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剖析了我國改革發展穩定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描繪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藍圖、新愿景、新目標,匯集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舉措,是我們黨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2014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若干意見》,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對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做出了部署和安排。實現中央提出的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任務,必須按照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的總要求,認真研究深化農村改革面臨的突出問題,深入分析深化農村改革需要化解的深層次矛盾,探討提出深化農村改革的思路和對策,抓緊在農村改革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上取得突破,不斷強化農村發展的制度保障。
農村改革38年的歷程和成就
(一)農村改革的幾個階段
發端于1978年的農村改革,已經走過了38年的光輝歷程。1978-1992年,探索突破階段。農村改革首先從基本經營制度入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改革農產品統派購制度,搞活農村商品流通,發展鄉鎮企業,實行村民自治制度,農村改革取得突破。1992-2002年,全面推進階段。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產品流通體制改革,推進鄉鎮企業體制創新,調整農村產業結構,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農村改革進一步深化。2002-2012年,城鄉統籌階段。健全農村土地制度管理制度,改革農村稅費制度,創新農村金融制度,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建立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制度,農村改革進入了城鄉統籌的新階段。
(二)農村改革的重要進展
經過38年的農村改革,已經建立了10個重要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確立了以家庭承包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培育了家庭經營、集體經營、合作經營、企業經營等經營主體,初步構建了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二是建立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建立鄉鎮人民政府,實行村民自治制度,培育農村社會組織,強化農村社會管理。三是建立健全農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農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導和規范集體建設用地進入市場,完善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四是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制度。逐步放開農產品流通和價格,建立和完善農村市場體系,培育和發展多元市場主體,建立和完善農產品儲備和進出口調節制度。五是建立農村工作領導管理體制。確立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建立農業行政管理體制,實行“四個負責制”,建立干部考核評價體系。六是建立和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健全農業投入保障制度,建立農業補貼制度,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建立農業生態環境補償制度。七是創新農村財稅制度。建立公共財政支持農村制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農村社會事業,全面取消農業稅費,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八是創新農村金融制度。建立健全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擴大農村有效擔保物范圍,發展農業保險和農村保險。九是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發展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實施“引進來”和“走出去”戰略,拓展農業對外交流與合作。十是加強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完善涉農法律法規,增強依法行政能力,強化涉農執法體系建設,加強執法監督和司法保護。
(三)農村改革的主要成就
38年的農村改革實踐,成功實現了4大轉型。一是從農業看,增加技術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采用先進科技和生產手段,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實現了從改造傳統農業到建設現代農業的轉變。二是從農村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社會事業,強化公共服務,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了從促進經濟發展到加強社會建設的轉變。三是從農民看,健全村民自治制度,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擴大農民政治參與,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實現了從增加經濟利益到保障民主權利的轉變。四是從城鄉關系看,實行統籌城鄉發展方略,改革城鎮戶籍管理制度,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了從破除二元結構到推動一體發展的轉變。
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任務和思路
(一)深化農村改革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是在工業化、城鎮化深入發展的進程中展開的,是在工農、城鄉發展失衡的背景下進行的。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既要調整農村內部的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又要突破城鄉二元結構、促進“四化”同步發展。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既要沖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束縛,又要突破已有利益固化的藩籬,這既涉及農民的既得利益,又關系到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穩定,改革稍有不慎,就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風險和隱患。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是在兩難甚至多難中進行選擇,要積極穩妥地推進。
新一輪的農村改革,是在市場化、全球化程度進一步加深的背景下展開的,要全面提高我國農業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能力。所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要統籌考慮國內、國際兩種影響因素,積極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
(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目標和任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圍繞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健全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系,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的目標要求,從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完善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建立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效機制、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全面部署了新形勢下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主要任務。
(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思路和方法
要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強政府支持保護與發揮市場配置資源決定性作用功能互補。政府要切實轉變職能、簡政放權,不搞大包大攬、過度干預,市場能辦的事交給市場,社會能辦的事交給社會。對農業農村發展中市場失靈的領域,政府又必須切實承擔起責任。
深化農村改革,政策性強、涉及面廣、影響長遠,有的觸及深層次社會矛盾和利益關系調整,極為復雜、艱巨和敏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在探索、選擇、甚至試錯中前進。要在明確底線的前提下,鼓勵基層大膽探索創新,支持地方先行先試,尊重農民群眾實踐創造。
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千差萬別,要承認差異性,兼顧特殊性。深化農村改革,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允許采取差異性、過渡性的制度和政策安排,不搞“一刀切”、不追求一步到位。
作者系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村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