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鄉村治理體系為研究對象
【摘要】自治、法治、德治是三種不同的治理方式,三者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有各自的優勢和劣勢??傮w來看,三者不是同一層面的治理方式,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礎。三種治理方式在一定的條件下各自可以實現善治,兩兩組合、三者組合也可以實現善治。只是善治的質量和水平不同,“單一治理式善治”小于“兩兩組合式善治”,后者又小于“三者組合式善治”。自治、法治、德治還可以按照各自不同的強度進行組合,功能互補,形成無數的治理方式、無數的治理體系及無數的“善治類型”。本文認為,在實踐中不應該追求“最優善治”“最佳善治”,而應該追求“最適宜的善治”。
【關鍵詞】善治類型;組合式善治;最優善治;最適宜善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為此,許多學者展開了討論和研究,有人主張“法治是核心”,有人堅持“德治是基礎”、“德法并重”、“重德輕法”等等。這些建議對于豐富治理理論,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極具啟迪。我的問題是: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手段或治理方式是同一個層面的內容嗎?三者是否都可以走向鄉村善治?不同程度的三者有機結合是否會形成“更適宜的善治”?本文擬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尋找三者及其結合走向善治的途徑和方法。
一、文獻梳理與問題提出
古今中外,對于自治、法治、德治及其三者結合的研究已經有了相當多的研究成果。
(一)以自治為基礎的法治與德治:國外的研究
以自治為基礎的行政、法治和德治的實踐與研究主要有三種類型:一是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城邦自治。古希臘的城邦作為一個政治單元,主要的治理方式就是自治。在自治體制下制訂法律、任命行政人員執行,參與制訂法律和行政都需要參與者有一定的道德基礎。二是中世紀的城市自治。中世紀城市的自治主要源于與領主的斗爭,通過持續的斗爭從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建立自治城市。我們從《和平的建立》的特許狀可以看到自治城市下的規則及規則的道德基礎。三是在國家治理下的鄉鎮或者町村自治,主要有聯邦制的美國和單一制的日本。在美國,按照托克維爾的研究,鄉鎮實施自治,但自治所依據的法律則源于聯邦政府和州,鄉鎮主要是執行法律。當然,法律沒有規定的事務,完全自治解決。鄉鎮自治能夠運行得好源于“鄉鎮精神”,包括“激勵人們進取”“獨立和有權”,認同“鄉鎮是一個自由而強大的集體”。鄉鎮自治要與聯邦和州的法律契合,“法律規定到事情的細微末節;同一法律既規定原則,又規定原則的應用方法;上級單位的法律,還給下屬單位及其官員加上了一大堆嚴格而細密的義務”。在單一制的日本,町村就是一級基層政府,實施自治,町村議會制訂相應的規則,町村行政則根據國家的法律來實施治理,根據町村議會相關決議來執行治理。町村自治的實施也依賴于當地的民情。
從國外的研究及實踐看,基層自治分為兩種類型:一是無國家的基層自治,自治共同體本身就可以制訂法則、實施行政,自治依賴于自治共同體公民的參與。二是在國家社會下的基層自治,自治共同體本身必須遵守國家及地方的法律。顯然,法治是外生的,自治本身就是行政或者最基層的政府。在國家治理下的基層自治能夠有效實施,依賴于當地的民情(道德狀況)??梢姡趪?,自治就是行政,屬于行政性自治,它是治理的核心;法治是自治的一部分,可以由本地議會產生,也可以由國家從外部強制安排;民情內生于鄉村社會,具有德治的內涵,它是自治、法治的基礎。國外的法治、自治、德治與中國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相同的地方,但可以肯定的是,國外的基層治理也是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組合。
(二)以自治為基礎的法治與德治:中國傳統社會
傳統中國以很少的官員就能夠統治一個大規模的帝國,依靠的不是國家的行政力量,而是道德的力量和基層社會自治的力量,即依靠德治和自治。對于傳統中國鄉村治理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棟,在此略加概述。
縱橫治理組合。費孝通先生從縱橫兩個維度研究鄉村治理,在橫向層面,他將權力分為四類:橫暴的權力、同意的權力、長老的權力和時勢的權力。他認為,在鄉村社會主要是“同意的權力”和“長老的權力”在治理?!巴獾臋嗔Α卑ǚㄖ魏妥灾危伴L老的權力”則主要是以傳統為基礎的德治,以禮進行治理。從縱向層面看,分為“自上而下”的治理軌道和“自下而上”的治理軌道,前者是國家的治理,后者是村莊自我治理。根據費孝通先生的研究,鄉土中國是“無訴”社會,由“長老”實施“禮治”,同時也存在國家的“自上而下”的權力治理??梢愿爬?,以傳統道德為基礎的鄉村士紳治理為主,國家“自上而下”的權力、“橫暴的權力”的治理為輔。
正式與非正式治理組合。瞿同祖在研究中國地方政府和法律時,涉及到了基層社會的治理。他認為傳統社會由士紳和地方政府共同治理當地事務,后者是“正式的權力”,前者是“非正式的權力”。他認為,地方行政依靠一部行政法典調整,太詳細,難以實施,很多根本就沒有實施。瞿同祖認為,傳統中國既有“禮法”,也有“德刑”,“律既與禮相應,互為表里”,而且經常“以禮入法”。其實,法與禮,前者是正式制度,后者是非正式制度,傳統鄉村社會就是兩者組合進行治理。
上下分層治理組合。費正清認為,帝制中國是一個上層結構,并不直接進入村莊,上層由國家官員進行治理;下層以士紳為基礎進行統治,士紳及其家族在當地具有領導地位和管理職能。費正清考察了帝制中國上下結構及治理問題,但并沒有探討底層的中國如何治理。村落與氏族治理組合。韋伯對傳統中國的基層治理進行了研究。他認為,“皇權的統轄只施行于都市地區和次都市地區”。出了城墻,就會受到“村落有組織的自治體”和“強大的氏族”的抵抗?!啊迓洹瘎t是準官員的自治地區”。中國沒有如歐洲一樣的形式法律,只有“家產制法律結構”。韋伯認為,中國鄉村社會主要是以氏族和士紳為主的自治,法律只是一些“法典化的倫理規范”。其實,韋伯主張傳統中國是以法典化的規則與非法典化村落、氏族規則共同治理基層社會,即法治、自治、德治組合進行治理。
(三)自治、法治、德治與鄉村治理體系:當前的現實
新世紀以后,各個學科對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探討不斷升溫,開始考察三者之間的關系,考察三者結合建構鄉村治理體系的原則、方法和路徑的研究逐漸增多。
探討自治、法治、德治的功能和作用。周天勇和盧躍東認為,首要的是推進德治建設,關鍵是加強法治保障,目標是提升自治水平。向此德認為,“法治為要”“德治為基”“自治為本”。德治是一種柔性約束、法治是一種剛性約束、自治是一種內生約束。法治為綱、德治為基、自治為要,構筑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三腳架”。還有學者認為,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支撐。德治創新風,法治揚正道,自治凝人心。
考察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間相互關系。郁建興在研究浙江省花園村時強調,以自治為目標,以法治為保障,以德治為基礎,整合多種資源,協同多方主體,創新多元形式,實現鄉村“管理民主”向“治理有效”轉變。楊開峰認為,法治是底線,德治是高線,自治是目標,也是手段,三者“不僅是互相促進,也是互相制約、互相沖突的,所以理想化的狀態是達到一個平衡,三者缺一不可”。吳昌勇等認為,自治、法治、德治既相互銜接,又相互補充,用自治方式激發治理活力,用法治手段維護公平正義,用道德力量糾正失德行為,增強了基層社會治理的正能量。上述研究均認為,自治、法治和德治需要相互配合,共同建構鄉村治理體系。
(四)已有研究的述評與研究目標
因為體制的差異,國外的研究沒有太多關注德治問題,主要是考察自治與行政的關系,當然也會考察自治與政治之間關系。自治與行政的關系包括了法治的內容,國外是自治、行政、政治三者建構著鄉村治理體系。雖然這三者的關系與自治、法治、德治無法一一對應,但其結合的經驗和教訓也值得我們借鑒。
國內外學者對自治、法治、德治及其在鄉村治理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很有價值,對本文有很大啟迪作用。但是,也必須看到已有研究的局限性。一是對于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的作用和功能沒有明確的學理研究,特別是沒有回答三者是否是同一層面的治理方式和手段。二是自治、法治、德治的優勢和不足在哪里,三者各自是否可以達致善治?如果達致善治,需要什么樣的條件?這些都沒有進行深入研究。三是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如何組合形成低成本、持續、穩定的善治?特別是新世紀以來,大量的實踐工作者對自治、法治、德治結合建構鄉村治理體系進行了實踐探索和應用研究,但是缺少學理性的思考。為此,本文擬從善治視角研究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與功能,以及三者各自或者組合走向善治的路徑和方法。
本文主要有三個研究目標:
1.自治、法治、德治的功能、優勢和缺陷是什么,三者是否是同一層面的治理方式和手段?
2.自治、法治、德治各自是否可以實現善治?這些善治的特點是什么?同時,對善治形成的基本要件及發展要件進行探討。
3.自治、法治、德治三者如何組合走向善治,各種善治類型的特點是什么?
二、自治、法治、德治的關系
(一)善治定義及其序列善治
對于什么是善治,已經有很多人做過研究。俞可平認為,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其本質特征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的一種新穎關系,是兩者的最佳狀態。俞可平最初將善治定義為5個要素,后來又擴展為10個要素:合法性、法治、透明性、責任性、回應、有效、參與、穩定、廉潔、公正。
俞可平先生使用列舉法界定國家層面的“善治”,要素有點多,而且各個要素之間難以截然分開。本文擬從基層社會或者說鄉村社會來界定善治:只要能夠實現“和諧的秩序”就是善治。這種善治包括四個要素:秩序性、參與性、成本性和穩定性。所謂秩序性,就是善治首先要有良好的秩序,包括經濟發展中的秩序;所謂參與性,就是良好的秩序是通過公民民主參與實現的。所謂成本性,就是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實現公民民主參與下的良好秩序,即以低成本實現善治。所謂穩定性,就是在公民民主參與下以低成本實現的良好秩序是穩定的、可持續的。
實現鄉村社會的善治需要四個要件,而四個要件又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善治達標;第二個層次,善治改進。
第一個層次的善治:達標型善治。滿足第一個層次的善治需要兩個要件:一是良好的秩序,這是最終的目標。但是,只有良好的秩序,而沒有民主參與,還不算善治。二是民主參與,良好的秩序是在公民民主參與下實現的,是公民需求的良好秩序。只要滿足了這兩個條件達到的良好秩序,就是善治。這種善治是一種達標級善治,可稱之為“參與型良序”或者“參與型善治”。
第二個層次的善治:改進型善治。改進型善治也包括兩個要件:一是低成本性,在“達標型善治”的基礎上考慮成本因素,即用較低的成本實現善治,這種改進型可以稱為“低成本善治”,這種善治要優于“高成本善治”。二是持久性或者穩定性,雖然有些善治成本比較低,但是不穩定、不可持續,所以穩定性、持續性也是改進型善治的要件。
根據善治獲得的條件和要求,在公民民主參與下實現的良好秩序,可以稱為“參與型良序”?!皡⑴c型良序”就是善治,不過是達標水平或者低線水平的“善治”。如果將成本性和穩定性兩個要件納入進來,可以進一步改進善治的水平和質量,形成四種更高水平的善治,從低到高依次為:高成本非穩定性善治、低成本非穩定性善治、高成本穩定性善治、低成本穩定性善治(見表1)。
表1 成本與穩定雙因素下的善治類型
其實,這只是一種經典的善治類型,在“達標型善治”基礎上,將成本和穩定兩個因素納入善治分析框架,則可以形成無數的善治類型。如圖1,由成本性和穩定性構成的二維象限中的每一個點都是善治的不同類型。
(二)單一治理方式下的善治
自治、法治、德治作為一種治理方式、一種治理手段,在單一條件下能否形成良好的治理,即能否實現善治呢?
1.以德治為基礎的善治
首先要討論的是德治。如果只有道德,沒有其他的組織支持,道德只能是一種意識,一種精神,不能成為一種治理方式。道德要發揮治理功能,必須與組織結合,即必須在一定的組織載體上才能夠有效運行。在鄉村社會,這個組織可以是家庭、宗族等血緣組織,也可以是會、社、廟等社會組織,還可以是鄉村的自治組織,如村莊、村寨。道德規范與組織結合,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規則管理和約束組織中的人和事,就是德治??梢?,德治依賴于鄉村諸種組織。
鄉村組織以道德來約束、規范鄉村社會,可以形成良好的鄉村秩序。鄉村組織在以道德進行治理的過程中,如果允許村民參與,則會在良好的秩序下形成“參與型善治”。以道德為基礎的“參與型善治”還滿足一個要件,即成本相當低。但是,德治約束力有限,沒有強制性,因此有非穩定性的特點,遇到一些不講道德或者極端的情況就會被中斷。所以,以道德為基礎的“參與型善治”,其實就是“低成本非穩定性善治”。從德治角度來看,這種善治也可以稱為“德治型善治”。
2.以法治為保障的善治
所謂法治就是依法進行治理。從事情發生的過程看,法治在事情發生后有承擔載體和組織,即有法律機構進行司法判決和調整??梢姡谑潞蠓ㄖ问怯薪M織、有載體的。在事情發生前和中,法律不會自動起作用,需要一定的組織和機構配合。在鄉村社會,這些組織要么是延伸到鄉村的國家公共服務組織,要么是鄉村自治組織,或者履行相關公共服務、協商調解職能的社會組織。可見,事后法治可以單獨進行,不依賴于其他組織,但是事前、事中的法治,則需要借助其他組織配合方可實施。
依法治理完全可以實現善治,在國外已經有很多先例。但是,要實施法治則必須有詳細的、明確的法律規定,還必須有法律執行主體,否則無法實施法治。鄉村事務多種多樣,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層出不窮。如果要實施法治,則法律安排成本相當高;如果嚴格實施法律,也需要熟悉法律的專門機構、專門人才,事前和事中的組織和相關人員也得熟悉法律,因此法治實施成本高。但是,依法治理有國家強制力為后盾,而且規則、程序明確。所以,以法治為保障的善治具有高成本、高穩定性的特點,可以稱之為“高成本高穩定性善治”,也可以稱為“法治型善治”。
3.以自治為核心的善治
自治是鄉村社會最重要的治理方式,它是一種農民自我管理、自我約束和自我教育的治理方式。假定沒有道德約束、沒有外部的法律保障,人們也可以通過協商自定規則和程序,自治組織按照預定的程序、規則進行治理。與德治、法治相比,自治本身就能夠進行單獨治理,不依賴于其他組織,也不依賴于道德和法律??梢?,自治具有獨立性,也具有靈活性,能夠根據需要協商建立規則和程序。單純的自治能否形成善治呢?如果人們能夠自主定規則、自主定程序,而且按照規則、程序進行治理,人們也服從規則和程序,則可以形成善治。在國家產生以前,甚至在國家產生以后,很多鄉村社會都曾經通過自治實現過善治。以自治為核心的善治,定規則、定程序需要一定的成本,但不是特別高。如果成本太高,自治就不可能實施,而且這種規則和程序在共同體內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從而也比較穩定。所以,以自治為核心的善治具有較低的成本,較大的強制性,而且善治狀態較為穩定和持久。我們將這種善治稱為“自治型善治”,或者稱為“較低成本較高穩定性的善治”(見表2)。
表2 單一治理方式下的善治及其特征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結論:一是自治、法治、德治不是一個層面的治理方式,法治、德治需要依靠其他的組織才能夠實施治理,自治則可以單獨實施治理??梢?,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礎。二是自治、法治、德治在一定的組織配合下均可以單獨運行,達致善治。三是各種善治類型的特點不同。以德治為基礎的善治,即“德治型善治”,成本比較低,穩定性也較低,無法經受“干擾因素”的破壞,可以稱為“低成本非穩定性善治”。以法治為保障的善治,即“法治型善治”,成本很高,穩定性比較好,可以稱為“高成本高穩定性善治”。以自治為核心的善治,成本較低、穩定性較高,屬于“較低成本較高穩定性善治”。
三、走向善治的組合類型
自治、法治、德治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單獨達致善治,但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么成本較高,要么穩定性較差,或者靈活性較差。因此,單一治理方式下的善治,不是最優的選擇,不是最優善治。因此,需要將三種治理方式組合起來實現善治,從而提高善治的水平和質量。
(一)兩種治理方式組合下的善治
第一種組合方式:德治+自治=以德自治
德治和自治組合形成的以德自治方式,可以達致善治。因為,兩者的組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長補短。首先,以自治組合德治,可以解決單純的道德沒有組織載體的問題。自治有一定的強制性,可以抵制一些不按照傳統、道德行事的人和行為,因此會有一定的穩定性。其次,以德治組合自治,很多事情可以通過內化于心的道德約束予以解決,不需要訴諸于自治調解或者協商,因此可以降低成本。所以,以德自治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穩定性。
第二種組合方式:自治+法治=依法自治
自治與法治組合形成依法自治方式,也可以達致善治,而且還可以改善善治的質量,提高善治的水平。首先,以法治組合自治,規則性、程序性會更強,強制力會更大,這可以更好地規范自治無法處理的違規、違法等極端行為。其次,以自治組合法治,則會降低法治的成本,因為很多事情特別是法律沒有規定的行為和事情,可以通過自治來完成,因此可以提高法治的效率,降低法治的成本。所以,依法自治可以降低成本,強化規范,提高執行效率,進而提高穩定性。
第三種組合方式:德治+法治=德法并重型善治
德治與法治的組合形成德法并重的治理,兩者組合同樣可以實現善治,提高善治的水平。首先,以德治組合法治,可以減少各種沖突,可以發揮道德的自我調節功能,這樣就可以減少法治的實施頻率,甚至不用法治也能夠解決問題,降低法治的成本,而且可以使人們更自覺地遵守法律。其次,以法治組合德治,可以提高德治強制性,即加大違規等行為處理力度和強度,從而提高德治的穩定性。
(二)三種治理方式組合下的善治
自治、法治、德治兩種治理方式組合明顯提高了善治的水平和質量,但每種善治類型并不是帕累托最優狀態,還可以通過與其他的治理方式組合,即自治、法治、德治三者結合建構鄉村治理體系,可以進一步提高善治的水平和質量。
第四種組合方式:自治+法治+德治=組合式善治
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方式組合起來,就能夠發揮各種治理方式的優勢,彌補其他治理方式的短處。一是發揮法治的強制性、規范性功能,彌補德治、自治強制性不足的問題;二是發揮德治潤物無聲的無成本、低成本功能,彌補法治高成本、內生性不足的問題;三是發揮自治協商民主、靈活調整的功能,可以彌補法治剛性、彈性不足的問題,以及德治規則性不強的問題。
自治、法治、德治三種自治方式結合而形成
“組合式善治”,這種組合式善治的質量和水平明顯要高于單一治理方式達致的善治,也高于兩種治理方式組合實現的善治??傮w上可以發現:單一治理方式實現的善治的水平和質量要低于兩兩組合形成的善治;后者又低于三種治理方式形成的組合善治,即治理方式的組合可以提高善治的水平和質量。
(三)自治、法治、德治不同力度組合的善治
根據成本、穩定性及其他條件,自治、法治、德治的結合也不是平均用力、同等重要,而是以某一種或者某兩種治理方式為主,其他治理方式為輔且不同程度的組合實現善治。
第一種組合方式:重法+弱德+自治=重法弱德式善治
如果一個村莊,道德約束條件弱,但是法律意識強、法律機構也比較完善,則可以通過加強法治來彌補道德的不足。這樣也會實現善治,這種善治成本有些高,不過穩定性好,但是沒有達帕累托最優狀態。如果提高該村的道德水平,降低法治成本,可以改進善治狀態,向“最優善治”靠攏。這種善治可以稱之為“重法弱德式善治”。
第二種組合方式:弱法+重德+自治=弱法重德式善治
如果一個村莊,人們都有較強的道德意識,遵循道德規范,則可以通過加大德治力度,減少法治規范、調整的范圍、內容和強度,這樣也可達致善治,而且是低成本的善治。雖然,法治較弱,但是依然起最終的保障作用,在德治、自治無法調節解決的情況下可由法治調整解決。因此,提高了善治的穩定性。這類善治可稱之為“弱法重德式善治”。
第三種組合方式:弱法+弱德+強自治=強自治式善治
如果一個村莊,法治意識不強,道德水平不高,可以通過強化自治來實現善治,我們可以稱之為“強自治式善治”。一是通過自治的規則和程序彌補法治規范的不足。二是通過自治進行共同體的規訓來彌補德治的不足,以自治提高共同體的認同感和規則意識,進而提高道德水平。
以上只是列舉了三種比較典型的組合式善治類型,其實自治、法治、德治三種治理方式各自按照強、中、弱的強度,可以組合成27種經典類型。各種治理方式的治理強度是一個從0到無限的一個線段。可見,三種治理方式可以組合成無數治理組合類型,也可以形成無數善治類型。全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村莊治理方式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與自己對應的治理組合類型。
四、走向善治的多維路徑
通過對自治、法治、德治治理方式及其組合方式實現善治的可能性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幾個結論:
(一)善治是一個多類型的“組合筐”
善治是一種治理的良好狀態。這種治理的良好狀態主要體現在良好的秩序和公民的參與上,即在公民民主參與下形成的良好秩序。這種善治只是一種“達標”的、“底線”的善治。這種善治的治理成本可能相當高,可能穩定性不太好,或者不太靈活,因此可以通過降低成本、增加穩定性或靈活性來提高善治的質量和水平??梢?,善治不是一種,也不是一類,而是不同治理方式形成的一個多類型“組合筐”。
根據“組合筐”理論,善治不是最終目標,在善治基礎上追求高質量、高水平的善治,才是善治的目標。因此,高質量、高水平的善治是一個帕累托改進狀態。
(二)自治、法治、德治可獨自實現善治
根據獨立性和依存性,自治、法治和德治并非同一層面的治理方式。自治能夠在沒有法律和道德水平較低的條件下單獨運轉。法治、德治則需要在其他組織和機構配合下才能實施治理,沒有其他組織支持和配合,則難以實施治理。因此,三者的功能和作用不同,在鄉村治理體系中,自治是核心、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礎。
雖然自治、法治、德治不是同一層面的治理方式,但只要給予一定的條件,道德、法律也能夠發揮重要的治理作用和功能。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發現,自治、法治、德治都可以在外力的適當支持下實現善治,當然自治型善治獨立性最強,法治型善治、德治型善治獨立性相對較弱。
(三)自治、法治、德治的組合可提高善治水平
自治、法治、德治的功能不同、優勢和劣勢也有差異,三者之間兩兩組合或者三者組合可以提高善治的水平和質量。從圖2可以看出,單一治理方式形成的善治質量和水平要低于兩兩組合形成的善治質量和水平,后者又低于三者組合形成的善治質量和水平。可見,增加不同功能的治理方式可以提高治理質量,改善治理水平和質量。
圖2 自治、法治、德治實現善治的質量與水平
自治、法治、德治有不同的治理強度,不同強度的自治、法治、德治可以組合成無數的組合式治理體系,也能夠組合成無數的善治類型??傮w來講,有兩種類型的強度組合:一是自治、法治、德治不同強度的兩兩組合,可以形成無數種組合治理體系,也可以形成無數種善治類型。二是自治、法治、德治不同強度的三者組合,也可以形成多種治理體系和多類型的善治類型。在不同的強度下,兩兩組合的善治類型并不必然就會比三者組合的善治類型的質量和水平要低。不過三者組合的善治類型的靈活性和可選擇性要比兩兩組合更多、更靈活。
可見,自治、法治和德治的組合可以提高善治的質量和水平,而且還可以提高治理的可選擇性和靈活性。總體而言,在各類組合中三者組合的質量和水平要大于兩兩組合的質量和水平。
(四)各地應根據條件選擇最適宜善治組合方式
善治類型多樣,實現途徑多種。各地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時,不必拘泥于某一種、某一類善治類型、善治途徑,而是根據本地自治條件、德治基礎及法治保障情況,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治理組合,因地制宜地選擇不同的治理強度,形成“最適宜的善治”、最適宜的組合方式及最適宜的治理體系。各地沒有必要追求“最佳的治理組合”,也沒有必要追求“最優的善治體系”,這樣會提高治理成本,影響治理效率,而應選擇最適宜、最適合的治理組合、治理體系和善治類型。
作者簡介:鄧大才,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政治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青年長江學者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社會科學研究》2018年第4期 微信公眾號(原創)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