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我隨一個調研組到河南,進行一二三產業融合的調研活動。期間,到一個大型面粉加工企業,進行了座談。座談的重點問題是,作為二產的加工業,通過什么方式與一產相融合?或者說,加工企業如何與農民對接?該企業負責人介紹,主要通過訂單方式。大家就此進行了一番討論。
為更具體地了解和理解訂單的作用,我向他們要了份實際合同的復印件,作為樣本。這份訂單合同樣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啟示。
合同的標題是“訂單種植強筋小麥回收合同”。從題目,可看出約定的兩個要點:農民要種植強筋小麥,企業要進行回收(收購)。合同的甲方是小麥加工企業,乙方是小麥生產者。
合同共10條內容,除了一些一般性要求,包括品質質量規范標準、收購時間、收購方式、付款方式、爭議解決等,最重要的明確約定,是兩條。
一條是,明確約定了種植小麥的品種和種植面積。種植品種是“新麥26”,種植面積是2048畝,預計產量1024噸。要求生產者按照這個品種和數量,種植和出售小麥給該加工企業。如果超產,應優先銷售給該加工企業。
另一條是,明確約定了收購價格。即,比普通小麥市場價格高10%。小麥市場價格采用甲方企業的普通小麥公開掛牌收購價格。
從這份訂單和相關的討論中,可以看出訂單農業的重要意義。
第一,把質量興農落到實處。政府號召高質量發展,最終還是得生產者愿意種植優質產品,這就需要優質優價。優質產品的生產,總與普通產品有些不同。如果不能優質優價,生產者就不會有積極性。
第二,把優質的標準落到了實處。有不少品種,在試驗田中是優質,而到了農民的大田里,就不行了:或者是抗性太差,或者是產量太低,等等。在訂單農業中,是否優質,光科研人員說,還不算數,還要聽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意見。從合同上看,是企業主導,這是對的。因為,企業主導,就是消費者主導。因此,在訂單農業成為主要趨勢時,科研人員培育的優良品種,就要首先獲得加工企業的認可,加工企業認可的優質,才是真正的優質。而加工企業,是絕對造不得假的,否則,就要付出實際的經濟代價。同時,也需要生產者的認可,優質的同時,產量也不能差,否則,農民也不會愿意種。
第三,通過合作社組織,把訂單農業落到了實處。與該加工企業簽訂訂單的生產者,大的,面積超過萬畝,小的,也超過千畝。河南省農戶的平均占地規模只有6畝多點。因此,該企業簽訂訂單的乙方生產者,除了個別種植大戶,基本上都是合作社。這是極為關鍵的一點。可以說,對于大田生產來說,沒有合作社,訂單農業就難以存在。這是因為,加工企業,是沒有辦法與成千上萬農戶去一一簽訂訂單合同的。因為,那太麻煩,并且,農民如果不想賣給你,簽了也是白簽——企業沒有辦法與數量龐多的小農去打官司。
調研中的另一個深刻感受,是加工企業對訂單農業的渴求,極為強烈,甚至比農民生產者更為迫切。因為,優質,意味著更好的市場,更高的收益。而沒有訂單農業,獲得規模化的、規格化的優質原料,就非常困難,乃至不可能。
訂單農業,其實并不新鮮。最早的訂單農業,好像是肉雞飼養中的公司加農戶模式。之所以肉雞生產成為先行者,可能是因為肉雞生產規模的擴大,比較容易。類似的模式,后來又發展到生豬等。
對于蔬菜和水果來說,訂單農業的需求,生產者更為迫切。這是因為,蔬菜和水果與糧食作物還不一樣,自己食用的比例很低,主要是為市場生產;產品的市場波動性大,風險性大;難以儲藏運輸,儲運成本很高。
農村土地實行了“三權分置”之后,土地流轉的速度加快,會出現一些專業大戶,一些雇工農場;同時,各種新型合作組織的發展也大大加快。這些發展趨勢,都為訂單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未來,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一定與訂單農業發展,密切聯系在一起。
最后指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訂單農業之推行,最關鍵的因素,是協議合同的執行。或者說,是商業誠信。沒有誠信,就難有訂單農業的發展。
政府可以從多個方面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但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強化和保障商業誠信。一方面,政府自己不要亂出政策,干擾訂單合同的執行,哪怕是無意之中(現實中,發生過這樣的事情);另一方面,政府要通過宣傳引導協調等溫和的方式,促進訂單的實際執行,防止毀約行為,而不是非要靠打官司的辦法。畢竟,誠信,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校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