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展,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的扶貧經驗就是一例,我們的專家這些年經常被國際組織請去講課。
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不斷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的時代。中國對氣候變化、全球生態等都作出了新的貢獻,還將加大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的援助力度,并積極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此外,我認為中國有一個最重要的發展經驗可以對其他發展中國家貢獻智慧和方案,就是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探索中形成的三大規律和成功經驗,如十九大報告里表述的:以全新的視野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
我們經歷的問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也都經歷了,我們的成功經驗是它們的一個替代選項,當然,它們也應該結合每個國家的特殊國情。我們說中國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就是說實現發展不只有西方道路這么一條。目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還沒有改變自己的命運,中國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選擇。
中國對人類作出的更大貢獻表現在:首先,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直接貢獻從2011年之后始終是30%左右,2016年高達32.4%,即占世界人口的1/5的中國人民,對世界經濟增量貢獻了1/3。這只是直接貢獻,作為經濟和貿易總量大國,中國的中高速經濟增長還給其他國家帶來了機會,無論是向我們提供原材料、能源的國家,還是向我們提供技術、裝備的國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依靠這些貢獻保持其增長速度的。
其次,在人類發展規律的問題上,中國打破了扶貧效果的“邊際遞減規律”。改革開放之前,中國約有2.5億人生活在不足溫飽的生活水平下。此后我們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產品收購價格,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短短幾年便把貧困人口減少了一半。隨后農村貧困人口繼續減少。但是,越往后的貧困人口越難扶貧,譬如說最后的幾千萬貧困人口。因為他們在地理上大多集中在深山區、老區、邊遠地區,生活、生產、生態條件十分惡劣。從這些貧困群體的人口特征來看,最后的貧困人口主要表現在殘疾、患病、文化水平低,有的家里沒有勞動力等方面,即各種各樣的不利因素綜合在一起,造成了這個貧困群體。因此,他們的扶貧脫貧難度非常大,以至于有的學者稱之為扶貧效果的“邊際遞減規律”。
按照一般的投資原理,當出現回報率遞減現象,即需要花費很大投入才能取得很小回報的時候,通常就不應該在同一領域繼續投入。但是,扶貧不是對物的投資,而是面對人。這里,我們奉行的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越是面對那些最困難的貧困人口,越是要千方百計脫貧攻堅。在這個思想引領下,中國在扶貧上創造了很多新的經驗,在不斷提高貧困標準的情況下,大幅度減少了貧困人口,并將于2020年按現行標準實現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這些經驗值得我們在經濟學上認真總結。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北京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