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王曉慶:中國農業到底怎么了?未來要靠什么來突破

[ 作者:王曉慶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9-07-04 錄入:王惠敏 ]

6月25日,由農業行業觀察、農俠會主辦的行業系列大課“新農業 新經濟”在線課程分享上,清華大學、中央財經大學產業導師、北京水木九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曉慶傾情分享,深入淺出、一陣見血地指出了中國農業發展的問題和難題,值得農業老板、創業者仔細品味。下面是對他課程分享的提煉,由于采用語音轉錄,可能存在有部分的近義字或口語化,敬請諒解:

中國農業到底怎么了

農業產業鏈在中國一般分為產前、產中、產后。那么,你做農業的時候首先要清晰你處于農業的哪個環節,每個從事農業鏈條的人都說我不掙錢,資本商不愿意介入。但是我們從整體趨勢來說,包括國家都在推動鄉村振興,其中農業作為產業板塊一定要做,然后房地產商、央企、國企等也都紛紛成立了農業公司,那既然他不掙錢,為何還有這么多新的資本及企業加入到這個產業呢? 這些問題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1、農業人口數高于國外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統計,中國到2018年農業人口數還有5.6億,在2016年的時候我們還有6個多億,農業人數大概占到總體人口的49%。

然而對標美國的數據,美國在1880年,他們農業人口數大概在49%左右。到了2013年,美國的農業人口數大概是1.03%。

再來看看日本,日本的農業人口數,它在1955年,它的人口數是49%。日本到了2013年,它的農業人口數大概在4.9%左右,也就是大約5%。

因此整體來說我們農業從業人數將快速的下降。

2、農民競爭力弱

從我們總GDP的比例中間一二三產業分別占的比例來看,美國他用了1%的比例,大概完成了他的總人口的需求,并且還滿足了海外中間大量人口需求。

同時,美國的農業比大概是1:236,一個農民可以養活236個市民。荷蘭的比例大概是1:870,日本的比例大概是1:120多。

我們中國的比例大概是1:0.8左右,那么最高把農民進城務工我們也算進來,我們的比例大概是1:2.1。

就全球而言,我們衡量一個國家能否完成糧食自給率以及糧食的效率,就生產效率的話,我們大概最低限是1:3。

然而,這個比例中間還有一個比例叫GDP中間的比例,我們用了5.6億,就將近49%的人口創造了我們中國GDP比例一產的10%左右,不足10%。但從美國的數據來看,它的總GDP中農業占比不足1%。

因此總結來看農業的產值規模是比較穩定的,不可能出現巨大的增長空間,因此越來越少的從業者和穩定的gdp占比是大的趨勢。

3、土地貧瘠問題

另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環境生態的破壞,也就是我們用水的單位產量中用水的數量,用氮肥的數量,用人工得數量,還有用農藥的數量等等這些叫單位產量的資源投入比例,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數據。

除了農業的基礎之外,我們現在還面臨一個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我們從一九四幾年開始一直到現在,我們的農業土地現在的貧瘠程度,還有包括我們的重金屬污染現象,還有我們淺層地表水所使用的現象,這都是一系列的數據,我想從所有的數據來看的時候,我們的農業真的有病了。

4、年輕人不愿從事農業

除了以上幾個原因之外,我們農業傳統中間沒有太多的人員去做農業,包括有時候我們可能開玩笑的是說“孩子要好好學習,不然的話你就當農民去了”。

所以,農民的職業實際上是一個在中國是抬不起頭的一個職業,因此每一家都不停地想辦法去把自己的孩子讓他去考大學,去能夠出人頭地,到城市里里邊不再做農業。

這個現象說明農業能夠將人變為富裕不太容易,因為其產值確實比較少。

5、補貼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農業補貼,在全球中間農業的基本補貼大概在40%左右。我們中國的農業補貼是指的政府財政總收入的10%用于農業補貼。

但是由于我們的補貼需要審計的。所以我們傳統中的9%的比例大多用于了農業基礎設施,包含農村基礎設施,比如說修河、修溝、修路、修電等這一系列,最后剩下來1%的比例用于產業端。

而對于農業生產者由于提供不了可研、招投標、審計等工作,因此往往是最后一點點資金用于平均分配,所以補貼一般到不了位。

中國農業遭遇5大陷阱

1、大搞產量忽視質量

傳統中的大宗農產品,由于生產者比較分散,而收購者到批發通道比較漫長,因此我們很難從生產端控制住我們的食品安全,同時檢測機構和農產品標準與國際不接軌,導致了我們國內蔬菜生產商往往是用產品代替質量。

因此,在計數單位變成了唯產量定價的時候,自然就有很多人就用了一些特殊的方法使其膨大,然后用了較多的農藥,用了一些激素等等的方法,使得我們的產量能夠增加。

對于很多農戶來說的話,假設他的選擇也就是說我們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一個農業從業者他希望能夠獲得更高的收益,這時候他要么能夠把價格抬高,要么能夠把產量。否則,只能虧錢。

2、劣幣驅逐良幣

由于我們的農產品農戶生產是分散的,所以它很難具備了定價權。

農戶所生產的產品基本上都是靠小商小販來收購,收購完畢之后,然后再到批發市場進行對撞式交易,也就是看看有人搜沒有,然后每天給不同的價格。

在這樣情況下,其實我們的農戶就很清楚,即便把自己的產品做的很好,不一定有專門的人員來高價收購,于是劣幣驅逐良幣!

畢竟,劣幣驅逐良幣之后,如果一個人想把自己的農產品的品質做得很好,那么他卻沒有市場,即便很多人想要但是渠道商卻由于不具備定價權也不會去采購它。

3、錯位生產法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錯位生產法,所謂生產法的方法也就是正常在本區域內。

比如說5月份下線的西紅柿,他可以通過陽光溫室大棚等這種方式使得它提前上市或者延后退市,通過這種方式獲得錯峰之間的一個高價格。

這種方式出來之后,你可以看到各地都建設了大量的陽光溫室大棚,而陽光溫室大棚的主要目的包括地膜也都是為了能夠提前上市。

當你看到各個地方也都出現了提前上市之后,然后這就出現了大家的上市時間,整體集中化提前,就導致了本來要打時間差,最后價格迅速就回落,這就是用調配市場的比例來獲取到我們生產中的就是價格。

那么,這個方式其實在海外是不同的,國外用計劃經濟的方式就是穩定整體的物價,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一個基本點,但在國內中則是通過供需關系來進行調整價格。

因此,我說到在中國的農業是一個免稅并市場化程度非常高的一個農業體系,這種體系上的時候所帶來的危害不言而喻。

4、無奈的成本投入

我大概統計和計算了一下在風調雨順和市場比較給力的狀態下,我們農業的大概的收益。 去掉農場主自身的工資,再去掉土地的基礎流轉費用。

那么,還有一個叫市場價格基本在正常狀態,給予這些數據的前提,也就是說你不會面臨自然災害,不會面臨一些市場中的價格大跳動,那么這種狀態下的時候,我給大家一些數據,可能對大家選擇農業會有所幫助。

如果大家做大田糧食,也就是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這一系列大概一畝地的收益在處在300到500之間,如果你是做大田蔬菜,大概你的收益是在700塊錢左右。 如果做錯季的陽光溫室大棚蔬菜大概在1500,如果您做的是水果業,大概一畝地的收益在1200塊錢左右。

如果您扣除掉土地的流轉費用,然后再加上人工費用,你相比較,然后再加上自然災害,再加上市場波動,那你就會發現農業中間獲利是非常困難的。

尤其,在各大城市旁邊土地的流轉費用基本上已經到了1000到1500到3500之間,甚至在云南達到了1萬。

5、標準之亂象

首先,我再講一個核心叫品質,我們知道國內中有綠色、有機、無公害三個標準,其中有機標準屬于民間自組織機構,也就是說在國內有機的標準是屬于社會化協會起草的標準。在國際上也是沒有有機國家標準之說,所以中國國內中的有機標準就會產生出3到5個不同的標準,在向下的時候會產生出更多。

比如說,一般蔬菜類的安全標準是主要分為以下幾點,蔬菜的安全標準一般分為農藥殘留,重金屬、亞硝酸鹽、菌落總數。

而農藥殘留在國內中,我們還會出現大量的生物農藥,其實也是國內農藥比例中沒有的名稱,那么在這個層面上大家也需要注意,所以我們整體的農產品的品質安全度不夠,

其次,我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的標準分揀標準不一,沒有標準的分揀體系,因此就出現了無法契約的一個問題。

國外怎么做

談完國內的農業這一塊,我們要比較一下,比如說日本,日本的農業產業體系是怎么做得呢。

1、農業是本地化

日本農業特別強調的是本地化,他們在每個農產品生產上的時候,由生產者直接對著日本農協,日本農協會委托社會化服務機構進行農業產品的分揀,分級還有檢測,它會有嚴格的一個準入機制。

當每一份農產品分解完畢之后,都會帶上農業從業者的照片,還有包括他的場地的地址以及它的品質的分級,那么根據不同的分級就可以定出不同的價格,這是一個在日本中的農業模式。

另外,他們的銷售也是分了兩類,第一類就處于常住居民,第二類叫流動人口,常住居民主要向農協訂購,而流動人口是通過超市來進行訂購的。

2、農業從業者素質高

由于我們農業從業者的素質和要求不高,他的自身的能力也較弱,因此他沒有定價權,市場中間也不容易保護,就容易讓農民之間自由化,所以就自然而然逃退出了農業生產體系。

我們希望日本的農業方式,尤其需要說明的是日本農業中間他們特別尊重市場化規則。

3、農業專業認可度高

我到日本去調研的時候,我發現日本他們在國家中間其中有幾個說法,第一叫什么專業非常好,他們認為非常高尚的專業是由法律、醫療,還有包括農業,他們認為這是一個人生活和組織機構形態所基礎所存在的。

在美國我去調研的時候,包括荷蘭、澳大利亞、以色列那都會存在這樣的情況。

在國內,我們恰恰是反過來的做農業的,包括我們農大的相應的研究生或者是博士生畢業的時候也就只能拿到6000多的工資,但是他跳行到金融行業,它的基本工資就到了2萬,你可想而知,自然而然就沒有太多的人愿意去從事一個非盈利型的。

我們的農業產業只有簡單的一些低價格,就是我們生種子和生產資料的供應鏈金融也就是貸款,但是真真正正的農業補貼也就是用于生產類的,尤其高效農業生產類的基本上沒有,所以這是一個很基礎的問題,我們整個農業相當于沒把它放在相應的位置上。

同時,中國的農業的專業、技能、技術、人才等支撐體不夠。

4、國外資本的支撐力度大

我們的資本的支撐體也是不足的,所以這都是我們中國農業目前所面臨的基礎問題。

為何美國農業發展速度比快,這是美國政府、資本、技術的支持。比如,為什么美國的大豆可以向中國銷售這么多?因為他們的回答是大豆它們的規模系數較高,專業技術種子優勢特別強,還有他們的補貼,還有他們的機械化等一系列問題。

5、產業鏈形成閉環

美國人非常聰明,他們把多余的10億噸不是放到本國市場,而是通過拍賣和低價格,也就是原價的四折向國際進行傾銷,以便于把溶于產量交給其他國家。

等他把這個事情做完之后,他就可以開始采取包括金融手段來處理,比如說做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市場向全球進行發售,以便于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獲得新的定價權。

然后,還有通過資本控制海外國家的加工鏈條,比如說我們國內的油制品金龍魚等等這一系列,還有我們的飼料業有特別多的外資介入,由此完成了一個整體的農業產業閉環鏈條。

我用這個項目其實想告訴大家,農業不是我們所想象的那么簡單,它實際上是一個國之基礎,是一個國家安定的基礎,也是民生幸福的基礎。

水木九天的解決方案

我們水木九天是怎么做的的呢?我認為體現在3個維度上:

1、聚焦非耐儲運蔬菜

比如說西紅柿還有葉菜,那么直接在城市邊緣就近生產,就近銷售,取消掉中間的產業鏈條,由此來完成一套新的生產體系。

生產體系里邊會面臨很多個技術核心,比如說西紅柿,西紅柿它有一個技術特征,如果你把它的溫度控制在15到32度之間,西紅柿它有一個叫無限生長型的技能,咱們傳統西紅柿種植是135天的種植期,30天的采摘期,我們通過控制環境就可以使得西紅柿的連續生產時間從原來的135天加30天采摘期變成90+45+300天的采摘期。

那么這個技術其實在荷蘭一九六幾年就開始產生了,所以我們的很多技術和海外差距較大。

2、專攻核心技術

那么,如果我們要做到這一點,那么對于農業種植來說,我們認真研究的核心也就是我們農業的核心產品,比如說西紅柿自身的植物學特征,它對于光、熱、水、氣、肥幾個層面分別的技術特征。

比如說根部的要求溫度一般處在21度左右,花芽分化的時間和溫度一般要求在24度左右,它的光合作用,那么這時候我們的光累積度包括有效光它的累積還有包括二氧化碳的含量等,這一類都是它的基礎,包括氮、磷、鉀不同的肥料的配比;然后還有水的蒸發量,這些都是有很多要求的,因此商業化種植和我們傳統中的憑感覺種植是完全不一樣的,它要求第一讓你的生產穩健性大大增加。

3、搭建體系化作業

我們投資完畢之后,還要有運維還有維護,另外還有產品中間的銷售,所以整個體系都需要把它完善起來。

所以,蔬菜工廠從一件事情的技術含量上來說的話,它跨階段跨得非常多,從我們的建筑學到材料學到我們的能源,然后能源處理轉化,還有植物學、化學、生物學等一系列的都需要進入。

其實,農業的整體科技的提升并不足,我們也很希望更多的人能夠介入到這個產業里來,能夠從細處點出入手,去量化我們農業過程中所生產的一些關鍵點。

比如,農業中間會涉及到農業的蒸騰作用,農業蒸騰就會涉及到一個關鍵數值,也就是我們要澆多少水。

雖然,我們農業用水是免費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計算到底要用多少水量,比如說在光合作用非常強的狀態下,那么這時候它的耗水量和蒸騰作用都會非常的強。

比如說一顆番茄,那這顆番茄在光合作用非常強的狀態下加上蒸騰作用,它的一天一顆番茄就要大概用到12層水,如果今天是陰天蒸騰作用較弱,它只需要用200到300毫升的水就夠了,所以這些都需要認真的去研究它也便于去對標。

作者系水木九天董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業行業觀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天天久久中文字幕精品 | 亚洲免费一区二区 | 在线不卡视频V二区三区 | 日本免费一级高清婬日本片 | 污污精品91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最新AV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