則更與城鄉戶籍制度的改革密切相關。金融制度的改革主要是指農村金融制度的改革,重點是解決農村金融的缺失與扭曲現象,探索建立能適應于農戶、農民合作社、中小企業發展需要的農村金融體系。簡言之,這三項要素制度的改革既依賴于產權制度、政府體制、戶籍制度這三項重點制度的改革,又相互作用與關聯,并且影響其它相關制度的改革。
有三項關聯性制度的改革必不可少。一是農村公共制度,二是農業經營制度,三是農村社區管理制度。
以公共品供給與分享為特征的農村公共制度,涉及公共教育、基本醫療、基礎設施與社會保障等領域,這一制度是新時期農村改革的重要內容,它的改革取向是公共資源分享均等化和城鄉全覆蓋,這既是戶籍制度的改革要求,又是農村土地制度能否進一步突破的重要前提。也就是說,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市場化改革除了受制于土地產權制度外,還受制于土地對農民的基本生存保障功能,因此,如果公共性的社會保障不能為全體農民所分享,則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將難以取得實質性的突破。從這一意義上講,圖1中戶籍制度、土地制度和公共制度這三項制度的改革存在重要關聯性,應該聯動推進。
農業經營制度的核心是農業的組織制度,主要是指與整個現代農業產業鏈相匹配的農業經營制度或組織的改革與創新,包括農業的家庭經營制度、合作經營制度、公司經營制度以及農業的科技推廣制度等的改革與創新。農業經營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應該是一體化,也就是說,我國農業經營制度的改革既要著眼于具體的某一經營制度或組織的完善與創新,更需考慮這些單個經營制度或組織之間的連接與協同,以形成既能發揮各自制度優勢,又能相互協同的一體化的農業組織體系與經營制度。
農村社區管理制度的改革主要涉及兩種類型的社區管理制度,一是傳統的村落社區,二是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出現的農村新社區。改革的重點是完善鄉村社區治理結構,實現社區經濟組織與社會組織相分離,社區集體經濟與資產股份合作化,社區公共事務自主化。農村社區管理制度改革的基本取向是自主化,即建立村民自治與管理民主的農村社區。這一改革目標能否實現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政府體制與產權制度的改革進程,前者取決于政府職能的轉換程度和政府權利的釋放程度,后者取決于農村社區集體產權的明晰程度和實現形式。
黃祖輝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2 年6月出生, 籍貫:上海。專長于農業經濟與農村發展,產業組織與制度研究?,F為浙江大學中國農村發展研究院院長;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卡特)主任;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省政府咨詢委員會首席專家;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農業部軟科學委員會委員、浙江省農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土地和鄉村發展 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