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二元戶口阻礙農民融入城市
大家都知道,工業化開始以后,必定需要勞動力,在西方國家工業化過程中,他們勞動力是從農村來的。19世紀后半期,中國因為在鴉片戰爭以后,開辟了通商口岸,所以外資又進入了,這個時候,中國也有第一批工業化時代的勞動力。他們同樣是農民,譬如上海的工人從哪里來的?是蘇北、蘇南、浙江、安徽幾個省去的。
這個時候,中國還沒有城鄉二元戶口制度,所以,當時要進城,你找到工作,工廠聘你,你就留在上海,就成為上海人了。然后,在工業化 的過程中,會不斷發生一些問題,發生一些什么樣的問題呢?譬如在歐洲,在西歐國家,西歐國家農民進城了,但是,沒有城鄉二元戶口制度,他進城以后,他妻子也就進城了,他生的小孩一起就帶來了。這種情況在西歐是普遍的。但這些人不能夠在城市里過著收入好的生活,為什么?因為婦女沒工作,當時需要的工人都是重 體力勞動的,采礦、機械那些的,婦女不能夠干這種勞動。這樣的話,生活就困難,孩子也沒有學校上學,也沒有錢。所以,在它的工業化過程中,就必須解決讓婦女就業的問題。
這個問題依靠什么解決的呢?根據經濟史的記載,就是靠縫紉機的發明。縫紉機發明以后,一些服裝廠就開始建立起來,他們招收的少數男工,男工是修機器或者是運輸等方面的,主要工作的是婦女。用縫紉機還有一個好處,機器多了,價錢就開始下跌,工人就能買,工人買到了,縫紉機放家里,老婆就不用去打工了,自己家里做,送貨到一個地方就行了,就成了一種承包制的情況,我包給你做。婦女就業的問題解決了。
在中國也有類似的情況,但我們從1958年以后,城鄉二元戶口制度確立下來。那個時候起,進城的工人,當時農村戶口,不能轉入城市,他老婆可以帶進城,但融入不了城市社會,他的孩子可以進城,但是沒有城市戶口,上不了公立學校。這種情況在中國工業化的50年代后期已經開始,60年代都是如此。到了1979年以后, 農村開始承包制,承包制實際上把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了。盡管當時對承包有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中國在往前走,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當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爭論是有的,但爭論歸爭論,經濟在往前走。回頭一看,幾年之后,大變樣。一直在按經濟發展的規律在走。這就是什么呢?你看,承包制在爭論,爭論以后,回頭一看,幾年過去了,結果呢?農產品增多了,糧票取消了,油票取消了,在變化。但是戶口問題沒有變,農村人口融入不了城市社會。
從中國70年代承包制開始以后,特別是在十八大開始之前,中國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就是農民工的供應趕不上需求了。為什么呢?因為經濟在變化,需要的勞動力應該是有質量的勞動力,單純的出工勞動力,供給是越來越少,這方面的需求也越來越大,怎么辦?就開始出現了怎么樣把技工留在本地的問題。
土地確權和流轉將開啟新時代
中國到了十八大以后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就是土地確權和土地流轉這個關鍵上。我們到浙江去考察,在杭嘉湖一帶,特別是重點調查的嘉興市,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當地土地確權開始驗收了,我們到了平湖市,他是一個縣級市,下面幾個村鎮去看,人根本就走不進去。路邊堆滿了炮仗,為了祝賀土地確權成功。
這個情況就變化大了。土地確權驗收了,土地流轉也就開始動起來了。城鄉收入差距大幅度下降了。嘉興市給全國政協的匯報材料是這樣表述的,土地確權以前,城市人均收入和農村人均收入之比3.1:1,土地確權了,驗收了,再一看,城鄉人均收入之比變成1.9:1了。
為什么會縮短這么多呢?主要是三個原因:第一個,土地確權以后,農民就開始考慮了,種田的好好種,因為這個土地是我的財產,我一定不要辜負這個土地,家庭農場就發展起來了。第二個特點,農民如果出去打工了,土地流轉租給別人來種,自己去打工了,做生意了,同樣他把土地作為一個自己的財產出租,租給誰種?土地總有人租的,在浙江考察的是安徽人來種的,在蘇南考察,是蘇北人來種的。第三個,農民為什么人均收入會提高呢?因為宅基地確權了。宅基地上的房子,產權是確定了,把舊房子都拆了。我們在嘉興平湖市看到的各村鎮,全是四層樓的房子,我們就問了,有這么多人住嗎?這么大房子,我一層租給外地來做生意的人開店用,二層給他們住,我們家住三層、四層就夠了。這就是房租收入大幅度增加,這種變化我們看到了,中國新的時代從這里就開始了,農村的變化,光承包制不行,必須有土地確權,必須在土地確權基礎上有土地流轉,規模經濟才能實現。這樣就出現了一個名詞,從這時候起叫“城歸”。
什么叫城歸?過去只有海歸,派出去的留學生,學成以后回國來找工作,他們就成為海歸,他們在祖國報效貢獻自己的力量,城歸是農村出去打工的農民經過了20年、10年,少的七八年,積累了經驗,認識了朋友,有了點儲蓄,更重要的有了技術。農村又需要人,就干脆回來了。我們考察了幾個地方,這個例子是非常明顯的。
第一個我們考察是陜西漢中地區的西鄉縣,因為它一條漢江整個流入陜南,穿過陜南到湖北,漢江水要北調,漢江丹江口水庫在那里就開始了。水是干凈水,一湖清水送北京。領導下了死命令,沿漢江兩岸的陜西省的各個縣都注意,不準灑化肥、不準打農藥。這樣一來以后,田怎么種呢?于是開始轉變了。就改成種茶樹。因為當地的茶葉是非常有名的,叫做富硒茶,硒是稀有元素,喝了以后有利于健康。種茶樹就開始遍及西鄉縣了,沒有勞動力,都出去打工了,就寫信讓他們回來。在外頭打工了這么多年,他覺得天天在外面給人家打工,老婆也分居,孩子也沒人管,家里老人沒人照顧,一聽說家里需要勞動力,種樹,回來了,不干了。都回家了。于是,它就發展起來林業,種茶,富硒茶。茶樹需要勞動力,茶樹又不要施化肥,又不要打農藥,這種變化就開始了,這就是“城歸”。
還有,我們在貴州畢節考察看到的。很多打工的都回來了,在外頭盡管錢也不少,也學到技術,但是終是不如家里人,一家人分兩個地方,孩子沒人照顧,孩子學壞了怎么辦,回去吧。回去有什么事情干?有手藝啊,在外面學了手藝了。畢節人吃雞蛋糕、沒有人吃面包。那個地方都吃米飯的,不吃饅頭,更談不到吃面包,但這次去,街上很多地方,面包房就出來了。不但做面包,還做雞蛋糕,于是這個風氣就變了,小孩過生日要訂蛋糕,老人過生日也要訂蛋糕,自己家里有什么事也定蛋糕,面包也是一個銷路,面包房誰開的,城歸開的。還有在畢節看到的,有一個景區,叫百里杜鵑,一百公里長全是杜鵑花,風景非常漂亮。旅游人多,人多要吃飯,汽車要停車場,旅游人多,汽車得修理、洗刷,全是小店鋪,是誰干的?是在外面打工回來的人干的。這里工作多好啊,這里工作又能照顧家,還又能自己創業。所以觀念都變了。中國“城歸”是個新的概念。
“城歸”大約有多少人呢?據最近我們調查,已經占到外出民工4000萬人的四分之一吧,還要變化,這就是當前我們看到的情況。
城鄉戶口一元化正在無聲無息地進行
土地確權了,土地流轉了,“城歸”回來了,給農村帶來了變化。所以,現在中國發生一個新的情況,農民在城鄉二元體制改革以后,就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職業,農民不是身份了,過去城鄉二元體制把人管住了,你是農民,你的戶口就是農民,你在哪里都是農民,農民是你的身份,現在沒有了。大家走向城鄉戶口一元化了,城鄉戶口一元化中國正在無聲無息地進行,而且進行得非常快。
我們舉個例子,就在去年,我參加一次教育發展規劃學術研討會,發言的其中一個是蘇州市教育局局長,他一上臺,先說,我昨天晚上收到家里一個信息,一件大好事,現在來告訴大家。他說,上面批準了,我們蘇州市民工的留城采用了積分制,這就是大變化。什么叫積分制?因為農民在城里,他進來,哪怕是二三十年了,甚至在職務上都已經成了小組長了,技術骨干了,在車間內負責了,但他的戶口仍然是農村戶口。仍然是農村戶口這種情況之下,怎么辦?想把他留在城里,沒戶口指標,這些技術民工就開始動搖了。浙江就派人到上海去挖人,到我們這兒來,我們給你解決戶口問題。上海這些技工們都是外來的民工,就覺得這個好啊,就開始動搖了。上海就著急了,他們一走,上海的制造業會變成什么樣子?怎么辦?就留吧。留要給人家戶口,就采取了積分制。你的年齡,你到上海來的工齡,你的技術水平,你得過什么獎,受過什么表揚沒有,把這些分數加起來,分數夠了,現在就解決全家人留在上海,分數還不夠,就跟他做工作,你再等兩年,你再得個什么獎就加快了。這樣人心也穩住了。這就是中國的現狀。
我們看到農民,還有一個辦法進城,就是分區推進。分區推進就是在新農村的基礎上,加強公共服務業,這樣的話,再讓社會保障逐步和城鄉取得一致,這樣一個區一個區在推進。這都是中國現在的變化。這個變化實際上表明了這樣一點,農民是個職業,而不是身份了,更鼓勵人們學習。現在500萬“城歸”從農村回到了城市,他們在創業。另外還有不少人在農村中自己也在學習。農村,我們去看過,現在最時髦的一點,進學習班。他們明確講,這個學習班是為農場主的第二代培養,第二代現在年紀也漸漸大起來了,將來要接老子的班,他如果沒有農業基礎,接什么班啊?他們都在學習。
另外,進了城了,他也是朋友多。除了自己開店以外,還懂得各方面,能夠有創意的,能夠有創新的、創業的,都在進行。這就是一個,外國人在說中國的人口紅利已經沒有了,這個看法是不對的,舊的人口紅利沒有了,新的人口紅利正在產生。你沒有看到,你們沒有機會到農村,你們要去農村看一看,這個變化是一種無形的變化,這個變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大的。
將來會不會有農民工,還會有嗎?農民工這個名詞是一個歷史的名詞,以后不會有了。因為農民工之所以是農民工,是兩種戶口制度之下才有的,兩種戶口制度表明什么呢?表明職業是工人,但你的身份是農民。現在已經沒有了,城鄉戶口一體化了。所以,對中國來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變化。我們可以講,今后若干年,中國經濟怎么樣,我們現在很難預料,但是有幾點是可以肯定的,消費觀念在變,不是現在的消費觀念了;投資的模式會變,不是現在的投資模式了;就業的形勢會變,怎么變?難道都要進工廠,難道都要進大樓?不會的。也許會有一批人現在就是這樣,自己有個電腦,在家里上班,跟你訂合同,你要我完成什么樣的工作,我照樣給你完成,不就行了嘛。所以,都在變化。甚至我們講,再過幾十年之后,還有企業家嗎?也不一定都叫企業家了。更重要的是某一個領域領路人。領路人之下,整個大家都往這個方向,但是不久又出了新的領域,新的領路人出來了。是這種情況。所以,對中國應該是有充分的了解。
創新是重要的,人力資本的革命,實際上為中國下一步創新做了準備。對創新的概念也應該有新的定義。現在知道,創新這個字怎么來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提出來的,他原來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后來到了美國。但是這多少年了?100年了。概念是100年前的概念了,創新是對的,但是現在的創新和熊彼特提的創新概念不一回事。熊彼特下的定義,什么叫創新?生產要素的重組就是創新。對的。在一百年前他那個時代,工業化剛開始,現在呢?現在笑笑而已,怎么可能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信息的重新組合,首先是信息。有了信息的重新組合,你才能夠這樣。新的觀點,在熊彼特的觀點,要作為創新活動的組織者,必須要跟銀行搞好關系,跟銀行搞好關系才能融到資,能夠融到資才能有創新。
現在重在創意,你看那些年輕人在酒吧里聊的,在會所里聊的,都是創意。有創意被投資者看中了,錢自然就到了。關鍵在這個。在熊彼特的時代經常這么講,企業家是把發明家的成果拿來用在經濟中來。現在也對。但是現在不止單純的企業家,很多企業之所以停滯不前,因為他是既得利益者,他認為不要創新,不要創新我現在挺好,一創新,我遇到一個新情況,不能掌握怎么辦。但是有更多的人在起來。
從前人老說,失敗是成功之母,當然和過去的經驗也有道理。現在能夠這么說嗎?現在人家會說,關鍵在思路的改變,思路不改變,失敗就永遠是失敗。改變思路就行了,改變思路就成功了。有了小成功,就有了大成功。成功是成功之母。好多觀念都在發生變化。這就是我們能夠趕上這個時代,大量年輕人趕上這個時代,這表明一場悄悄的人力資本的革命正在中國形成。外國人不了解中國,他不知道,中國人力資本革命最后所帶來的成果,也許我們時間越久看得越清楚。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學家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