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今日頭條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課題組:以示范帶為“動力引擎”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 作者:陳文勝等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1-21 錄入:王惠敏 ]

——郴州市建設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的實踐探索

3.jpg

1.jpg

風景如畫的桂陽縣正和鎮和諧村(全媒體記者 歐陽常海 攝)

2.jpg

北湖區華塘鎮塔水村枝青鄉村度假酒店(全媒體記者 歐陽常海 攝)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國內大循環的覆蓋面”,為全面開創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局面明確了戰略路徑和方向。調研發現,近年來,郴州市積極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突出城鄉統籌、融合發展,打破地域界限,推進西河沿線4個縣(區)、9個鄉鎮(街道)的52個行政村聯動發展,打造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促進鄉村之間資源共享、抱團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積累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有益經驗,探索了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有效路徑。

一、成效:以“示范帶”的振興輻射帶動全域鄉村振興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以流域為單位,以村為節點、以鎮為樞紐,串點成線、連線成片、集片成帶,初步構建起鄉村產業集聚發展、鄉村建設提檔升級、鄉村治理效能提升的良好局面,以“帶”的振興輻射帶動了全域鄉村振興。

1.特色化融合化互促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新動能

依托西河沿線自然生態條件和農業產業基礎,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培育了“棲鳳渡魚粉”“郴心郴意”“永興冰糖橙”“華塘草莓”“桂陽五爪辣”等一批特色農產品品牌。2022年,種植蔬菜1.9萬畝、柑橘1.5萬畝、草莓1.2萬畝,建設市級及以上現代農業特色產業園6家,建成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16個;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20家,開發生產了棲鳳渡魚粉速食泡面、桂陽五爪辣醬、黑米酥等深加工產品。以建設“知名鄉村休閑旅游目的地”為目標,打造了吳山“小龍蝦村”、華塘“草莓小鎮”、棲鳳渡“魚粉小鎮”等一批產業融合發展的特色村、鎮,開發了和諧村星空露營、朝陽村梨山庭院、官溪村雅溪游樂、瓦灶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產業基地等休閑項目,西河成為市內外游客打卡熱門地。產業發展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壯大和農民增收,2022年,西河沿線52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合計同比增長167%,集體經濟薄弱村全部消除;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市平均水平的1.3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縮至1.58(全市為2.04)。

2.宜居宜業宜游共進開拓鄉村建設新境界

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特別是今年以來搶抓承辦第二屆湖南旅發大會契機,全域開展城鄉風貌提質,深入推進村莊潔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序化“六化”行動,結合“喚醒老屋”行動,促進鄉村基礎設施建設與村莊微改造、精提升,營造傳統湘南民居特色鄉村風貌。近些年,以較少投入累計建成旅游公路(步道)251公里、旅游廁所70余座、驛站8所,完成供水工程養護項目297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項目177個。累計拆除違建房危房舊房雜房空心房殘垣斷壁1.5萬余間(處),騰挪空間85.4萬平方米,建成小菜園、小果園、小花園、小游園“四小園”面積39559 平方米,成功創建34個美麗屋場、21個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

3.自治法治德治結合構建鄉村治理新格局

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堅持把自上而下的“浦江經驗”和自下而上的“楓橋經驗”結合起來,建立健全領導干部下訪接待群眾工作機制,著力建設“一站式”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系統——“百姓解憂站”,不斷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夯實鄉村振興基礎。2022年,蘇仙區許家洞鎮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鄉鎮,北湖區月峰村、桂陽縣正和村、永興縣堡口村3個村獲評省級鄉村治理示范村。桂陽縣和諧村實行微信打卡、視頻連線“云端”自治,解決“戶散人出難管”的鄉村治理痛點,收集“百姓留言”“群眾金點子”654條,解決群眾訴求456件,讓村民成為鄉村治理的參與者、受益者和評判者。永興縣堡口村開展“我為鄉村振興辦實事”活動,引導村民投工投勞,村民自籌資金達60余萬元,達成了“公共區域村里投,庭前院后自己做”的廣泛共識。桂陽縣正和鎮選聘15名專業律師、駐村干部、村干部組團開展“法治下鄉”服務,實行“干部下沉、律師下派、遠程下單”,成功解決項目建設、民事糾紛等法律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北湖區率先成立全市首家“鄉賢館”,建立三類鄉賢人才庫,在庫鄉賢242名,協調解決問題105個,引進產業項目6個,計劃總投資9.98億元。

二、做法:以“示范帶”的行動推進城鄉區域資源優化配置

郴州按照“一年打基礎、兩年有突破、三年見成效”的要求,量身制定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三年行動方案,推動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持續向縱深邁進,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1.統籌區域規劃,著力打破壁壘推動城鄉要素順暢流動

統籌推進沿線村莊規劃編制工作,強化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推動縣域城鄉融合發展。合并連片編制村莊規劃,強化西河流域統籌發展。在市級層面成立高規格的示范帶建設領導小組和項目協調指揮部,打破城鄉壁壘、區域壁壘和行業壁壘,堅持生態、產業、用地、設施、文化等“五個統籌”,按照區位條件相似、發展基礎相當、主導產業相近的原則,推動鎮村聯編、片區聯動,實行“多規合一”,有效整合沿線村莊特色資源。探索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強化城鄉發展用地保障。在拆除整治后的土地上因地制宜建設“四小園”和文體活動場、停車場等設施,積極開展復墾復耕,騰挪空間用于鄉村建設。較為突出的如永興縣堡口村通過“三帶動”模式,歸集了土地近1700畝,為產業發展提供土地。優化財政資金支出方式,拓展社會資金籌措渠道。通過“大專項+業務清單”等方式統籌涉農資金,采取財政保障一點、資源開發一點、金融支持一點、企業投資一點、社會投入一點“五個一點”方式籌措建設資金。2022年沿線累計整合涉農資金近3億元,民營企業捐資690萬元,農民籌資1000余萬元,鄉賢捐資1670萬元。通過多方聚才、悉心育才、環境留才,引導各類人才向鄉村集聚。出臺“人才新政52條”,制定《郴州市支持返鄉入鄉創新創業促進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2022年共向沿線村派出第一書記52名、工作隊52支、工作隊員158名;向四個縣區派出科技特派員188名。

2.彰顯鄉土特色,著力品牌引領推進產業融合發展

依托西河沿線特色資源優勢,完善農產品全產業鏈,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深挖優越鄉土資源,做好“土特產”文章。重點發展優質稻、蔬菜、水果、煙葉、南竹、養殖等優勢特色產業,新建一批獨具特色、輻射面廣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打造了“湘江源”蔬菜、“福城金葉”“桂陽和米”“桂陽壇子肉”等區域公用品牌建設,辣椒、冰糖橙、草莓、餃粑等鄉土產品深受市場歡迎。發展農產品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持續做優“一桌郴州飯”,做強農產品加工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品牌。如蘇仙區瓦灶村打造以魚粉為主體的農產品加工集群,建設了大米廠、米粉廠、調料廠、豆油廠、茶油廠、中央廚房和冷鏈物流。永興縣通過支持培育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引進來料加工企業進村等形式,有力帶動了西河沿線村莊產業發展。突出三產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依托西河沿線稻田、花海、果園、菜園等資源,積極培育發展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特色民宿、研學實踐等“美麗鄉村+”農業、文化、旅游新業態,推動鄉村一二三產業、農文旅融合發展。首屆西河鄉村旅游文化節發布了12條鄉村旅游精品線路,簽約了20個農業和文旅項目。蘇仙區瓦灶村棲鳳渡魚粉傳承基地運營成“國家五星級休閑農莊”,桂陽縣和諧村“和樂童趣園”僅今年“五一”期間便吸引了10萬游客打卡。

3.凸顯湘南風貌,著力生態文化賦能留住田園鄉愁

堅持原真性保護、原住式開發、原特色利用,不搞大開發大建設,杜絕過度城市化、園林化、硬質化,保持村莊原有形態、保留鄉村風貌和田園風光。以“喚醒老屋”行動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對閑置老舊房屋進行修繕和利用,全面清理破敗危房、殘垣斷壁等,完善配套基礎設施,帶動市場主體、資金、人流為村落發展注入活力。桂陽縣和諧村引入市場主體整體運營24棟老屋,打造“文化傳承館”項目和“湘臺文化坊”農文旅融合項目,建設湘昆傳承館、國學經典屋以及湘臺文化與美食館、姜黃手工研學體驗館等。北湖區茅坪村引進農業龍頭企業“黑米姐姐”進駐老屋,打造黑米姐姐米粉鋪、酒鋪等特色餐飲體驗館,以“租金保底+運營分成”方式可帶動村民戶均年增收1萬元以上。以“三廢轉變”為抓手推進鄉村風貌提質。突出就地取材、廢舊利用,變廢棄設施為休閑游樂項目、變廢舊材料為鄉村建設原料、變廢舊物件為農耕文化記憶,實現舊材變新材、荒地變園地、盲區變景區。桂陽縣和諧村利用廢棄的郴嘉鐵路、火車站建設“人生驛站”和“歷史車輪”項目,融入星空露營、觀光小火車、研學等業態,打造特色景點景觀;蘇仙區板屋村、桂陽縣沙坪村將拆除和閑置的舊磚、舊瓦、舊木料等用于園地圍欄、游步道建設;永興縣堡口村把農業農村生產生活中的老物件、廢舊農具等收集起來,變為農耕文化載體。以涵養文化根脈為目的推進鄉村文化傳承保護。結合農村特性傳承耕讀文化、民間技藝,加強農業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將西河沿線留存歷史印記的古橋、古祠堂、古戲臺、古牌坊等全部納入保護范圍,修繕提質湘昆古戲臺、駱氏宗祠等10余個市級以上重點文保單位。充分挖掘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講好桂陽朝陽村“紅軍夜宿梨山”、永興松柏村“插標分田”等紅色故事,建設“村史館”等,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打造愛國主義教育和研學基地。

4.突出黨建引領,著力創新提升鄉村基層治理效能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著力建強基層組織,加強鄉村治理體系建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夯實鄉村基層基礎。制定《西河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十條標準”和紅色村建設“十個一要求”》,深入推進基層黨組織整建提質行動,不斷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蘇仙區推行“黨小組建在屋場上”工作模式,建立屋場黨小組127個,建設黨建長廊15公里、支部農場10個,該區瓦灶村構建“黨支部聯黨員,黨員包群眾”的組織鏈條,針對村民委托的事情,打造群眾點單、屋場派單、黨員領單、支部驗單的服務鏈條。桂陽縣正和鎮通過“黨建引領促振興、村企聯建促發展”的方式,推動黨支部、村委會、企業三方由“單兵作戰”向抱團發展轉變。創新基層治理模式。創新推廣“積分制”“道德銀行”“紅黑榜”等治理模式,推動各村科學制定“村規民約”,建立道德評議會、好人協會、村民議事會、治安協作會等“四會”,開展法律進鄉行動,實施“法律明白人”和“法治帶頭人”培養工程,逐村建成集電商、云喇叭、視頻安防監控系統、防溺水監控系統等多項功能于一身的“數字鄉村”平臺,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廣泛發動群眾參與。突出農民群眾主體地位,做到“策由民選、規由民定、事由民決”,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廣泛動員村民出資、投勞。永興縣堡口村立足“全民參與、全民受益”推進項目建設,通過“四議兩公開”渠道進行集體決策。桂陽縣和諧村2022年共發動村民籌資26.5萬元,鄉賢捐款50萬元,村民投勞4000余人次;蘇仙區推動自來水水費、衛生保潔費、規范建房保證金“三費”收取,提升群眾參與鄉村建設積極性。

三、啟示:以“示范帶”為突破口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在于打破城鄉地域限制,實現資源整合、優勢互補,促進鄉村振興與新型城鎮化雙向賦能和雙輪驅動。對此,郴州市建設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提供了有益啟示。

1.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強化區域政策體系建設

郴州市依托西河沿線四個區縣建立鄉村振興示范帶,將各種資源、各種業態融為一個整體,不僅促進了城鄉統籌布局,而且形成規模效應,發揮了集聚優勢。實踐證明,只有以縣域城鄉融合發展為取向,因地制宜將特定區域的鄉村進行整合,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才能克服單個村莊資源有限,產業布局、招商引資水平較低的困境。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找到推進資源整合的突破口,對區域自然資源、文化特色、特色產業等進行全面統籌、規劃布局,既推動差異性發展,又組成發展聯盟,制定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和規章制度,整體安排、系統設計區域城鄉融合發展與鄉村振興,提升區域政策協同效率。

2.以區域內產業一體化為目的,構建優勢互補分工體系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推動各村資源、技術、人才、資金以及市場需求等相關要素的整合重組優化,構建“從田頭到餐桌”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全產業鏈,逐步形成優勢互補的產業體系。實踐證明,只有注重區域鄉村產業之間的融合滲透和交叉重組,才能形成區域性優勢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全面提升區域鄉村產業的綜合效益和競爭力。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突出城鄉區域產業協同一體化發展的方向,立足特色資源與地域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發展特色農業、打造特色品牌,改變“重種養、輕加工”的狀況,推動農村由賣原字號向賣制成品轉變,將農業與農產品加工及田園觀光、農耕體驗、文化休閑、特色民宿、研學實踐等新產業新業態有機結合,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3.以挖掘鄉村沉睡資源為舉措,加快人居環境提質升級

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通過“喚醒老屋”行動和“變廢為寶”等舉措,讓鄉村沉睡資源在鄉村振興中煥發新活力,將鄉村的“冷資產”轉變為“熱財富”。實踐證明,充分利用農村現有資源推進鄉村建設,不僅可以保持鄉村獨特風貌,而且能在降低成本的同時帶來經濟效益。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盤活利用農村閑置老舊房屋,注重農村廢棄基礎設施、廢舊材料、廢舊物件的利用,注重微改造、精提升,突出生態環保、集約節約、就地取材、廢舊利用,以實現“最小的人為干預、最大的原鄉體驗”,促進資源利用、美化環境、保護生態、留住鄉愁、發展經濟的有機統一。

4.以共融共享共建善治為目標,形成全面協同有效措施

郴州市注重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推動西河沿線鄉村治理資源有機整合、聯動發展,打造區域鄉村治理共同體,激發了鄉村發展活力。實踐證明,只有讓農民群眾共建共享鄉村振興成果,建立協同共治、利益共享、要素共融的鄉村治理秩序,才能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實現更合理的分工,凝聚更強大的合力。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注重尊重農民意愿,調動村民自治積極性,讓農民自己“說事、議事、主事”,構建多元主體參與鄉村建設的共建機制和區域一體化鄉村治理成果的共享機制,促進區域各要素融合交流,區域內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公共服務資源一體化共享,讓農民共享鄉村發展成果。

5.以因地制宜分類推進為原則,探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

在西河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沿線52個村的地理區位、資源稟賦、歷史文化各不相同,既堅持統籌規劃,又做到因地制宜,使村莊策劃設計、發展主題各有特色,實現村莊各美其美、串珠成鏈。實踐證明,只有立足資源稟賦,注重因地制宜、分類推進,分區分類明確目標任務,探索鄉村建設可持續發展路徑,才能打造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因此,推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要堅持因村制宜、因村施策,注重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特色風貌,突出鄉村特色,盡可能保留差別性、獨特性,做到先規劃后建設,不搞齊步走、“一刀切”,在產業培育上用好當地資源,突出地域特點,挖掘鄉村多元價值,實現既分工又合作,在鄉村建設上注意就地取材,防止“千村一面”,彰顯鄉土味道,留住田園鄉愁。

 

【課題組成員:陳文勝,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游斌,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博士后;王文強,省社科院(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郴州日報》2023年11月2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国产日韩中文字幕 | 午夜福利激情视频 | 日韩AV午夜在线观看不卡 |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在线不卡最新 | 亚洲理论电影在线观看 |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做天天吃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